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渡禪師】【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寺 之 青山寺 【迷之陰老太爺】 Tsing Shan Monastery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7 ม.ค. 2025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9

  • @wjkwjk3484
    @wjkwjk3484 ปีที่แล้ว +3

    去青山寺: 请穿運動鞋,帶$10 買一束香, 不要穿迷你小裙仔,因為斜坡很高, 後面的哥哥看到裙底風光, 想入非非, 請自備喝水, 因為行斜坡须體力.沿路沒有便利店, 如果你乘的士上山頂也可以, 自己駕車上山也可以. 那麼你不用行斜斜的路了

  • @淨容陳
    @淨容陳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FairNJust-ky4hu
    @FairNJust-ky4hu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覺以前山上的部分以後不知會作什麼用途。

    • @exploreryen
      @exploreryen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應該係政府地,我估乜都唔會搞,希望佢保養好大雄寶殿

  • @reaper3732
    @reaper3732 2 ปีที่แล้ว

    會唔會去廈村靈渡寺?

    • @exploreryen
      @exploreryen  2 ปีที่แล้ว

      等佢裝修完去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在犯;瑜伽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憨山大師解
      「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這是指示正觀,是頓悟一心的方法,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本來沒有色與心,哪裡有五陰的眾生呢?就因為最初的一念不覺,也就是無明,以無明力的關係,就變一心而成為業識,依業識的「見」「相」這兩個部分,成為色與心的和合,因此便有五陰的眾生,所以眾生和五陰,都是因一念而有。因此只要觀照一念的生起之處,本來就是無念,無念就是無生,無生則眾生本來就無,又哪有色與心諸法呢?所以教人只要直觀無念,就當下頓入真如門了。
      這個「觀無念」的方法,是諸佛與祖師們指示修行的要訣。所以達摩西來,教二祖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六祖說「本來無一物」,自六祖以下的諸位祖師,無不是都在指示離念的境界。因此如今在學佛的人,不去了解無念的道理,反而生起種種玄妙的思量,這怎麼會是祖師西來意呢?不是只有這部論而已,就是一大藏教,一干七百多則公案,總歸是「無念」一句話,沒有其他的了,學佛的人應該要明白才好。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這是學佛的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有禪宗教人開悟的方法最受用了。學佛應該尋求有證悟的人才有可能提升境界~)

  • @lammui5907
    @lammui5907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青山寺交通不方便,我四十幾年前去過!

    • @exploreryen
      @exploreryen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交通確實不便,但深山清靜易於修行,請問四十年前仲有冇僧侶係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