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導航企劃台 podcast已經復更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收聽,也會在隔周日22:30直播錄音(前一天周六沒上片的時候)歡迎在週末的最後,睡覺前一起來湊熱鬧
❤終於等到企鵝🐧復臺了🎉我會收聽Der😊
太感動了❤
每次都覺得很神奇……企鵝有辦法查到這些資料&整理出來拍成影片。真的太強了!
其實在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可以找到大部分的影像
@@HopeCai 但這些歷史典故並不只是影像的問題啊~
網路上都有啊😂
我台北的朋友告訴我,來台北導航很容易迷路,那時我不信邪,直到親身騎過台北市的路外加看完這部片之後,我才發現我的導航真的盡力了xwx
我跑外送都不敢跨出熟悉的區域,深怕罰單和危險接踵而至😂
我覺得永和更容易迷路uwu
@@ミルクシェーク-v5y 我最怕中山北路士林往內湖🤣
看到那二根就知道到萬華了
因為橋上有車種分流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也許種樹的地方不太對,造成失敗,但也感謝興建橋梁人員的努力。
誰知道後面車子變得那麼多那麼大😂本來的規劃應該是所有外來車開到洛陽停車場然後所有市內交通,都以大眾交通系統處理
這個不錯誒,洛陽停車場,改成洛陽轉運站@@LingPred
@@youuyouuhsiao7964 棺猭的問題,勞工兄弟有苦勞
工程人員很辛苦沒錯,但是規劃部門應該捉來興師問罪....
@@PatentSTM 千金難買早知道
「台北橋的位置太過靠北。」
😂
抓到亮點
真的很靠北😂
確實
諧音😂😂
我在板橋念書、天天騎車經過華江橋、機車道右邊那斷一半的橋也看了很多年、後來三環三快、我才知道都市計畫不是幾年內的事、是10幾甚至20幾年的長期徵收抗戰與規劃
我從出生看到現在還是斷的內@"@
@@飛行鳥-TC500 斷的?? 早就接起來了
@@飛行鳥-TC500 接起來很久了
那個斷橋我也是從小看了很多年才看到它接上,印象這斷橋是不是有拍過電影?
再也不是三環三線夢裡相見了
一句話講完就是:預留給原先的沿河快速道路的南向車流
感謝初期規劃道路的團隊,真的是專業,現在公家機關已經看不到這樣有效率以及規劃的團隊
那2根橋墩真的是在地三重人印象很深刻的地標,以前我一直好奇為何每次走忠孝橋就會看到二旁有二根空置的橋墩,問我爸爸這老三重人他也不知道,今天看到這影片才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終於知道了!
很偉大的影片🙏身為一個對台北認同度120%的天龍人兼業餘歷史愛好者,由衷感謝您整理了好多珍貴、看似平凡實則不凡的城市發展影像軌跡。已訂閱!
在台北開車真的很難,下匝道有時候從內側,有時從外側,有時候你看到橋卻沒有引道可以過去都市規劃走一步算一步,下場就是現在這樣到處妥協
當初新手第一次開到台北才見識到閘道在內側,算是開了眼界,真不愧是台北
@@王小明-p6p2c 五楊高架就很明顯
@@王小明-p6p2c 台68線也有 不過那是延長工程結果 把原來的舊線變成台68甲
我教移工怎麼走環河到新店,就是「三線道則走中線、兩線道則走外線」,供參。
在地台北人 同意走一步算一步的蓋法把台北的快速道路系統切得亂七八糟
1:39太過靠北
真的很靠北
靠北(指橋
有夠靠北xd
有夠靠北
企鵝沒笑場真的很專業
交通建設一直是百年大計,每日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規劃結果最後真的是讓人汗顏😂😂😂
像捷運就是...設計的時候 完全沒想到蓋完通車會多慘
其實很大原因是台北早年沒做都市計畫造成馬路臨面過於擁擠該都更的地方沒都更都更成了政商斂財的手段造成交通大斷層的最大原因之一
@@璃ちゃん小雄 不能這樣說 千金難買早知道 難道你未卜先知 為了現在台積電1000股價 當初20年前就不做其他投資 專心等台積電 ????台北市交通建設 往往規劃很早 但居民抗爭很多很久 造成交通建設太晚完成 完工後立刻遇到城市發展變更 有的使用量變少看似浪費 有的使用量變多形成雍塞 不能說是當初設計沒想到 只能說建設速度實在趕不上變化 連完工後的蜜月期都很短
@@Home_Runner_Aliens 沒有喔 本來各個縣市都有各式各樣的20年30年50年的城市發展計畫 (企鵝某些影片有說)最好的舉例就是台電 各式各樣三接之類的供電發電方法 就是要因應30~50年後的電力需求 但沒人在乎
忠孝橋那段底下真的因為很多車輛要上環河而造成大塞車而且還加上市民高架也要從平面進環河只要一到下班尖峰時間就是大爆塞
上個月才有學長調皮掉鋼筋今天又有小貨車撞分隔島平常就很塞的忠孝橋今天更誇張橋頭開到橋尾要快半小時🙃
可以特別分流一條直接往環快,肚不用跟上市民大道擠
這個很多台北人也會搞混新生高架橋下是日治時期挖的「特一號排水溝」,不是霧裡薛圳,也不是瑠公圳喔...
是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出現在中興橋的段橋事件。 從歷史事件來看,當時正值台灣開始進入民主階段,也因為中興橋斷橋是由於抽沙船太多超量抽沙,導致核床整個被掏空。那時候的民意代表就開始一個一個的檢視橋墩的安全性,加上台北端的堤防分別改建成現在這種高牆的形式,然後原本的兩個橋墩就變成是屬堤防外有被沖斷的危險性。 最早是堤內設計,堤防變成高牆後內縮,那根柱子就變成堤外無法抵抗洪水。
推推這集,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挖出這段真的很猛!帥啊!
兩根巨大鐵樁,鎮風水的
當初2020年曾經寫郵件問過臺北市政府,2根孤單的橋墩蠻影響市容的,當初猜除忠孝橋引道時為何沒一起拆除,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回復,本處說明如下:查圖示橋墩非屬本處106年辦理「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之拆除範圍,另查其係與忠孝橋銜接市民大道高架橋及環河南北快速道路匝道墩柱之帽梁相連結,該墩柱尚具有分擔承載力之結構功能須予保留,目前尚無規劃該標的之相關新建或改建拆除計畫。
謝謝企鵝,還有市民大道靠近松山文創的天空斷橋、建國高架往北靠近和平的入口斷橋(常常有警車躲在那的點),這兩個也想了解一下!
市民靠文創那個我也想知道原本規劃是什麼
1986年,台北市政府提出把松菸包括在內的「中山學園」計畫,打算把歷史建築拆掉改建,興建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館與中央圖書館。街景的路牌還在,看到路牌上被貼掉的字,當初應該是留給他的沒錯~
@@rohan_tw 說實話 ~ 臺北機廠古蹟 + 藝術館與博物館 ~,更或是成為一個以古蹟為核心的大學院,其實還真有看頭 👍,畢竟比 臺北大巨蛋 還要大的土地在市中心,真的已經是稀有了
@@LLENN0420 大巨蛋真的太突兀了。如果真的是藝術館、博物館、古蹟匯集,那區就真的是台北市最大藝術文化園區了吧,而且一定也會有更廣闊的綠地,非常可惜。
@@rohan_tw 奈何當地居民以及古蹟保護團體不願意進行大規模變化,就光是 市民大道高架道路 部分進入 臺北機廠、市民大道5段14巷 一點點貫穿 臺北機廠,就已經他們的最大容忍限度了 . . . 以及如果 高鐵 的路線是使用 北隧道 而非 南隧道,可能 臺北機廠 至今仍然在使用中吧 😂
經常往來文山/淡水,算是熟悉水快/環快的我也看得眼花撩亂,這集真是不簡單!等日後淡江大橋通車,我會走64到淡水,開環快/水快太累啦!
64跟水源,都超塞
我淡水到台北還會走環快,台北回淡水都走忠孝接64回去
對於環河北路(南向北)高架引道匯入市民高架,不時大塞車問題,個人有一個觀察與改善方案,就是把引道右側的隔音牆拆除到西寧南路口,因為進入引道駕駛會因為看不到被隔音牆擋住的前方道路,而減速到不必要的慢速,從而造成所有車流變得無敵慢。然而,拆除這道隔音牆並不會造成地下玉門公園的噪音問題,畢竟那是公園,而且那個引道是下坡,車輛不會造成太多噪音。 曾經打1999反應,結果他們只加裝幾個現在存在的圓形反光鏡,這幾個反光鏡對於看清前方被隔音牆幫助的視線,沒有啥幫助。所以,塞車車潮還在持續當中。 然而,一旦進入市民高架,前方根本沒有塞車呀! 就是那一段完全沒意義的隔音牆造成的沒意義塞車,。或許您的專業可以幫忙判斷,建議當局改善這一個莫名其妙的每日塞車現象。
靠河的那邊也在立隔音牆,不知道在隔誰,跟本是消化預算
2:54 超懷念這個場景⋯😊
其實台灣的橋樑不要多設置機車專用道把車輛路權看成一樣橋梁會更好蓋
好處是未來如果可以把慢車路權還給慢車,機車路權回歸快車,那現行的機慢車道會是領先很多國家的慢車系統。但悲劇就是現在這樣四不像的機慢車道啦
忠孝橋當初搞機車道就是為了不讓機車去收過橋費 只有汽車去收呢
@@YiXuan_Su 有些還是要重新處理。因為很多橋的機車道(和橋主體道路分離的結樓)寬度都不夠,不能當一般慢車道用。
不同步調的車種混流是最沒效率的。機車、轎車、大型車、載重車起步和煞車緩衝的空間都不相同。塞在一起,駕駛人只有兩種選擇,要嘛拉開一點安全,要嘛就是硬擠看什麼時候撞到。結果都是使車速更慢,肇事以後更塞,開車更痛苦。像高速公路那樣,大小車分流才是最有效率的。
@@ghoxian車種分流才是造成建設沒效率的主要原因,取消車種分流可以讓減少更好設計
是地樁設計的問題,原本左右岸的堤防都是像三重那樣,但是台北那邊的堤防比較矮。大約在我唸國小時台北市的環快正式名稱叫環河堤外便道,所謂的堤外便道就是指矮梯型堤防外的便道,也是因為淡水河過度抽砂的導致中興橋橋墩被掏空才斷橋。 在興建忠孝橋的時候就變更成現在的監獄牆並保留堤外的高灘地【那時候叫海埔新生地】,監獄牆跟忠孝橋相繼完成後環快又改名為台北環河快速道路南段及北段,簡稱南北環快。在還沒重新建堤防前,有很多的基樁早就預留好在土裡面了,監獄牆退縮後原本已經預留的基樁就變成是堤外的【包括幾年前蓋好的新北環快基樁也是40年前在地底下就預留的】,當出基樁的設計是堤內,監獄牆完成後就變成是堤外,這跟當初的設計是完全不一樣的。 後來鐵路地下化後,又開始有東西快速道路的構想【現今的市民大道】。 那兩根當初是配合環快【堤外道路使用的】,監獄牆這樣蓋變成北環快的堤內平面道路無法跟高架橋連接。 那時候的立委也質疑,【堤內設計用在堤外,安全性無法達到標準】,然後這兩根就一直立在那邊就沒消息了。 註: 最早三重的堤防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正梯型,而是梯型從中間切一半是要當車道用的。 可以參考三重忠孝碼頭的堤防現狀,忠孝碼頭的堤防是最原始的,其他從台北橋北段至整個蘆洲、五股環繞一圈都是後來又補上去的,也就是說堤防還有第二次加高過。
補充一點,因為抽砂船的關係,導致斷橋事件後,省政府下令停止淡水河不能再有抽砂行為,原本忠孝橋下面是沒有沙洲的,中興橋那時候的沙洲也很小,隨著沙洲淤積越來越大,後來就被劃分到三重市同安里的一部份,之後這兩個沙洲就被稱為同安島。 我在台北市華陰街出生,在三重長大這些過程一直都記得很清楚。 除了唸政大去住自強宿舍外,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
耳朵:聽懂了腦袋:沒聽懂好複雜但企鵝大大可以整理出來好屌
7:19 當初沒用苜蓿葉可惜了 我看玉泉公園跟洛陽停車場至今仍舊是國有地不用徵收很好喬的說
苜蓿葉不是先出後入型 沒有集散道的話 依雙北車流量 大機率會因為路線交織塞車
水快超難開的路窄有時候又尬平面很容易塞又接國道假日滿滿都車
在cities skyline 2復刻台北路往時有發現這兩座奇怪的橋墩,當時還費盡心思地把意義不明的他們做出來,原來是歷史遺留哈哈哈
方便分享存檔嗎😂
@@DavidJhao 存檔之前掛了完全打不開,最近聽說中國包會有騎樓資產,打算等包出了再來弄哈哈
好神奇,我今天下班經過忠孝橋時才聊到那兩個橋墩至少站了20年了到底是要幹嘛用的,到家開YT就出現這個影片!
多年騎自行車經過看到的橋墩終於解惑, 感謝企鵝精闢的解說~或許該評估利用它來解決市民接環快的問題, 現在就算是非尖峰時段也可能回堵到市民高架上。
謝謝你,你真的好厲害,三重人留言❤
我猜了那個斷橋很多年, 果然本來是要做為快速道路的路線, 只是奇怪為什麼離完工的路線那麼遠, 終於在這裡得到答案了.10:36 當市民大道新建時, 週圍幾乎都已經蓋滿了, 不拆掉幾棟大樓是蓋不起來的.拆大樓的征收費很貴, 在台北車站特定區拆掉天城飯店以西那一排以後, 就不太再敢打"拆樓"的歪主意了, 這可不是模擬城市, 你付錢拆沒關係.11:09 觀賞銜接點塞車, 最好的位置是中興醫院樓上瞭望室, 可以看很久, 甚至看到車禍.11:35 拓寬不如直接在公園頭上新建連絡橋, 雖然有點對不起公園, 但是可以直接跟環快下橋車輛錯開.(環快下橋就是左忠孝橋右市民大道, 不用跟忠孝橋來的車在這裡打架)但, 塞車點就會移動到中興醫院正前方, 因為還要加上市民大道西端入口跟環快的舊有入口, 三個入口匯集在中興醫院前面, 中興醫院會看到更多精彩車禍.因為這個瓶頸路段限流, 市民大道出現了很神奇的現象, 就是早上尖峰, 向東要到接近內科才會塞車.對照組, 是下午尖峰, 市民大道會從忠孝橋轉接道, 一路塞好塞滿, 堵到麥帥雙橋.
這裡抱怨一下 : 中興橋的機車道到底是哪個天才設計的? 通勤族都知道往台北方向下橋後只有朝南一條路可以選擇,可是大多數要進到台北市區就是會走市民大道或是環河北路,導致一下橋全部人都要等紅綠燈迴轉。這裡又迎來第二個天才設計 : 迴轉道與內江街(往西門)轉彎道共用,導致一綠燈全部機車都開始通靈鄰車意圖塞成一團超危險。
跟成蘆橋一樣
中興橋 機車道超窄的, 台北往三重引道 ,尖峰時段都擠在入口, 我都儘量不走中興橋改走忠孝橋
中興橋機車道真的是超爛的設計
那群死老人啊
窄就算了,我們的天才警察會在上面擺攤做臨檢.....
企鵝的每次講解得相當棒,讓大家熟知各項建設背後的故事。
謝謝完整解說,其實都有歷史原因,台灣還有防災原因,常常聽到計程車司機抱怨規劃不良。但其實是眼界不同。抱怨改變不了事實,但是會影響乘客的心情。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職業道德,緊急煞車、罵髒話、幹譙、不停地嘆氣與滋聲,會讓後座乘客很害怕與焦慮。沒有完美的城市,欣賞它的美與它的不完美。不要變成行人地獄就好。看到此影片我更能諒解台北的交通。(無心批評任何職業,互相尊重)
你就單純在批評而已裝什麼聖人單純輸出並抱怨一個職業有比司機偉大嗎😂
企鵝很可愛
個人覺得你應該去當交通部長.太仔細了
解說得很好
這真的太專業了~超級用心的啦
長知識了!感謝分享這兩根橋墩的資訊解答我多年來的疑惑印象中台北好像還有其他幾個斷掉的閘道,希望有機會也能夠解答這些閘道最初設計的理由是什麼
那已經是台北奇觀,是一個回憶與特色了(×
也希望講解重陽橋廢引道、高屏大橋兩端頭的廢橋墩,為何要保留?
這部解決了我多年走華江橋來回環河的問題,感覺有被解決問題的感覺好讚
你是所言從何說起资訊何來
0:42 沒有禁行機車的快車道看起來真舒服
身為 臺北市人,除非是直接從 環河北路 直通至 水源快速道路,才會走 環河快速道路 ~,要不然還是乖乖走平面就好了 😂
台北橋太過“靠北”😂😅台北橋表示:你才靠北叻
台北橋:你才靠北,你全家都靠北!
為什麼不考慮南北向用成上下層高架設計?上層南向;下層北向;用地面積會變少阿
太過靠北🤣🤣🤣
看完你辛苦整理資料做出來的精緻影片,我感想如下:四五十年來,道路愈開愈多,有紓解塞車嗎?並沒有,不要再陷入開設道路的迷思了,土地也不是想徵收就徵收的。你看路上有多少一人汽車占用道路面積。 台灣的都市應該打壓私人運具,發展大眾運輸才是正解。
發展大眾運輸沒用的人類的惰性,我哥去3-400公尺遠的地方,都要開車去再把車停在路旁買鹽酥雞、珍珠奶茶還不是被檢舉被我父母罵之後乾脆買機車騎去台北不是開車就是機車我以前同事坐捷運公車上班很方便,還不是寧可風吹日曬騎車上班因為車子可以停路邊進公司坐捷運還要走路…
@@洪啟翔-j2u 怎麼會拿台灣的例子說大眾運輸沒用,台灣沒有打壓私人運具啊!日本都市的道路大多禁止路邊停車,而且嚴格取締。都市見不到機車的停車場、停車格,很少。停車費跟台灣比起來很貴,警察取締比較嚴格。所以日本的都市人都騎腳踏車,而不是機車。日本駕照花費很貴,重點又很難考。5年內「零違規、零事故」能取得金色駕照。拿到金色駕照的好處是換照費用較低、講習時間可以縮短,且通常保險公司也會給予金色駕照的駕駛保費減免的優惠喔!日本法規明確規範,汽車前擋及前側窗整體透光率須高於70%,也難怪去日本旅遊可以發現,路上多數汽車並沒有貼隔熱紙,前擋相當通透,好處便是經過無號誌的斑馬線時,能清楚看到駕駛人示意通行的手勢!如果開車划手機、沒繫安全帶也是一覽無遺。更不用說日本實行「車庫法」,沒有停車位就不能買車。日本車庫法規定任何人不可以把道路當成自己的車庫,不可以在道路上同一地點停車超過12小時、或夜間連續停車超過8時,否則構成犯罪,以刑罰(罰金)處罰。你先做到日本這麼嚴格,再來跟我說大眾運輸沒用。
@@ncuenzo 我是說人的惰性啦我自己是多利用走路、腳踏車、公車、捷運、火車、高鐵在移動的可是更多人是汽車所以紅線地方很多人違停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洪啟翔-j2u 台灣開車太方便了,所以養出很多四路大爺,也無法理解為何要行人優先。台灣應該要做的是讓開車變得不方便、提升開車成本,自然就能逼迫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台北市是最有本錢做這種事的。路上很多一人汽車占用大量道路面積,如果數量能減少10%,效果就會很有感,各位用路人也開心。方法很多,要多管齊下。總之各位交通TH-camr不要再陷入開設道路的迷思啦!你開愈多道路,只會引誘更多車上路。
你要打壓個人載具的同時 同時也要面對錯綜複雜的違建 還有 道路產權問題😂試問有誰 願意接這燙手山芋?
真專業
環河北曾要做高架,從環河南-環河北-接洲美快, 後來被放棄
只能說,忠孝下台北塞爛根本家常便飯,聰明點都不會選那條路走...尖峰時幾乎比繞路還久...
前陣子忠孝橋發生車禍,我們從公所前方看到新北大道1段整個塞住,車子不能動彈,可知道忠孝橋運量有多大,從新北大道過圓環到中正南路轉忠孝橋其實很長的。
是太靠北的"監獄牆"原故,其中還有一項是因為當時的松山機場是國際航線,高速公路至忠孝橋的區間都是限建區,所有的建築物都不能蓋超過七樓。
去台北開車真的很抖,人生地不熟不小心就會違規甚至開進單行道,然後一些路你一旦開錯,再繞回原本的位置可能都要15~20幾分鐘以上😢尤其車超級多,在小路你要開出來進入主道,上下班至少要等5~15分鐘,所以去北部我都盡量搭乘大眾運輸😢
就是要讓開車困難,你才知道要搭大眾運輸。
企鵝應該進入交通部工作!
感謝這個影片讓我知道為何台北的道路交通為啥會做的這麼複雜混亂對於第一次來台北或是到了不熟悉路段的時候, 就算有導航也常常會迷路或走錯路的狀況原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下形成的
土生土長三重人看一半就頭暈了
閒置橋墩可以出租廣告增價收入 又符合華國美學XD
滾你媽的台獨美學
閩南美學
@@陳博穎TH-cam閩南人遇到不好的東西就會推給華國啦,比如說頂樓加蓋
台式美學
@@luke-xe7rb雍淦ㄟ呆丸郎,你敢嘴?
這兩根橋墩品質還真好…
想到以前在亞東讀書,那時還要準備台北市區的地圖
交通部長應該看你這個解說
台北龍騰斷橋
掛個布條:離古蹟還有一百年
小時候父親開車的時候都會講...這邊要注意,趕快切外線...(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源接基隆路那裏)從小到大耳濡目染之下到哪裡切內線 哪裡外線自然是了然於心但現在仔細想想,又各種不合理...
可以介紹迴龍捷運站的神奇斷橋嗎?😮
市民大道西向沒有接環南高架南向、沒有接建國高架南北向,這種貫穿市區的重要快速道路的功能性降到超低
好強喔!竟然能夠找出這麼多的資料😂😂
很厲害解析 👍聲音也好聽👍
台北橋的位置太過”靠北” 😂 一語雙關啊!
市高時段禁右,對我來說很不方便,但過於嚴重的回堵也讓剛上高架的車輛很難匯入主線(主線車輛緊貼前車 不讓匯入)
那二根橋墩是專門做給暗光鳥(黑冠麻鷺)晚上站哨捕魚用的吧!
這是戈貝克力石陣😂
話說信義區的基隆路地下道怎麼不和基隆路高架橋相連,每次基隆路信義路口到和平東路口幾乎塞爆。
中間那段封起來三年蓋高架橋大概就有機會不用想像啦,那邊的地價,兩旁居民根本不可能給你蓋這麼吵的嫌惡設施
」喜歡台北市除了捷運很方便之外另一個就是發達的公路系統(沒迷路的情況下走那些高架真的有種特別的感覺
結論:政府規劃沒有一體性和長遠全盤考量規劃但現在的交通部也還是這樣😍
它們就是要留點計畫給下任來做,下任才有錢賺
不能這樣說 千金難買早知道 難道你未卜先知 為了現在台積電1000股價 當初20年前就不做其他投資 專心等台積電 ????台北市交通建設 往往規劃很早 但居民抗爭很多很久 造成交通建設太晚完成 完工後立刻遇到城市發展變更 有的使用量變少看似浪費 有的使用量變多形成雍塞 不能說是當初設計沒想到 只能說建設速度實在趕不上變化 連完工後的蜜月期都很短....
1:35這是一語雙關嗎~~~XDDDD
太靠北
真的好詳細…好厲害
原來是這樣來的小時候的困惑又減一
個人覺得,如果橋墩一時用不到。可以出租給文化單位,作為裝置藝術或是光雕的城市ICON用途!希望認同的人協助點贊
新竹武陵高架也是有個開口往竹北從高架蓋好後就一直在那
機捷A15 大園南下的分岔線也是不知道在幹嘛😂
建國高架辛亥上去好像有一個預留得砸道入口,市民大道高架靠近松菸也有各預留的砸道出口,至今沒規劃
外縣市去台北真的常開錯路,如果導航有一點點卡頓或是飄移,那就開到別條路去了
台灣的很多建設都是這樣 只想到當下趕快完工通車剪綵邀功 都沒想到未來
看到1970年代的圖想哭是正常的嗎? 原來台灣街廓原本有規劃、乾淨的一面😢
整理的很好
由此看出城市跟交通的規劃真的需要遠見
社子島快樂休息站那邊也有一根橋墩
!
真的有看過那兩根橋墩 !!
第一次去台北的時候,看導航連開車都迷路
感謝解惑 對這兩柱好奇非常之久
第一次去的時候真的傻眼 哪有下閘道從左邊的啦⋯⋯
日本首都高有50%以上出口都是反方向,前一個左邊下一個就右邊,導致很多人不懂,直接切兩車線下高速。
台64,台65很多從內線下閘道
台68線也有 不過那是延長工程結果 把原來的舊線變成台68甲
太過靠北
現今我們也猜不到50年後台灣的樣貌, 所以要執行這些事情,當下都是很艱難的 ,不是鄉民這樣打打嘴砲就能預設未來 那有這麼簡單
鄉民不是官,無權也沒拿公帑亂花,嘴炮一下的確沒犯法,倒是官員腦殘揮霍民眾稅金,然後決策草率,錯誤政策比貪污還要可怕…
新生高架下方是特一排水溝吧?
繞著河岸堤防建路就沒辦法建成直的啊除非把河也截彎取直,這樣會比較有效率...
嚴格來說不是堤防外側 而是堤防上方
想問一下你的登登的那個有沒有音檔😂
#導航企劃台 podcast已經復更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收聽,也會在隔周日22:30直播錄音(前一天周六沒上片的時候)
歡迎在週末的最後,睡覺前一起來湊熱鬧
❤終於等到企鵝🐧復臺了🎉我會收聽Der😊
太感動了❤
每次都覺得很神奇……
企鵝有辦法查到這些資料&整理出來拍成影片。
真的太強了!
其實在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可以找到大部分的影像
@@HopeCai 但這些歷史典故並不只是影像的問題啊~
網路上都有啊😂
我台北的朋友告訴我,來台北導航很容易迷路,那時我不信邪,直到親身騎過台北市的路外加看完這部片之後,我才發現我的導航真的盡力了xwx
我跑外送都不敢跨出熟悉的區域,深怕罰單和危險接踵而至😂
我覺得永和更容易迷路uwu
@@ミルクシェーク-v5y 我最怕中山北路士林往內湖🤣
看到那二根就知道到萬華了
因為橋上有車種分流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也許種樹的地方不太對,造成失敗,但也感謝興建橋梁人員的努力。
誰知道後面車子變得那麼多那麼大😂本來的規劃應該是所有外來車開到洛陽停車場
然後所有市內交通,都以大眾交通系統處理
這個不錯誒,洛陽停車場,改成洛陽轉運站@@LingPred
@@youuyouuhsiao7964 棺猭的問題,勞工兄弟有苦勞
工程人員很辛苦沒錯,但是規劃部門應該捉來興師問罪....
@@PatentSTM
千金難買早知道
「台北橋的位置太過靠北。」
😂
抓到亮點
真的很靠北😂
確實
諧音😂😂
我在板橋念書、天天騎車經過華江橋、機車道右邊那斷一半的橋也看了很多年、後來三環三快、我才知道都市計畫不是幾年內的事、是10幾甚至20幾年的長期徵收抗戰與規劃
我從出生看到現在還是斷的內@"@
@@飛行鳥-TC500 斷的?? 早就接起來了
@@飛行鳥-TC500 接起來很久了
那個斷橋我也是從小看了很多年才看到它接上,印象這斷橋是不是有拍過電影?
再也不是三環三線夢裡相見了
一句話講完就是:預留給原先的沿河快速道路的南向車流
感謝初期規劃道路的團隊,真的是專業,現在公家機關已經看不到這樣有效率以及規劃的團隊
那2根橋墩真的是在地三重人印象很深刻的地標,以前我一直好奇為何每次走忠孝橋就會看到二旁有二根空置的橋墩,問我爸爸這老三重人他也不知道,今天看到這影片才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終於知道了!
很偉大的影片🙏身為一個對台北認同度120%的天龍人兼業餘歷史愛好者,由衷感謝您整理了好多珍貴、看似平凡實則不凡的城市發展影像軌跡。已訂閱!
在台北開車真的很難,下匝道有時候從內側,有時從外側,有時候你看到橋卻沒有引道可以過去
都市規劃走一步算一步,下場就是現在這樣到處妥協
當初新手第一次開到台北才見識到閘道在內側,算是開了眼界,真不愧是台北
@@王小明-p6p2c 五楊高架就很明顯
@@王小明-p6p2c 台68線也有 不過那是延長工程結果 把原來的舊線變成台68甲
我教移工怎麼走環河到新店,就是「三線道則走中線、兩線道則走外線」,供參。
在地台北人 同意走一步算一步的蓋法把台北的快速道路系統切得亂七八糟
1:39太過靠北
真的很靠北
靠北(指橋
有夠靠北xd
有夠靠北
企鵝沒笑場真的很專業
交通建設一直是百年大計,每日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規劃結果最後真的是讓人汗顏😂😂😂
像捷運就是...設計的時候 完全沒想到蓋完通車會多慘
其實很大原因是台北早年沒做都市計畫
造成馬路臨面過於擁擠
該都更的地方沒都更
都更成了政商斂財的手段造成交通大斷層的最大原因之一
@@璃ちゃん小雄
不能這樣說 千金難買早知道
難道你未卜先知 為了現在台積電1000股價
當初20年前就不做其他投資 專心等台積電 ????
台北市交通建設 往往規劃很早 但居民抗爭很多很久
造成交通建設太晚完成 完工後立刻遇到城市發展變更
有的使用量變少看似浪費 有的使用量變多形成雍塞
不能說是當初設計沒想到 只能說建設速度實在趕不上變化 連完工後的蜜月期都很短
@@Home_Runner_Aliens 沒有喔
本來各個縣市都有各式各樣的20年30年50年的城市發展計畫 (企鵝某些影片有說)
最好的舉例就是台電 各式各樣三接之類的供電發電方法 就是要因應30~50年後的電力需求 但沒人在乎
忠孝橋那段底下真的因為很多車輛要上環河而造成大塞車
而且還加上市民高架也要從平面進環河
只要一到下班尖峰時間就是大爆塞
上個月才有學長調皮掉鋼筋
今天又有小貨車撞分隔島
平常就很塞的忠孝橋今天更誇張
橋頭開到橋尾要快半小時🙃
可以特別分流一條直接往環快,肚不用跟上市民大道擠
這個很多台北人也會搞混
新生高架橋下是日治時期挖的「特一號排水溝」,不是霧裡薛圳,也不是瑠公圳喔...
是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出現在中興橋的段橋事件。 從歷史事件來看,當時正值台灣開始進入民主階段,也因為中興橋斷橋是由於抽沙船太多超量抽沙,導致核床整個被掏空。那時候的民意代表就開始一個一個的檢視橋墩的安全性,加上台北端的堤防分別改建成現在這種高牆的形式,然後原本的兩個橋墩就變成是屬堤防外有被沖斷的危險性。 最早是堤內設計,堤防變成高牆後內縮,那根柱子就變成堤外無法抵抗洪水。
推推這集,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挖出這段真的很猛!帥啊!
兩根巨大鐵樁,鎮風水的
當初2020年曾經寫郵件問過臺北市政府,2根孤單的橋墩蠻影響市容的,當初猜除忠孝橋引道時為何沒一起拆除,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回復,本處說明如下:查圖示橋墩非屬本處106年辦理「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之拆除範圍,另查其係與忠孝橋銜接市民大道高架橋及環河南北快速道路匝道墩柱之帽梁相連結,該墩柱尚具有分擔承載力之結構功能須予保留,目前尚無規劃該標的之相關新建或改建拆除計畫。
謝謝企鵝,還有市民大道靠近松山文創的天空斷橋、建國高架往北靠近和平的入口斷橋(常常有警車躲在那的點),這兩個也想了解一下!
市民靠文創那個我也想知道原本規劃是什麼
1986年,台北市政府提出把松菸包括在內的「中山學園」計畫,打算把歷史建築拆掉改建,興建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館與中央圖書館。
街景的路牌還在,看到路牌上被貼掉的字,當初應該是留給他的沒錯~
@@rohan_tw 說實話 ~ 臺北機廠古蹟 + 藝術館與博物館 ~,更或是成為一個以古蹟為核心的大學院,其實還真有看頭 👍,畢竟比 臺北大巨蛋 還要大的土地在市中心,真的已經是稀有了
@@LLENN0420 大巨蛋真的太突兀了。
如果真的是藝術館、博物館、古蹟匯集,那區就真的是台北市最大藝術文化園區了吧,而且一定也會有更廣闊的綠地,非常可惜。
@@rohan_tw 奈何當地居民以及古蹟保護團體不願意進行大規模變化,就光是 市民大道高架道路 部分進入 臺北機廠、市民大道5段14巷 一點點貫穿 臺北機廠,就已經他們的最大容忍限度了 . . . 以及如果 高鐵 的路線是使用 北隧道 而非 南隧道,可能 臺北機廠 至今仍然在使用中吧 😂
經常往來文山/淡水,算是熟悉水快/環快的我也看得眼花撩亂,這集真是不簡單!等日後淡江大橋通車,我會走64到淡水,開環快/水快太累啦!
64跟水源,都超塞
我淡水到台北還會走環快,台北回淡水都走忠孝接64回去
對於環河北路(南向北)高架引道匯入市民高架,不時大塞車問題,個人有一個觀察與改善方案,就是把引道右側的隔音牆拆除到西寧南路口,因為進入引道駕駛會因為看不到被隔音牆擋住的前方道路,而減速到不必要的慢速,從而造成所有車流變得無敵慢。然而,拆除這道隔音牆並不會造成地下玉門公園的噪音問題,畢竟那是公園,而且那個引道是下坡,車輛不會造成太多噪音。 曾經打1999反應,結果他們只加裝幾個現在存在的圓形反光鏡,這幾個反光鏡對於看清前方被隔音牆幫助的視線,沒有啥幫助。所以,塞車車潮還在持續當中。 然而,一旦進入市民高架,前方根本沒有塞車呀! 就是那一段完全沒意義的隔音牆造成的沒意義塞車,。或許您的專業可以幫忙判斷,建議當局改善這一個莫名其妙的每日塞車現象。
靠河的那邊也在立隔音牆,不知道在隔誰,跟本是消化預算
2:54 超懷念這個場景⋯😊
其實台灣的橋樑不要多設置機車專用道
把車輛路權看成一樣
橋梁會更好蓋
好處是未來如果可以把慢車路權還給慢車,機車路權回歸快車,那現行的機慢車道會是領先很多國家的慢車系統。但悲劇就是現在這樣四不像的機慢車道啦
忠孝橋當初搞機車道就是為了不讓機車去收過橋費 只有汽車去收呢
@@YiXuan_Su 有些還是要重新處理。
因為很多橋的機車道(和橋主體道路分離的結樓)寬度都不夠,不能當一般慢車道用。
不同步調的車種混流是最沒效率的。
機車、轎車、大型車、載重車起步和煞車緩衝的空間都不相同。
塞在一起,駕駛人只有兩種選擇,要嘛拉開一點安全,要嘛就是硬擠看什麼時候撞到。
結果都是使車速更慢,肇事以後更塞,開車更痛苦。
像高速公路那樣,大小車分流才是最有效率的。
@@ghoxian車種分流才是造成建設沒效率的主要原因,取消車種分流可以讓減少更好設計
是地樁設計的問題,原本左右岸的堤防都是像三重那樣,但是台北那邊的堤防比較矮。大約在我唸國小時台北市的環快正式名稱叫環河堤外便道,所謂的堤外便道就是指矮梯型堤防外的便道,也是因為淡水河過度抽砂的導致中興橋橋墩被掏空才斷橋。 在興建忠孝橋的時候就變更成現在的監獄牆並保留堤外的高灘地【那時候叫海埔新生地】,監獄牆跟忠孝橋相繼完成後環快又改名為台北環河快速道路南段及北段,簡稱南北環快。在還沒重新建堤防前,有很多的基樁早就預留好在土裡面了,監獄牆退縮後原本已經預留的基樁就變成是堤外的【包括幾年前蓋好的新北環快基樁也是40年前在地底下就預留的】,當出基樁的設計是堤內,監獄牆完成後就變成是堤外,這跟當初的設計是完全不一樣的。 後來鐵路地下化後,又開始有東西快速道路的構想【現今的市民大道】。 那兩根當初是配合環快【堤外道路使用的】,監獄牆這樣蓋變成北環快的堤內平面道路無法跟高架橋連接。 那時候的立委也質疑,【堤內設計用在堤外,安全性無法達到標準】,然後這兩根就一直立在那邊就沒消息了。 註: 最早三重的堤防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正梯型,而是梯型從中間切一半是要當車道用的。 可以參考三重忠孝碼頭的堤防現狀,忠孝碼頭的堤防是最原始的,其他從台北橋北段至整個蘆洲、五股環繞一圈都是後來又補上去的,也就是說堤防還有第二次加高過。
補充一點,因為抽砂船的關係,導致斷橋事件後,省政府下令停止淡水河不能再有抽砂行為,原本忠孝橋下面是沒有沙洲的,中興橋那時候的沙洲也很小,隨著沙洲淤積越來越大,後來就被劃分到三重市同安里的一部份,之後這兩個沙洲就被稱為同安島。 我在台北市華陰街出生,在三重長大這些過程一直都記得很清楚。 除了唸政大去住自強宿舍外,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
耳朵:聽懂了
腦袋:沒聽懂
好複雜但企鵝大大可以整理出來好屌
7:19 當初沒用苜蓿葉可惜了 我看玉泉公園跟洛陽停車場至今仍舊是國有地不用徵收很好喬的說
苜蓿葉不是先出後入型 沒有集散道的話 依雙北車流量 大機率會因為路線交織塞車
水快超難開的
路窄有時候又尬平面很容易塞
又接國道假日滿滿都車
在cities skyline 2復刻台北路往時有發現這兩座奇怪的橋墩,當時還費盡心思地把意義不明的他們做出來,原來是歷史遺留哈哈哈
方便分享存檔嗎😂
@@DavidJhao 存檔之前掛了完全打不開,最近聽說中國包會有騎樓資產,打算等包出了再來弄哈哈
好神奇,我今天下班經過忠孝橋時才聊到那兩個橋墩至少站了20年了到底是要幹嘛用的,到家開YT就出現這個影片!
多年騎自行車經過看到的橋墩終於解惑, 感謝企鵝精闢的解說~
或許該評估利用它來解決市民接環快的問題, 現在就算是非尖峰時段也可能回堵到市民高架上。
謝謝你,你真的好厲害,三重人留言❤
我猜了那個斷橋很多年, 果然本來是要做為快速道路的路線, 只是奇怪為什麼離完工的路線那麼遠, 終於在這裡得到答案了.
10:36 當市民大道新建時, 週圍幾乎都已經蓋滿了, 不拆掉幾棟大樓是蓋不起來的.
拆大樓的征收費很貴, 在台北車站特定區拆掉天城飯店以西那一排以後, 就不太再敢打"拆樓"的歪主意了, 這可不是模擬城市, 你付錢拆沒關係.
11:09 觀賞銜接點塞車, 最好的位置是中興醫院樓上瞭望室, 可以看很久, 甚至看到車禍.
11:35 拓寬不如直接在公園頭上新建連絡橋, 雖然有點對不起公園, 但是可以直接跟環快下橋車輛錯開.(環快下橋就是左忠孝橋右市民大道, 不用跟忠孝橋來的車在這裡打架)
但, 塞車點就會移動到中興醫院正前方, 因為還要加上市民大道西端入口跟環快的舊有入口, 三個入口匯集在中興醫院前面, 中興醫院會看到更多精彩車禍.
因為這個瓶頸路段限流, 市民大道出現了很神奇的現象, 就是早上尖峰, 向東要到接近內科才會塞車.
對照組, 是下午尖峰, 市民大道會從忠孝橋轉接道, 一路塞好塞滿, 堵到麥帥雙橋.
這裡抱怨一下 : 中興橋的機車道到底是哪個天才設計的?
通勤族都知道往台北方向下橋後只有朝南一條路可以選擇,可是大多數要進到台北市區就是會走市民大道或是環河北路,導致一下橋全部人都要等紅綠燈迴轉。
這裡又迎來第二個天才設計 : 迴轉道與內江街(往西門)轉彎道共用,導致一綠燈全部機車都開始通靈鄰車意圖塞成一團超危險。
跟成蘆橋一樣
中興橋 機車道超窄的, 台北往三重引道 ,尖峰時段都擠在入口, 我都儘量不走中興橋改走忠孝橋
中興橋機車道真的是超爛的設計
那群死老人啊
窄就算了,我們的天才警察會在上面擺攤做臨檢.....
企鵝的每次講解得相當棒,讓大家熟知各項建設背後的故事。
謝謝完整解說,其實都有歷史原因,台灣還有防災原因,常常聽到計程車司機抱怨規劃不良。但其實是眼界不同。
抱怨改變不了事實,但是會影響乘客的心情。
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職業道德,緊急煞車、罵髒話、幹譙、不停地嘆氣與滋聲,會讓後座乘客很害怕與焦慮。
沒有完美的城市,欣賞它的美與它的不完美。不要變成行人地獄就好。看到此影片我更能諒解台北的交通。(無心批評任何職業,互相尊重)
你就單純在批評而已裝什麼聖人
單純輸出並抱怨一個職業有比司機偉大嗎😂
企鵝很可愛
個人覺得你應該去當交通部長.太仔細了
解說得很好
這真的太專業了~超級用心的啦
長知識了!
感謝分享這兩根橋墩的資訊
解答我多年來的疑惑
印象中台北好像還有其他幾個斷掉的閘道,希望有機會也能夠解答這些閘道最初設計的理由是什麼
那已經是台北奇觀,是一個回憶與特色了(×
也希望講解重陽橋廢引道、高屏大橋兩端頭的廢橋墩,為何要保留?
這部解決了我多年走華江橋來回環河的問題,感覺有被解決問題的感覺好讚
你是所言從何說起资訊何來
0:42 沒有禁行機車的快車道看起來真舒服
身為 臺北市人,除非是直接從 環河北路 直通至 水源快速道路,才會走 環河快速道路 ~,要不然還是乖乖走平面就好了 😂
台北橋太過“靠北”😂😅
台北橋表示:你才靠北叻
台北橋:你才靠北,你全家都靠北!
為什麼不考慮南北向用成上下層高架設計?上層南向;下層北向;用地面積會變少阿
太過靠北🤣🤣🤣
看完你辛苦整理資料做出來的精緻影片,我感想如下:四五十年來,道路愈開愈多,有紓解塞車嗎?並沒有,不要再陷入開設道路的迷思了,土地也不是想徵收就徵收的。你看路上有多少一人汽車占用道路面積。 台灣的都市應該打壓私人運具,發展大眾運輸才是正解。
發展大眾運輸沒用的
人類的惰性,我哥去3-400公尺遠的地方,都要開車去
再把車停在路旁買鹽酥雞、珍珠奶茶
還不是被檢舉被我父母罵之後
乾脆買機車騎
去台北不是開車就是機車
我以前同事坐捷運公車上班很方便,還不是寧可風吹日曬騎車上班
因為車子可以停路邊進公司
坐捷運還要走路…
@@洪啟翔-j2u 怎麼會拿台灣的例子說大眾運輸沒用,台灣沒有打壓私人運具啊!
日本都市的道路大多禁止路邊停車,而且嚴格取締。都市見不到機車的停車場、停車格,很少。停車費跟台灣比起來很貴,警察取締比較嚴格。所以日本的都市人都騎腳踏車,而不是機車。
日本駕照花費很貴,重點又很難考。5年內「零違規、零事故」能取得金色駕照。拿到金色駕照的好處是換照費用較低、講習時間可以縮短,且通常保險公司也會給予金色駕照的駕駛保費減免的優惠喔!
日本法規明確規範,汽車前擋及前側窗整體透光率須高於70%,也難怪去日本旅遊可以發現,路上多數汽車並沒有貼隔熱紙,前擋相當通透,好處便是經過無號誌的斑馬線時,能清楚看到駕駛人示意通行的手勢!如果開車划手機、沒繫安全帶也是一覽無遺。
更不用說日本實行「車庫法」,沒有停車位就不能買車。日本車庫法規定任何人不可以把道路當成自己的車庫,不可以在道路上同一地點停車超過12小時、或夜間連續停車超過8時,否則構成犯罪,以刑罰(罰金)處罰。
你先做到日本這麼嚴格,再來跟我說大眾運輸沒用。
@@ncuenzo 我是說人的惰性啦
我自己是多利用走路、腳踏車、公車、捷運、火車、高鐵在移動的
可是更多人是汽車
所以紅線地方很多人違停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洪啟翔-j2u 台灣開車太方便了,所以養出很多四路大爺,也無法理解為何要行人優先。
台灣應該要做的是讓開車變得不方便、提升開車成本,自然就能逼迫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台北市是最有本錢做這種事的。
路上很多一人汽車占用大量道路面積,如果數量能減少10%,效果就會很有感,各位用路人也開心。
方法很多,要多管齊下。
總之各位交通TH-camr不要再陷入開設道路的迷思啦!你開愈多道路,只會引誘更多車上路。
你要打壓個人載具的同時 同時也要面對錯綜複雜的違建 還有 道路產權問題😂
試問有誰 願意接這燙手山芋?
真專業
環河北曾要做高架,從環河南-環河北-接洲美快, 後來被放棄
只能說,忠孝下台北塞爛根本家常便飯,聰明點都不會選那條路走...尖峰時幾乎比繞路還久...
前陣子忠孝橋發生車禍,我們從公所前方看到新北大道1段整個塞住,車子不能動彈,可知道忠孝橋運量有多大,從新北大道過圓環到中正南路轉忠孝橋其實很長的。
是太靠北的"監獄牆"原故,其中還有一項是因為當時的松山機場是國際航線,高速公路至忠孝橋的區間都是限建區,所有的建築物都不能蓋超過七樓。
去台北開車真的很抖,人生地不熟不小心就會違規甚至開進單行道,然後一些路你一旦開錯,再繞回原本的位置可能都要15~20幾分鐘以上😢尤其車超級多,在小路你要開出來進入主道,上下班至少要等5~15分鐘,所以去北部我都盡量搭乘大眾運輸😢
就是要讓開車困難,你才知道要搭大眾運輸。
企鵝應該進入交通部工作!
感謝這個影片讓我知道為何台北的道路交通為啥會做的這麼複雜混亂
對於第一次來台北或是到了不熟悉路段的時候, 就算有導航也常常會迷路或走錯路的狀況原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下形成的
土生土長三重人看一半就頭暈了
閒置橋墩可以出租廣告增價收入 又符合華國美學XD
滾你媽的台獨美學
閩南美學
@@陳博穎TH-cam閩南人遇到不好的東西就會推給華國啦,比如說頂樓加蓋
台式美學
@@luke-xe7rb雍淦ㄟ呆丸郎,你敢嘴?
這兩根橋墩品質還真好…
想到以前在亞東讀書,那時還要準備台北市區的地圖
交通部長應該看你這個解說
台北龍騰斷橋
掛個布條:離古蹟還有一百年
小時候父親開車的時候都會講
...這邊要注意,趕快切外線...(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源接基隆路那裏)
從小到大耳濡目染之下
到哪裡切內線 哪裡外線自然是了然於心
但現在仔細想想,又各種不合理...
可以介紹迴龍捷運站的神奇斷橋嗎?😮
市民大道西向沒有接環南高架南向、沒有接建國高架南北向,這種貫穿市區的重要快速道路的功能性降到超低
好強喔!竟然能夠找出這麼多的資料😂😂
很厲害解析 👍聲音也好聽👍
台北橋的位置太過”靠北” 😂 一語雙關啊!
市高時段禁右,對我來說很不方便,但過於嚴重的回堵也讓剛上高架的車輛很難匯入主線(主線車輛緊貼前車 不讓匯入)
那二根橋墩
是專門做給暗光鳥(黑冠麻鷺)晚上站哨捕魚用的吧!
這是
戈貝克力石陣😂
話說信義區的基隆路地下道怎麼不和基隆路高架橋相連,每次基隆路信義路口到和平東路口幾乎塞爆。
中間那段封起來三年蓋高架橋大概就有機會
不用想像啦,那邊的地價,兩旁居民根本不可能給你蓋這麼吵的嫌惡設施
」喜歡台北市除了捷運很方便之外另一個就是發達的公路系統(沒迷路的情況下走那些高架真的有種特別的感覺
結論:政府規劃沒有一體性和長遠全盤考量規劃
但現在的交通部也還是這樣😍
它們就是要留點計畫給下任來做,下任才有錢賺
不能這樣說 千金難買早知道
難道你未卜先知 為了現在台積電1000股價
當初20年前就不做其他投資 專心等台積電 ????
台北市交通建設 往往規劃很早 但居民抗爭很多很久
造成交通建設太晚完成 完工後立刻遇到城市發展變更
有的使用量變少看似浪費 有的使用量變多形成雍塞
不能說是當初設計沒想到 只能說建設速度實在趕不上變化 連完工後的蜜月期都很短....
1:35這是一語雙關嗎~~~XDDDD
太靠北
真的好詳細…好厲害
原來是這樣來的
小時候的困惑又減一
個人覺得,如果橋墩一時用不到。可以出租給文化單位,作為裝置藝術或是光雕的城市ICON用途!希望認同的人協助點贊
新竹武陵高架也是有個開口往竹北
從高架蓋好後就一直在那
機捷A15 大園南下的分岔線也是不知道在幹嘛😂
建國高架辛亥上去好像有一個預留得砸道入口,市民大道高架靠近松菸也有各預留的砸道出口,至今沒規劃
外縣市去台北真的常開錯路,如果導航有一點點卡頓或是飄移,那就開到別條路去了
台灣的很多建設都是這樣 只想到當下趕快完工通車剪綵邀功 都沒想到未來
看到1970年代的圖想哭是正常的嗎? 原來台灣街廓原本有規劃、乾淨的一面😢
整理的很好
由此看出城市跟交通的規劃真的需要遠見
社子島快樂休息站那邊也有一根橋墩
!
真的有看過那兩根橋墩 !!
第一次去台北的時候,看導航連開車都迷路
感謝解惑 對這兩柱好奇非常之久
第一次去的時候真的傻眼
哪有下閘道從左邊的啦⋯⋯
日本首都高有50%以上出口都是反方向,前一個左邊下一個就右邊,導致很多人不懂,直接切兩車線下高速。
台64,台65很多從內線下閘道
台68線也有 不過那是延長工程結果 把原來的舊線變成台68甲
太過靠北
現今我們也猜不到50年後台灣的樣貌,
所以要執行這些事情,當下都是很艱難的 ,
不是鄉民這樣打打嘴砲就能預設未來
那有這麼簡單
鄉民不是官,無權也沒拿公帑亂花,嘴炮一下的確沒犯法,倒是官員腦殘揮霍民眾稅金,然後決策草率,錯誤政策比貪污還要可怕…
新生高架下方是特一排水溝吧?
繞著河岸堤防建路就沒辦法建成直的啊
除非把河也截彎取直,這樣會比較有效率...
嚴格來說不是堤防外側 而是堤防上方
想問一下你的登登的那個有沒有音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