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 稻盛和夫 讓無數人在迷茫時代找到活著的意義,從未做過賠錢的生意;通讀三遍,人生從此不寂寞 每天聽本書 聽世界 活法 稻盛和夫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9 ธ.ค. 2024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 @winwinzheng
    @winwinzheng ปีที่แล้ว +2

    經營之聖相信因果 敬天愛人 是個高深智慧的修道者

  • @hsiaozichin1137
    @hsiaozichin1137 2 ปีที่แล้ว +14

    1.從簡單的原則出發,考慮問題。
    2.設定超出現有能力的目標。
    3.努力到讓老天爺出手相助。
    🙏❤️👣🥰
    有同感!

  • @stonehometw
    @stonehometw ปีที่แล้ว +2

    這是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至良知

  • @chingyeungsi.891
    @chingyeungsi.891 ปีที่แล้ว +3

    能有善良之心難。能在發達後還能保持初心難上加難,1個人不損人不利已已經不容易

  • @啊智-c5m
    @啊智-c5m 2 ปีที่แล้ว +1

    謝謝分享

  • @saihungting6743
    @saihungting6743 2 ปีที่แล้ว +1

    每事多思考,想像未來好。

  • @abc0921566997
    @abc0921566997 2 ปีที่แล้ว +1

    感謝

  • @白白胖胖-j7d
    @白白胖胖-j7d 2 ปีที่แล้ว +2

    活法 佛法 一心

  • @irencelee8638
    @irencelee8638 2 ปีที่แล้ว +1

    很棒的分享

  • @aaronchang8397
    @aaronchang8397 2 ปีที่แล้ว +2

    堅持正確的原則

  • @bear1234wwww
    @bear1234wwww 2 ปีที่แล้ว +1

    感恩謝謝分享

  • @waichongng9241
    @waichongng9241 2 ปีที่แล้ว +1

    感恩,谢谢分享。。🙏

  •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2 ปีที่แล้ว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平安快樂💯🧧 ♥️🥰♥️😊♥️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子孫定成聖賢 💯♥️♥️♥️

  •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2 ปีที่แล้ว +6

    ♥️必定要多做善事行善積德,對人對事一定要寬容包容,待人柔和,和氣慈悲。也要愛惜自己的精神,盡心行善,廣積陰德,時時存善念,常常做好事,就能趨吉避凶而得到福報,就能改變命運。
    有心寬厚待人,遭到譏笑侮辱,要忍讓。不能忍,所修的功德都會被燒光。
    韓琦無錢濟人,便捐衣飾,後做丞相。應秀才賣田救鄰婦命,後做尚書,子孫科甲。朱軾家貧教學,捐束修三千,後三子顯貴。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1.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籠統;態度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視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和災難的可怕,不可以意氣用事;遇到有利益可得的時候,要想想是不是應得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孔子說:「忍不住一時的氣憤,衝動行事,忘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乃至於連累父母家人,這豈不是迷惑糊塗的行為?」
    3.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然後心志才會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心不妄動,然後才能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思慮周詳、處事精當,能夠思慮周詳,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4.別人學一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這樣做,雖是極笨的人,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堅強。
    (學習,透過不斷的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甚至改變一生!)
    5.孔子說:「真正有仁德的人,想要自己立足於社會,就會顧慮到別人的利益,協助別人也能立足於社會;想要自己將來通達有前途,也會想要幫助別人也通達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為例,為別人設想,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進一步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誠所謂「兼善天下」是也)。
    6.老子
    能夠瞭解別人是「智」,能夠瞭解自己是「明」。能戰勝別人的,可以稱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強」者。能夠知足的人是真富有,能夠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氣。能與道相處而不失(不背離道的根基),以道為處所的人,將與道長存;身體雖死亡而道(精神)能長存者,才是真正的長壽。
    (誠者,無自欺也。能坦誠的面對自己,內心清楚明白,故明。)
    墊起腳跟,想要高過別人,反而站不穩;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過別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現的不見得高明;自以為是的,反而無法彰顯自己的重要;喜好誇耀自己功勞的人,反而無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意滿的人,反而無法保持長久。……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有道之士是不會做的。
    了解天地萬物運行和演變的道理,都是依著循環往復的規則,叫做「明」。不了解這個規則,任憑私心胡亂作為,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
    過分追求視覺的享受,將會造成眼花撩亂,甚至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聽覺的享受,將會造成聽覺不靈,甚至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覺的享受不知節制,將會造成味覺的傷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會令人狂野放蕩心神不寧;有了難得的珍寶財貨,就得時時提防被偷被盜,因此日常生活處處受到限制防礙。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本性的天真。
    所以過分的愛名愛財,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珍寶財物收藏豐富,一遇天災人禍損失必定很嚴重。知足者不貪,自然不會受到侮辱;行事有節制,知道適可而止,沒有僭越之舉,危險就不會發生,能這樣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長久。
    處理難事要在容易時著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剛開始,還是很細微的時候著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從細微的做起。
    (把握時機而為,必將事半功倍,否則,易者漸難,細者漸大,難矣!)
    求學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學養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欲念、妄想。
    (求學是希望增加知識才能;學道是學習明理,理得心安)
    7.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當警惕防備:少年時,血氣未穩定,發育尚未完全,應當警惕防備的是色慾;壯年時,血氣正剛強,應當警惕防備的是好勇鬥狠;到年紀老了,血氣已經逐漸衰頹,應當警戒防備的是貪求務得。」
    8.孔子說:「如果放任自己依據個人的【利益】來行事,必將招致很多怨恨。」
    9.孔子說:「在路上聽到的消息,未經求證,就在路上傳播的人,是背離道德,自棄於道德的人。」
    10.心裡確實有這個念頭,誠心誠意努力去做,雖不一定符合目標,但距離理想也就不遠了。
    11.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聰明,不自欺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2.有錢人,可以用財富來裝飾他的房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美德來潤澤自身,因為內心坦然寬大平和,身體自然舒泰安穩。
    13.所謂「修身在於正心」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貪圖愛戀的意圖時,心就不平正;有憂患的時候,心也不得平正。
    14.俗話說:「人們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也不了解自家的禾苗已經長得很碩大。」
    【中庸說: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當然見不到事實真相。】
    15.孔子說:「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16.孔子說:「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應該誠心的給予忠告,善巧的將他導入正軌,如果不能接受就要停止,暫時不要再勸了,以免自取其辱。」
    (規過勸善,乃朋友之義)
    17.孔子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把易經學通之後,人生就不會有大過了。」
    18.孔子說:「立身處世能夠自我反省,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別人的過失盡量寬恕,自然就能遠離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9.孔子說:「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會壞了大事。」
    20.孔子說:「不會因為這個人有過失,就忽視他有道理的言論。」
    21.孔子說:「若遇到行仁的事,應當勇於承擔,率先向前,不必謙讓給老師。」
    22.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選擇好的榜樣來學習;不好的,就作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鏡。」
    23.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當中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他從來不把怒氣發在無關的人身上,並且不會犯同樣的過錯。」
    25.孔子說:「晏嬰(晏子)善於與人相交,他和人相處越久,對人越恭敬有禮(敬意不衰)。」
    26.孔子稱讚鄭國大夫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為人的道理,立身謙恭有禮;對長官誠敬謹慎;有恩惠於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養;使用民力能合乎時宜(不能影響農民的耕作)。」
    27.孔子說:「多聽別人說,把你覺得有疑問的保留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說,這樣過錯自然就減少了;多看別人做,把你認為有疑問、不安的地方放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去實行,能這樣做,就很少有後悔的事情了。」
    28.孔子說:「言辭,只要能通順的表達意思就够了。」
    29.以不合理的言辭待人,別人也會用不合理的言辭來對待你;財富如果以不正當手段奪取,也會以不合理的方式揮霍一空。
    30.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載。
    書名:四書、老子
    書名:群書治要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對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利祿為榮。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
    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的過程中,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能時,不忘道義;三是恪盡職守時,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能謹慎遵守這四個準則,終生不忘,名譽和功業自然會隨之而來,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隨,聲音發出會有迴響一樣。
    歡迎翻印

  •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2 ปีที่แล้ว +4

    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後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
    意謂,就辦事方面,無論大小,目標要遠大,辦法要周詳,又要預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遠大的志向、長久的規劃,否則憂患就在眼前。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
    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人最高的境界是樂於為善,其次是習慣為善,其下是能夠勉勵自己努力為善。(曾子)
    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春秋左氏傳上)
    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誠是道義的要素。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的恩德,這是高尚的品行。(後漢書二)
    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就應該努力效仿,有過錯就要立即改正。(周易)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犯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春秋左氏傳中)
    書名:群書治要。
    明朝有位好官名叫楊旬,他常做十大善事,做了幾十年:
    1.有冤獄必定辨明。
    2.收棄嬰雇人餵奶。
    3.老、幼、苦人送米。
    4.不收錢送湯藥。
    5.貧苦死亡送棺材。
    6.窮女出嫁送衣裳。
    7.自己戒殺放生。
    8.荒年買米救濟老殘。
    9.修橋補路開山道。
    10.異鄉窮人送路費。
    兒子受感化,認真讀書,日後亦考取狀元。
    施棺濟葬五世其昌
    明朝初年,江蘇南京城有一位善人甯從禮,捨施棺材。貧苦人家有喪事,他就捨施棺材,如缺錢埋葬,他又送給錢、米。他享壽百歲故世,並托夢給家人說:我助葬多年,利人不計其數。上蒼念我陰功,已賜福我兒孫。小孫兒甯謙光明年中狀元。後來謙光果然高中狀元。
    在浙江杭州一帶,以富豪稱雄的,在清朝有關、汪、孫、趙四個大家族。他們都是存心動念,莫不在於利益萬物,濟助急難之人,孜孜不倦,毫不厭煩。
    關家而言,如關槐的祖父,當提報為官時,還不斷地執筆增註【丹桂籍】一書。
    汪家則佈施、贈送紫霞丹等救急的藥丸,好幾代都未停止。
    孫家則時常印送各類的善書,近年又印送【玉曆】來警醒世人。
    趙家則遵信【玉曆】中的指示,印贈【玉曆】,並佈施棺木,救濟貧窮不幸死亡的人,並佈施棉衣,幫助受凍的人。
    以上四大家族的前人,就是如此存心的。因此,其後人不只是現在家境富裕豐厚,而且子孫貴顯的很多。累積善行,可以承天之幸,降下吉祥,不只利益他人,同時也恩澤了自己的後人。這些事例,可以做為確實的證據。我十分恭謹地將所看到的,聽聞到的,舉例出來,勸導相信的人,多行善德。
    以上都是【李氏求己堂集】中所記載的。
    滁州,魯兆熊先生因為母親病重,請醫生來治療。醫生說:「已經病入膏肓了。」
    就收手不想開藥。兆熊先生於是叩禱慈悲的佛祖加被,並發願印送二百本的 【玉曆】,祈求母親生病痊癒。結果不到半個月,竟然不藥而癒了。
    以上是兆熊先生親自對季亮先生說的事例。
    書名:玉曆寶鈔。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的善書:謙德之效:(下篇)
    書經上也說:「自滿、就要招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一定臉上有一片謙和安詳的光彩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辛未年到京去會試,我同鄉嘉善人同去會試的有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紀最小,極為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說:「怎樣能看出來呢?」我說:「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承受福報。兄台你看我們十人中,有信實誠懇,不敢出風頭,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順從人意,小心謹慎,謙虛敬畏,像敬宇的麼?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種修養,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難道有不發達的道理?」,等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進士。
    丁丑年在京裏,同馮開之住在一處,看到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不會現出驕態,大大地改變了小時候的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李霽嚴,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只看他到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謙虛,天一定幫助他,兄臺必定登第了!」後來果真考中。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不滿二十歲時,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父親做嘉善縣的主薄,裕峰隨同他父親到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全塗掉了,趙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少有!)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上了科第。
    壬辰年我進京覲見皇帝,見到夏建所,滿臉流露謙和光采,好像能夠迎面照人似。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舉止穩重、行事實在,放肆的人也會懂得自我約束、收斂言行。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經發了智慧,上天一定要發他福了。」等開榜,建所果然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張畏嚴,學問很好,文章做很好,在當時讀書人之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一處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他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認為沒有眼光。
    有一位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嚴遷怒道士。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嚴更加發怒道:「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道士說:「聽說寫文章重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這樣怒罵,心裡不平到了極點,文章怎麼能夠寫得精巧呢?」張聽了道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是沒有用。自己必須在性情上先做個轉變。」張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有什麼福報不能求到?」張說:「我是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心地做出來的。只要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像謙虛這件事,不必花費錢,你怎麼不自我反省,偏偏罵考官呢?」
    張畏嚴從此痛改前非,轉變以往驕慢,隨時隨地自我約束,每天加緊修善,因此功德天天增長。
    到丁酉年,有一天,他夢到自己走進一棟高樓裡,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他好奇就問旁邊的人。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名冊。」張問:「為什麼缺少那麼多名字?」那人道:「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年三年查考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才能榜上留名。這冊子的缺額,都是本來該考中,因為做了不厚道的行為,才被剔除。」後來他又指一行說:「你三年來律己相當謹慎,或許可以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能自愛。」張畏嚴果然中一百零五名。
    佛教 :♥️財佈施得財富、功德。♥️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因,得到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萬物有恐怖、有畏懼、生命受到威脅,你幫助他離開一切恐怖,讓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
    佛教:因為施捨心不貪欲、仁慈心不瞋恨、智慧心不愚癡的三種善行根本,是平等一樣。
    樂於布施,這種人就能壞滅五種弊病惡法:第一是邪惡謬見,第二是沒有信仰心,第三是放肆縱逸,第四慳吝心,第五是瞋怒癡迷。捨離這惡法以後,內心生起歡喜,因為歡喜的緣故,甚至獲得真正的解脫。這種人現在世就得四種好的果報;第一是一切人都樂於看見他,甚至怨家也一樣;第二是善好的名聲流傳廣布,遍於四方各處;第三是進入廣大群眾時,內心沒有怖畏;第四是所有一切善人,都樂意來親近依附。
    忍辱:有人生起瞋恨恚怒心,用惡劣的口氣責罵,應當閉口默不回聲,但也不捨棄他。
    有智慧的人,樂於修習忍受侮辱行,這種人常會得到顏面容色和氣喜悅,和好快樂歡喜笑,他人看見生歡喜心。
    眾生如果能夠修習積集仁慈心,這種人當會得到無法計量的功德。修習仁慈心時,如果能先於怨家中施給平安,這就名叫做修仁慈心。
    如果能夠修習忍受侮辱行,應當知道這就是修習仁慈心的主因助緣,仁慈心,就是一切安樂的主因助緣。
    觀察善行優點,仁慈心。
    修慈心得無量功德。
    歡迎翻印

  • @victorialobsanguk
    @victorialobsanguk ปีที่แล้ว +1

    🎋〈 福報 〉這件事情……
    活法: 積累陰德🎉
    似乎記得:
    當年經濟泡沫的年代,臺灣仍然有人使用全現金購買大房子😂
    PS "" 勿以 善小 而不為👍

  • @江秋菊-r3p
    @江秋菊-r3p 2 ปีที่แล้ว +5

    腳踏實地做實事 不要歪哥 就只有這樣
    能幫親人解決問題 就是在幫自己賺命運的錢

    • @江秋菊-r3p
      @江秋菊-r3p 2 ปีที่แล้ว

      世道之所以亂 就是看到就想要幹砲 及趁人之危 趁火打劫

  • @andy8759
    @andy8759 2 ปีที่แล้ว +1

    偉大的神人!

  •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ปีที่แล้ว

    積德累功
    宋朝的魏國公韓琦,年少就登科官運亨通。他平時為人能慎終追遠盡孝於遠祖,養育宗親姪兒,有如自己兒子,並照顧同宗百家的衣食生活,凡有皇帝恩賜,必先分送親友享用。當了三朝宰相,如果有利國家之事,無不盡力去做,希望盡己忠誠之力,使天下能得到太平。平時教導兒女為人做事要有道義,要求非常嚴格,並且不可犯錯。他的言行舉止,都是出於至誠。周濟別人危急,如果財力不夠,常捐出自己的衣服家用古玩喜好之物,甚至連夫人所載的飾物,都拿來幫助別人。在故舊好友中,常有數十家貧寒子孫依靠他生活。
    在他擔任益州(今四川德陽縣北)安撫使時,有一年碰到大饑荒,於是為百姓減輕甚至免除稅捐的糧食。同時勸募富家,促其捐贈粟糧給國家幫助饑民,並授其官職。又勸募壯丁當兵,因為一人當兵,可以養活一家人。在宋仁宗明道年間,由於災難頻仍,百姓生活困苦,他就勸導有能力者繳納栗糧,並請善心富有的人,依「常平法」收購糧食,發給貧戶煮稀飯,救活饑民一百九十餘萬人。
    在并州(今山西常水與衛水間)當知縣時,河東的風俗,人死了用火葬,韓公就買空地,使他們有地方可埋葬。任職於大名府(今河北廣平縣東南)時,事情不分大小,必定親自詳細視察。雖然有時生病,也要卧床批決公文。有人勸他可委託別人或部屬處理,韓公卻說:「訴訟獄政事情,乃是百姓大事,而其生死得失,往往在一言之間就決定,怎可不謹慎呢?我常提醒自己,恐怕有沒注意到的地方,使事情不能圓滿,怎還敢委託別人?」
    有一次,有人進獻兩只玉杯,韓公就以百金買下來。每次宴客時,特別放在一張桌上,下面墊以錦布,以供客人觀賞。有一天韓公宴請管理水運的官員,一位小吏誤觸桌子,玉杯就掉地破碎了,眾人都嚇了一跳。韓公卻神色自若,笑著對客人說:「凡是東西,必有造成和毀壞的時間,這都是定數。」又回顧那位小吏說:「這是小失誤,你並非故意,不用害怕。」在座的客人都非常讚歎佩服他的為人。
    當韓公率兵駐紮武定(今山東惠民)時,有天晚上在寫信,一個侍衛小兵手執蠟燭在旁侍候,這士兵偶看他處一時疏忽,燭火就燒到韓公鬍鬚,他只以衣袖拂拭鬍鬚,依舊照常寫信。一會兒回顧士兵,則已更換另一人。韓公怕他主管鞭打他,於是大聲呼叫說:「不要徹換,他現在已能執穩蠟燭了。」眾人聽到此事,無不感歎佩服。韓公活到高壽去世,死時有大星隕落,其聲就像雷一樣。死後被皇帝追諡為忠獻。他有五個兒子,都很富貴顯達,子孫昌盛無比。
    【說明】常平法為唐代劉晏所定調節糧食的方法。豐年時高價收買穀物,饑年則低價賣出。
    宋朝的李昉,諡稱文正,深州饒陽(在今河北境內)人。年老退休時,剛好遇到元宵節皇宮裡張燈結彩,太宗皇帝就命安排車駕迎他入宮,並賜他坐在自己旁邊,還親自拿著御用酒樽為他斟酒,挑選最珍貴的果核賞賜他,並對他說:「卿真是一位善人君子,兩次擔任宰相職位,從未有傷人害物之心,這是朕最懷念卿的地方。」李公回家後訓誡兒子說:「我在相位時,雖沒建立奇功偉績,可以驚動世人;然而不曾隱蔽別人善行,忘記提拔肯上進的人,不在隱蔽處欺瞞自己良心,估量自己德行,謹守自己本分,這四點我自認有確實做到。今天承蒙聖上在群臣面前,稱讚我為「善人君子」。說到善人君子,孔子還說沒見過,我是何等人,怎麼敢承當?你們應當感念聖上對我尊重褒獎的話,努力實踐我所說的四點。對於君王要盡忠,對於尊長要盡孝;以此謹慎修持自立自強,如此或可做到不辱祖先了。」他的兒子宗諤,格守先父訓誡,成為當時名人。
    春秋時齊景公的宰相晏平仲,經常乘坐破舊的車及瘦弱的馬,恒子認為他有隱瞞君王賞賜之嫌。晏子回答說:「自臣下受君王提拔顯貴後,我父親家族,人人都有馬車乘坐;母親家族,每人衣食都很富足;妻子家族,沒有挨餓受凍之人;齊國讀書人依靠我吃飯的有三百多人。如此到底是隱瞞君王賞賜,還是彰顯君王賞賜呢?」
    【再析】晏子這樣可說善於敦睦宗親了。人人如能有此存心,還會發生攻擊揭私的弊病嗎?
    明朝的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他說:「結交朋友最主要的是能謙下,互相見面時,必須虛心謙卑,要親和恭敬能包容;大概對人要少用規誡指謫的口氣,多用真誠褒獎鼓勵的心意去感動人。」
    溫節孝先生說:「結交朋友,只要取其長處,不要計較他的缺失。遇到性情倔強正直的朋友,要能忍耐其暴戾氣習;碰到才智高超出眾的朋友,要能忍耐他無拘無束的氣習;遇到樸實憨厚的朋友,要能忍耐他那種愚拙不通的氣習;碰到輕薄放縱的朋友,要能忍耐他那種輕浮的氣習。能這樣做,不但可獲得很多好處,也是保全交誼的最好方法。」
    宋朝哲宗黃帝,在宮中折撕柳枝作遊戲,程頤說:「春天萬物正在生長,不可隨意催折樹枝。」皇帝很高興地接受建議。程頤慶賀說:「陛下如能推此仁心及於天下,帝王治國的重要方法,全都在這裡了。」又聽說春秋時衛國高子羔,對正在成長的東西不去折損;宋朝的周濂溪,不亂除庭園草木,說是要與自己的生機一樣。這都是聖賢以仁愛存心,不忽視細微之處的意思。
    顏光衷先生說:「忍這個字最難做到,能忍的人,他的德量必定很大。到不能忍時,已是驕傲貴慢的氣息滿溢出來。」
    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時,必先磨練他動心忍性的功夫。」
    大概來說:「布施救濟別人,不免受到他人瞋恨;要為別人打算,則不必害怕被人怨恨責難。要擔任大事的人,就必須要能任怨;要勸化他人,也不要避諱別人譏諷批評。心存寬厚待人,有時會遭到他人譏笑侮辱;這些種種橫逆都是自然隨之而來的,若不能明白個中根由,那就不是真正能善於自處的人。」
    明朝顏茂猷先生,是平湖(今浙江境內)人,教誡子弟說:「凡未經過忍耐功夫磨練的人,絕不知道忍字有多麽困難;若非心中善惡念頭交戰,也絕不會體會到忍字是多麼奧妙。一個人若不能忍辱耐苦,縱然是有善心,一旦被人激怒,就會立即瓦解,一受到挫折就墮落了。
    蘇州有位吾姓老翁,家裡很窮又沒職業,他常到富貴人的家中,勸他們要多行方便做善事。有時遇到個性貪婪粗暴的人,也一定會想盡辦法勸導感化他;看到別人做善事,必會獎勵贊成,所以善德非常多,無法一一敘述。他的兒子吾從周,少年時就考取功名,而吾翁也活到很大的歲數。
    宋朝的陳堯佐(世稱穎川先生)在當廣南(今屬雲南省)漕運使時,當地的風俗,人生病了不吃藥,卻去求神問卜,向鬼神禱告,很多人因而病死。陳公於是蒐集許多家藏驗方,刻在驛站館舍的石碑上,當地的人,依照藥方服用,因而救活了很多人。
    明朝的陶安,是當塗(今屬安徽省)人,太祖任命他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知縣,並告訴他說:「你要善於撫育百姓。」陶安就恭敬地稟承皇上的指示,到黃州時,免除賦稅,省除繁雜的工役,勤於官員的教育,減輕刑罰,百姓對他都心悅誠服。皇上又召他為學士,升調到江西行省,擔任參知政事,在職期間,他對於政事無不盡心盡力,以配合皇上的命令。陶安死時,皇上親自撰文致祭,並贈諡封號以庇蔭子孫。後來,子孫都考上科第的榜首,為輔佐君王的榜首,為輔佐君王的執政大臣。
    從前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位強富,平時謹慎持身,待人接物都很謙和,有一人仗著酒醉來辱罵他,強富閉門不予理會,家人和左鄰右舍都看不下去,強富說:「在這元旦佳節,誰不會喝酒?酒醉後發狂是人之常情,如果和他計較,多沒度量!」
    就這麼一句話,已經感動上天的神明,當晚小睡時,夢見來到一處場所,看到一位載金冠穿紫袍的人,對他說:「你能於天臘日的早晨,忍耐別人所不能忍耐的事,上帝嘉勉你,賜給你福祿及壽命,你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當官。」這時,忽然被家人叫醒。後來,果然活到八十幾歲,有二子一孫,都被推薦為明經(唐朝時以經義所取之士,清朝時則稱貢生為明經),至今子孫都飛黃騰達沒有斷絕。
    林退齋尚書在臨命終時訓誡子孫說:「你們只要學吃虧就對了。」從古以來的英雄,也因能忍辱吃虧,而成就了許多事情。
    ♥️百善孝為先♥️
    據說這是森羅殿上千古不易的鐵律,所以鬼神很喜歡孝順的人。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 @freeplease1998
    @freeplease1998 ปีที่แล้ว

    在大國。良知很難賺錢

  • @jascal1623
    @jascal1623 2 ปีที่แล้ว

    了不起的人。

  •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ปีที่แล้ว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 @andychen6682
    @andychen6682 2 ปีที่แล้ว

    这是活生生在打亚洲首富的脸啊

  • @2sk285
    @2sk285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正義?你在暗示某個道德倫亡的大國😢

  • @連雪燕-j1k
    @連雪燕-j1k ปีที่แล้ว

    我不跟日本人玩再見

  • @user-zqian1113
    @user-zqian1113 2 ปีที่แล้ว +1

    把一本有意义的书给讲成了成功学鸡汤。
    太恶心了。

    • @giorssss
      @giorssss 2 ปีที่แล้ว

      我聽完是覺得怪怪的,周文強說的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