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底片交流社團的一些看法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5 พ.ย. 2024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200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36

    糖水照大概就像在茶的魔手點全糖一樣甜吧。

    • @馬品霽-s4n
      @馬品霽-s4n 3 ปีที่แล้ว +2

      先同意一波

    • @dadagogo965
      @dadagogo965 3 ปีที่แล้ว +12

      南部全糖刑警已將您線上上銬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9

      @@dadagogo965 跟老闆說甜度跟他一樣甜,結果他給你做無糖的

    • @yishau
      @yishau 3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去台南要喝酒 喝什麼全糖飲料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yishau 出門喝酒要找代駕很麻煩,回家再醉

  • @taikoubou196
    @taikoubou196 3 ปีที่แล้ว +48

    說得很中肯,對於台灣充斥大量為日系而日系的照片這件事早就感覺很厭煩,但往往都只學了皮忽略了骨。只著重過曝和清新色調,把照片混在一起可能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誰的作品。台灣的美學教育也讓多數的人無法判斷照片的優劣甚至美醜。就如大大所說的,因為台灣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把攝影當興趣,也沒有較為專業的交流平台,所以導致許多人的品味一直無法提升或突破。而台灣的一些攝影名人可能為了生活,不得不都往商業靠攏,也導致了多數人只喜歡標準的商業照。
    不過雖然如此,還是能在IG上看到年輕一輩的作品的創造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2

      台灣美學教育...確實,狀態不太好,它有太多的刻板印象,我們從小就潛移默化,似乎是深植在潛意識當中而無法根除。
      之前在新活水看到一篇文章影響我很多,想在這附上連結分享:
      《陳尚平:掃出台灣色》
      www.fountain.org.tw/search/taiwan-color-shang-chen
      當我們試圖去參考國外攝影師(無論歐美還是日本),似乎還是沒能轉換成一套自己的拍攝系統。雖然這套系統並非是一定得拍出很有台灣味的東西,但我的思考邏輯是,應該先回到自身去思考什麼是台灣味?並不是拍攝台灣常見的街景、物件,然而卻套用日系顏色就好了這麼簡單。當然,這或許是值得花時間討論,同時也是相當困難去實踐的部分。

  • @jyangphotoatx
    @jyangphotoatx 3 ปีที่แล้ว +15

    作為同樣是設計專業並且受過學院教育出來的我大部分認同你的觀點,但是要提出一些方向思考
    現在我們認為的不好的糖水的照片,在某一方面來說他是當代價值觀累積形成的一種集體意識,好壞與否取決於觀賞的角度。做為受過視覺訓練的你我來說,會覺得提升意識才有辦法去衡量好壞,但是普羅價值並不需要這些,一個集體之中受過訓練的審美永遠是少數但是他們卻存在著。
    八零年代張狂的色塊象徵著不屈服還有叛逆,但是在九零年代卻是毫無章法的色彩垃圾被摒棄著,歷史就是這樣不斷重複,過往的我也曾經認為糖水照不足一論,但是後來才發現是因為自己太在乎了而已。你討論的問題並不是底片社團,想深一點就會發現這是一整個對於社群媒體的批判。
    現在是一個社群媒體控制價值觀的時代,好與不好已經不是少數精英可以決定的了,所謂多數正義,那麼絕大多數市場買單的這些影像垃圾,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這個世代的選擇。如果說膠片是一個濾鏡,那麼他們選擇呈現的媒體其實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對於使用者而言,並沒有像學習影像設計的你我這麼神聖與重要。他們不過就是商業循環的一個過程而已。你探討的事情在我年輕拍攝底片時就存在著,進入數位時代也存在著,現在底片回歸之後又存在著,它們會不斷地用不同形式在影像創作的辯論裡面不斷往復循環。而我們受過的訓練,也不過是這些往復循環辯論裡面統整出來的一條線而已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3

      認同你的觀點,如果說想透過影像去擾動媒體、擾動大眾的品味等等,首要條件都是得先介入媒體,逐漸的,我們也會成為被媒體利用的角色而已。可是,在極力想要抵制這種情況發生的過程中,似乎都陷入了用媒體來訴說媒體很爛這件事,所以,即使許多人觀察到這件事情,紛紛透過討論去響應這方面的議題,也是無形中壯大了媒體作用於每個人罷了。
      底片攝影作為影像主流的時代也好,逐漸取代底片攝影的數位時代也好,都有那些極力想拉扯卻可能也無法撼動的東西。我自己也講不出一個所以然,只能確定相信自己依然還具有一套能獨立出社群媒體控制價值觀外的思考方式了吧。

  • @John20011124
    @John20011124 3 ปีที่แล้ว +14

    這個見解很好,很符合你風格!
    我自己對底片攝影又有另一番意義:對我來說,底片就是一個記錄自己重要經歷的一個媒介,所以本來就是看觀景窗下,認為最美麗的一刻/經歷拍下。相片沒有特別的構圖或其他光影,就單純自己喜歡就可以。反正到最後都不會放社交媒體,把照片印出來然後自己回味,或者跟其他相片出現過的事/人,一起分甘同味,就很足夠了,就如家中爸媽老舊的相簿一樣。
    或許本身我們拍底片的動機都不同,我也認同我的題材拿iphone也可以拍,但是拍底片比較興奮😂
    或許我未到創作的地步吧!(雖然對於一個數學系的來說是有點困難),但是我也會嘗試的
    不知道你對像我這個心態的感覺如何!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4

      你好,我認為只是作為給未來的自己看的影像,這種觀看方式很純粹,同時某種程度也算蠻私密的。
      像是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回過頭來看早起拍攝的家庭相簿(近九成都是用底片所拍攝的),本身是以「家人」作為出發點的拍攝內容,本來就不具有過多分享的性質,可能也是因為網路平台提供了交流,我們才得以觀看到這麼多網友,他們小時候的模樣。但無論怎麼說,我想這些照片驚艷自己的並不是它本身帶有的懷舊感,而是看到在尚未對攝影有認識的自己,我想產生了一個想像:當下的自己面對鏡頭的時候正想著什麼呢?
      數位時代…還很不好說,但可能再過個十年,未來的自己就會感激現在的自己有努力的拍照了吧。

    • @dipsygenius
      @dipsygenius 3 ปีที่แล้ว

      同意這種看法 大多時候按快門的想法也是這樣

  • @lizz1171
    @lizz1171 2 ปีที่แล้ว +10

    一直都覺得自己的想法好像很茫然,沒有這種深刻有意識能表達出來的想法。
    很開心能看見你的分享,雖然在談論攝影,但我對於這些沒有機會接觸的角度感到很震撼。
    不確定自己實質上收穫了什麼,但我想要更在意地反思內心平常面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了。
    謝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5

      如果說未來能在觀看每一則貼文的影像,多試著理解「為何這張照片會如此受歡迎」、「發文者寫的文案有沒有加分的效果」以及「這些照片會停留在你記憶中多久」等等的問題,或許久了之後自己便會得到一套完整的見解,這也是我依舊在努力去思考的部分。也謝謝你的回饋☺️

  • @kukukuku99
    @kukukuku99 3 ปีที่แล้ว +24

    攝影初期覺得器材頂拍得美才叫好照片,
    拍到後面才發現能留在人們記憶裡的才是好照片。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9

      Windows XP的預設桌面那張照片,我想會是有辦法停留在眾人記憶很長一段時間的照片。
      會提到這張照片不是沒有原因,大家都對藍天加上綠色草地有很深刻的印象,但這是在哪裡拍下的,攝影師又是誰,為何微軟又會想買下這張照片的版權作為XP版本的預設桌面,很少人會去關注。
      那麼,就算知道了這些資訊,又有什麼用呢?
      它重要嗎?也許也沒有,頂多只是作為冷知識的一環吧。但對我而言,一張影像即使烙印在眾人意識中,然而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感覺也蠻矛盾的。就像是無意義的符號或裝飾品的存在著。我想,能讓更多人進而關注照片背後的故事確實不簡單,但當我們願意展開這一連串的行動後,或許,這會些微拉扯了我們平時觀看影像的方式也說不定。

  • @纪-q7e
    @纪-q7e 2 ปีที่แล้ว +2

    很有价值的观点,对摄影意义的探讨确实是很值得推广的交流内容,也能更好的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到底在喜爱什么”。
    我上学年有修过一节胶卷摄影课,在课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并互相分享与点评。我觉得这种氛围真的很令人舒适,不仅能让你及时觉察到自己照片的优点和不足,还能随着课程的进度看着同学们和你一起慢慢进步,会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如果网络社区也能有这样的互动,我相信会有很好的体验。
    不过另一方面,我认为对于所谓“网络社团”的审美,没有必要以太专业的标准进行要求。如评论区的很多朋友所言,他们摄影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最基础的“想拍出好看的照片”,而非某种艺术性的表达。因此我也并不太认同给新人推荐“先学理论/观摩大师作品,再拍照”的行为,因为摄影的道路不止有“追求艺术性”这么一条。对许多普通摄影爱好者而言,摄影的第一需求可能就只是用更美观的方式记录生活,让他们去观摩大师的作品学习未免有种站在专业角度的傲慢。至于“点赞”这种以流量为基准的互动方式,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初学者坚持爱好与分享的作用,个人感觉还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这也只是因我个人理解而发散的一点拙见。如有用词不当之处,非我本意,万望海涵。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很認同你的觀點,正如同你提到的,在剛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無非是想將攝影視為一種能夠將所見的景象捕捉下來的工具,進而再去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審美觀套用至影像當中。回歸到自身學習的環境,很遺憾的台灣沒有正式的攝影科系,多半在大學都是以「攝影社」這類的社團性質的團體,彼此都不確定是不是在正統的學習攝影的路途上,更像是基於大家一起出去拍照的同好會。簡言之,拍照開心就好,沒必要打打殺殺、批判彼此的照片。
      自己多少也會意識到攝影的局限性不再只是技術性上的問題,更多的是敢於去檢討照片的內容與形式。放在具備開放的社群網站上供網友檢閱,當然我們也永遠無法得知對方的攝影觀點、品味到什麼程度,為了不留下壞印象,先按個讚就沒事了。至少說課堂間同學彼此熟悉能力水平,這似乎賦予我們正當的理由(或者基於老師要求大家講評語這種「半被迫」的方式)去給予對方回饋,但仔細想想,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們是否就不再對於攝影抱持著肯講點什麼的熱忱,甚至不太會要求自己多出門拍照練習了?我想機率還挺高的。
      當然,要讓剛開始接觸攝影的人,立馬開始研究攝影大師的作品著實是難以消化的事情,不過在此我則抱持著比較偏激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我不太想讓攝影看起來是相對好上手的表現方式,要是想學、並且學會它、透過它去講點什麼,那麼吃點苦或許是應該的,我也同意多方面去涉獵不同領域的攝影作品(攝影大師、業餘攝影師、活躍於經營社群媒體的攝影師等等),逐步去確立自己的攝影品味。但這些都需要建立在紮實的攝影基本功為前提下,能不能做到這點,我想真的就因人而異了。最後,也謝謝你的回饋,持續交流。

  • @a78787676
    @a78787676 3 ปีที่แล้ว +12

    意義是一種人為價值,不同的靈魂會產生不同的價值,所以我會覺得不論是否追求著什麼,在"自己"想按下快門的時候按下就對了,不一定得要進入雞生蛋蛋生雞的思考窘境,而是尋求自由的自己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同意,我覺得說按下快門的當下會是感性去作動它的,只不過在拍攝完成後,就像是回過神來的需要思考影像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也許是因為自己看待影像的方式不會只是拍了就好,所以才會不斷思考如何讓這些照片回應我相信的真實是什麼

  • @donghsieh7491
    @donghsieh7491 3 ปีที่แล้ว +15

    作為底片交流社團的一員,我曾經盯著社員潑的一張妹子照,腦中很遲疑,因為我除了「迷人卻空泛」這句話以外想不出任何描述。
    謝謝你的影片,讓我繼續思考底片與攝影這回事,而不是停留在那個感到困惑的自己。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我也常擔心說對於某些照片,假如只能予以「好美、很好看」等留言,大概最多也是得到「謝謝🙏」之類的罐頭回覆。
      那如果說除了對單純視覺上給不出其他「較有建設性」的留言,我想這應該也不完全是觀眾的責任,或許這些照片本來就比較沒有什麼被描述的必要性。

  • @vitayang9287
    @vitayang9287 3 ปีที่แล้ว +11

    內容和底下的留言都好精彩 好希望會有一小時Podcast版本的!!(亂許願
    看了延伸閱讀的內容
    第二篇的外拍讓我想到自己以前幾次約外拍的心得
    大概就是很困惑 覺得與其說外拍能夠磨練自己的攝影技術
    倒覺得是在訓練自己的聊天技巧
    想想還滿好笑的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6

      Podcast一直是我很想挑戰的平台,目前還沒能開始主要也是因為不曉得自己會多快就詞窮,以及沒有像樣的收音設備...真希望某天可以轉型成碎念攝影跟創作的地下電台主持人。
      對外拍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可能也是基於自己拍照的節奏本來就很慢,讓模特等我的感覺蠻不自在的,溝通想必是最重要的一環,跟他們聊得開心蠻重要的,相機或許只是牽線的角色也說不定(?

    • @維尼張
      @維尼張 3 ปีที่แล้ว

      其實如果可以訓練雜談力也是一個好事
      畢竟商業上你可以讓客戶開心也是一門學問
      就怕什麼都沒學到一頭霧水的就拍完了(?

  • @yijantsai9945
    @yijantsai9945 3 ปีที่แล้ว +13

    感謝你讓我重新定義自己的想法及初衷,很喜歡你的影片及作品!值得省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能藉由影片產生討論或者重新思考攝影之於自己的定位,很高興自己能夠透過影片達到這樣的效果

  • @RayJTIng
    @RayJTIng 2 ปีที่แล้ว +2

    我學生時期就喜歡用手上能取得的工具拍照,記錄生活,或是看見觸景動情的人事物,就想透過照片表達自己的心情。出社會後,有點經濟能力,因想拍出畫質更好的照片買了數位相機,一樣做著記錄生活的事,但多了一點"好像可以拍一些所謂的意境照片"的感覺,於是我開始欣賞別人的作品,想當作參考學習。近幾年門外漢最容易看到好看照片不外乎FB、IG,當時也不懂什麼是糖水照,只憑自己喜好追蹤了很多照片好看的帳號,開始模仿調色、構圖等等。到這裡為止,我還停留在記錄的階段。當隨著自己拍得更多、看得更多後漸漸發現以往追蹤的帳號已經索然無味,千篇一律的糖水照片已經不會想再細看,但也包括我自己的照片。我的拍攝量已經漸漸變少了,原因是我透過觀景窗看出去的畫面根本吸引不了自己,常常在舉起相機對焦後,又默默放下。於是我現在是花更多時間思考我想拍的畫面。
    現在相機取得成本已經大幅降低,會拿相機拍攝的更大部分的人都沒接觸過美學、藝術等等的課程或環境,如果又沒特地去學習,那拍出來的照片往往很容易是我們常看到的糖水照。而許多門外漢(我就是)開始接觸時往往容易踏進這個糖水圈,因為不懂得分辨內容好壞,只憑自己喜好選擇自己想拍的照片。
    其實不只是底片相機社,各數位相機品牌的FB社團也是充斥著這種照片。當在社團看到大多數人都拍這種照片,那新手當然容易就會模仿,我覺得真的無可避免,這部分...我覺得教育應該背一部分的鍋。
    (我也超討厭一堆沒內容糖水照隨便都破百、甚至好幾千讚,流量密碼嘛...沒辦法)
    但我對於充斥糖水照的社團抱著比較樂觀的看法,這可能是大多數人會碰到的階段,有些人離開了,也一定會有人停留在這,畢竟可以獲得成就感的事一直做下去也不奇怪。
    我拍底片的經驗只有3捲,還無法體會你在底片交流社團看到這些糖水照的感受,不過你的想法我是非常認同的哈!
    今年跟朋友一起計畫開設頻道,拍攝分享我們學習拍出讓照片內容不空洞的過程,之後有心得再來跟你分享。 我是這兩三週才看到你的頻道,請繼續拍更多這麼優質的影片!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請務必努力的拍攝下去,也謝謝你的支持,持續交流

  • @qitanc6298
    @qitanc6298 ปีที่แล้ว +1

    不管媒介如何變化,總會回歸討論到藝術的本質與創作的意義,就像早期的歐洲油畫很多也只是為了滿足貴族的佔有慾與炫耀,畫豐盛的美食、豐滿的美女、華麗的衣袍、廣袤的土地、畫下自己最風光時候的肖像畫...。那麼現今這些看似無意涵的糖水片,也許也只是為了滿足同樣的欲望:對眼前美景的占有、對美女的占有、對美味佳餚的占有...。

  • @johnsonlin9824
    @johnsonlin9824 3 ปีที่แล้ว +49

    之前念書的時候有學到一個蠻新的攝影研究領域叫Social Photo. 概念大概是如果這些'糖水照'的拍攝目的是用於社交平台上與其他人互動,那我們還應該用傳統藝術的脈絡在解釋這些照片嗎?還是我們應該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照片的互動本質? Nathan Jurgenson 的The social photo: on Photography and social media 提出了蠻多這方面的看法, 我自己覺得可以從為什麼''糖水照' 會是讓底片社團成員最想去互動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內容本質, 在延伸討論到形式上的選擇, 也就是為什麼最後會選擇底片作為媒材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8

      這觀點很有趣,我從未想過說觀看以及分析「糖水照」類型的照片時,我們無法透過傳統藝術的脈絡去解釋,甚至基本上是「不管用」的狀態。之前在系上的當代藝術史課程中研讀過亞瑟・丹托(Arthur Danto)的著作《在藝術終結之後》(After The End of Art , 1997),提到關於媚俗(Kistch)之於藝術作品的觀點。當然以丹托當時的論點,未必能直接套用在現今生產這類影像的脈絡上,但我想這多少也給了我一些參考理論,如何用更符合大眾的語調去解釋大眾胃口的視覺產物,那真的是相當值得探討的部分。
      至少以甫經1/5的21世紀而言,我們還無法輕易的下定論(希望能活得夠久,才有辦法見證後續的發展)。

    • @kobe5414
      @kobe5414 2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kitsch

  • @animus4ever
    @animus4ever 3 ปีที่แล้ว +9

    謝謝你攝製並上傳這些影片,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跟攝影有關的討論或觀點闡述,覺得需要更多這類型的影片,而不是只是技術性的教學而已,很贊同你有提到的,不一定要學會攝影,但要學會觀看影像的方式。(btw 好愛川內倫子)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3

      可能也是因為自己沒什麼太多的技術文本可以傳授的緣故(汗
      我想唯一提升技術的方式就是多去拍,然後多看吧,雖然似乎是很籠統的回覆,但沒有什麼比自主式學習更能增進攝影了
      能閱讀懂一張照片,試圖給予一套專屬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停留在「好看、很美」這類的回覆,我想這就算是某種肉眼可見的進步了吧

  • @劉柏均-n7b
    @劉柏均-n7b 3 ปีที่แล้ว +2

    不只是攝影,其餘領域也都有類似「糖水照」的現象(至少在我有觸及的領域之內皆然)
    所謂模仿或是框架對於學習者來說(或甚至是此領域)也不全然是壞事,讓更多人能夠一同享受這個樂趣
    但真的就像你想要傳達的,社團作為一個龐大的資訊集散地,如果真的要讓整個環境變好,社團能夠發揮影響力引導人們走入更深的層次是最好的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雖然自己並不是社團管理員或創辦者的角色,因此在處理這次的主題時未必能很精準的回應他們對社團的理念以及願景。當然,有時候當我們嘗試去影響,或者說是改變一些拍攝者去轉變自己原有的拍攝內容、觀看影像的方式時,擔心這麼做是否會掉入了所謂菁英式主導的套路當中。

  • @raymondhung4107
    @raymondhung4107 ปีที่แล้ว +1

    當時在大學攝影社團時,就被現在台藝大教攝影的王學長噹'過" 缺乏想法"
    當時台灣攝影界 還流行各種美照 沙龍照.... 20幾年過去
    照相越來越簡單容易 但是 具有創造性的 作品 還是不容易找

  • @willslin
    @willslin 3 ปีที่แล้ว +1

    我自己也是從數位轉入的底片,從技術層面的課程轉而學習沖片、攝影史與攝影理論相關課程,出發點也是想要「更認真的面對自己的興趣與探討這個領域的各種可能性」。
    所以我想,也許大部分像我一樣非藝術相關科系出身的人,都是從「怎麼好一張照片」到「如何有意識透過影像去表述自我,傳達思想」。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讓我感到有趣的地方是,目前很多透過攝影作品回應藝術、歷史等議題的攝影師,也未必都是藝術相關科系出身的。例如我很欣賞的攝影師陳伯義,從成大水利畢業的,作品非常值得一看,作品背後對空間的文化研究、考察也完全不馬虎...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位值得學習的老師。

  • @林雋庭-n8b
    @林雋庭-n8b 3 ปีที่แล้ว +1

    哈哈我本身也是社團的資深社員之一耶~~
    我自己是蠻感謝這社團的營運的~~
    說說我的幾個觀點好了
    第一是按讚數的問題,近年社群軟體的興起的緣故,按讚數高的東西就會被演算髮推廣,推廣用讓觀看更高,某種程度上來說當觀看高到一定程度以後甚至可以轉為實際收入。因此即使或許社團上有一股主流的審美觀,但對我來說一個數萬人的社團裡頭能夠取得多人認同的作品,必然有其可取之處,至少我想~~例如對拍婚攝或商攝的人來說可以看到一些大眾的口味是什麼。光是這樣這些照片被推廣就有其意義。但論到有更多優秀作品被埋沒,這...實在沒辦法啊xd就只能說可惜吧~~
    第二是我覺得社團有個很重要的意義是~推坑大家來拍底片啊xd我自己也是一開始的假文青拍一些對焦對的亂七八糟的東西之後慢慢的開始改變習慣變得嚴謹,之後自己成立暗房自己沖片放相自己掃描。我覺得社團上照片有種「底片拍起來好票釀!」,作為推坑大家拍照就很有意義了哈哈。
    第三,一樣是針對初學者的幫忙。應該不是所有的創作者都經過嚴謹的學術派的訓練,很多人現在拍照也都沒老師教。學習別人拍攝的風格我覺得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而社團上的一些厲害的大大提供了這樣一個模板可以去模仿。先求有~再求好唄哈哈。
    當然我也認為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單張照片確實對於創作張力上有所限制。例如我每次看到清涼妹子照片超多讚都超不平衡(疑?)就很多或許不那麼完美的地方。
    但我總會想起17還18年那年我一張鼻頭國小的照片獲得上千讚那時的成就感。那是第一次拍了這麽久照片獲得了鼓勵,而後才開始了之後的一系列創作~~我也相信著這樣的社群正在啟發著一些人們進行影像創作。
    而且退一萬步來說你有去加入一些landscape 社團嗎?他們超toxic。會花式嘴砲一張照片如何不符合「主流觀點」;即使底片社團也偶有這樣,但至少我想自由高了一些哈哈。我想一樣那句話~~先求有,再求好~~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我很認同你提到的這幾個觀點。當我看自己一開始拍底片(不如說廣義的攝影好了)時,依然會很想衝過去爆打自己的衝動。但仔細想想,是什麼讓我一路走到這裡,能有動力去分享自己對於攝影的觀點,抑或是對於某些攝影生態提出質疑:大概就是不斷的犯錯了吧。
      雖然拍的照片數量說真的還是很少,自己也與其他拍攝時間更長的人比較起來,真的就是個名副其實的攝影新手,但短短三年左右的時間,在觀看近期拍攝的照片,能意識到那肉眼可見的成長時,還是會有難以言喻的成就感。雖然我們再也無法回到最起頭,那個100%新手的角度去審視許多剛起步的人拍攝的照片,一定多少會希望他們可以趕快進步之類的老人心態(?)
      底片攝影的生態需要大家共同支持下去,這點我完全認同。同時,每次的交流機會也都讓我受益良多。

    • @張莀
      @張莀 2 ปีที่แล้ว

      同是底片社團成員!想知道 landscape 的社團名稱>

  • @kuzu5919
    @kuzu5919 3 ปีที่แล้ว +31

    我只能說在怎麼樣的平台自會有怎麼樣的作品,僅僅透過網路觀看攝影作品真的是滿蠢的。不否認糖水照片存在的意義,畢竟那些都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影像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5

      跟同學在討論這支影片的製作過程時,他提到糖水照在5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社會是不是要用沙龍照去形容會比較貼切。兩者的不同之處,我想沙龍照是上級階層的貴族才拍得起的,而在相機普及且價格相對親民的趨勢下,中產階級成為生產影像的主要族群,同時沙龍照性質的照片可以透過網路平台分享交流後,也逐漸發展成現今我們認知的糖水照。
      不曉得如果跟上個世紀的人講沙龍照很陳腔濫調這些事情,會不會被圍毆。

    • @kuzu5919
      @kuzu5919 3 ปีที่แล้ว +1

      @@kuan_lin1201 我覺得當時的沙龍照還是有一定的存在價值,作為一種祭儀性的產物,作為一種讓子嗣懷念自身此曾在的影像。而在影像氾濫的今天,這些所謂沙龍糖水照似乎意義轉變為宣傳及炫耀,以及單純的養眼奪取社群媒體的Like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4

      @@kuzu5919 我好奇說像是家庭大合照,或者說很常見的婚攝照片,這些帶有某種神聖儀式性的照片到底還會不會是專屬個人家庭的影像。
      還是說目前的用途都會轉向成在社群媒體的一種炫耀分享,要是沒將它們印成實體照片、裱框掛在家裡,可能日子久了之後就躺在雲端硬碟的某個角落,徹底被遺忘了。
      對於目前眾多影像透過雲端備份以節省儲存空間的同時,似乎某種東西逐漸式微了,我們的遺忘速度也跟著加快不少。

  • @網路警察-k3o
    @網路警察-k3o 2 ปีที่แล้ว +1

    剛剛接觸底片,目前操作過的只有富士的即可拍和前幾天剛購入的一台PS機(截至留言當下第一卷都沒拍完ㄏ),故有些見解可能貽笑大方也不一定。
    爬完整個留言區,看到大家不論持反對意見或同意,都非常熱絡的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著實令人感到開心,而您每則留言都回覆更是錦上添花;在促進交流和提供新觀點來說,才疏學淺的我僅能吐出一句做得好。
    關於如何定義好或壞,我想引成語「沉魚落雁」來說明。
    沉魚落雁一詞多用在形容女子容貌姣好、美麗動人的場合;不懂得分辨美醜的魚、鳥,在看到女子動人的容顏後也覺得無地自容,但是想一想,魚、鳥看到人類第一時間便是本能地逃跑和躲藏,但後世浪漫和充滿詩意的想像卻讓這個成語有了前述的含意。我們都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去評價我們接收到的各種資訊,而資訊爆炸的今日想讓「評價」這項能力保持銳利而不被浮濫的資訊消磨殆盡是件很困難的事,每個人的看法都必定會結合自己的成長環境、價值觀、社會經驗等,再或多或少的加入客觀的元素,最終產出一篇篇的評論。
    因此,我認為影響美感或者素養最多的,就是個人的經驗,例如您最近上傳有關地中海俱樂部的那部影片,裡面有張撞球桌的照片(4:06)我就很喜歡,但真的要說喜歡的點在哪,我只能給出「就是它啦!」這類的回覆,並不能就光線、構圖等等的進行評論,我想這就是缺乏攝影的經驗、知識所導致的,而糖水照的愛好者之所以是,我想就是因其經驗中認定這類照片很美,缺乏更廣泛的閱聽所致,影片中提出的多看展覽、攝影集是個好方法,但要不要實行就得看人了。
    能不能賦予作品意義是項很難卻也很簡單的挑戰,在我看來「沒有意義」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沒有意義也能是種意義,完全看視聽者或作者想怎麼解釋,而個人的經驗影響作品的好壞。扯一堆鬼話,最後只想說開心就好,因為您所提出的觀點在他人眼裡可能只是邪門歪道,能記住自己創作的初衷我想才是最重要的,加油。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之前跟涉略攝影的同學聊到「與他人交流攝影」的話題,我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一個問題是:「攝影能教嗎?」
      首先,我並不否認攝影作為一種器材與實作技術的綜合體,多少會建立不同流派的攝影系統。但在學習的過程,我依然會產生一個疑問是,學會攝影跟學會看攝影作品是否能同時並進,抑或是學習的過程就已經不斷在增進兩者的能力了?
      不過我也感到壓力的部分是,要是因為仗著自己好像學了點東西,是否就能夠評論其他人拍的照片、去評論其他可能沒有接受攝影的學習,或單純沒有拍照的人的觀點呢?似乎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才是我想透過這部影片去探討的,它很難,因為我們無法決定有誰會觀看我們的照片,也無從了解網友們發表的言論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講得有許有點主觀,但與其看到大家在網路上一面倒的誇獎好看的照片,讓拍攝者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膨脹,我寧願多一點批評,但是有理有據的反饋,讓發表照片的每個拍攝者,能夠更謹慎的看待影像,藉以抵抗每天在社群網站上氾濫過度的影像資訊。
      有時候大部分的人會把攝影看得太簡單(用一句「拍照就是按個快門就好了」概括),我希望能想得複雜一點,至少先從發表「好看、好美、看得懂看不懂」以外之類的評論開始做起。也感謝你的回應,我受益良多。

  • @wowow5466
    @wowow5466 2 ปีที่แล้ว +2

    觀看品味 我腦中說不出該詞 但確實是這樣 我是講「視界」你能表達出我想講了 給你一百個讚 你這內容好棒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2

      我想這跟穿搭品味一樣是可以經過訓練跟培養的,不過標準在哪,這就是很難界定的,甚至根本沒有標準這東西
      之所以會試著想討論看看,也是因為無形中建立了一套標準,才有機會讓更多人的介入去動搖它,也才有討論它的價值存在

  • @vt09714wei
    @vt09714wei 2 ปีที่แล้ว

    你的觀點是我看到最中肯的,謝謝,繼續堅持。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未來會嘗試分享更多影像評論相關的影片,敬請期待

  • @Daniel-mv4zy
    @Daniel-mv4zy 2 ปีที่แล้ว +4

    雖然我都是在玩數位攝影
    但你對於底片交流社團的看法其實也適用於整個攝影
    但其實在2022年中的今天
    我覺得所謂的糖水照可以當作下面其他留言所說的
    一種為了用於社交平台上互動的照片類型罷了
    但對於真正想玩好攝影了解攝影的人
    你的影片很值得提醒我們別忘了攝影的本質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3

      透過影片,我會不斷去思考攝影交流的風氣更新速率是否會持續的加速,例如這部在2021年寫好的影片內容,再隔了2、3年後是否還適用,搞不好那個時候大家關注的方向又會變得更難以理解也說不定。在這邊,我想大膽地承認,無論在社團也好、個人也好,發布攝影照片都是希望讓其他人發現自己(否則為何需要發文,拍完給自己看就足夠了),至於能否產生交流,只要不是當面聊上幾句都不算真的交流。
      諷刺的是我們會過度樂觀的認為網路世界可以提供攝影「交流」、讓我們學會「攝影」,不曉得是因為社群網路的存在讓我們變得被動,只想透過發文去與不認識的人對話,抑或是拍照太容易了,稍微用個底片相機就有辦法提高影像「稀缺性」所帶來的視覺價值。這些問題需要不斷的思考跟印證才行。

  • @mick7190
    @mick7190 2 ปีที่แล้ว +2

    在一個跟著潮流走的時代,有自己的觀點,那所謂的非主流,反面思考,獨樹一格,其實更是面對真實,更看清世界。 : )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嘗試做一些不同觀點的思考,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種想法的對撞挺有趣的

  • @russell7505
    @russell7505 2 ปีที่แล้ว +1

    你對於國小美術展的評論實在是太好了!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曾經是國小美術班的有感而發

  • @Blacker-hy6cy
    @Blacker-hy6cy 2 ปีที่แล้ว

    長期接受影像醍醐灌頂式沖洗大腦到年代,手機裡、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影響都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就如同廣告學老師都說的:「你的影像與設計能讓人停留嗎?」
    早期,攝影作為近代紀錄世界的載體,成本相對高昂,普羅大眾的市民多半將其視為一種隆重儀式伴隨的行為,對影像加以珍藏,會將影像裡的故事訴說的機會少之又少。
    諷刺的是,就算如今的2022,拍照幾乎零成本的時代,大眾眼中看到的影像依舊出於商業需求,社群影像的需求也如同冠霖所說只是競爭機制的手段,又有多少人會攤開手機相簿裡的照片,像陌生人訴說往日故事?
    或許只有感受到影像這一載體的魅力之人,能相互感應對它激動不已,小眾的不能再小,初心美好的社團終將成為多數有心人的魚池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認同。在這邊我想引用報導者網站中,一位影像評論者沈柏逸寫過的一篇文章《藝術家與攝影家的界線》中的部分內容:
      「攝影家或記者們的影像我們一天到晚都能在媒體上看到,這些影像因為跟媒體合流,所以被高度消費。但也因為高度消費,所以馬上又有下一張新的影像取代,因此我們難對這些影像有深刻的思考。此外,這些影像是經過層層媒體守門員的把關而呈現在我們面前,攝影記者無法控制自己想呈現的照片,他們頭上總是有老闆、圖片編輯等等的篩選機制......。觀者如果看不懂照片也能好好的欣賞美感,或者被攝者的姿態,但照片卻容易被快速瀏覽」過去,就像是我們每天刷掉千百張Facebook或Flickr的影像般容易讓人遺忘。儘管我們一天內看過好多張,但卻沒有一張印象深刻。」
      www.twreporter.org/a/opinion-artist-photographer
      對我來說,要像會在美術館空間辦展的創作者一樣,讓對自己作品感興趣的觀者願意花時間前往展場、花費數十分鐘的時間沉澱下來好好觀看一件作品是極為困難的。自己就跟大多數人一樣,目前能做到讓自己作品曝光的方式,無疑就是透過網際網路去讓這些影像在虛擬世界中到處流竄、氾濫,也許比起網路相對不發達的年代來說,我們已經做到過去的人都做不到的曝光度;但也因為「武器對等」的緣故,當每個人都具備等同的管道去發聲時,這些影像變得更為微不足道。
      消費影像不恐怖,恐怖的是逐漸失去耐心好好觀看、甚至反思影像生產機制的我們,或許也只有將問題丟回到自己:我每天真的需要這麼多影像的刺激嗎?拍照、看照片對我的生活到底多重要?試著去理解的過程,我想,這些討論才會有意義。

  • @hinson6920
    @hinson6920 2 ปีที่แล้ว +1

    喜歡哲發性問題和探索,FKJ超愛的,哈!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一邊聊天一邊聽很chill的音樂,一定要的🔥

  • @乘風破浪的姊姊-l6n
    @乘風破浪的姊姊-l6n 2 ปีที่แล้ว +1

    感謝演算法,言之有物~期待更多影片心得分享😇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多謝支持
      之後要多靠演算法了🥴
      我是說好好拍質感影片

  • @gromhellscreemf
    @gromhellscreemf 2 ปีที่แล้ว

    謝謝你講得很好
    很多人花錢買相機或是開始上課其實也是受到一些大師的啟發 (有些不能算大師,應該說是KOL比較合適)
    他們最宏觀的拍攝動力就是拍的像某某KOL一樣
    他們未必受過足夠的美感刺激訓練但他們在網路平台上的話語權也跟你我一樣
    久了在大宗社團裡造成劣幣逐良幣,良幣開啟封閉社團孤芳自賞的情況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我認同你的觀點
      某些基於良善的動機往往會走向變質崩壞的結局,我想主流媒體具備強大話語權的緣故,在某種帶風向的情勢下容易讓觀者認為____就該是如此。只不過,即使我們想極力的抵制、試著去質疑些什麼,但考量到本身的話語權過於薄弱,依然是無法擾動現狀的。
      雖然聽起來是抱著稍微悲觀的角度去看待,但我依然認為懂的人就懂,一步一步慢慢來就行。

  • @djimavic238
    @djimavic238 2 ปีที่แล้ว

    胶片带给我的,最重要的是无论经过多久看到照片时,都能回忆起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感动和当时的心情

  • @kobecatyjn
    @kobecatyjn 2 ปีที่แล้ว

    覺得你講得很好。#如果沒有了讚數, 你還會想攝影嗎? 網路有其便利性, 但也因為其便利性導致無法讓彼此有深度的了解, 畢竟文字有時又有解讀觀點上的不同. 實在很認同你最後提出的解決方案, 放開心胸的與彼此討當下攝影的觀點 ; 多看攝影展 ...etc. 實在值得好好省思一下. 謝謝你的分享!

  • @senasena9624
    @senasena9624 3 ปีที่แล้ว +10

    我覺得攝影有時是一種紀錄 不刻意製造畫面捕捉自然的當下讓攝影單純點
    先學會簡單才能往困難邁進走太快不見的好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同意,但如何循序漸進,我想這也會是值得討論的部分

  • @pinghg1
    @pinghg1 3 ปีที่แล้ว

    我是個業餘拍照愛好者,
    抑或曾經很喜歡追求器材強度的玩家。
    前期用著家裡留著的底片機,拍出了滿足自己的照片,並沒有要分享給誰看
    單純只是覺得該做些"紀錄",
    捲著底片讓時間流動,快門凝結流逝的時間,期待著哪天可以窺探過去僅此而已。
    爾後踏入數位機用著強大的器材去拍攝,估著
    那些鏡頭MTF、CA控制、變形抑制,星芒多刺等等,
    也學會了很多後製的方向,去臨摹或是創作所謂的
    色調風格,拍出了很多人會在社團問『參數』的照片,
    就算在相同的地點也可以跟人家有所區別,
    但我某天審視自己拍出的照片,一張一張的滑過,
    我發現我所拍出的照片卻沒有靈魂,縱使他披金戴銀。
    如果拍照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我不能否認迎合大眾潮流的照片的確是最速成的,
    但我想賦予我所拍攝的照片靈魂,而第一個說服的我希望是自己,想讓照片不單單只是照片。
    講這麼多在其他立場來看其實也是個謬論,或許
    只是從糖水照的社群,變成另外一種得到認同的形式。
    如果我有資格講藝術創作,我想這也是種醍醐味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我想每個人提出的想法都有他的價值,也都有資格談藝術創作,因為這些都是基於個人經驗,我們也只能藉由他者的觀點進行揣想,要達到感同身受的程度,大概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同時,我不否認透過社群網路去讓網友認識自己的作品是個方式,比起其他方式(比賽、展覽交流),這會是更速成且更有效率的,只是當大家都具備等同的平台去發表過後,篩選機制變得不這麼嚴謹,甚至說可以完全不需要,那麼問題的癥結點來了:誰說的算?他的成功是基於網路平台宣傳的功勞,還是拍攝者是真的很有實力,社群媒體只是擔任順水推舟的角色而已?
      發表照片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更讓我佩服的,是很願意去分享個人拍攝經驗的人。或許從最一開始的新鮮感,沒想太多的拍,到後來一路上掙扎,可能還會有自我質疑的時候。這些經驗都是極為寶貴且非常勇敢的,要是說我們在觀看出色作品的同時,也可以同時了解一位拍攝者是基於什麼樣的情況以及過程,造就了他做出這樣的作品,那以後社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或許會顯得更立體也說不定。
      當攝影僅作為紀錄已經被滿足了之後,我便會想追求更多。或許是基於野心還有不滿於現狀等原因,我目前的觀點則是不希望攝影只能停留在紀錄的位階,而是能觸及到創作,甚至是當代藝術的領域等等。當然這些問題意識還沒被整理過,都算是這幾個月才逐一浮現出來的,但未來等慢慢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說法,或許再用一支影片的篇幅好好分享吧。

    • @pinghg1
      @pinghg1 3 ปีที่แล้ว +1

      @@kuan_lin1201 感謝你的回應
      其實我昨天晚上就看到了只是一直在思索這件事,
      當然對於攝影我該賦予相片什麼意涵其實相當的自由,我想了很久(不只是昨天)
      其實說穿了我就是無法滿足心理內心的期望,其實最後那一句「如果我有資格....」
      是對於當代攝影藝術的一種調侃,人人都有按下快門的權利,但藝術是誰說了算?
      究竟是誰造就了所謂藝術大師,還是歌頌的人們造就了藝術大師?
      其實這論點我自己是覺得滿貼近您的想法,
      就猶如我所言,或許我們所追求的,只是一種同溫層的改變,但或許也是尋找自我的過程所尋求的認同感吧
      好啦
      文謅謅那麼多 簡單而言就是
      我現在不敢拿起相機拍照拉,有點恐懼快門按下去的結果
      但是又想拍出立體感、故事性、藝術性等等...我自以為賦予相片的含意
      但是卻無法。
      在簡單一點 就是 林北我現在拍不出來滿足自己的同時 又敢拿出去跟人家分享的照片 撞牆期拉 幹 。
      大guy 4 john
      不過我想撞牆期這件事,應該也只有我自己能解決啦
      最近應該還是會尋求外界的刺激,多看一點他人的作品
      再看看同時能不能找到一個方向(或許不是正確),先往前邁進看看,希望
      自己能夠順利跨過目前這一關,到達下一個狀態,在面對下個難關。

  • @張莀
    @張莀 2 ปีที่แล้ว

    隔了九個月才看到這部影片,覺得對於正在用更認真的方式開始攝影的我,有非常多的共鳴點以及收穫。
    影片中提到的糖水照無疑是 IG、社團重度使用者經常看到的影像,在一開始我也會為畫面中非常直觀的美感激發情緒,且試著模仿這種糖水類型。不過,近期我也開始感到疲乏,同時想要知道,除了這樣,還能怎樣?
    但我自己在創作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我思考了非常多的「意義」,卻苦於沒有太多足夠的知識基礎,與可學習、模仿的對象,讓我知道如何把想法實體化。因此,不知道您初期是否有這樣的困擾,以及您會怎麼建議我去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呢?謝謝~!(怕我打了一串,但沒有重點。綜之,想要了解您的創作過程-從靈感浮現、畫面構思到最後拍攝。謝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關於妳提到的問題,關於說如何將意義投注在視覺的影像上,先不就攝影這個表現手法來說,應該是藝術創作始終會面對到、也最為困難的課題。不過我們可以先把問題簡化,避免說變成空泛的討論,我會就個人拍攝的內容進行探討:例如說街拍,我們去研究攝影歷史中以街拍聞名的攝影師,會發現說他們的攝影作品無法只從單張照片就看出想要探討的內容是什麼,而是要將它當作一個整體,像是攝影書或系列作品,在認知到攝影書的「書名」以及展覽的「展名」、甚至張貼在牆面上的作品理念,這讓我們有一個大方向去思考他們想透過攝影講什麼;而不是卡在一張照片,認為這個框中的畫面可以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次交代清楚。
      只要一心認為攝影能夠速成,然後朝著網紅攝影師的路線前進,那麼技術資本大概短短幾年就會消耗殆盡了吧。
      所以說我擔心社群網站裡的單件作品,時常會讓我聯想到刮刮樂運氣好刮中大獎的感覺,如果拍攝者能夠維持這種品質的照片好幾年的時間,或許我們可以再去認定這些是所謂的好照片,我想這些都是建立在不斷地拍跟整理,千百張裡面那為數不多的佳作。但說了這麼多,真的要找到學習的管道(這段內容我打的時候也會懷疑,所以參考就好),就是先試著多涉略攝影相關的展覽(例如位在北車附近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閱讀國內外的攝影書(例如Lightbox攝影圖書室、moom bookshop),對於攝影去建立一個明確的界線,再去印證說自己對於這些影像的接受程度到哪邊。如果說有找到幾位欣賞的攝影師或拍攝內容,請大膽的臨摹、模仿,久了就會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拍攝方式,往後的自學跟精進就會越來越好。在這邊分享給妳~

  • @logg0228
    @logg0228 2 ปีที่แล้ว

    年度最佳打臉自己影片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真的,到後來回看影片的時候會覺得2021的自己原來是這麼思考的,2022的我感覺又更進步了一些

  • @k1593575
    @k1593575 3 ปีที่แล้ว +4

    底片並沒有不可預期性,那都是不熟悉自己使用的器材,為自己可能拍得不好而設的台階而已,當然除了使用不熟悉的器材之外。不然在拍之前,光暗對比,層次,構圖,顆粒,所有在底片上的元素到最後會怎樣呈現都應該要非常清楚,因為這都是可控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不可預期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我同意,應該讓每個開始接觸攝影的人都試著了解Ansel Adams的 zone system 跟 f/64 團隊,再來思考底片是否真的具有所謂的不可預期性。

    • @k1593575
      @k1593575 3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要理解曝光對一些人來說就已經夠困難了,就不要太抱持太高的要求了。用著自動的傻瓜機,拍著彩色底片,不是應該更要知道彩色底片的寬容度很低這個正常常識嗎,一味地按快門,拍出滿版的欠曝,那根本不叫拍照,那叫糟蹋底片。

  • @edocolala
    @edocolala 2 ปีที่แล้ว

    你的影片真好看。謝謝你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謝謝你的支持
      之前看過你分享liminal space主題的影片,我也很喜歡☺️

  • @p___wen
    @p___wen 2 ปีที่แล้ว

    要做出差異性或風格很獨特的攝影,相信一定也是從基礎去做延伸,而且必須要很長一段時間累積,實力才能穩定且完整呈現。所謂的糖水照我目前會理解成基本功的呈現,能把人、景(你所提到的那些主題)拍到大眾認為的好看,達到大家潛意識的那些標準,因此獲得很多人的認同。但下一個階段就是基本功的延伸,拍攝除了前面的人、景以外的畫面,我認為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穩定且完整呈現的攝影,因此在這之前都是很難被大眾認可的,可能幾千張只有一張被認可,也就是不夠完整且穩定。但當然走在同一條攝影路上的人,如果能懂對方努力想呈現的攝影,發現一些細節,這就是彼此繼續朝藝術創作拍下去的動力。講到這就很佩服那些努力研究攝影直到拍出一本能完整傳達畫面中意義的照片或攝影集的大師。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完全同意。我想剛接觸攝影先滿足的都是將眼前所見「再現」於2:3的方框當中,就像小朋友拿畫筆開始作畫時,也都是將腦中所想的畫面表達出來,經過持續的練習、精進畫技之後,再慢慢的透過繪畫去傳達畫面中看不到的,我們稱之為「意義」的東西。
      然而,有趣的地方在於「意義」本身的成立與否,是建立在作者(拍攝者)的詮釋,抑或是身為觀者的自定義?如果說我們無法在觀看某人的照片後感受到什麼,那麼缺乏意義的影像,是否會淪為單調乏味的照片呢?
      藉此引用中平卓馬與篠山紀信所著的《決鬥寫真論》的部分內容:
      「我們一面配合自己內心的事物形象觀看事物,一面被捲入情緒的漩渦,也就是說,當我們用情緒或形象隱藏事物與世界的真正姿態時,日常的生活才終能成立。所以,我們不願以事物本身凝視事物。但當我們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凝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時,我們會發現,至今從未見過的事物的新姿態。事物就是事物,而且超越我們賦予的意義與價值。事物開始訴說,它們除了單純的事物以外,什麼也不是的事實:那就是事物對人類反動的開始。」
      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很像鬼打牆,也不太清楚意義為何。但後來我發現說透過攝影去觀察日常生活,必須刻意的與我們認定的生活保持一段距離,這些「有距離的觀看」才不會淪於拍攝者自溺的喃喃自語,使觀者難以親近。我想,意義的產生正是基於拍攝者懂得拿捏這個距離,去讓觀者思考、猶豫,否則,影像終究只是再現世界的工具罷了。

    • @p___wen
      @p___wen 2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我覺得你舉的例子滿酷的,用距離去形容影像跟內心影射的關係,我都是告訴自己直接拋棄內心的影射去客觀看待眼前的事物,也許拿捏最適當的距離更能讓創作要傳達的意義精準,也更容易從中進步。
      謝謝你的分享✌🏻

  • @ok-ml9ug
    @ok-ml9ug ปีที่แล้ว

    很喜歡妳的觀點!

  • @lailai91119
    @lailai91119 3 ปีที่แล้ว +8

    美術班出身,講到那充滿皺紋的雙手完全的重現在腦海裡,不經意笑了出來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並不是得過獎的那些,是在巡迴展覽時收到百張觀者寫的回饋信
    那些沒有利害關係的回饋比起得獎對我來說有更深的價值。
    也不用在意所謂95%,我相信影片創作,或是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是為了自己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我想那些回饋信本身那實體的留言,真的具備超越利益關係的價值。同時影片對我來說也只是一個媒介,藉由這種方式讓我在也許不會有交集的網路世界有這麼個機會去認識幾個能聊得來的人。
      確實在剛開始影片製作的心態很單純,完全就只是因為熱情跟自我滿足,但隨著意識到觀眾的存在後,我不曉得是否還能告訴自己不要太去在意這些,還是說這可能會是自我催眠下的藉口而已。
      我也還在尋找答案當中,不過可以確定的事情是,拍攝影片讓我成長很多。

  • @litung87
    @litung87 3 ปีที่แล้ว +5

    Nobody exists on purpose. Nobody belongs anywhere. Everybody’s gonna die.

    • @很久的久
      @很久的久 3 ปีที่แล้ว +1

      是視覺廢物!!!!!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我喜歡學長給予的回饋,因為一時還沒能完全理解,所以先放在心上慢慢思考它

    • @kevin60908
      @kevin60908 3 ปีที่แล้ว +2

      Morty對Summer說的話

    • @litung87
      @litung87 3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這真的是需要時間去沈澱的一句話,我是看過一年後才頓悟

    • @litung87
      @litung87 3 ปีที่แล้ว

      @@kevin60908 Rick and Morty 宅宅擊掌

  • @banyan6784
    @banyan6784 3 ปีที่แล้ว

    覺得這個議題相當有趣,想試著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個人覺得很符合阿多諾提出的文化工業或是班雅明對於機械複製藝術的看法,在印刷術改良與攝影術發明之後,傳統繪畫的獨特地位消失,機械化的操作取代了傳統的技法,人的感官也被這樣機械複製的藝術馴化,失去過往藝術的精神。這樣的脈絡來看,達達主義正是來自藝術界對此現象最早的反應,由於機械複製的方便,藝術終就會因為其可複製性形成文化工業,市場也樂於生產大量相似的產品,大眾的眼光同樣被形塑。
    像是中平卓馬雖然透過照片挑釁資本社會,但他的照片卻還是被資本吸收,甚至拿去做觀光宣傳,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首先就是被攝影改變,攝影自然逃脫不出這樣的情境。或許如同約翰伯格說的,現在藝術的神秘性背後只剩下資本主義。
    關於後面提問的第一題,其實追求復古這件事在攝影史上很早就發生了,在19世紀末,攝影術發明才50年,就有攝影師會特意使用早期攝影術的器材或手法,表現出一種「復古」的氛圍XDD
    好像不小心打太多了XD,不過很認同你所說的,面對面溝通具有比網路留言更強的力量,雖然這也是一則網路留言啦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班雅明的《靈光消逝的年代》已經變成聖經等級了吧,太多人都在講靈光哈哈,但我們現在製造的影像或許跟他當時提出的靈光概念,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的關係。不曉得班雅明如果還在世,看到現今大眾對待影像的方式,會不會氣死🤯
      我同意你提到的,關於原本作為反叛的理想,也會在某天被制度收編而喪失它原先欲去抵抗的部分。不過這好像也是時間的問題,就是在比說誰有辦法撐得比較久,能夠在思想或革命運動的活躍期盡可能的擾動些什麼,我想在它成為歷史的時候,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強而有力的,對社會的拉扯。
      不曉得屬於21世紀的影像訴求是什麼,可以的話,希望自己也能作為其中的一份子。

  • @kk-qw6kh
    @kk-qw6kh 3 ปีที่แล้ว +1

    謝謝你 我雖然只是一個用底片鏡頭 在數碼 上 可是都學到了不少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看了我朋友平常的拍攝方式也是在數位相機上轉接底片老鏡頭,但拍出來的效果非常驚艷,不會像數位鏡頭過於銳利,而且散景的表現也非常自然。
      我想這多少就是底片鏡頭的迷人之處。

  • @jason588712
    @jason588712 3 ปีที่แล้ว +2

    哥,你很高端這無庸置疑。但是那些獲得讚比較多的的確就是普羅大眾喜歡的東西,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有錢有品味有思想,可以去看了一堆攝影展後再去評價一張照片。我整個影片都有看完,但我看不清楚你主要想表達什麼,我想可能是不要按讚糖水照或是觀賞品味要提高或拍照要有主題性及個人特色?如果是的話這些講的都很對拉,但是這樣未免太離地。一般人可能不是藝術相關的工作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或有事業要經營,偶爾拍個底片放鬆一下自己這難道錯了嗎?
    我是覺得雖然你的語氣很平靜,但你心中可能有很多的憤怒跟不滿。你可能覺得自己明明有才華為什麼別人沒看見,那我想這是個過程吧。你要嘛降低自己的品味向大眾靠攏、要嘛繼續自己的高標準我相信時間久了是金子自然會發光。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3

      影像評論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像是當自己留言某某人的作品很糟,那其他人就會回說:「如果你這麼會講為什麼你不去做做看?」之類的言論。於是這種討論又會變得很無效,因為總有一種會說的人也要會做,但一開始會講的人,也是基於自己所知道的部分提出見解,至於其他人是否認同,可能就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了。
      像我在這支影片中提出的觀點,並沒有說拍糖水照類型的人不好,甚至說我們也沒有一個評判標準去論定什麼照片是好照片或壞照片。它只是一個現象,當越多人像這個拍攝類型靠攏時,我們應該太容易的跟著效仿他們,而是先停下來觀察並思考說,為什麼?那我想這才是這支影片真正想探討的地方。

  • @eddywong6649
    @eddywong6649 2 ปีที่แล้ว

    任何风格或题材都没问题,拍的好都不容易。高水平的糖水就不在是糖水了,就如您让我们看的那几张日本女摄影师拍的照片。

  • @kentsai1638
    @kentsai1638 2 ปีที่แล้ว +1

    想問一下,你覺得底片跟數位攝影本質上的差別是什麼?荒木經惟在訪問就表示,『現今攝影器材,都有一定水準。所謂的構圖,對焦,畫質光學的精進,都比不上創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還重要。』那麼我認為底片充其量只是用其色彩或顆粒感,增加作品的感情力度而已。就我而言,要比較底片與數位的本質上有什麼差別,就只是色彩科學的進步。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從媒材上的選擇就會呈現出拍攝者對於攝影有著不同的「策略」:
      例如說今天拍攝一場開幕活動的案子,經案主的要求,要在兩個小時提交300張的照片,意思是我們可以用數位相機拍3000張,再挑選出300張;也可以選擇跟案主說我是用底片相機,目前只有五卷底片,最多拍180張照片,扣掉失焦的部分,我大約提供你100張。很顯然的,目前在影像量產的趨勢當中,想透過底片攝影趕上數位的「量」,除非你預算十足,否則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無法輕易的喜歡數位相機的畫面,是因為它有時候過於的銳利,反而沒能很討好眼睛,在這邊要澄清說銳利跟解析度沒有絕對的關係。底片的調子是柔和的過渡,本身在視覺上就很討喜,也不是數位進入後製加個顆粒就可以混淆過去的。前面所提到的都只是媒材本身看得到的東西,至於說那些看不到的,就是拍攝者進入後期處理影像的方式,像是在暗房先做出底片的印樣,挑選哪一張需要放大、增減光等等,最後進入到裱框、打光,作品才算完成。這一連串的流程需要被完整的經歷,我想,這才是使用底片攝影的思考邏輯。

  • @anonymous258
    @anonymous258 3 ปีที่แล้ว +4

    這讓我想到ヨルシカ有一張名叫《盜作》的專輯,故事是在說一名小偷,他不偷錢財、不偷值錢古物,而是偷取別人的音樂。不禁想到現實還是網路世界上,充斥著許多盜取與被盜取的的資訊,無論是值錢還是不值錢的,只要能讓自己備受關注,得到無形的聲量,就足以滿足自己心中虛偽的成就感,但不管怎樣都無法真正滿足心中的空虛。
    底片社團主旨是讓大家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但他其實是表面以為主題是分享,實際上是互相比較、互相故弄玄虛的競技場。沒有故事及背後的理念操作,卻能讓觀眾大飽眼福的照片,漸漸成為只要朝著合大眾胃口相仿的作品,就能讓社團內的人刮目相看,但實際只是與自己本身所想傳遞的理念南轅北轍罷了,撇除掉自己背對理念的煩惱,甚至可能去影響到觀看到這些作品、成員他們品嘗一件作品的價值觀與實質意義,導致產生自我懷疑,開始認為「糖水照」是否才是自己想表達的,而後那些背後有著豐富理念,視覺隱喻的作品遭到強烈的漠視與微弱的關注度。
    我不認為觀者喜歡那些單純只是為了博取關注而拍攝的照片有什麼錯,但是不可輕忽的行為是;時間過的越久,拍攝底片的人隨著時間增長,日積月累有更多人加入,就會逐漸去把「糖水照」作為他們唯一拍攝的基準,而忽略了原本要拍攝的意義與價值,一再的以訛傳訛、效仿過去的拍攝風格,每個人都是「風格的小偷」,不但成為了小偷,連自身的價值與意義都拋棄掉了,順應時代缺失多元化,變成了堆積在排水過濾口外面、不可消化的垃圾。
    沒人想去了解底片與拍攝的價值何在,只有認為,哪台相機好、哪台相機符合拍攝「糖水照」的基本條件,漸而忽略本身拍照的初期理念與往後的創作過程,雖然相機是作為我們人拍攝事物的工具,但他已不再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剽竊、達成利益關係的道具,只要有強大的顆粒感,模糊焦點、朦朧的畫質,就能助於我去竊取他人的作品。
    言論自由的存在,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件重要的事;不外乎就是能毫無顧忌的說話,比起為了重視言論自由的存在依賴性,更妥當的因應方式就是提出建設性言論,但是比起,「好讚」、「好好看」、「為什麼這張讚數這麼少」…etc 我想這些沒什麼營養的言論,有建設性的言論反而會遭受到別人的歧見,不但無法讓對方完整的理解,甚至招致不必要的誤會及言論壓力,比起這種言論,他們更喜歡浮誇、無意義的言論;之所以無法進步很大原因也在於,大眾只想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聲音,並且朝著這股虛假的氣勢複製出更多盜竊的照片,這就是人們口中的「審美」,到頭來,卻什麼也不是。因為已經把真正有參考價值的事物,消滅的一乾二淨;我稱呼他們為「盜取照片的小偷。」
    題外話,有一個社團名叫做「思辨攝影」的社團,裡面在討論關於攝影的必要性與反思性,還有諷刺現代所謂符合大眾胃口的照片,與政治不正確的相機拍賣社團,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3

      我自己也有在思辨攝影社團當中,可能是認為自己學識甚淺所以很多文章經常是懵懵懂懂的在看。(依然還在努力)
      我不確定自己認定的品味、對攝影觀點等等言論是否可以這麼輕易的套用在他們身上,往往都是影片拍完剪完之後,那種「話會不會講太過了」的罪惡感又會不知不覺的浮現出來。
      該怎麼合理的使用言論自由,如何讓其他人也發現自己也在思考類似的東西,這也是自己在製作影片過程中不斷在關注的問題。但先以目前的時間點來說,能夠獲得各種網友提供的回饋,即使褒貶不一,對我來說無疑達成原先期待的討論空間,接下來就是絞盡腦汁的想自己還能再說些什麼了。

    • @anonymous258
      @anonymous258 3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話會不會講太嚴肅的心態下也潛藏著很多人的想法與聲音,我們只是透過許多人不敢說的話將其訴說出口,與其說會被討厭,倒不如說是他人的真實想法被揭露出來,甚至成為了很多人得以抒發的管道,所以我認為會被討厭是好的,當然還是要看自己如何看待及釋懷了。
      往後那些曾經懷疑過你的人會重新檢視過去的自己也說不定。

  • @AshWang369
    @AshWang369 2 ปีที่แล้ว +1

    最近在看底片小宇宙,很有同感0.0

  • @01yosa33
    @01yosa33 ปีที่แล้ว

    我自己有一天跟朋友去動漫展的時候 自己有帶 兩台傻瓜相機 當時其實有想要拍攝另一種風格特殊的相片 因為其實cosplay和拍攝圈裏面大多數都是用數位相機來凸顯coser的美 但我當時看了之後 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 我想要拍不同的風格的相片上傳在社團上 其實以現在看很像只是為了得到讚數才拍 但今天看到你的影片 我才去想當初怎麼想接觸底片 我覺得對我來說可能是純粹吧 那種一拍即定的感覺其實會蠻興奮的 也有些照片會讓我覺得我拍了三小 但其實也蠻快樂的 然後如果有什麼想法也可以說 雖然這跟你以前說的說這句話就代表我是對的感覺一樣哈哈哈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ปีที่แล้ว

      對於現今以數位攝影作為主流這件事,我覺得以結果論來說,用底片拍攝其實差異不會說非常大,畢竟最後都會經過掃描變成數位電子檔。不過真要討論的部分,大概就會是你提到的純粹性:「拍了就拍了就不用想太多上一張拍的如何」的那種感覺。要是一卷裡面能有個幾張讓自己感到滿意,願意一再的打開檢視的照片,那就足夠了。
      期待你持續的用底片攝影介入生活,也謝謝你的回饋。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ปีที่แล้ว

      對於現今以數位攝影作為主流這件事,我覺得以結果論來說,用底片拍攝其實差異不會說非常大,畢竟最後都會經過掃描變成數位電子檔。不過真要討論的部分,大概就會是你提到的純粹性:「拍了就拍了就不用想太多上一張拍的如何」的那種感覺。要是一卷裡面能有個幾張讓自己感到滿意,願意一再的打開檢視的照片,那就足夠了。
      期待你持續的用底片攝影介入生活,也謝謝你的回饋。

  • @suhc1017
    @suhc1017 3 ปีที่แล้ว +1

    攝影本來就分很多不同類別啊。如果像magnum這類photojournalism或street photography,比較會希望在照片裡傳達想法/觀念。但其實有另外的領域或一流攝影師,並不是走這個路線。比方說Michael Kenna,常常就是純粹的美感,或者是Bill Brandt的人物,也往往是美的追尋而已。Fashion photography也常常只是拍出美來同時強調服裝/設計師的概念,不見得有什麼價值傳達,但是像是Peter Lindbergh,Irving Penn或夏永康,在攝影上的高度也沒來得低一點啊…然後對日本攝影師的接受度好像遠高於歐美攝影師,不知是不是我個人的錯覺。
    我自己的感覺是這類互惠社團裡的不論觀眾、模特和攝影,花在看一流攝影師作品的時間遠少於在台灣社團裡看其它可能不是一流作品的時間…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您提到的幾位前輩級攝影師,個人多少有翻閱過他們的攝影書。像在影片中提到關於近期眾多人對底片的「不可預測性」,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舉Group f/64為首的Ansel Adams提出的zone system了吧,完全是曝光教科書,原本想在影片中稍微提及的,但想說這會讓篇幅變得太冗長而作罷😅
      不確定說目前觀眾對於歐美攝影師或者日本攝影師的接受度會是如何,但我個人猜測是日本攝影師所拍攝的畫面(辨識度較高的街道與巷弄)、所使用的色調(富士彩色底片的發色?)或許較能引起現今觀眾的共鳴,因此有種將他們視為首要的學習對象的趨勢。
      而自己則是多少會關注不同領域的攝影生態,同時已確定目前自己的定位在哪,以後搞不好會有新的影片去打臉現在的自己也說不定呢。

  • @wenwen3919
    @wenwen3919 3 ปีที่แล้ว

    谢谢你的观点!非常好的内容。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也很感謝你的觀看!

  • @ss62261
    @ss62261 3 ปีที่แล้ว +3

    我拍底片單純是覺得SLR相機那過片的手感與反光鏡彈起的聲響很爽XD 不然自己還是會用富士的數位相機拍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0

      我現在拍底片除了聽到快門(無論是反光鏡還是鏡間快門)作動的聲音,偶爾也伴隨著新台幣燃燒的聲音

    • @chancrispin3083
      @chancrispin3083 3 ปีที่แล้ว +1

      @@kuan_lin1201 那是貧窮地獄的熊熊烈火聲

  • @Monologjournals
    @Monologjournals 3 ปีที่แล้ว

    影片太好了。过去也有一直在思考到底为什么要选择用胶片去创作,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不过现在感觉好多了,感谢一巴掌把我从糖水照的泥潭里拍醒了,我觉得最可怕的就是自己身在糖水照的泥潭里却浑然不知道...

    • @Monologjournals
      @Monologjournals 3 ปีที่แล้ว

      抱歉,希望你能看懂简体字 :P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我想這些問題即使暫時性的獲得了解答,可能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原本不再是問題的問題,依然會不知覺的浮現去煩惱自己。就連我自己都仍在問自己「為什麼是底片這個媒材呢?」
      有時候越往攝影這個坑去鑽研的時候,視野就會相對變得狹窄,死角範圍也會逐漸擴大。我想盡可能拉回來去觀看其他人是怎麼看待攝影的,適時的做調整,必要的話予以回應。
      不過說真的,能夠藉由交流以獲得如此多的回饋,這是讓我感到有成就感的部分,也很感謝你的回覆。

  • @s0972821
    @s0972821 3 ปีที่แล้ว +1

    我喜歡用手動底片相機拍照和喜歡騎打檔機,兩者都屬於能操之在己但又有一定風險的活動。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底片相機還是全手動,最理想的應該就是全機械式相機了,不然各種年代久遠的機子,電子線路我都覺得很不靠譜。
      至於檔車,要是不會打檔在路上熄火,那又會是另一個故事了。

    • @s0972821
      @s0972821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結果我今年買了一台全自動的NIKON F5,真香!

  • @ginatsui4923
    @ginatsui4923 ปีที่แล้ว

    我提供一个女性视角。我之前进过一个胶片微信群,以为会是学习交流的渠道,结果里面天天都是男摄们讨论如何拍妹子/找到漂亮妹子拍,群里甚至有个流行的表情包,意思是照片拍得好,女友随便找(当然是指糖水照),似乎女性只是性客体,是他们凝视的对象,全然不顾群里其实有一堆女摄。而我作为女摄,常常感到不适,甚至做了一个表情包反击,让他们好好拍照,不要只会撩妹,后来实在无法融入他们的话题,没多久就退群了。大概这不止是胶片圈的问题,数码摄影也一样。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ปีที่แล้ว

      忘記之前有沒有提到(若一再重複的話也請見諒),關於John Berger提及的「男性凝視」這個觀點。意思是拍攝者與觀看者皆為男性為前提下,自然會試圖去滿足觀看的客群,而將女性作為被攝者。也正因為如此,後來的人像攝影也避不開將客體物化的結局。
      至於說往後能否有更多的反思,甚至是以批判或檢討的方式去回應這件事,可能除了要視供需兩方的觀看品味問題外,再來便會是作為一位持相機的人,怎麼去拍攝出不落入「糖水照」的影像了。我想,這也會是自己在持續接觸攝影中其中一個關心的命題。

  • @yorklin3672
    @yorklin3672 3 ปีที่แล้ว +4

    確實對於認真創作每幅攝影作品的人來說,其他人浮濫的作品可能會很刺眼。但是我覺得貞對於攝影這門藝術,它的價值不就在入門門檻低嗎?
    況且有更多人利用底片進行攝影創作,最終能夠活化這個市場,進而使得底片不用停產,不是讓大家都受惠?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的確,如果透過實際行動使一個產業得以延續,我想大家都可以受惠。無論是底片攝影,很多領域都在於強調門檻低,容易上手,我們才有追求更進一步的可能。像我個人就從小開始學畫,看到身旁很多人跟自己同年紀的同學,每隔一個階段(國小、國中、高中)就會有一定比例的人淡出,我想說繪畫對他們來說,或許相比學科或其他較為實際、有工作可循的科系來說,只能稱得上是興趣吧。
      當然,學畫與攝影彼此有許多不同之處,無論是觀念或是技術養成等等,但它們也可以從罪日們的「興趣」、「拍好玩、畫好玩的」,逐步發展到或許可以有點什麼,最後往專業的方向邁進。以自己的心態來說,似乎無法很輕鬆的去看待它們,所以才會帶有偏執狂的態度去解釋著。
      不知道耶,底片到底什麼時候會消失,這個問題是不是很需要去擔心等等,我還真的沒什麼頭緒就是了。

  • @lizorox
    @lizorox 3 ปีที่แล้ว

    關於影像紀錄
    底片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媒介

    能用底片去紀錄
    讓底片這個"市場"'能茁壯. . .
    倒也無訪
    糖水照或正妹先決
    至少看了賞心悅目心情好
    而如何讓自己對於攝影創作有所精進
    就如同冠霖大大所說
    多參加講座.影展.討論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4

      在製作這支影片的過程,我還特別去平常沖洗底片的店家,跟老闆稍微聊了一下他怎麼去看這些東西。其實就像你提到的,這群底片攝影愛好者,目前就是透過自身的行動去延續底片產業的運行。如果真的要用一個高標準去審視底片攝影的話,我想大概現在連拍的機會都沒有也說不定呢。

  • @Londy17
    @Londy17 2 ปีที่แล้ว

    您好,很高興能看到這樣的觀點作為反思與溝通的空間,不過在創作上而言,比方川內倫子的攝影集,就我所知,她是先拍一段時間後,將這些毫無關聯的照片做一些篩選,之後再經由編排理出一個主題和合適的順序作為某本攝影集的主題定調,當我知道攝影集可以這麼做時,更讓我問號滿滿,這會變成一種到底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概念創作,這也是我不太能理解的創作流程,我只能解讀成這大概是用生活與生命在創作,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累積與沉澱出這些照片後,創作者去觀看這段時間自己的心境與"為什麼",然後就生出了攝影集的名稱? 這似乎也沒有這種流程合不合適的問題,創作本身可以很多元,也不一定要先命題才去思考創作這命題的本質,但我單純好奇您對於這樣的流程看法是如何呢? 創作本身的命題先決還是後決是否重要? 謝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您好,我對於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雖然不保證能夠提供精確的回覆,但還是先試著整理一些想法供您參考:
      之前看國家地理頻道有翻譯BBC做的一系列的節目叫做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其中一集有提到攝影如同紙上電影般(Photography as Paper Movie),在討論攝影作品如何以攝影書的方式進行編排與展呈。平常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大概有九成以上的電影都屬於敘事電影(線性敘事以及一部分的非線性敘事),主要是讓觀眾能夠了解劇情的來龍去脈,不會到結尾了還是搞不清楚狀況。
      回到單張的攝影(靜態影像),這種將連續性的動態影像切割下來的瞬間,某種程度來說算是斷開了敘事性。而在觀看照片的時候,這些有限的框會促使我們去思考前一秒跟後一秒發生了什麼事、畫面內講了什麼、畫面外又有什麼,「腦補空間」會填補實際影像缺席的敘事性。再來回歸到書籍上的編排,因為攝影書可以是順敘、倒敘,甚至影像之間的時間線是徹底被打散的。有時候兩頁的空間中只放了一張照片,留白的那一頁是為了讓觀者能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另一頁的照片上;有時候照片的編排會是左右兩頁都有影像,也許有關也許無關,但當我們在思考彼此是否具備互文性時,似乎就進入了攝影師原先所設定的編排語境當中。無論這些臆測或詮釋是否與攝影師的理念相吻合,或許這正是攝影書吸引人的觀看方式。
      我自己在學校圖書館將川內倫子的作品稍微翻閱過一次,其中《種を蒔く/ Semear》是她前往巴西所拍攝的系列。在第一次的閱讀過程中,我很快就看完了。因為說實在的,裡面並沒有哪一張是讓我願意花個幾分鐘仔細閱讀的照片。但我想說應該是自己太急躁的緣故,隔天又再去翻閱了一次。後來我發現正如同您提到的,這些照片彼此的關聯性並不高,然而這跟我原本所期待的「尋找照片之間的關聯在哪」有段落差,才會導致於我無法著力在這些影像當中。然而,當我試著轉換對於這些影像的看法,思考說這些影像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在哪裡,而非「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聯性後,似乎就對於這些照片產生了共鳴。
      生活本身會是毫無關聯的片段拼湊起來的綜合體,然而自作多情的我們會不知覺的想透過邏輯將這些獨立事件產生關聯,分析也好、瞎猜也好,但因為這些額外的舉動,生活也變得更為立體。我想這就是閱讀攝影書可以產生的問題意識,有時候意義必須是觀者自行創造的,要讓影像本身就能產生意義,我認為它們沒有責任去承擔這麼龐大的壓力(畢竟都被壓成平面了)。攝影書的書名永遠會是個引路者,它讓觀者先產生一個意識,試著往這有限卻可靠的資訊開始想像,到後來就只能靠自己了。那麼這些就是我個人在閱讀一些攝影作品所得到的想法回饋,在這邊分享給你,也謝謝你發問。

    • @Londy17
      @Londy17 2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感謝在這頻道能獲得作者如此正面迎擊的回覆提問,這也呼應了觀看這頻道許久的感受,是那麼如此的真誠去思考與探究攝影這個區塊。這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畢竟就如影片所說,某些區塊的社群,如果太認真留言或是探討議題,可能是會被討伐的XD,我們平心去看待不同世代存在的一種風格的誕生,無論自己對於這些多元性的喜好,單純的討論與觀看,這不是壞事,而是一種對於攝影的誠懇與玩心。我相信如果用一些套路的方式,或許在商業上也可以做出類川內倫子的書籍大有人在,但大眾所知較多的會是川內倫子,這也是因為她的誠摯,對於作品與觀者是能有所共鳴的,才能延續這麼長久。
      此外由於您提到《種を蒔く/ Semear》這本書,讓我想到少數的旅遊書籍,主要是以文字為主,畫面為點綴的輔,在文筆上的卓越,真的寫得讓人看了彷彿像是跟著作者一起經歷了這些旅程。而川內如果以一個影片的概念去舉例了話,她提供的標題與內容給予的資訊,有些真的會是去掉了很多影格(甚至跳格),需要細細的去反覆體會與解讀,作者對於同樣一個畫面的想法和給予了多少資訊給觀者,這有一部分也是作者本身的個性導致想要提供多少線索給讀者😆我想或許是這樣吧,以我淺薄的解讀,最後還是很高興能與您聊聊,這裡真是一個良善的好空間

  • @星丛的声音
    @星丛的声音 ปีที่แล้ว

    胶片事实上就是一种亚文化,作为对主流数码摄影的反抗,利用其所谓的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重新定义自己,辨认自己,但这种辨认一方面必然以他所反抗的对象,也就是消费主义的形式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他会不停的生产出反抗自身的力量,然后吞噬这些力量,把这些力量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对抗流俗消费主义的方式依旧是消费主义式的。 想要摄影,真正的艺术,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向概念摄影,先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大概就是你对世界的理解,惊奇,去发现这个社会的矛盾,然后用影像的方式重现,激化,再现。摄影的前提你必须作为一个思想家,去思考,才可能摄影。底片是工具,数码同样的也是工具,不要被你的工具反过来所控制。

    • @星丛的声音
      @星丛的声音 ปีที่แล้ว

      同样的过程可以看看音乐,比如朋克作为一种反抗,很快就会被资本主义收买,然后不停的继续分裂,出现一种所谓的更纯粹的朋克音乐,这是一个如今普遍的问题,远远不止摄影这样一个亚文化圈。年轻人疯狂的寻找一些小众的东西,喜好,甚至是纹身,来定义自己,但是永远失败。

  • @573755081
    @573755081 3 ปีที่แล้ว

    是覺得沒有必要在意糾結底片社團的發展,假設水準就是如此了,那就是這生態的發展,畢竟這不是極左派就能解決的問題,當然會希望大家有著我們口中“健康”的發展,但這結構就是大部分影響著小部分,認真想好好尊重自己的照片應該是一開始就不會發去底片社團這麼隨便的作法,我相信有很多攝影師是抗拒發去社團的,而我完全不抗拒底片被花樣安慰自己說底片就是該不可預知性這種話,只要大家愛就好,畢竟底片這就是夕陽產業,越多人熱愛就好了,越多人花錢越好,這樣我們就能多用幾年底片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不曉得為何自己會有種想試圖讓其他人轉變原有的拍攝觀點,這種有點雞婆的想法出現。不過正如同你提到的,在底片交流社團,發文的集大成都會是業餘攝影者、對底片攝影抱有興趣的人們。我們也許不會看到名攝影師在社團發表自己的作品(也許是基於作品版權或其他的原因),而是選擇在個人網站的平台上發布,這也帶意味著底片交流社團的某種「上限」。

  • @zhm8195
    @zhm8195 2 ปีที่แล้ว +1

    糖水照 讓我想到音樂上俗稱的 芭樂歌
    到底要創作容易受多數人喜歡的作品
    還是忠於自己感受創作
    價值選擇罷了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這讓我想到被標示為「獨立樂團」的音樂類型,假如某些樂團的人氣隨時間逐漸增長,近乎觸及到流行樂團的領域中,是否就無法繼續待在獨立樂團這個圈中。
      關於這樣的現象,我經常會產生一些疑問,包括說音樂之於聽眾的喜愛程度能否交由音樂創作者去決定,抑或是都是透過音樂公司的行銷包裝所形塑出的結果。
      回到影像這個區域,絕對有很多複雜的因素,要是真的能夠套公式去拍出討人喜愛的照片,那麼大眾品味也未免太過廉價了。

  • @ぺい-j6l
    @ぺい-j6l 2 ปีที่แล้ว

    我也很認同子宮網友的觀點,清新美女照真的太多太多太多了。但社團到今天還是一樣單一

  • @司-b4f
    @司-b4f 3 ปีที่แล้ว +3

    好希望我的電腦桌面也這麼整齊ㄡ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一定是…為了要拍影片才特別整理的😅

  • @魔琴乃庫
    @魔琴乃庫 ปีที่แล้ว

    如果把影片內電腦桌布的照片po到底片交流社,不知道會如何?

  • @DARYLxZeng
    @DARYLxZeng 3 ปีที่แล้ว +2

    我要看到血流成河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來點火球鼠如何🔥🐭🔥

  • @Jesus4200-d6k
    @Jesus4200-d6k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電腦桌布的名字是什麼,謝謝

  • @stevenang3345
    @stevenang3345 3 ปีที่แล้ว +16

    那我蠻好奇說,你會認為每一張照片的拍攝下都一定要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存在嗎?還是說必須是要「有意義的照片」才會是一個「好作品」呢?

    • @kharry8371
      @kharry8371 3 ปีที่แล้ว +10

      我分享我的看法,照片不一定都要有意義,只是一張好看的照片也沒關係,但在我看來大部分的人沒有試著去碰觸這塊「要思考」的攝影,很多是看到一張好看的照片覺得好炫也想拍出那樣。
      在教育者的角度下我希望學生們能理解各種不同類型再去做選擇,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定調攝影就要拍出酷照片。

    • @eleeli17
      @eleeli17 3 ปีที่แล้ว

      @@kharry8371 想請問一下「要思考」的定義是什麼 謝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9

      我認為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這可以從很多面向去討論,這些解釋也跟文字遊戲無關。
      像是「意義」之於作品的問題,創作者(或稱作拍攝者)自成一套意義,即使不去賦予作品意義,也可能是一種意義(跟無意義不相同)。那觀看作品的觀者,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創作者的觀點,他可以否定,而自行整理出一套不同於創作者提出的意義。那如果說創作者認為他的照片有意義,但觀者則認為沒有,那我們該說是創作者自作多情的添加不必要的意義在作品上面,還是說作品本來就不符合觀者預設的胃口?
      我想這就創作者都會有一個預設立場(也可能需要),去思考他的作品是給什麼樣的觀看族群,是單純藝術圈、攝影圈裡的人、還是普遍大眾。因為自己也經常在一些展覽過程中,無意間聽到一些觀眾對作品提出的看法:「嗯都看不懂,我想因為他們是藝術家吧。」或許兩者在一個沒有交集的情況下,這樣的無感反應出現的頻率就會比較高。
      「有意義的照片」會不會才是好作品,雖然我無法給很肯定的答覆,但我想討論作品的前提,多少都需要先以意義作為開頭。如果創作者不願意說,也去否定作品意義的存在,那或許我們也無法進而發展討論,也不會有評斷作品好壞的可能。
      很期待能有持續的討論~我想這個問題算也是長期困擾我很久的大哉問。

    • @stevenang3345
      @stevenang3345 3 ปีที่แล้ว +5

      @@kuan_lin1201 我覺得你說得蠻好的!
      像我自己本身的創作,就是不太具有什麼「深層意義」的作品。我喜歡的不過是將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趣的,美麗的瞬間保存下來而已。也許是我喜歡「擁有」吧。
      所以每每在與其他創作者進行討論的時候,我都會遇到一個「不知道該怎麼傳達這一種感覺」的局面。如果我說我的創作動機只是想要捕捉「好看的一瞬間」,那是不是有可能其他的創作者就會認為我是膚淺的?沒有想法的?
      但現在我的想法是說,我創造作品的當下我固然有自己的考量,原因,動機。但當我把我的作品分享出來的時候,我就想把「解讀」的機會讓給觀賞者了,畢竟每個人看法不同,我沒有必要讓他們「先入我主」。
      所以現在你問我我的創作動機嗎?我會回答你說「我就是紀錄那個當下的感覺」,但你是不是也會有一樣的反應,那就不一定。希望這樣的詮釋是一個「合格的意義」吧?

    • @stevenang3345
      @stevenang3345 3 ปีที่แล้ว +2

      @@kharry8371 我也認同。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我也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最後的作品有沒有什麼深層的意義。而是在創作的途中,有沒有反思過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作品的產生,為什麼會想要這樣呈現這一個作品。我覺得這才是創作最大的意義所在。

  • @jayplusp
    @jayplusp 3 ปีที่แล้ว

    欸,有料喔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小當家:是洋蔥,我加了洋蔥
      .
      .
      .
      今天特別嗆是吧?

  • @CC-ys5xb
    @CC-ys5xb 2 ปีที่แล้ว

    有哪些攝影書籍的推薦嗎?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建議去位於捷運台電大樓站旁邊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翻閱,裡面的攝影藏書蠻豐富的
      www.lightboxlib.org/

  • @jc_8964_0
    @jc_8964_0 3 ปีที่แล้ว +1

    我只玩數位,觀念不對跪求指教及輕噴
    都用底片機了,是否應該把底片可能出現的缺陷作為賣點放大?我覺得是必要的
    正是因為不一樣,才有底片與數位的區別不是嗎?
    那種效果是數位機身很難做出來的(對於跟風的一般人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3

      像我在從數位轉換到底片的時候,一開始也覺得底片應該是比較傾向於玩味性質的攝影媒材。
      但後來發現除了35釐米底片相機(俗稱小相機)之外,還有片幅面積更大的中片幅,甚至是大型相機,這些選項都算是目前數位相機尚未能達到的規格,無論在細節表現上還是後期作為作品用的輸出大小,都算是眾多攝影師依舊在使用的相機種類。
      我同意說比便利性,數位相機絕對可以應付絕大部分的拍攝需求,平常社團上看到的貼文也近9成是由小相機拍攝的,但當他們看過更大尺幅的底片畫面時,或許就會知道說放在嚴謹的角度上來看,底片攝影還是以追求貼近真實為目標在努力的。
      我覺得你提到的點很值得思考,畢竟底片也可以逆向操作的很好,像是刻意將本身的「缺陷」放大,成為一種視覺效果。那就要看拍攝者想探討的是什麼了,在這邊給予一些回饋。

    • @jc_8964_0
      @jc_8964_0 3 ปีที่แล้ว

      總感覺跟風者拍底片只是為了拍底片,沒有要探討什麼,如同我使用數位機身也只是為了紀錄生活,雖然我很少稱自己為攝影師就是了
      以我的角度來看,不放大底片時代的缺陷,那又何必要放棄方便的數位機身而使用底片機呢?
      我認同底片對商業大幅輸出的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不過我有聽過的商業攝影覺得一般的數位中幅也夠用?我沒做過職業,就不多評價了

    • @kuzu5919
      @kuzu5919 3 ปีที่แล้ว

      135放相後的輸出質感跟數位輸出的質感就差很多了,這也完全不是所謂底片的缺陷

    • @chancrispin3083
      @chancrispin3083 3 ปีที่แล้ว +4

      我還蠻不認同樓主前半的觀點耶。
      我剛好處於菲林轉數碼的年代,
      在那時候的專業攝影師用菲林也是極力追求穩定與精準,好歹過往一張專業輸出的照片都是價值連城的。
      我認識的老師傅們都是先拍個好幾十卷,測試各種光線,場景,設定;再來是develop的各種特性,效果,寬容度等等後,才可以評估一卷菲林可不可靠,有沒有夠穩定,有沒有潛力納入生財工具之列。
      所以說底片的缺陷是賣點,對我來說就聽著是無良缺德的商人的鬼話。(對,我超討厭早期的lomo底片,而Polaroid處於又愛但極恨的狀態)
      後半關於底片數碼差別,太多人說過我就不重複了,反正我也沒有更好的insight。
      再來小補充,其實現在主流廠家的cmos除非要印刷戶外billboard大小的照片,否則只要2千萬像以上的機種都足夠應付7-8成的輸出要求了,當然再上數碼中副哈蘇phraseONE富士GFX之類的,有時候除了要有更多像素應付更大的輸出需求,有時候啦,是讓一般人去區別頂尖專業跟一般同業的身份象徵。(畢竟除了富士外,大家都是好幾十萬港幣起跳。話說其實有機會我也很想入手一台舊的mamiya數碼機背把玩看看,以前都是好幾十萬,好像有看到現在降到2萬多)

    • @jc_8964_0
      @jc_8964_0 3 ปีที่แล้ว

      Chan Crispin 不過我身為普通玩家還是想問一下
      在專業領域是否還有人使用135底片作為主力呢?

  • @everyling6195
    @everyling6195 2 ปีที่แล้ว

    其實覺得把自己喜歡的照片PO上去會有一種自取其辱的感覺,隨便拍個麥當勞招牌加個藍天就有上千個讚了讓你讚嘆這樣也行?所以要放就放自己覺得超普通很日常照片上去就好,自己笑笑也不錯~要不然就隨便拍加個超噁心的文案也行~我覺得糖水照還OK,至少有那麼像高級相機感覺,至少不會像手機拍的加上濾鏡那樣~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可以理解你的意思,有時候滑過這些貼文的時候,讓我感到反感的未必是過於單調、公式化的照片,而是與它八竿子打不著的文案。拍照的人突然變成廣告推銷員一樣,用天花亂墜的文字將照片寫得很有情境、很浪漫,只不過那種強行置入的違和感實在讓我覺得非常彆扭。
      久而久之,照片搭配文案一起服用成為一種趨勢,我們無法只透過照片的名稱去思考畫面想傳達些什麼,這種現象或許也作為助長糖水照的一個原因。

  • @RogerXiao
    @RogerXiao 2 ปีที่แล้ว

    對於底片拍照我目前處於摸索階段, 想知道有沒有建議或是方向讓攝影者有所謂的想法?
    自己拍照屬於單純覺得好看之類的狀況去做拍攝反而不太拍人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我想這個問題還是要就照片的內容去討論,畢竟目前得到的資訊量太少,「街拍」或「日常生活紀錄」的範圍又過於廣泛,還是得以先看到照片才能進而思考怎麼進步。
      雖然如此,我還是建議多去閱讀與自己目前拍攝內容有關的攝影師,或多或少會給予自己實質上的幫助~

    • @RogerXiao
      @RogerXiao 2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好的 謝謝你

  • @黃柏嘉-q4l
    @黃柏嘉-q4l 2 ปีที่แล้ว

    像我自己喜歡拍人像,如果我希望被拍攝者能被我拍得好看,參考所謂糖水照的大光圈人像拍法,我不覺得有甚麼問題,大光圈人像拍法就是在強調被拍攝者沒錯啊。假設糖水照的人像手法主角換成弱勢的人、疲憊剛下班的上班族、抗議的群眾等等非主流審美觀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照片還叫做糖水照嗎? 如果不是的話,那批評糖水照現象只是在批評大家喜歡按讚正妹帥哥照片這件事而已,跟底片數位甚麼的根本無關吧? 如果大光圈人像手法拍日常的人、非主流審美的人也是糖水照的話,那到底甚麼是非糖水照呢? 我拍讓我感興趣的人,拍路人、市場攤販、工人、店員、音樂祭聽團仔,也拍朋友、家人。其中有被拍攝者長得特別符合大眾審美,就要被批判拍照片沒有意義、沒有藝術價值、拿起相機但不帶大腦、不該拿來發文,未免也太刻薄了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我認同你提出的一些觀點,相機可以做到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拍攝者想強調的內容框定,並透過淺景深的手法去強調他們。只是當我閱讀相當多類似表現手法的影像時,發現選擇數位相機的拍攝者會迷戀於長焦鏡頭搭配大光圈的特寫人像,他在哪、身旁有哪些物件?可能都因為變成散景的一部分導致照片的資訊變得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選擇底片相機的拍攝者則會忽略測光與對焦的環節,拍攝出嚴重過曝或者欠曝,並伴隨失沒對好焦、快門速度過慢而導致搖晃模糊的影像。這到底是拍攝者有意為之,抑或是為了掩蓋技術不良而特別加註「這就是底片的感覺」這種浪漫的字詞去搪塞事實。
      這些逐漸變成一種常態,未必與我在影片內容中提到的「糖水照」有絕對的關係,只不過這些慣用手法變得很好預測,沒什麼特別的變化或特色可言。唯一不同的就是今天人物從這個女生換成另一個女生,拍攝弱勢族群並搭配大光圈特寫照的影像,也可能會掉入消費這群被攝者的疑慮當中。攝影的動機可以很簡單;我只是想記錄生活、我只是覺得這個瞬間很美,先拍下來再說。但久而久之,這群照片被一字排開時,它們無法再說些什麼,講白點,這個世界真的不缺乏只為了再現真實而拍的影像。
      也許是意識到自己可以透過攝影這個行為說點什麼,並且避免自己的影像淪為平庸的狀態中,因此透過影片去反思,先劃定我認為哪些條件有機會變成糖水照,再慢慢的去考證說是否真的如同原先所假設的。至於大眾審美如何,對這個社會而言,有或沒有糖水照真的會有很大的影像嗎?這也是我依然在關心的問題。不過我可以推斷的說,不曾想過這方面問題的人,五年、甚至十年後他依然還有在拍照的話,想必照片應該都長得差不多才對。

  • @子涵-y9s
    @子涵-y9s 3 ปีที่แล้ว

    我覺得影片中講到的“差異”是真的很難突破的,還有對自己底片之風格也可能會難以捉摸。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我想是的,連試圖拉扯對攝影原有的既定印象都如此的困難,就更不用講突破了。
      風格的話,我倒是不擔心會如此容易的被建立起來,可能也是因為自己拍得太少的緣故,所以現階段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大膽而且不斷的拍攝,也許累積到一個程度之後,影片中提到的觀點就會自己找到答案。

  • @林冠廷-g1k
    @林冠廷-g1k 2 ปีที่แล้ว

    為什麼不能炫耀,為什麼不能拍主流價值觀認為美的照片?很多人在fb社團裡根本只把攝影當作業餘嗜好,要他們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還要讓業餘嗜好所拍攝的照片背負深遠的意義和創新也太不可理喻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2 ปีที่แล้ว +1

      是可以炫耀啦,自己並非完全反對底片交流社團的貼文
      回應到影片的標題,也僅作為個人的一些看法

  • @absixisbsha
    @absixisbsha 3 ปีที่แล้ว +1

    洗完底片直接用手觸碰嗎......包括在剪底片的時候也是直接用手摸到片基 這樣手的油脂可能會殘留在底片上吧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用防靜電手套處理的,但當時沒想太多就直接弄了(該自我檢討一下😅

  • @方冠文-r6h
    @方冠文-r6h 3 ปีที่แล้ว +1

    respect

  • @zbhbox
    @zbhbox ปีที่แล้ว

    糖水就是廉价、泛滥、没人说难喝,没营养、没回味。

  • @dimmmmmmp
    @dimmmmmmp 3 ปีที่แล้ว

    想請問您的字幕字型,謝謝!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你好,我目前字幕使用的字型是「源ノ明朝」

  • @darrencheng8653
    @darrencheng8653 3 ปีที่แล้ว +1

    個人覺得,如果有看過互惠社團(底片或是數位的),其實都會看到很多所謂「拍好玩、拍開心」的照片,先不說照片好不好看,但因為這種心態導致整個互惠圈的素質都有點......好吧畢竟是頂著「互惠」的名號,免費的大家當然都拍得開心就好,雖然每張作品都很有所謂的「個人特色」,但我覺得很多照片其實質量都不是很高,尤其是人像這部分,真的看過好多張,model都穿得很顯露,拍攝時來個擺拍顯曲線,然後攝影師再將model的皮膚直接磨皮到爆,就上傳社團了,整體視覺雖然可能會因為model穿的很顯露所以很好看,但那個質量就真的......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1

      (這個需要小聲的講哈哈)
      以網路上的用語,應該講到這邊就會留下:私!然後到底還有沒有討論,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這邊可以稍微聊到關於被攝者與拍攝者的立場是什麼:模特需要透過攝影師的協助行銷自己,拍攝者藉由拍攝人像以增加知名度、拍攝經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事情,也沒有什麼不當的地方。
      只不過拍攝人像,很難不想到物化這個點,那到底是模特本身自願被物化,希望成為那個被眾多觀者討好的觀看客體,還是其實他們就只是單純享受被拍的過程而已,我想每個貼文的背後都有各自的一段故事。
      只是讓我汗顏的部分是,很多貼文的留言處經常會有一些網友留下:「跪求模特IG帳號」之類的留言,老實說聽起來還蠻...猥瑣的。好像是基於無法只透過一張照片滿足視覺,這群人必須透過本尊帳看到更多,無論是生活照還是他的限時動態等等,無形間似乎成為了網路版本的跟蹤狂似的。也許我提出的這個觀點比較極端,但至少這算是我觀察一陣子後得到的感想,在這分享給你。

    • @jili1000
      @jili1000 3 ปีที่แล้ว

      @@kuan_lin1201 關於「跪求模特IG帳號」,古有明訓:「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當他是酒友,可其實酒只是他浸淫沉醉的媒介而已。但品酒多寂寞,獨飲更增愁,不少雅士也將就將就,反正他在乎這航行的目標,你享受這擺盪的旅程,就這樣在共同一艘船上了。

  • @guolingliao3728
    @guolingliao3728 3 ปีที่แล้ว +3

    藝術家思維來評論一般興趣攝影 就是要強調自有很有品味QQ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2

      確實以這支影片的出發點來說,自己作為藝術學院體系的一員,會習慣以平常在學校接收到的知識,將它們內化後表達出來,不免讓一些觀眾感到刻意且文鄒
      如果說這次自己是以單純把攝影當興趣,試圖去評論專業攝影圈的一些觀點,想必這又會是另一個故事

  • @jayttemv9269
    @jayttemv9269 3 ปีที่แล้ว

    好奇你在追尋教授說的沒人做過這件事是不是就陷入教授的限制開始拍沒人做過的 譬如說八仙 但其實你的內心審美思維也沒那麼想拍這種0.0

    • @kuan_lin1201
      @kuan_lin1201  3 ปีที่แล้ว

      那感覺就像是我們只要做了些東西出來,很快的就可以在別的作品上面找到相似之處,就算當下的自己從未將這些當作是參考,多少也會對這些巧合產生某種洩氣的感覺。
      像我覺得沒有一個東西真的是原創,如果說一件作品本身可以讓別人完全不去理會這跟誰的很像,那或許這就算是有發展出一套專屬自己的作法。八仙的影片也蠻多人拍過的,我也是事後去查才發現,無論是空拍紀錄抑或是實際進入的第一人稱拍攝。我當時連其他的影片都沒看過,只是基於某種新鮮感的想進去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