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 客家鄉親到「臺灣台語北區論壇」現場抗議「語言平權」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2 ก.ย. 2024
  • 請記得要開啟cc字幕,才可以看得到華語或英文字幕。
    網路連署網址:reurl.cc/bYRY2y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8

  • @user-zq3uq4id8p
    @user-zq3uq4id8p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4

    反對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原則和一個台語政策)!
    《國家語言發展法》並未列明各族群的語言稱呼,客委會表示尊重各族群對自己族群所使用語言之稱呼,但客家族群仍希望各族群能尊重其他族群的感受。
    事實上「台灣台語」族群對自己族群所使用語言之稱呼從未定案,永遠是隨著政治的需要而改變。
    文化部表示「台語不是指臺灣所有語言,還有其他的臺灣語言」,但文化部又不是「台灣台語」族群部,又怎麼能為「台灣台語」族群所使用語言定名,尤其是像「台灣台語」如此無知愚昧又傷害其他族群的感受的名稱。
    一般所知的語言分成三大類:
    1.「人文語言」如漢語、英語等,都有上千年歷史,承載人類各種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貢獻巨大。
    2.「工具語言」如各種電腦語言,各有各的作用,解決各種技術問題,提高人類生活品質。
    3.「政治語言」如「台灣台語」等,用來製造族群分歧,謀取私利,但一般都不長命,甚至胎死腹中,教育部將來寄發的「台灣台語」證書也將成為垃圾郵件。
    如今文化部配合民進黨的「一個台語」(一台)政策,踐踏《國家語言發展法》,預謀將閩南語更名「台灣台語」,無視客家台灣認同和國際人權法規,硬將客語排除在台語之外,由教育部執行,行政院背書,公然實施族群語言歧視,如同宣告國家法治已經死亡,比共產黨的「一個中國」(一中)原則還要惡霸,人民自然造反有理。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台語※拼音沒有步驟,想要流通世界是不可能的。台灣人"離宗背祖",祖先不得安寧,只能做水上浮萍,成為歷史!
      道光年間~廈門地區有一首流傳的「勸人莫過台灣歌」,其中部份歌詞是這樣的:「
      在厝無路,計較東都,欠缺船費,典田賣租。倖倖而來,威如猛虎,妻子眼淚,不思回顧。直至海墘,從省偷渡,不怕船小,生死天數。自帶乾糧,蕃薯菜脯,十人上船,九人會吐。乞水㧥口,舵公發怒,托天庇佑,緊到東都。乘夜上山,搜尋無路,遇賊相逢,剝去衫褲。不知東北,暫宿山埔,等待天光,行上幾步。要尋親戚,跋涉路途,無錢通寄,心酸如醋。抛妻離子,乃是何故,欲求財利,以此來都。……」
      歌詞的大意是說:在家鄉走投無路,因此盤算著到台灣求發展(明鄭稱台灣為東都),但又缺乏路費盤纏,只好先典賣家產或佃權。下定決心,不顧妻兒淚眼相送,直走海邊,唐山過台灣,最省事省錢的辦法是偷渡,不管船隻大小,反正生死由天。每個人都自備乾糧,不過是蕃薯、蘿蔔乾之類,上得船來,船小風浪大,十個人裏面有九個嘔吐不止,想向船主(當時稱為客頭)要點水來漱口,卻横遭怒眼,只能祈求上天保庇,趕快行抵台灣,由於是偷渡靠岸,只能趁黑夜上山躲藏,正苦於找尋去路之際,偏又遇上賊夥,連衣褲都被强行剝去,東西南北分辨不清,只得暫時露宿山頭,等待天亮,才能走上幾步。為了尋找親人投靠,不惜長途跋涉,想起無錢可以寄回家鄉,令人心酸難過。拋妻離子,所為何來?還不是為了想發財致富,才需遠渡台灣……!
      當時的中國被稱為「唐山」,到新的地方去開創新天地,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們用一種很樂觀的態度面對。台灣在1684年被納入清朝領土,唐山的人民開始大量移民台灣。
      清代台灣的統治階層,有分治民政與軍政的文、武兩系統,民政系統為道(台灣建省極晚,巡撫之設置可不置論)、府、縣(廳)三級,另有海防同知、縣丞、巡檢等輔佐地方行政之分支官員。軍政系統有鎮、營、汎塘,為綠營兵制,但與內地各省綠營兵制有所不同,即原則上不用台灣本地居民為兵,而係沿用明代戍邊政策,令福建水陸各營兵丁抽調戍台,三年一換,謂之「班兵」。
      台灣好謀生,所以吸引無數閩粵人民冒險渡海墾荒,胼首胝足,許多人因此立足台灣,家庭興隆;但台灣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游手之徒,不安本分,武斷一方,平時偷盜劫掠,遇事則蠭起,成為民變的要角。從某種角度而言,在台官吏之貪瀆與班兵自謀「生理」(做生意),又何嘗不是台灣好謀生的一種反映?由於官、兵、民都汲汲於「謀生」,而且是「謀非分之生」(賺非分之財),久而久之,移墾社會內部的緊張關係達到沸點,民變就應運而生了。
      《台灣人四大族群》
      首先是使用福佬話的族群。一般認為他們主要是十五、六世紀左右從福建移民而來,佔人口比率最多,目前大約有一千六百一十萬人。我們應該是屬於這個族群,當時也許還混入了其他人種的血統,不過已無從考證。然而,從所使用的語言來看,毫無疑問的是福佬語系族群。
      再來是客家人,他們比福佬人稍微晚一些,大部分是從廣東一帶移民而來。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不是廣東話,而是客家話。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台灣前總統李登輝等都是客家人。
      以前漢人有纏足的習慣,客家人就沒有。同樣屬於漢語系,但客家話和福佬話的差異很大,客家的女性有勤勞的特徵。這個客家語系族群現在大約有三百四十五萬人。
      國民黨軍隊最初來到台灣,是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如同日本八月十五日戰敗投降後,立即由美軍進駐佔領;原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國民黨政府相關人員約有一百多萬人,由中國撤退到台灣。
      戰後,中國人以佔領軍身份大量湧入台灣,他們使用的語言是北京話。他們以及後代子孫是屬於北京語系的族群,也就是所謂的「外省人」,人數大約是三百萬人。
      台灣自從1895年割讓給日本到1947年.是屬於比較安定的生活;相對於國民黨在大陸.從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以後,到1947年這段期間.都是在戰亂不安定的情況(死亡人數三干多萬人)。
      安定的生活碰撞不安定的生活必然會引發衝突!
      (名嘴要負責任:)
      理論上,根據孫中山所提出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的建國程序,1928年國民黨於完成北伐後,即應結束軍政時期,進行所謂的訓政工作;經過預計六年左右的訓政工作後,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正式行憲進入憲政時期。根據一般的說法,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國民政府在國內面對軍閥、共黨自擁勢力,對外又有日本侵略東北、侵擾華北,特別是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使得原訂即將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未能順利舉行,訓政時期也無法按照預定時間結束,一直實行至1947年。因此,戰後台灣民眾初接觸到國民政府的政府體制正是訓政體制。
      而且北伐以後,國民黨實施一黨訓政,以國民黨本身政黨的主張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取締其他政黨,加強對言論的控制,使人民在結社、言論、教育方面的權利,因為國家權力嚴格的管制,而受到侵害。不僅如此,國民黨又以遵循孫中山(總理)遺教為由,由國民黨訓練人民,並代表人民行使政權,「以黨領政、以黨領軍」;但是南京政府卻沒有根據遺教制定「約法」,作為訓政時期的根本大法,因此引起被壓制的其他黨派及主張自由民主的知識分子的不滿,起而批評,並要求實施民主憲政。於是,1930年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國民黨黨政要員另立中央,挑戰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同時提出要求制定「約法」的主張,並得到輿論的支持。
      在國民黨以武力北伐,由國民政府取代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北洋政府」)後,首先面對的最大問題即是國民黨內的分裂與內戰的問題。由於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在裁軍問題上,沒有以北伐時的戰績為依據,而擴張其直接領導的武裝部隊力量(即是後來所謂的中央軍系統),削弱原本第二、三、四集團軍的軍力,引發不滿,這是國民黨內內戰的導火線。
      在人權保障方面,根據《訓政時期的約法》運作,國民黨一黨訓政並沒有制衡的力量,在制度設計上也不強調權力分立的統治組織。而且《約法》雖然規定信仰、遷徙、通訊、言論、集會、結社等基本人權的保障,但只要有法律依據,政府即可限制人權。在此原則之下,《訓政時期約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隨著相關法令的制定,如《出版法》、《工會法》、《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等法律的公布,而受到種種限制。甚至有主政者及政府官員未依法行政,往往根據行政命令或個人意志作出的行政裁量,直接就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這也是戰後台灣在訓政體制下,制度上的基本問題。
      蔣介石在擊敗反對力量後,才決定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並在1931年通過。理論上,它應該是訓政時期主要的法源依據。更重要的是,由於當年就發生九一八事件,其後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等到他再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職,重新主導政局時,便以政府組織法等方式,使《約法》的相關規定淪為形式,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成為虛位元首。
      訓政時期既然是朝向憲政時期發展的準備階段,起草憲法草案便是相當重要的工作項目。1933年一月,立法院成立憲法草案委員會,開始著手進行「憲法」的草擬工作。最後該草案在1936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由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因其公布日期為五月五日,一般遂稱為《五五憲法草案》,或簡稱《五五憲草》。《五五憲草》起草時,雖然有參照訓政時期的經驗,以及採納部分參加起草人士的建議與輿論,但是基本上是以孫中山的主張作為基礎草擬而成。《總綱》第一條明定:「中華民國為三民主義共和國」,以及統治機構採用權能區分、五權分立的統治組織架構,基本上皆符合《建國大綱》第一條所述:「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建立中華民國」的基本精神。
      二二八事件.政府稽查私菸並無有錯,然而透過名嘴渲染.引發眾多暴動,才會有政府的鎮壓,如果沒有鎮壓,共黨攻打台灣,恐怕死的人數不止那些善良的人而已!
      當時正值國共內戰,如果不緊急應變,台灣會死更多的人!
      【明永歷十八年(1664)臺灣鄭氏軍備圖】
      「北路為天興縣,轄今臺南、嘉義、雲林、臺中、彰化、南投、苗栗、新竹、桃園、臺北等十縣及臺中、基隆、臺北三市一帶,縣治設於北路大目降(今新化)與新港(今新市鄉)之間。

  • @user-cg6vt3ob9n
    @user-cg6vt3ob9n 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母語斷,文化滅,臺語,是臺灣人民使用的語言,包刮1、華語,俗稱國語,全民語,2、河絡語,3、客家語,4、原住民語,或許應加上新住民語,語言聯絡感情,語言是重要的母語本土語文化的載體!是神聖無尚的文化!

  • @user-ml8sh3lt1r
    @user-ml8sh3lt1r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閩南沙文主義

  • @user-pr1ty6lu6y
    @user-pr1ty6lu6y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文化部「台語」意函的邏輯分析
    文化部表示「台語不是指臺灣所有語言,還有其他的臺灣語言」,也就是說「台語」是臺灣所有語言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雖然文化部認為「台語、台灣閩南語、台灣台語」都是同一種語言,但從客家的視角來看,其意函卻大不相同。
    如果「台灣閩南語」是指源自閩南地區的本土語言,那就是福佬話。「台灣台語」應是指源自台灣地區的本土語言,在源自台灣地區的本土語言中就只有「台灣原住民語」,因此「台灣台語」應是指原住民語。
    剩下的「台語」一詞自然應是指其他臺灣語言中的「客語」。

  • @xharvey
    @xharvey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用客家的身分抗議但是不講客語?

    • @user-yl7dp8gc9k
      @user-yl7dp8gc9k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要讓大家知道抗議的內容,自然用國語表達,不用客語何錯?

  • @user-st7gs3sx5v
    @user-st7gs3sx5v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山區客家民族,百年耕墾土地再被掠奪。客委會都不出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