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妻之死”,聊聊落后的加拿大医疗体系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0 ก.พ. 2025
- 感谢你的关注,咨询请联系:
✅微信1: kaolaba2023 ✅微信2:kaolaba1983 ✅微信3: kaolaba2017
假如微信加不上,可以发邮件至✉️kaolaba1983@gmail.com,给我你的微信号,我加你。
🌐Telegram:@kaolaba1983(⚠️请注意,这是我唯一tele账号,并没有任何收费服务,请警惕冒充诈骗。)
🔔欢迎加入会员,请点击以下链接:
/ @kaolaba
因为时差和生活的原因,可能无法及时回复信息,但我一定会回复,请耐心等待。
“愿你的选择,反映的是你的希望,而不是恐惧。”
#移民信息 #加拿大生活 #赴美生子 #投资理财
很多国人把自己能得到特权才叫公平,我可以插队插队才叫公平,本质上他们不是痛恨贪腐特权,是痛恨自己不能贪腐没有特权。
一句正确的废话!痛恨贪腐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受益者。这个道理放哪都准!没有享受过特权的好处,有啥资格说自己讨厌特权?你讨厌的只是别人有特权!我知道我自己呆在🇨🇳,一定是特权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所以我必须走。但我痛恨割我韭菜的镰刀,不等于我痛恨有天自己成为镰刀去割别的韭菜。
@@俄爹虐朕千百遍朕待俄 怎么感觉你才是说废话,绕来绕去自己都听不懂了
从移民的角度讲,加拿大(以前)算是很厚道了吧。这家人把各种制度拿捏的死死的,旅游签来生娃,之后需要旅转学吧,然后读硕士,毕业转工签,再申PR。这男的在妻子拿学签的时候就可以配偶工签,就算当时没有工作的打算,一般人也会申请吧。。。文章中的种种类似操作,从外人的角度来讲会觉得他的行为很让人费解,不符合鹣鲽情深的人设,因为不一致所以崩了。但是有一说一,他这个文章的意义在于引起了很多新移民对加拿大医疗制度的思考,在加拿大家人或自己的病情到了无药可救的情况下,不要选择姑息,应该选安乐死。
文中最后妻子接受的不是安乐死,而是姑息治疗,这两个是有巨大差别的。姑息治疗据我所知国内没有的,所以不但丈夫感到无法接受,很多国内的读者大概也产生了误解。加拿大的姑息治疗和西方社会的文化有关,也和考拉爸说的追求公平效率的平衡有关。简单说来,如果医生认为这个病,其实不仅限于癌症,没办法治了,也就是所有能提供的治疗都没有疗效,或者病人的身体大概率承受不了,那么治疗的目的就从根治这个病变成控制症状了。这本来也是一个很符合逻辑很现实的思路,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接受不了。因为中国人从根子上讲是不讲逻辑的,也不能面对现实。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讲过逻辑。要是说你这个病治不了了,别治了,下面就尽量舒服得等待死亡来临吧,你说中国人不和你急?哪怕你说的是实话?但是加拿大有这个文化,人们是接受的。其实安乐死也一样。现在内网不是特流行“加拿大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把大量病人安乐死”吗。
其实没有什么好争的。有钱就去美国或者中国看病吧。一般人就在加拿大享受这里一般般的免费医疗。那些写小作文的,我认为是有其他目的,就不多说了。
的确不是安乐死。姑息治疗这名称,不知道是否就是国内的放弃治疗。有几个亲友就这样走的,不过拖了比较长时间,起码一两月。在放弃治疗的同时,还打球蛋白和鼻饲,最后熬到不成人样才死。不过都是跟家属协商好的,作为外人虽觉得魔幻也不好说什么😢
感谢科普,学习了。
@@feifei7540应该就是国内的放弃治疗,还有比放弃治疗更狠的就是看不起治不起,自我放弃回家等死的。
是的, 癌症死的妻子属于临终关怀。而且很多人的临终关怀会选择回家或者去hospice, 那个妻子是急症, 还没来得及做选择就死在医院了!
另外, 加拿大安乐死法才出台没几年, 一直争议很大, 而且只是针对本国公民, 提交申请而且步骤很多的, 那个妻子既不符合条件也来不及做
当手术排期遥遥无期时,立即买机票回国才是最佳选择。不差钱和太差钱的情况除外。
如果是急症或者癌症四期 不可能手术遥遥无期。我孩子同学的妈妈被查出淋巴癌四期后 一周内就安排手术了 之后的康复治疗都是免费的。我还有个好朋友得了急性阑尾炎 到医院当天晚上就手术了。 只有慢性病及感冒发烧这样的 才需要排队等很久
@@Lilian829如果误诊了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jasonyou9947 对于疑难杂症确实是国内医生经验丰富。 如果得了加拿大无法确诊的疾病,可以在国内问诊 确定了病因后 可以回到加拿大治疗。 这边的病人一旦被医院接受了 之后的治疗过程绝对是厅部级的待遇。
@@jasonyou9947 或者 如果加拿大医生诊断的是癌症 咱们也可以回国找国内三甲医院的医生在复诊确定一下。如果确定是癌症后 就可以安心回到加拿大治疗了。
遙遙無期的話,就说明你的那個病不严重,不緊急
考拉爸的大部分视频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这期关于医疗的看法是真的不认同。列举几条如下“
1/加拿大医生收入高并不是因为是什么所谓的精英(其实他们经常误诊,临床经验因为看的病人少所以很有限),他们的高收入主要原因是行业协会刻意提高准入门槛控制人数造成所谓”稀缺“。
2/所谓公平那是对平头百姓而言的,因为wishlist不公开不透明,所以没有证据表明权贵们插队走后门的现象不存在。
3/医疗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投入不够(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也是这么说的),至于为什么投入不够,资金被(挪用)去哪了,应该和管理/腐败脱不开干系。
4/澳洲的公立/私营结合的医疗体系比美加优秀的多,无可争辩,保险费的收取是为了看病的时效性,有些病拖不得。如果”免费“带来的是延误诊治,那这种“免费”不要也罢。
总结就是,加拿大的医疗真的很烂(尤其是大量移民涌入后相应的医疗资源没有同步跟进的现实情况下),不认同博主为加拿大的医疗进行“辩解”的观点。
个人感受加拿大医疗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和国内比,大多数情况下国内医疗更快更好更便宜。这种情况下,旁边还有人得出结论是加拿大医疗更好更公平之类的,我也不去争辩了。
加拿大是世界前5最好的医疗体制。你叫其它国家的医疗如何自处?
看小红书爆料说主治医师还在给他们家捐款,但是被他背后骂庸医
考拉爸,在餐厅后厨打工的Ryan怎么样了?受移民政策收紧的影响吗?希望能知道他的后续。谢谢。
穷人也可以是坏人,也可以是不断撸医疗资源的人。 而且这种情况还特别多。这个时候,对那些遵纪守法的勤勤恳恳的普通人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平?
在国内我也五点挂过专家号,一连三天没挂到。第四天找护士长分分钟拿到。然后天不亮就排队见医生直到中午才见到。😅
我太太就在诊所工作,家庭医生认为你急需治疗的病很快就搞定了,两个月前他们有个查出来乳腺癌的病人,refer到医院两周就做了手术。家庭医生用自己的expertise来triage病人,不是中国找个小护士就把导诊台的工作给做了,我认为这很好。
之前牙周病痛到不行跟牙醫約了最快3週後去問診,問診約半小時也檢查很仔細只花了50加幣,
看完問醫生要不要洗牙或做甚麼比較好,他說:現在沒有這必要也沒幫助,不要花這個錢。
这期太凡尔赛了哥😂😂😂
我觉得加拿大医疗很好了以我家的体验来说
20年前我公公84岁怀疑得了癌症,婆婆派我去问医生能不能不告知本人,医生说不能,一定要面对面告知病人,这是病人的权利。我妈妈刚来加拿大时我女儿还小,小孩常感冒发烧去看医生,医生都是嘱咐回家多喝水多休息,我妈很不习惯认为这里的医生不开药不打针是不负责任,几年后习惯了才认可加拿大的医生,2010年我先生确诊很严重的心脏病,然后排队做手了术,不久之后我在新闻听到一个省长(忘了是那个省)也患了一样心脏病,但是他自已去美国花15万做了手术,然后被记者发现了报道出来,省民指责他不相任加国的医疗系统,几天后道歉下台了
如果权贵的生命不能保证的话,底层人是不可能有保证的。所以所谓医疗权的平等是乌托邦想法,就加拿大这种排队法有钱人可以选择出国治疗,不引进私立和商业保险纯公立医疗只会发展到全是利益集团勾兑。
可以批评加拿大的医疗体系, 但是中国的医疗体系真的不能和发达国家的放在一起比较!
放在一起比较就已经误入歧途!进入了粉红们的逻辑圈套。
有朋友在美国发现疑似癌症时就马上飞回上海, 她是一生未婚未育且精致优雅的上海女学者, 认为她求学及服务过一辈子的上医出来的很多医学专家同学同事朋友圈子会比对于美国医疗系统两眼一抹黑要方便多了, 但是她回到上海后也是一个月就离开了
走过了很多国家,才知道,对于中国的中产来说,中国的大三甲,效率价格技术都是最优的。信不信由你,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认知付出代价。
這跟中產無關,這部分人是常識缺失、沒得過大病、低自尊、膚淺的一幫人。
不信,普通人看大病倾家荡产还用的国产副作用大的药,看完也残了。老干部不要钱用进口药。
那也是对于国内的,特权阶级,倾斜的。
笑死自己出钱美国更快效率更高环境还好
没医保我看你还优不优
期待你的“终极加拿大看病解决方案"
最大的问题就是家庭医生根本不够。 然而你也不能直接找到specialist。walkin一天就看几十个病人。 连医生都看不到还谈什么医疗质量。
对于有经济条件的,理论上可以做到住在美加边境,买很贵的美国医疗保险。两边都可以选择。
看你说话就知道既没有去过美国也没去过加拿大
中国医疗的问题:医生太忙(就医体验差)、医保的低水平、过度检查和治疗
现在国内大部分医院门诊已经变成线上预约了
大部分观点认同,加拿大医疗跟香港有得比堪称(蜗牛)速度.
但加拿大的醫生技術真的不怎樣...而且連檢查都能拖拉那麼久真的不只是系統的問題,加拿大人工作熱愛拖拉也有關係
钓鱼给媳妇吃😂😂
媳婦得病了,我熬夜玩遊戲給媳婦打裝備。
@@politicalwrong3289看到你这真笑了😂
肺腺癌放在哪都是很難的
免费医疗彰显“公平”这说法,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十个锅九个盖,勉强还可以公平;如果十个锅3个盖,那就是靠运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天选之子了。 另外,不要以为国外就没有“人情世故”,迫切需要跟医生建立亲密友谊、私人关系的人,多的是,只不过含蓄一点而已。 有条件的话,买份私人医疗保险,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也少去挤兑免费医疗,一举两得,利人利己。 现在所有人都想改善生活,移民数目增加是必然趋势,免费医疗能否正常运转,懂的人都懂,不想懂的也不必要再纠结,各安天命就好。
这就是“不要以为国外没有乞丐”而推导出“全世界哪都一样”的理论,但这并不是有和没有的对立,而是程度的对立。就像国外也有贪污。但程度不一样就是天差地别。
加拿大的反应速度确实没跟上新移民的增长速度,只能期待以后解决了,有条件的买商业保险我同意。
加拿大没有所谓私人医疗保险,不懂就不要乱说,再者这里攀关系这一说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绝对可以说微乎其微,反正没有关系绝对不耽误你看病,别拿中国那套价值观套在加拿大这里
@@Ivy-wv3bq 只能说你天真无邪😂😂😂各安天命吧
@@feifei7540 别说的那么玄乎,最近我老公还去医院好几次,我比你清楚
@@Kaolaba 不单加拿大,有大量移民涌入的地区,医疗都出现挤兑,除此以外还有全世界经济下行,财政预算直接影响医疗系统。不在医疗系统内工作的人可能对此不敏感,医生要受治疗方案价格限制的,现在更是越来越严格。医疗系统缺钱是全球性的,中国就将医保个人账号的钱扣了大部分,补贴住院医疗,国外用的是其他手段而已。 加国经济下滑还不算严重,欧洲医生已经多次游行罢工,还会继续……
什麼釣魚給媳婦增加營養,怕在醫院生孩子費用太高,讓媳婦在家生,這还是個男人嗎?還恬不知恥的毫無羞愧感的寫出來。還怨加拿大的醫療體系不好,他怎麼臉這麼大呀!
不可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