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不用等晚輩結婚,開始上班賺錢就不用給紅包了。另外,紅包是一個心意,哪有人規定金額的?那個媽媽很有問題,造成手足之間的衝突。我們從來都不會過問手足包多少,父母也不會透漏。過年為了紅包不愉快,就失去過年團圓的意義了。
20:59 在此呼籲所有公司行號的福委會,團建、春酒、旅遊、餐會請都換成錢錢,這才是提升員工工作效率品質的最佳方法!以歐洲制度的來看,老闆不考慮員工的生育才是鬼故事⋯⋯32K還給家裡一萬,什麼煉獄家庭,囧。難怪台灣年輕人都出國發展或躺平
如果家裡過年需要這些紅包來支付所有開銷(物價上漲幅度很大),我認為子女就自己的能力範圍來包,兄弟姐妹也不要干涉其他人的孝心與能力。❤父母們「不要用比較的心態,孩子反而會有自覺心」。
每集都精彩 讚
這點我們家就溝通尚稱良好,父母對孩子該包多少沒有要求,但我跟弟弟從我出社會後就會討論每年包給爸媽的紅包金額。以前我們薪資低時,兩人合包;五六年後開始各自包一包;再五六年後弟弟薪資高我不少了,我們討論後一起加碼,但弟弟包的比我多約1/3。覺得這樣互相尊重並且可以討論是很好的事情。
小蓁,成熟年輕人代表😊
在我還領22k時,媽媽說要跟我借錢付弟弟的學費。為此我包給父母各一萬,就讓他們過手不用還我。沒想到我媽希望我可以包給我弟,200也好,我氣到大吵。之後幾年又希望我可以調漲紅包錢,但當我開始發現存錢的速度緩慢以及和家人為了錢的爭執,幾年前開始直接降到2000,內心解脫😂但還是會依照當年的心情來給,只不過不會再糾結要每年越來越多罷了。在職場,做為內向人格,唯一的好康福利就是換錢,其餘免談😊
外商公司是有「raise pay companywide年度普遍性漲薪」這一說法的,目的是「to match inflation抵消通膨壓力」。這是現代企業管理中很常見的理念。每年不漲薪其實相當於降薪,所以也是為了「retain employee留住員工」。只不過我們華人老闆習慣能摳就摳,抱持「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員工還不好找嗎」,不想干可以滾蛋。😅
鄧醫生是不是很傻眼。我是聽得很傻眼,雖然內心不苟同,但我努力去接受這個現實,因為我有一個25歲的女兒了。😂
聽小蓁講觀念很有意思, 感覺像發現新大陸😮,明天去問年輕同事的想法...❤
我們家本身對錢比較淡然。但是抵不住三姑六婆會比較,所以賺錢後曾經過年給我媽包了30。我媽不想拿我的錢,又會回包50,我第二年只好再包一個60。搞了兩年後,我媽覺得這樣做沒有意義,因為父母塞錢給我,以及我給父母花錢,都是很平常的事,一家子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假客氣。
🤎
不用等晚輩結婚,開始上班賺錢就不用給紅包了。
另外,紅包是一個心意,哪有人規定金額的?那個媽媽很有問題,造成手足之間的衝突。我們從來都不會過問手足包多少,父母也不會透漏。
過年為了紅包不愉快,就失去過年團圓的意義了。
20:59 在此呼籲所有公司行號的福委會,團建、春酒、旅遊、餐會請都換成錢錢,這才是提升員工工作效率品質的最佳方法!
以歐洲制度的來看,老闆不考慮員工的生育才是鬼故事⋯⋯
32K還給家裡一萬,什麼煉獄家庭,囧。難怪台灣年輕人都出國發展或躺平
如果家裡過年需要這些紅包來支付所有開銷(物價上漲幅度很大),我認為子女就自己的能力範圍來包,
兄弟姐妹也不要干涉其他人的孝心與能力。
❤父母們「不要用比較的心態,孩子反而會有自覺心」。
每集都精彩 讚
這點我們家就溝通尚稱良好,父母對孩子該包多少沒有要求,但我跟弟弟從我出社會後就會討論每年包給爸媽的紅包金額。以前我們薪資低時,兩人合包;五六年後開始各自包一包;再五六年後弟弟薪資高我不少了,我們討論後一起加碼,但弟弟包的比我多約1/3。覺得這樣互相尊重並且可以討論是很好的事情。
小蓁,成熟年輕人代表😊
在我還領22k時,媽媽說要跟我借錢付弟弟的學費。為此我包給父母各一萬,就讓他們過手不用還我。沒想到我媽希望我可以包給我弟,200也好,我氣到大吵。之後幾年又希望我可以調漲紅包錢,但當我開始發現存錢的速度緩慢以及和家人為了錢的爭執,幾年前開始直接降到2000,內心解脫😂
但還是會依照當年的心情來給,只不過不會再糾結要每年越來越多罷了。
在職場,做為內向人格,唯一的好康福利就是換錢,其餘免談😊
外商公司是有「raise pay companywide年度普遍性漲薪」這一說法的,目的是「to match inflation抵消通膨壓力」。這是現代企業管理中很常見的理念。每年不漲薪其實相當於降薪,所以也是為了「retain employee留住員工」。
只不過我們華人老闆習慣能摳就摳,抱持「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員工還不好找嗎」,不想干可以滾蛋。😅
鄧醫生是不是很傻眼。我是聽得很傻眼,雖然內心不苟同,但我努力去接受這個現實,因為我有一個25歲的女兒了。😂
聽小蓁講觀念很有意思, 感覺像發現新大陸😮,明天去問年輕同事的想法...❤
我們家本身對錢比較淡然。但是抵不住三姑六婆會比較,所以賺錢後曾經過年給我媽包了30。我媽不想拿我的錢,又會回包50,我第二年只好再包一個60。搞了兩年後,我媽覺得這樣做沒有意義,因為父母塞錢給我,以及我給父母花錢,都是很平常的事,一家子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假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