Interesting video to share your hiking experience and the tips of buying camera gadgets at the same time👍 thank you for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ssential parts of camera. So many details to make the pictures/videos sharper and better.
Although I am not interested in film making, I think many people will like to know the gears for film making, so keep on doing the mix if you have not lost interests in either part.
換上新的鏡頭真的amazing, 人看起來好3D, 原來你玩的這麼專業, 難怪拍出來的影片質感都讓人驚嘆!
謝謝Lukas這麽有耐心的介紹,我覺得很精彩,除了看到內湖爬山風景,還學習到很多的照相知識,還有可以去那裏比較商品與買.太讚了,比台北人還台北人,聽懂嗎? 以你 Lukas 為榮的意思.
LUKAS : 非常用心拍的影片,非常科技的攝影器材!我們真的不懂它們,但令我們大開眼界,辛苦了,謝謝你 :-D
哇!愈來愈專業了喔!
男孩子談這個,就好像女孩子談
化妝品的不同種類、品牌一樣,
頭頭是道!
爬山還是要小心!安全最重要!
aaah, the best duo is back :p Come on, it wasn't THAT hard :)
Interesting video to share your hiking experience and the tips of buying camera gadgets at the same time👍 thank you for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ssential parts of camera. So many details to make the pictures/videos sharper and better.
7:09 不可相信的名牌… 😂 🤣
Good knowledge of high tech gear to learn. Thank you.
自己按訂閱這段超幽默
我只是給自己小幫忙 :p
馮韋元Francois Devatine I also do you a little favor lol
@@mavischen2094 oh yeah!! 😍
@@yuanyuanintaiwan 😄ha幽默
超讚的鏡頭和濾鏡介紹,我趕快分享給我朋友!希望看到更多這樣的比較介紹!
的確感覺到畫面更清晰。我覺得你可以跟"小飛"做朋友喔!因為你們都是大自然的愛好者。
th-cam.com/video/yCDWSh_9vJg/w-d-xo.html
我大約是在二十五、二十六歲左右接觸相機,在此以前也是對相機與鏡頭渾然不知,臺灣的中小學到高中從沒教過攝影(那時正好是2000年千禧年的過渡期,底片相機正在沒落,數位相機還很粗糙,完全沒有現今的平板手機)。
我現在使用;仍持有的鏡群主要是M42接環相機,M42也是一個天文代號,獵戶座大星雲(M42,NGC 1976)。鏡頭群則是玩久了會熟,8mm、15mm16mm、17mm多是魚眼鏡頭(Fisheye),8mm的可能會是周邊有暗角(拍不到畫面),整個畫面中心是個球體的巨大變形鏡頭,其他魚眼則變形量比較少,魚眼鏡頭大多無法裝設保護鏡(UV;Skylight),魚眼鏡的濾鏡有些都在鏡頭後方或最尾處。目前也有一種「宙玉」鏡頭,取代了魚眼鏡的一些功能,也能產生很多變化。
還是建議看看巨眼之門這個網站,裡頭有很多鏡頭的拆解,所有鏡頭型號也都寫在裡面了,查詢上相當相當方便,巨眼之門的先生也需要各位的支持,如果Lukas的歐洲朋友有改鏡的需求,或許也可以透過Lukas這個中文媒介,取得很大很大的幫助與支持。而一般臺灣人的夢想,很多也是到瑞典挪威芬蘭冰島等地,好好地旅遊,看極光,拍照。
www.bigeye.url.tw/big5/index.html
我這幾年沒有再添購攝影器具,也很少再看攝影情報,但我知道有一種是紅外線攝影,或者改裝相機將相機內感光元件的濾鏡拆除,以增加更大的拍攝範圍,方便星空攝影。但自己拆除濾鏡,拆壞用壞,就不在相機廠商的保固範圍內。
魚眼鏡之後是19mm、20mm、21mm、24mm25mm、28mm、30mm、31mm、35mm37mm等等的廣角鏡吧,其中也有40mm與43mm的鏡頭,在之後就是50mm的標準鏡,新竹有位HawkPeng先生,有工廠,也是新竹地區玩老鏡或徠卡相機的頭子,印象裡他好像提過他擁有三十幾顆各廠家的50mm標準鏡頭。
其他也有55mm、58mm、60mm的鏡頭,再來就75mm、77mm、80mm、85mm、90mm、100mm、105mm、110mm、120mm、133mm、135mm。150mm、180mm200mm,250mm、300mm、350mm355mm、400mm。總之鏡頭的光學歷史長,什麼類似尺寸的鏡頭都有,而且還得搭配與時俱進的相機機身,好比十年前都只有APS-C片幅可選,現在一般正常135底片片幅的相機也很普及了,無反光鏡相機好像也流行了好幾年。
總結比較特殊的就是Pentax的31mm、43mm、77mm。Carl Zeiss Jena的58mm、75mm。微距鏡頭的Kilfitt40mm,Volna-9(50mm,散景特殊但好像不能裝保護鏡,而且鏡片顏色不漂亮鏡身組裝不好,但優點是三千多元新臺幣買得到,便宜。),Tomioka、Mamiya、Nikon等等牌子的60mm,Kilfitt90mm、Vivitar90mm,以及很多牌子各家爭鳴的100mm微距鏡頭。
約略來說就是魚眼鏡頭、廣角鏡頭、標準鏡、人像鏡、長焦鏡、微距鏡頭、天文望遠折射反射式鏡頭這幾個選項。魚眼與廣角很好分,可以拍廣闊景色但缺點就是無法拍得更深更遠。畫面經不起放大解析。50mm標準鏡頭則是在APS-C上畫面會變小,等於近似75mm鏡頭,而且畫面雖然變小了,但鏡頭的特性與變形還在,一般畫面變小,也會讓人覺得能操控的畫面變少,景深(Depth of field)控制會不一樣。
75mm以上我覺得都可以當人像半身特寫鏡頭,只是越長的鏡頭有越多壓縮,會把人拍得又小又壯一些。我很喜歡用長焦鏡頭拍人像,這樣比較不用和別人搶位子,也能更像捕捉野生動物那樣捕捉。但越長的鏡頭,的確帶出門的機率越低。
微距鏡頭則需要注意倍率,有些是1:2,有些是1:1。我有一顆鏡頭一般使用下是1:2,後頭加零件的話是1:1,但也就無法無限遠對焦地一般使用,裝了零件只能拍微距。有些廠商則有鏡頭前的濾鏡,裝了以後可以縮短最近對焦距離,就好像拍微距那樣。
但出遊都要注意鏡頭蓋、濾鏡、配件有沒有遺落,尤其古典相機很多零件是絕版的,可能掉了就再也找不到,世界上也沒有了。但,那也是宿命吧。
折射反射式的折反鏡頭可以拍甜甜圈狀的散景Bokeh,也比一般長焦鏡頭輕便,這種鏡頭我沒有,據說天文攝影不是要買赤道儀,不然就是利用Pentax的另購零件O-GPS1,合歡山上的StarParty我聽人家說過,人眼的視網膜無法保存光線,相對而言相機與感光元件能不斷地保存光線(長時間曝光),所以兩者能見能感受到的影像也不一樣,人類眼球的構造應該也是很好的了,不過也聽說老鷹等鳥類的眼睛比人類更銳利,銳利上好多好多倍,Tessar這個經典的光學構造也有被稱做「鷹眼」的。
影片上粗略的看起來,那幾種濾鏡可能在臺北的大稻埕碼頭,夕陽時分可能很多人會玩,CPL能拍到人眼感受不到的純淨光線,一些科學教育館裡會有這種遊戲,ND2~1024應該是可變可調減光鏡,我有一片固定式ND8的,剛玩相機時很興奮覺得什麼濾鏡都要有而買的,但現今從沒用上,只是鏡頭放防潮箱時湊合當保護鏡使用。
Warm-to-cold看起來是色溫濾鏡,一般登山客清晨早早在山巔,夕陽還不下山,通常都是為了看色溫,在臺灣,據說颱風天前的夕陽色溫也會特別漂亮,很多人期待火燒雲的景色。偶然間我也看過幾次,但數位相機實在沒辦法拍出那樣的美好,正片又不見得每次出門會帶(蔣載榮先生的書籍說,中片幅真的要玩主要就是要在於使用多個片匣,因應不同的情況更換鏡頭也更換底片,但我覺得那在底片越來越貴的現在,沒什麼好說的了,經濟與方便性上就讓人越來越往數位相機的方向發展,有一天我希望我也能買得起中片幅數位相機,而且電腦科學存儲空間的發展也夠讓我玩數位中片幅相機。)
以上這三種濾鏡在臺北這種大攝影圈有錢地方應該都可看見,色溫濾鏡的官網影片看起來蠻酷的,應該好萊塢也已經有很多影片使用類似手法(《海角七號》裡也有一個小朋友們看海的鏡頭白天拍,再後期處理變作夜間場景。),好比一些電影鏡頭看花絮其實都是白天拍的,只是調整後,變作了夜間場景。
攝影不大可能一兩星期裡學會,不過也或許每個人理解能力不同,好比我到現在還是無法鑑賞攝影作品,光學規格我也看不懂,只是說啊........
人家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Nokia:Connecting People)很難說吧,我剛買相機時也經歷過很大的興奮期,買了離機閃光燈,結果很少用,以為觀景窗放大器很好,結果害慘了一堆人去買,觀景放大器並沒有那麼好,也未必實用。用三千元在水貨商店買了大陸腳架--還不錯,因為我為第一次出國而買的小數位相機,也就是三千元,相比之下,單眼相機的消費太貴了,三千元什麼也買不到,能買個腳架就不錯了,反正腳架我也很少帶出門,一個堪用的偶爾玩玩也夠了,名牌碳纖玄武岩的實在買不起。
其他比較多餘,算是長(ㄓㄤˋ)物的,應該還是鏡頭。(長物:多餘的物品)。每一顆M42鏡頭的單價從三千到兩萬都有,沒用的時候就是放防潮箱,還很擔心發霉,用到時每顆因為是定焦鏡,所以各別只有一個焦段,很難挑,又怕摔,有些鏡頭存世的已經不多了。
我的鏡頭在後期是搭配其他東西而留著的,可惜目前也沒有很好的貼圖網站,付不起也懶得付費去繳年費給圖床網站公司,但還是曾在那裡留下一些相片,最後發表的相片很是巧妙,對我而言,很多的巧合才塑造出那張相片,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或許是一個提醒吧,但我也未必能夠意會。
TH-camr除了一些渲染,刻意的渲染,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有先拍先贏,多拍多贏的優勢,先去拍先拍過的人,當然後面的挑戰者就比較困難,但如果同一個地點一直前往,多年前往,或許也能拍到和別人不一樣的景色,但或許也未必人家都能看得懂,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很難說吧。
謝謝您的影片,不好意思打了很多字,還請不用回覆,節約您的寶貴時間吧,能打字抒發我就很快活了,謝謝!
登高望遠是挑戰毅志力的訓練,辛苦了,努力的走到終點喔。加油,加油
歡迎來到內湖金面山,我就住在附近,挺輕鬆的一座山頭。
"他們想我掉下來"這句話好笑~哈
I am interested in Zeesack backpack now
Nice video :)) 金面山 is pretty
👍👍👍加油啊~爬山要小心
Although I am not interested in film making, I think many people will like to know the gears for film making, so keep on doing the mix if you have not lost interests in either part.
hi 盧卡斯
想提醒你一下,我看了你幾部影片,有些比較長的字幕,前後都會被截掉喔^^
(像這部在2:12的地方)^^
我跟我先生去爬過金面山,是從另一面走階梯上去,然後從那岩壁攀繩下來。FYI, 我先生跟女兒(她也去爬過美國Yellowstone n Grand Teton...的山...我覺得有些蠻危險的)都喜歡爬山,不過還是要注意安全性,你朋友很厲害都不用攀繩!!
盧卡斯 這次的金面山跟上次的五寮尖真的有得比,一定超累的吧!但是風景真的很漂亮,值得!
為了拍攝影片常常要上山下海的辛苦你了!
這回拍聶的資訊和內容有許多知識和攝影技巧以及風景拍 這也是utube patraons 喜歡人生日常 ppl like almost life living with~
爬山跟相機,都會有興趣看
Wonder where the mountain is? Would it be hard for 10 years old boy to climbing? (We only climbed Elephant mountain every time we are in Taipei).
歡迎您的朋友來台灣玩!
讚,很好的運動。
恭喜 您有了最新的武器裝備,真是令人興奮與期待!
喔!我發現 元元(@UCj1uvaVv-iHtFvSCFoiLpYw)也是一位很有趣的人。
Awesome
希望魯卡斯。元元。衛斯理。三人友誼永存!
很少看到用戶外方式 介紹商品,大部份商業活動都是在室內作介紹,跟別人不太一樣,這也許是一種新的趨勢。
西方人好像都蠻喜歡爬山的?
讚👍
湾湾国台北市内湖区之「金面山」为五指山系之西南棱,地质为安山砂岩含有石英,当太阳照射石远望山顶闪闪发光,称之为金面山。
此山又称「剪刀石山」,因两块长形巨石高低横列,由侧面观之,状似剪刀因而得名。
讚
我時常經過內科欸 原來你們住內湖
其實有點羨慕,Lukas明明是瑞典人,但英文講得幾乎像是母語者,瑞典是不是都是從小雙語教學啊? 我遇到的北歐同學一般英語都不差誒,其他東歐同學就不一定了
😀😀😀
換了新相機,畫質提升了不少。但最後的濾鏡反而讓臉的顏色偏紅,不太自然。
我也很喜歡看你爬山,你可以組團
7:09 XDDDD
我也笑了 :D
很難描述,說上相機,可以說上一整天,一般都要實機操作才準確。捷運古亭站旁,就是佳能Canon的展示中心,曾經在考慮買單眼相機時,我造訪過一次,裡頭有很大的鏡頭(超長焦白色大砲鏡頭),以及Canon各型號的相機,也或許,生長在都市與電子環境電子用品充斥的城市;亞洲東亞地區的小朋友,對於電子商品的敏銳度較高(日本動畫電影裡偶爾就會出現一些很厲害的宅男),相反地,生長在原野地區,美洲、東南亞、歐洲、非洲的孩子們,對於戶外與原野,昆蟲與動物的敏銳度就高。
捷運古亭站除了有Canon展示中心,Canon展示中心的同一棟樓也有兩層樓歌德學院(我數年前的印象是如此),其中一層樓是圖書館,裡頭有不少書籍可以內閱,有本書提到德語單字,每一個都很長,日本有一些動漫畫會採用德文或德式風格來做遊戲與故事設定,結果說了很多年,大約經過十五年,我還是沒有去過歐洲。Lukas您則好像是十五六歲就離家,而且二十一歲就到臺灣,在亞洲待了五年才返回瑞典一次?
在我去捷運古亭站造訪Canon的那次,也逛了對面的BEST日本倍適得電器,那時也是看人說BEST的相機可以把玩,現在查資料,好像BEST電器都已經結束營運了?這就是現實吧,好比台糖量販也結束營運了,那是我旅行北港或北港朝天宮時的回憶,所以長期來看臺灣的文明是還存續,短期來看則可見到一些短的商家都已經結束營運,就好比吳哥王國;古格王朝那樣。
相機有分全新品或二手品,現代相機或古典相機,全新品當然就是有代理商的產品,每年十一月左右臺北世貿展覽館也會辦「攝影器材展」(我的舊印象,今年2019的攝影器材展在9/27~9/30,而且是在「南港展覽館」,以前只記得九月是臺北世貿發明展,發明展也是我初次上臺北,第一次逛世貿,那時還不懂得搭捷運,走路去,走得滿身都是汗,又走回台北車站。)
全新相機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水貨,沒有代理商保固,而是由水貨商負責代送原廠修理,不知道怎麼弄進臺灣,或許是跑單幫單幫客從日本帶回臺灣販售的相機,其實全新品就看擔不擔心故障,而電子相機的貶值,故障一定是難免的,相反的,機械底片相機也未必那麼好,買到時的問題可能就很多,機械相機無法拍TH-cam影片,不容易壞,但操作錯誤馬上就會故障,而且壞了在臺灣也不見得找得到人來修,青年公園的楊惠民先生工作滿檔,而且他有說過只修哪幾種相機,一般都是中片幅120的相機才會送給他修理。西門町雷虎相機則能修繕一些普通的相機。但相機與鏡頭的修理清理,底片的拍攝實在太昂貴了。
二手相機則可能是DCView,PFC(PentaxFansClub)等等類似的攝影網站,粉絲網站可能有另設二手交流區。我的二手代理商相機就是在前者與人家相約而得,用到現在大多是外殼擦撞磨損,主要性能還沒壞,所以也從沒拿去修理或調整保養,反正能拍就好,那麼久以前的相機,也不期待畫質了,而且要高畫質就好似各位拍TH-cam影片,很佔硬碟空間,尤其我又是念舊,不捨得刪除相片的人,太多影像資料就會變作我的困擾。
我的古典鏡頭則取自拍賣網站,與代標代購網站代為從日本Yahoo與美國eBay競標,不過那都是以前有工作,數年前的事了,就好比每次歷史更迭後的貴族一樣,懷念以前的榮景,抱著以前家族留下來的一點傳家寶不放,不然一般很多人鏡頭是來來去去,物暢其流,好似3C商品那樣流動的,也只有這個方式,賣舊買新,才能使用到很多種不一樣的鏡頭,防潮箱也不會塞滿。錢也比較省。
Jerry88317是一位很好的露天賣家,我的領隊,他也教了我很多事情,傳授我SaddleBack Leather這種皮件,那時他是說有個皮包也不錯,和相機的功用不同,皮包可以容納各種東西,可以裝相機也可以裝書(實際上皮包不適合裝金屬,金屬有稜有角的相機或鏡頭,尖銳的金屬會把皮包內外刮出劃出很多傷痕),但他所教的東西最後我也很難吸收,因為兩人的層次相差太遠,而另外,我也覺得有些鏡頭似乎在他那裡買貴了,因為國內外拍賣網站上總有更便宜的價錢,更便宜的東西,只是不知道保不保險,買起來會不會是壞的,還有就是如他所說,如他預言所應驗的,我不擅長保護東西,很多相機與鏡頭在他那裡好好的,在我使用以後就變得七零八落,廢鐵一堆。所以我不值得擁有這些東西。
Jerry88317領隊他有很多朋友;外國朋友,人就在台北植物園附近,很確信他的英語很好,他的職業與專才也非常多。或許Lukas您要嘗試以Canon相機轉接一些古典鏡頭,或者對業務與領隊工作有興趣,對摩托車、音樂有興趣,是應該找他聊一聊,買東西買或不買划不划算那是無所謂(我和他三兩年前最後約見時他還看穿我的心,送了我東西。)我會覺得人真的要多與正能量的人事物來往,如同Lukas在影片裡帶給我們的一樣,Jerry88317領隊他就是正能量,或說正能量的其中一種,Lukas您也是。
"...and not so trusted brand"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