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身為一半南澳泰雅族的我來說,曾經聽過村裡長輩說過一百多年前有外過人來開墾、貿易、通婚,在鄉公所裡面也有文獻記載,謝謝你用心製作這兩集影片,希望可以更多認識歷史課本裡面被遺忘的真台灣史,期待下一集!
感謝您,我是在羅東出生,但問過父親,應該是沒有噶瑪蘭族的血統,反而有可能是來自母親故鄉台南東山的西拉雅血統。無論如何,都感到很驕傲 :)
@@ctoken 希望之後也可以做一集大南澳事件的歷史考究
@@ctoken 東山的西拉雅好像也都由平地多次遷徙上去的,許忠信教授有整理這方面資料。
@@ctoken您再去查一查血統,搞不好您的外曾祖母是一位金毛西班牙女郎,您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紅毛仔荷蘭人!😂😂😂😂
@@ctoken 你母親來自台南東山西拉雅!我四十年前當兵的班長也來自東山!當時只覺得長像跟平常見的有點不一樣!後來國內有一股追尋平埔熱!我才確認他應該是平埔族!
阿公1906,爸媽1923,我1947,都沒聽過基隆下雪,但基隆的寒流再加海風及綿綿細雨,那是非常够味的。再加上大部份的學校都在山上。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不知當年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法國人是怎麼適應的。好像沒聽說過日本人報怨基隆的天氣。法國人好像留下了不少有關於基隆天氣的文獻。非常非常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感謝您的分享與肯定 :)
我爸是1947年 不過 他說以前北投冬天會降霜 如果有霜 溫度應該就只剩0-5度左右 但是人類其實目前處於間冰期的暖化 如果到300-400年前 應該整體天氣會更冷些
您好,我就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我也来过台湾🇹🇼!!!!!!!也在台湾人企业工作过1989年。
感謝您的留言,西班牙語唸錯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
@@ctokenThx for your enthusiasm.
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我超喜歡研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故事!北西班牙、南荷蘭!太多精彩的故事了😂
現在小朋友的社會都在學台灣歷史,很多內容我都不熟!堅哥這系列真的太棒了,好聽的故事搭配色彩繽紛的畫作,可以讓小孩更清楚瞭解這些歷史的演進,也讓我們都更熟悉自己生長的土地❤
大人也可以陪著孩子看他們的課本,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很適合當台灣史的教材!!!!期待下一集!!!!
用海洋史或世界史的視角來看台灣歷史真的很多采多姿~
台南縣誌記載,清朝年間嘉南平原還曾經下過雪。基隆積雪應該也是有可能的。或許就是氣候變遷記錄研究學中所謂的小冰河期
有次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看到姚導演的畫作也是掉下下巴,開啟了一扇我對台灣史重沒想像過的窗👍
謝謝工頭堅分享!以前在其他媒體看到介紹雞籠歷史時並沒有太大興趣,但透過工頭堅沉穩磁性的聲音不急不徐的講述讓我有興趣聽下去,才瞭解了雞籠跟西班牙人的這段歷史!👍👍👍
坦白說您這則留言令我十分感動,也讓我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非常感謝。
謝謝,太感動。原來我們對台灣這麼陌生……
非常感謝您
好棒的系列,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放給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土地過去的故事
厚~~這才是我們該學的歷史丫!!!多麼有趣丫~~~
真感謝您的台灣歴史記錄片,請繼續向前進,帶給我們更多的資訊。讓我們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珍惜的歴史。
這才是台灣歷史文化,不是柯教授說的對岸和台灣都是同文化歷史的。不過是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教出來的就沒有台灣史了!
😅😮
超級精彩,詳細的解說,感謝工頭堅老師的影片還有甲必丹跟姚開陽導演 這才是真正臺灣的歷史 ❤
2016之前我無法想像北台灣平地會下雪。當年負北極震盪引發霸王級寒流。一早出門我車上的雪花狀警示燈居然亮了。
真的是很棒的內容❤連續看完兩集實在過癮👍讓人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很開心認識這個頻道👏
非常精彩的台灣歷史,顛覆過往課本與媒體餵給我們的資訊。
這個系列非常好,如果做成一系列,讓台灣人知道歷史很棒,我本身也很喜歡日本歷史文化,所以剛已訂閱,覺得頻道非常用心在講解知識👍👍👍
感謝您
很開心看到台灣史第2集,影片內容豐富又精彩加上工頭的解說讓我收獲滿滿,謝謝分享。影片中提到「龍目井」,就想到高雄市大樹區也有一個「龍目井」,每到端午節就很多人排隊取午時水,這一南一北的龍目井還真有趣。
臺中的龍井,是大肚王國的龍目井
台中也有「龍目井」‼️。 真的長知識了。謝謝分享。
感謝提供!長知識 :)
@@ctoken 堅哥,有關龍目井在台灣的歷史淵源與地理分佈狀況及使用價值與保存狀況,是否可以專門做一集來解說呢?謝謝
這個系列請堅持!讓台灣人都能看到!
一定會的,感謝支持
工頭堅,每一句,每一字,如粒粒珍珠! 奮力慾抓住每一顆,無奈珍珠抹了油( 背景音樂)。我65 歲,努力抓取每一顆珍珠,分享給長輩,但,困難重重。工頭堅!內容已經夠精彩了,外加任何油料,香料都是干擾!
請把油料( 背景音樂) 去除!工頭堅,磁性的嗓音, 被背景音樂吵糊了!
感謝您的肯定,然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那(音樂與效果等)或許是吸引他們願意關注的元素,只能在兩者之間,努力求取平衡。
背景音樂音調有點高,配合工頭兼先生的磁性聲音不太搭。要說到干擾的話,我是覺得工頭堅先生的手勢有點多,轉移了我看字幕的注意力。😅很有趣的內容,是我學生時代完全沒學過的台灣歷史(我生長在學校講閩南語還會被罰錢的一黨毒政年代)。考證研究想像構圖剪輯出版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感謝你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
民國83年,我們家有一個菲律賓籍幫手,她第一次做菲律賓菜給我們品嚐時,就做了虱目魚的菜,並告訴我們-菲律賓稱牛奶魚(milk fish),是國魚 ,她說的方言tagalog是菲律賓最大方言,應有代表性。菲籍幫手做了好多菲律賓菜-之後陸續還做-虱目魚一定不能缺,其他都忘記,惟獨記得這個牛奶魚(之後到菲律賓旅遊,也吃到這菜)。西班牙同時殖民菲律賓,經營台灣北部,既然有補給船,應該可能會帶上虱目魚,魚的選項不只土魠魚。所有來過必留下痕跡,都是滋養台灣這塊土地的養份。包括現在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也能讓我們學習不同文化 ,尊重是基本態度。
是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外籍移工,他們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的悠久歷史,應該互相了解尊重 :)
@@ctoken 東南亞排華
東南亞排華
請堅哥一定要繼續這個系列,太精彩了!
當初我們歷史系教授說台灣在17世紀有很多未發掘的歷史,想想就很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的家鄉台灣的歷史。西班牙之所以在台灣的短暫,就因為他們是外來勢力可以豐富在那時代台灣未開發的歷史記憶。就覺得很感動。感謝這次的影片。
我的觀點是,每一段時期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應該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太棒了!台灣土地歷史謝謝你,上了我一課
當時正值小冰河期,很正常,很小時候 我都還看過陽明山頂有積雪。
台北市區 也會下冰雹 1970年代
明朝中後期是小冰河時期沒錯 因為我是漢服迷 研究明制漢服就會發現 明朝人穿很多 很繁複 很多層 就是因為小冰河時期天氣很冷 所以糧食歉收 瘟疫四起 好像跟印尼火山爆發也有關係 這我就沒深入研究了
感謝補充,長知識
是如此,那個小冰河期,導致明朝後段農業災難,糧食歉收,國家徵不到稅,人民欠缺糧食,盜賊四起......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
從明朝那時候寒冷到20世紀初都還算相對冷,我一個姑祖95歲,她跟我說以前入秋的故事,中秋晚上要烤火才不會冷,厚棉被可以拿出來了,冬天在台中往東部遠眺,那些山頭頂都會白白的,日本警察愛穿披風,比較保暖。然後小孩都要工作,額外多準備柴火準備過冬,女生在附近撿樹葉、樹枝、稻梗,男生跟爸爸上山,薪材最好的是九芎,而松樹、柏樹燒得旺可以做火種,又被叫做"油柴",也有買"煉炭"(煤炭磚)來燒的。不像是現在的天氣這麼熱,現在中秋嫌熱沒人要顧火爐。
這已經是我最愛的系列!感謝工頭堅團隊🎉
我也是基隆人,我阿嬤生於1927年是宜蘭人,我阿公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是自福建來台第五代,因為我五官較深邃,甚至我的小孩都常被認為有西方人的輪廓,看了這集台灣史,有可能來自於我阿嬤的基因,未來也想做個基因鑑定,瞭解自己的祖先脈絡。
精彩,台灣人趕快來看啊
很喜歡台灣歷史,尤其是各個時期來過這,片土地的外來人口,與當初的台灣島上先民們的火花,如何點點滴滴的影響著台灣歷史真值得玩味,也謝謝姚老師的畫作,讓想像變現實。
我一直感謝姚導,正是他令我們看到原本無法想像的。
以前國中學台灣史感覺好無聊 但是現在看卻覺得也蠻有趣的 國中課本真的應該改改⋯⋯
所以我上高中時就放棄了⋯⋯
幾年前的霸王級寒流,基隆山區就有下雪了,但平地還差個兩三度且濕度不夠,近幾年來基隆雨越來越少,濕度夠的話,再來個霸王級寒流應該是有機會再遇到。
謝謝你補充了,我們應該知道的歷史故事😊
謝謝台灣史的系列, 補滿小學生對於台灣史的深刻認知!! 加上畫風的考究,真的是精神糧食 小學社會課很棒的熟讀體驗,因此 要去踩點台灣的影片巡禮 ,可以和小朋友在古蹟前討論歷史 感謝影片製作 工頭堅
姚開陽導演的水彩圖也太讚了吧!就算是電繪也需要很強大的技術。
真的,這正是我想介紹的原因
地球溫暖化,讓曾經有過雪花飄飄的台灣,隨著歷史像雪泥鴻爪般消失,也曾聽父執輩說起老家三峽鹿窟山,冬季下霜時,山裏的林木茶園等都被白色的霜雪覆蓋,天氣十分嚴寒,等到我輩時,成為腦海裏記憶深處的傳說,因為這個影片,再度勾起了父祖對三峽故鄉內山的回憶。⋯👍❤️💐
能夠勾起回憶就不枉製作本影片了
很精采的內容、填補了一些台灣史的篇章、期待續集⋯
只有一句話,謝謝你們的辛勞!
馬來西亞卅華人代表也稱甲必丹,也就是captain 。
20世紀初剛好在小冰河時期末段,基隆位於最北部下雪並不奇怪,聽老一輩五六十年代以前冬天北部早晨會下霜。
我是台北市(市)人,48年次,小時候冬天偶而還會下霜,大概在56、57年後再也沒有看到或聽到下霜了
過去大梨山地區也在雪山積雪終年不化中,曾經夏天也需要蓋棉被才能保持身體溫暖,到如今連夏天都需要電風扇、甚至連冷氣都用到,所以我認為近代的工業革命後,如今看到大梨山降雪都已經很難了,溫室效應特別明顯
好棒的系列身為台灣人 應知台灣史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非常可貴的整理資料堅大哥..很讚姚導的繪圖..相當好看深具風格..看著那麼令人賞心的好畫..更讓人更專心在歷史的敘説之中..感謝您們...❤
感謝您的肯定
工頭堅談吐不俗,內容充實有深度。推薦。
感謝肯定 :)
感謝工頭堅如此仔細的介紹雞籠仔的歷史,可以再思考一集介紹以往琉球人來到台灣賣漁貨,以及原民和漢人在工業革命前補不到魚去釣魚台抓海鳥的過往.台灣和琉球王國過去也有很深的淵源.
這是個好主題,琉球與台灣的確關係密切。
很喜歡工頭大大將桃開陽老師的歷史研究分享出來~
真的長知識了,期待堅哥的下部作品😊
非常有知識與格調的節目!👍
100多年前其實阿里山是終年積雪不化的,山高林密,雪下來掉在樹下,陽光被茂密的樹林遮擋照不到,所以舊雪未消,新雪又來,後來因為日本砍伐森林,聖嬰現象,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變暖等,慢慢的阿里山就幾年都看不見一次雪,就算日據時代的歷史紀錄相片,也可以看到一年阿里山有大半年都下雪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又稱小冰河時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結束於19世紀初期。工頭您說的,可能是剛好這個時期.
感謝補充 :)
那時期是因爲太陽黑子大爆發、造成了太陽光照減少、這也造成了小冰河時期,也間接造成了明朝的消亡
前幾年九份有下雪,台北永康街也有下過雪。101上面冬天其實都有雪下面就變雨的。
2016年 1月, 那時我在 台北市中山區,經歷人生第一個 0 度C ,下著霰(霰就是比較小的 比較軟的冰雹) 的冬天,同時新聞報導全台各地 合歡山 、九份、新竹尖石鄉下雪(尖石鄉 海拔1650公尺 左右的高度降雪)。
謝謝!
我宜蘭頭城人 我奶奶(1905生)說以前他小時候 冬天 山下會結霜~我奶奶的婆婆是 加里萬
很精彩,圖文,說明都很有吸引力,很精彩。感謝
堅哥有內容,深深領受
豐富有趣的歷史
好棒的台灣歷史,期待下一集。已按讚訂閱。
愛堅哥的用心製作😁👏愛堅哥的幽默😁👍👏臺灣在這大航海時代也是重要的地方。因我爺爺奶奶住聖湖,我從小到大三不五時就會回蘇澳但旁邊的武荖坑沒去過😂算我一個遺憾吧😂謝謝堅哥。
武荖坑是我學會游泳的地方 :)
所有內容非常棒,謝謝您用心製作。
咬字清晰,敘述節奏適中,配合圖像,又更了解北台灣的歷史了,感謝製作
好有意義的主題
內容真的刷新我的觀想..故加入會員了 加油
太精彩了、給您按100個👍啦🎉🎉❤❤期待下一集
Thanks!
西班牙人盤據的雞籠,即和平島,所介紹之島上龍目井,乃清領時期建物,供據守的清兵營盤之用,營盤位置在社頭登龍仔頂山徑之側,和龍目井相鄰。薩爾瓦多城用水則源於今水產試驗所所在地的水井,在日人開澳(船塢)設試驗所前,原是一片老榕林,社尾居民都在此取水。我出生於社尾,父祖輩都參與過開澳築港工事,薩爾瓦多城殘跡,是他們童年遊憩地,即他們口稱的城仔陂尾。小時候缺水期,社尾家家戶戶也都到平二路九巷(舊稱和平四路兩口井)和試驗所等處打井取水。
San Lorenzo是蘇澳的舊名,傳說是尾音類似蘇澳的台語(zo),取其尾音故名蘇澳這支影片做得很棒,謝謝
非常喜歡這樣的歷史片~!
精彩的解說👍
非常喜歡影集裡所說的「巴賽族」這是正確的名稱,不是伊能嘉矩說的凱達格蘭,這都有史料紀錄(明朝紀錄、荷西葡商船航海日誌)
要感謝姚導的考證 :)
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他們的統治區域
根據金字碑的碑文,1867-1868年交之冬,基隆山也有積雪呢!
#劉仲敬 說歷史很值得聽
土魠魚(鰆魚)是南部是稱法,基隆稱白腹仔,不過生物學的角度,兩者是同種,不同的亞屬。
感謝補充,長知識 :)
白腹仔體型比較小,大概在二三斤左右,體型大的,市場上大多橫切成片銷售,這種叫馬加。大陣沿海江浙區域也叫馬鮫魚,到了北方膠東地區叫鮁(讀巴音)魚。
北部沒有土魠魚的說詞,魚種不同,這說法是有問題的還有烏魚游到北部海域時,其肥度及卵尚未成熟,也不太可能是烏魚虱目魚更是不可能北部(東北)漁產富饒,這三種魚值得再考證
明末時期有小冰河期 我基隆下雪應該也是很大可能
感動,非常感動
感謝🙏您對臺灣的貢獻❤臺灣有您真好❤
工頭堅大哥好!感謝您這個主題節目節目中有提到由西班牙人從蘇澳到蘭陽平原 龜山島 山貂角 基隆港的接觸與經營的時空背景!我這邊是宜蘭縣 頭城鎮 最北端的石城里(石城仔)相傳在古時,有著以石塊堆砌構築所形成的城壘建體而得名“石城仔”。這邊也相傳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為了抵禦荷蘭人的攻擊!二說是為了抵禦原住民的襲擾!因在日治時期 因構建草嶺隧道,石城建體被隧道內開採的土石填掩掉了!在節目中所敘的宏大時空背景下,不知西班牙人有無在 石城 建立微型據點的可能性呢?哈哈😂歷史考究是很嚴謹的!但石城地方小文獻不多再來就是靠口耳相傳!
好棒的內容。以前歷史課都沒教我們台灣的歷史。
因為二戰後國民政府希望所有的台灣人都要服從中國新來漢人,不能擁有台灣本土意識更不能知道真正的歷史
感謝讓我了解過去不知的基隆歷史
「diablo」一詞能夠訛唸成「yaliu」,這也真夠厲害的😂
比較起來,把 tomato 唸成 kamado 就不是差那麼多了XD
我是基隆人,家住基隆山區,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爸爸車窗上發現了結霜,很漂亮的雪花狀結晶,但就一次而已之後都沒有遇過。
(野柳岬/風景區外頭燈塔下方那一面),其實是惡魔島(當地討海人回港時,從外海看回野柳燈塔岩石壁時,某角度可以清楚看見骨顱頭樣)只有海上才看的見,人在風景區走是看不出來的,用走的也走不到那面
長知識‘真棒
看過最尊重圖文來源的youtuber 👍👍👍
臺灣史!酷哦
幹得好!被姚導圈粉了!
2:34 虱目魚在鄭經時代從東爪哇引進,這裡有點問題。有蠻多文獻描寫台灣原住民已經有養殖虱目魚了,在荷蘭人來台時就已以記錄,表明是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養殖了,而且是台灣原住民,而不是後來的漢人。
謝謝您的指正,我之後會請教姚導,是否有更新的資訊 :)
宜蘭壯圍鄉聽說很多,西班牙人的後裔 我們家老爺就說他壯圍同學就是混血
這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值得再深入探究 :)
好精彩的講解,我聽的都入迷了。讚。
感謝您的肯定!
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西班牙跟荷蘭來講比較有說服力吧。😂
笑,感謝留言
三國時代就知道有臺灣了,啊這個發現還早於西班牙人欸。
知道是知道,不敢過來啊😅太毒了
又是三國時代就知道台灣存在這說法…啊這能和實際有在台灣建設+有實際政權統治有比擬性嗎😂乾脆講自古全世界都是中國的算了。
@@peiyuw1022 那為什麼荷蘭人來台的時候沒有遇到大陸的政權?
姚開陽導演的繪畫功力真是讚
在基隆安樂區蓋安樂國中時,山頭上有太多的貝殼,這些貝殼很容易壓摸成粉狀,證明這些貝殼有一定的年代,或是有被燒烤過,但好像沒燒烤痕跡,是否....
都有可能,可惜沒留下?
真好看!
淡水冬天 通常都是寒流氣象播報今晨最低溫的地方 400年前下雪不無可能
Punta 在菲律賓話的意思是" go" 的意思.. 原來野柳是去 惡魔的意思.. 有趣
17世紀基隆應該會下雪,廣州緯度比基隆低,於1619年1月21日至1月23日、1634年2月1日至2月7日、1654年3月6日、1667年,官方文件都曾有大雪紀錄。
謝謝工頭堅,圖文並茂,磁性嗓音的分享,補充一下,荷蘭傳教士是有留下一些有基督教影響的喔,那本西拉雅族的馬太福音還在荷蘭博物館喔
準確地說,應該說是在本地沒留下,畢竟您說的馬太福音,還是在荷蘭 :)
@@ctoken 換了政權,當然要把之前政權的東西全部弄掉啊
希望以多講台灣史為主畢竟外國史很多人講過了^^!!包括台灣械鬥、唐山過台灣、清朝與原住民、日治時期台灣、白色恐怖空白史等...
會慢慢講的 :)
@@ctoken 比較想聽台灣械鬥史^^ 期待你們更優質的解說喔^^ 插圖很棒呦 如果加點googlemap詳細位置那就太棒了^^ 加油!!支持你們呦
身為一半南澳泰雅族的我來說,曾經聽過村裡長輩說過一百多年前有外過人來開墾、貿易、通婚,在鄉公所裡面也有文獻記載,謝謝你用心製作這兩集影片,希望可以更多認識歷史課本裡面被遺忘的真台灣史,期待下一集!
感謝您,我是在羅東出生,但問過父親,應該是沒有噶瑪蘭族的血統,反而有可能是來自母親故鄉台南東山的西拉雅血統。無論如何,都感到很驕傲 :)
@@ctoken 希望之後也可以做一集大南澳事件的歷史考究
@@ctoken 東山的西拉雅好像也都由平地多次遷徙上去的,許忠信教授有整理這方面資料。
@@ctoken您再去查一查血統,搞不好您的外曾祖母是一位金毛西班牙女郎,您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紅毛仔荷蘭人!😂😂😂😂
@@ctoken 你母親來自台南東山西拉雅!我四十年前當兵的班長也來自東山!當時只覺得長像跟平常見的有點不一樣!後來國內有一股追尋平埔熱!我才確認他應該是平埔族!
阿公1906,爸媽1923,我1947,都沒聽過基隆下雪,但基隆的寒流再加海風及綿綿細雨,那是非常够味的。
再加上大部份的學校都在山上。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
不知當年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法國人是怎麼適應的。
好像沒聽說過日本人報怨基隆的天氣。
法國人好像留下了不少有關於基隆天氣的文獻。
非常非常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感謝您的分享與肯定 :)
我爸是1947年 不過 他說以前北投冬天會降霜 如果有霜 溫度應該就只剩0-5度左右 但是人類其實目前處於間冰期的暖化 如果到300-400年前 應該整體天氣會更冷些
您好,我就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我也来过台湾🇹🇼!!!!!!!也在台湾人企业工作过1989年。
感謝您的留言,西班牙語唸錯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
@@ctoken
Thx for your enthusiasm.
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我超喜歡研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故事!北西班牙、南荷蘭!太多精彩的故事了😂
現在小朋友的社會都在學台灣歷史,很多內容我都不熟!堅哥這系列真的太棒了,好聽的故事搭配色彩繽紛的畫作,可以讓小孩更清楚瞭解這些歷史的演進,也讓我們都更熟悉自己生長的土地❤
大人也可以陪著孩子看他們的課本,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很適合當台灣史的教材!!!!
期待下一集!!!!
用海洋史或世界史的視角來看台灣歷史真的很多采多姿~
台南縣誌記載,清朝年間嘉南平原還曾經下過雪。基隆積雪應該也是有可能的。或許就是氣候變遷記錄研究學中所謂的小冰河期
有次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看到姚導演的畫作也是掉下下巴,開啟了一扇我對台灣史重沒想像過的窗👍
謝謝工頭堅分享!
以前在其他媒體看到介紹雞籠歷史時並沒有太大興趣,但透過工頭堅沉穩磁性的聲音不急不徐的講述讓我有興趣聽下去,才瞭解了雞籠跟西班牙人的這段歷史!👍👍👍
坦白說您這則留言令我十分感動,也讓我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非常感謝。
謝謝,太感動。原來我們對台灣這麼陌生……
非常感謝您
好棒的系列,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放給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土地過去的故事
厚~~這才是我們該學的歷史丫!!!多麼有趣丫~~~
真感謝您的台灣歴史記錄片,請繼續向前進,帶給我們更多的資訊。讓我們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珍惜的歴史。
這才是台灣歷史文化,不是柯教授說的對岸和台灣都是同文化歷史的。不過是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教出來的就沒有台灣史了!
😅😮
超級精彩,詳細的解說,感謝工頭堅老師的影片還有甲必丹跟姚開陽導演 這才是真正臺灣的歷史 ❤
2016之前我無法想像北台灣平地會下雪。當年負北極震盪引發霸王級寒流。一早出門我車上的雪花狀警示燈居然亮了。
真的是很棒的內容❤連續看完兩集實在過癮👍讓人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很開心認識這個頻道👏
非常精彩的台灣歷史,顛覆過往課本與媒體餵給我們的資訊。
這個系列非常好,如果做成一系列,讓台灣人知道歷史很棒,我本身也很喜歡日本歷史文化,所以剛已訂閱,覺得頻道非常用心在講解知識👍👍👍
感謝您
很開心看到台灣史第2集,影片內容豐富又精彩加上工頭的解說讓我收獲滿滿,謝謝分享。
影片中提到「龍目井」,就想到高雄市大樹區也有一個「龍目井」,每到端午節
就很多人排隊取午時水,這一南一北的龍目井還真有趣。
臺中的龍井,是大肚王國的龍目井
台中也有「龍目井」‼️。 真的長知識了。
謝謝分享。
感謝提供!長知識 :)
@@ctoken 堅哥,有關龍目井在台灣的歷史淵源與地理分佈狀況及使用價值與保存狀況,是否可以專門做一集來解說呢?謝謝
這個系列請堅持!
讓台灣人都能看到!
一定會的,感謝支持
工頭堅,每一句,每一字,如粒粒珍珠! 奮力慾抓住每一顆,無奈珍珠抹了油( 背景音樂)。我65 歲,努力抓取每一顆珍珠,分享給長輩,但,困難重重。工頭堅!內容已經夠精彩了,外加任何油料,香料都是干擾!
請把油料( 背景音樂) 去除!工頭堅,磁性的嗓音, 被背景音樂吵糊了!
感謝您的肯定,然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那(音樂與效果等)或許是吸引他們願意關注的元素,只能在兩者之間,努力求取平衡。
背景音樂音調有點高,配合工頭兼先生的磁性聲音不太搭。要說到干擾的話,我是覺得工頭堅先生的手勢有點多,轉移了我看字幕的注意力。😅
很有趣的內容,是我學生時代完全沒學過的台灣歷史(我生長在學校講閩南語還會被罰錢的一黨毒政年代)。考證研究想像構圖剪輯出版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感謝你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
民國83年,我們家有一個菲律賓籍幫手,她第一次做菲律賓菜給我們品嚐時,就做了虱目魚的菜,並告訴我們-菲律賓稱牛奶魚(milk fish),是國魚 ,她說的方言tagalog是菲律賓最大方言,應有代表性。
菲籍幫手做了好多菲律賓菜-之後陸續還做-虱目魚一定不能缺,其他都忘記,惟獨記得這個牛奶魚(之後到菲律賓旅遊,也吃到這菜)。
西班牙同時殖民菲律賓,經營台灣北部,既然有補給船,應該可能會帶上虱目魚,魚的選項不只土魠魚。
所有來過必留下痕跡,都是滋養台灣這塊土地的養份。
包括現在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也能讓我們學習不同文化 ,尊重是基本態度。
是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外籍移工,他們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的悠久歷史,應該互相了解尊重 :)
@@ctoken 東南亞排華
東南亞排華
請堅哥一定要繼續這個系列,太精彩了!
當初我們歷史系教授說台灣在17世紀有很多未發掘的歷史,想想就很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的家鄉台灣的歷史。
西班牙之所以在台灣的短暫,就因為他們是外來勢力可以豐富在那時代台灣未開發的歷史記憶。就覺得很感動。
感謝這次的影片。
我的觀點是,每一段時期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應該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太棒了!台灣土地歷史
謝謝你,上了我一課
當時正值小冰河期,很正常,很小時候 我都還看過陽明山頂有積雪。
台北市區 也會下冰雹 1970年代
明朝中後期是小冰河時期沒錯 因為我是漢服迷 研究明制漢服就會發現 明朝人穿很多 很繁複 很多層 就是因為小冰河時期天氣很冷 所以糧食歉收 瘟疫四起 好像跟印尼火山爆發也有關係 這我就沒深入研究了
感謝補充,長知識
是如此,那個小冰河期,導致明朝後段農業災難,糧食歉收,國家徵不到稅,人民欠缺糧食,盜賊四起......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
從明朝那時候寒冷到20世紀初都還算相對冷,我一個姑祖95歲,她跟我說以前入秋的故事,中秋晚上要烤火才不會冷,厚棉被可以拿出來了,冬天在台中往東部遠眺,那些山頭頂都會白白的,日本警察愛穿披風,比較保暖。然後小孩都要工作,額外多準備柴火準備過冬,女生在附近撿樹葉、樹枝、稻梗,男生跟爸爸上山,薪材最好的是九芎,而松樹、柏樹燒得旺可以做火種,又被叫做"油柴",也有買"煉炭"(煤炭磚)來燒的。不像是現在的天氣這麼熱,現在中秋嫌熱沒人要顧火爐。
這已經是我最愛的系列!
感謝工頭堅團隊🎉
我也是基隆人,我阿嬤生於1927年是宜蘭人,我阿公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是自福建來台第五代,因為我五官較深邃,甚至我的小孩都常被認為有西方人的輪廓,看了這集台灣史,有可能來自於我阿嬤的基因,未來也想做個基因鑑定,瞭解自己的祖先脈絡。
精彩,台灣人趕快來看啊
很喜歡台灣歷史,尤其是各個時期來過這,片土地的外來人口,與當初的台灣島上先民們的火花,如何點點滴滴的影響著台灣歷史真值得玩味,也謝謝姚老師的畫作,讓想像變現實。
我一直感謝姚導,正是他令我們看到原本無法想像的。
以前國中學台灣史感覺好無聊 但是現在看卻覺得也蠻有趣的 國中課本真的應該改改⋯⋯
所以我上高中時就放棄了⋯⋯
幾年前的霸王級寒流,基隆山區就有下雪了,但平地還差個兩三度且濕度不夠,近幾年來基隆雨越來越少,濕度夠的話,再來個霸王級寒流應該是有機會再遇到。
謝謝你補充了,我們應該知道的歷史故事😊
謝謝台灣史的系列, 補滿小學生對於台灣史的深刻認知!! 加上畫風的考究,真的是精神糧食 小學社會課很棒的熟讀體驗,因此 要去踩點台灣的影片巡禮 ,可以和小朋友在古蹟前討論歷史 感謝影片製作 工頭堅
姚開陽導演的水彩圖也太讚了吧!就算是電繪也需要很強大的技術。
真的,這正是我想介紹的原因
地球溫暖化,讓曾經有過雪花飄飄的台灣,隨著歷史像雪泥鴻爪般消失,也曾聽父執輩說起老家三峽鹿窟山,冬季下霜時,山裏的林木茶園等都被白色的霜雪覆蓋,天氣十分嚴寒,等到我輩時,成為腦海裏記憶深處的傳說,因為這個影片,再度勾起了父祖對三峽故鄉內山的回憶。⋯👍❤️💐
能夠勾起回憶就不枉製作本影片了
很精采的內容、填補了一些台灣史的篇章、期待續集⋯
只有一句話,謝謝你們的辛勞!
馬來西亞卅華人代表也稱甲必丹,也就是captain 。
20世紀初剛好在小冰河時期末段,基隆位於最北部下雪並不奇怪,聽老一輩五六十年代以前冬天北部早晨會下霜。
我是台北市(市)人,48年次,小時候冬天偶而還會下霜,大概在56、57年後再也沒有看到或聽到下霜了
過去大梨山地區也在雪山積雪終年不化中,曾經夏天也需要蓋棉被才能保持身體溫暖,到如今連夏天都需要電風扇、甚至連冷氣都用到,所以我認為近代的工業革命後,如今看到大梨山降雪都已經很難了,溫室效應特別明顯
好棒的系列
身為台灣人 應知台灣史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非常可貴的整理資料
堅大哥..很讚
姚導的繪圖..相當好看
深具風格..
看著那麼令人賞心的
好畫..
更讓人更專心在
歷史的敘説之中..
感謝您們...❤
感謝您的肯定
工頭堅談吐不俗,內容充實有深度。推薦。
感謝肯定 :)
感謝工頭堅如此仔細的介紹雞籠仔的歷史,可以再思考一集介紹以往琉球人來到台灣賣漁貨,以及原民和漢人在工業革命前補不到魚去釣魚台抓海鳥的過往.台灣和琉球王國過去也有很深的淵源.
這是個好主題,琉球與台灣的確關係密切。
很喜歡工頭大大將桃開陽老師的歷史研究分享出來~
真的長知識了,期待堅哥的下部作品😊
非常有知識與格調的節目!👍
100多年前其實阿里山是終年積雪不化的,山高林密,雪下來掉在樹下,陽光被茂密的樹林遮擋照不到,所以舊雪未消,新雪又來,後來因為日本砍伐森林,聖嬰現象,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變暖等,慢慢的阿里山就幾年都看不見一次雪,就算日據時代的歷史紀錄相片,也可以看到一年阿里山有大半年都下雪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又稱小冰河時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結束於19世紀初期。
工頭您說的,可能是剛好這個時期.
感謝補充 :)
那時期是因爲太陽黑子大爆發、造成了太陽光照減少、這也造成了小冰河時期,也間接造成了明朝的消亡
前幾年九份有下雪,台北永康街也有下過雪。101上面冬天其實都有雪下面就變雨的。
2016年 1月, 那時我在 台北市中山區,經歷人生第一個 0 度C ,下著霰(霰就是比較小的 比較軟的冰雹) 的冬天,同時新聞報導全台各地 合歡山 、九份、新竹尖石鄉下雪(尖石鄉 海拔1650公尺 左右的高度降雪)。
謝謝!
非常感謝您
我宜蘭頭城人 我奶奶(1905生)說以前他小時候 冬天 山下會結霜~我奶奶的婆婆是 加里萬
很精彩,圖文,說明都很有吸引力,很精彩。感謝
堅哥有內容,深深領受
豐富有趣的歷史
好棒的台灣歷史,期待下一集。
已按讚訂閱。
愛堅哥的用心製作😁👏愛堅哥的幽默😁👍👏
臺灣在這大航海時代也是重要的地方。
因我爺爺奶奶住聖湖,我從小到大三不五時就會回蘇澳
但旁邊的武荖坑沒去過😂算我一個遺憾吧😂
謝謝堅哥。
武荖坑是我學會游泳的地方 :)
所有內容非常棒,謝謝您用心製作。
咬字清晰,敘述節奏適中,配合圖像,又更了解北台灣的歷史了,感謝製作
好有意義的主題
內容真的刷新我的觀想..故加入會員了 加油
太精彩了、給您按100個👍啦🎉🎉❤❤期待下一集
Thanks!
西班牙人盤據的雞籠,即和平島,所介紹之島上龍目井,乃清領時期建物,供據守的清兵營盤之用,營盤位置在社頭登龍仔頂山徑之側,和龍目井相鄰。
薩爾瓦多城用水則源於今水產試驗所所在地的水井,在日人開澳(船塢)設試驗所前,原是一片老榕林,社尾居民都在此取水。
我出生於社尾,父祖輩都參與過開澳築港工事,薩爾瓦多城殘跡,是他們童年遊憩地,即他們口稱的城仔陂尾。
小時候缺水期,社尾家家戶戶也都到平二路九巷(舊稱和平四路兩口井)和試驗所等處打井取水。
San Lorenzo是蘇澳的舊名,傳說是尾音類似蘇澳的台語(zo),取其尾音故名蘇澳
這支影片做得很棒,謝謝
感謝補充,長知識
非常喜歡這樣的歷史片~!
精彩的解說👍
非常喜歡影集裡所說的「巴賽族」這是正確的名稱,不是伊能嘉矩說的凱達格蘭,這都有史料紀錄(明朝紀錄、荷西葡商船航海日誌)
要感謝姚導的考證 :)
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
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
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他們的統治區域
根據金字碑的碑文,1867-1868年交之冬,基隆山也有積雪呢!
#劉仲敬 說歷史很值得聽
土魠魚(鰆魚)是南部是稱法,基隆稱白腹仔,不過生物學的角度,兩者是同種,不同的亞屬。
感謝補充,長知識 :)
白腹仔體型比較小,大概在二三斤左右,體型大的,市場上大多橫切成片銷售,這種叫馬加。大陣沿海江浙區域也叫馬鮫魚,到了北方膠東地區叫鮁(讀巴音)魚。
北部沒有土魠魚的說詞,魚種不同,這說法是有問題的
還有烏魚游到北部海域時,其肥度及卵尚未成熟,也不太可能是烏魚
虱目魚更是不可能
北部(東北)漁產富饒,這三種魚值得再考證
明末時期有小冰河期 我基隆下雪應該也是很大可能
感動,非常感動
感謝🙏您對臺灣的貢獻❤臺灣有您真好❤
工頭堅大哥好!
感謝您這個主題節目
節目中有提到由西班牙人從蘇澳到蘭陽平原 龜山島 山貂角 基隆港的接觸與經營的時空背景!
我這邊是宜蘭縣 頭城鎮 最北端的石城里(石城仔)相傳在古時,有著以石塊堆砌構築所形成的城壘建體而得名“石城仔”。這邊也相傳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為了抵禦荷蘭人的攻擊!
二說是為了抵禦原住民的襲擾!
因在日治時期 因構建草嶺隧道,石城建體被隧道內開採的土石填掩掉了!
在節目中所敘的宏大時空背景下,不知西班牙人有無在 石城 建立微型據點的可能性呢?
哈哈😂歷史考究是很嚴謹的!但石城地方小文獻不多再來就是靠口耳相傳!
好棒的內容。以前歷史課都沒教我們台灣的歷史。
因為二戰後國民政府希望所有的台灣人都要服從中國新來漢人,不能擁有台灣本土意識更不能知道真正的歷史
感謝讓我了解過去不知的基隆歷史
「diablo」一詞能夠訛唸成「yaliu」,這也真夠厲害的😂
比較起來,把 tomato 唸成 kamado 就不是差那麼多了XD
我是基隆人,家住基隆山區,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爸爸車窗上發現了結霜,很漂亮的雪花狀結晶,但就一次而已之後都沒有遇過。
(野柳岬/風景區外頭燈塔下方那一面),其實是惡魔島(當地討海人回港時,從外海看回野柳燈塔岩石壁時,某角度可以清楚看見骨顱頭樣)只有海上才看的見,人在風景區走是看不出來的,用走的也走不到那面
長知識‘真棒
看過最尊重圖文來源的youtuber 👍👍👍
臺灣史!酷哦
幹得好!被姚導圈粉了!
2:34 虱目魚在鄭經時代從東爪哇引進,這裡有點問題。有蠻多文獻描寫台灣原住民已經有養殖虱目魚了,在荷蘭人來台時就已以記錄,表明是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養殖了,而且是台灣原住民,而不是後來的漢人。
謝謝您的指正,我之後會請教姚導,是否有更新的資訊 :)
宜蘭壯圍鄉聽說很多,西班牙人的後裔
我們家老爺就說他壯圍同學就是混血
這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值得再深入探究 :)
好精彩的講解,我聽的都入迷了。讚。
感謝您的肯定!
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西班牙跟荷蘭來講比較有說服力吧。😂
笑,感謝留言
三國時代就知道有臺灣了,啊這個發現還早於西班牙人欸。
知道是知道,不敢過來啊😅太毒了
又是三國時代就知道台灣存在這說法…啊這能和實際有在台灣建設+有實際政權統治有比擬性嗎😂乾脆講自古全世界都是中國的算了。
@@peiyuw1022 那為什麼荷蘭人來台的時候沒有遇到大陸的政權?
姚開陽導演的繪畫功力真是讚
在基隆安樂區蓋安樂國中時,山頭上有太多的貝殼,這些貝殼很容易壓摸成粉狀,證明這些貝殼有一定的年代,或是有被燒烤過,但好像沒燒烤痕跡,是否....
都有可能,可惜沒留下?
真好看!
淡水冬天 通常都是寒流氣象播報今晨最低溫的地方
400年前下雪不無可能
Punta 在菲律賓話的意思是" go" 的意思.. 原來野柳是去 惡魔的意思.. 有趣
17世紀基隆應該會下雪,廣州緯度比基隆低,於1619年1月21日至1月23日、1634年2月1日至2月7日、1654年3月6日、1667年,官方文件都曾有大雪紀錄。
謝謝工頭堅,圖文並茂,磁性嗓音的分享,補充一下,荷蘭傳教士是有留下一些有基督教影響的喔,那本西拉雅族的馬太福音還在荷蘭博物館喔
準確地說,應該說是在本地沒留下,畢竟您說的馬太福音,還是在荷蘭 :)
@@ctoken 換了政權,當然要把之前政權的東西全部弄掉啊
希望以多講台灣史為主
畢竟外國史很多人講過了^^!!
包括台灣械鬥、唐山過台灣、清朝與原住民、日治時期台灣、白色恐怖空白史等...
會慢慢講的 :)
@@ctoken 比較想聽台灣械鬥史^^ 期待你們更優質的解說喔^^ 插圖很棒呦 如果加點googlemap詳細位置那就太棒了^^ 加油!!支持你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