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意根清淨 皆順正法 - 20240711 第1717集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31 ก.ค. 2024
  • 00:00 意根清淨 皆順正法
    00:51 ⊙知人間疾苦多,方得增長悲智。菩薩運慈用慧,淨行堅持理念,救生命、救慧命,造福慧,入人群。
    用心,人間、時間,在空間裡,分分秒秒,都沒有離開時間的過程。時間是這麼快過,空間是這麼大,人與人之間,奧妙實在是無法去分析。這種沒辦法分析的道理,它就是真諦。是啊,真諦道理,在空間、時間之中,息息相關,卻是有的人無法去用心體會。
    非洲;(2019年)南非、東非菩薩,會合回來到臺灣。要用多久的時間?從一萬多公里,光是飛機、坐車,就要一、兩天的時間。要回來到我們這裡,互相來會合也是為了人間事,人間苦難人。有一群菩薩,一直一直為了苦難人,鍥而不捨在那個地方緣著,不捨眾生,同體大悲,苦在眾生,我們不忍心在菩薩,所以人苦我悲。
    這群的菩薩,除了急難的時候,菩薩去救這些苦難人;急難過了之後,這些菩薩還是要再來想,要如何讓這些苦難人,長久能夠平安下來。苦難啊,芸芸眾生如何救呢?無法救!就放棄了?但是菩薩就是要「想法救」,不是「無法救」,要「想法救」。這群菩薩,就是這樣聚會回來臺灣,先來說說這些國家的苦難,這些人民的貧困。
    非洲目前(2019年)已經有九個國家,慈濟人走進去了,而且去與他們互動。所看到的每一家、一戶,所接觸的,實在是人間疾苦。菩薩進去了,用智慧去與他們互動,慈悲要如何施用,就是要慈悲,也得要有智慧,要悲、智互動。
    儘管我們很不忍心,他們這麼的貧困,資生之物都欠缺;資生之物就是生活的東西,包括衣、食、住、行,樣樣都是欠缺,要如何來幫助?非洲的慈濟人、菩薩去到那個地方,就是甘願做一個拓荒者,在那個地方發揮菩薩的大愛。在那一大片的土地,用大愛去耕耘它們,要有下這個決心,這種拓荒者的精神,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性去耕耘。
    還要立志大愛,布善種子;還要立志願,用大愛的心,不只是耕耘,還得要為他們撒種子;還得在那個地方,不是有得吃就好了,我們要再來想,如何來輔導當地的人,培育大心,立志願。不是靠我們常常去幫助他們,要輔導當地的人幫助自己,要教他們立心、立志,用大愛的心立志願。
    在那個地方,菩薩種子實在是很欠缺,還得要我們這裡,我們的慈濟人、菩薩要去跨越九個國家。同樣這些人,當初從臺灣到南非,發大心、立大願,開始這樣去耕耘、去拓荒,去發揮大愛的精神,在那裡布善種子,在那個地方,去輔導、教育當地人。
    這種跨越,已經是第九個國家了,拿回來報告,了解那裡面他們所需要,要如何去幫助他們,同樣要從運慈用愛。慈與愛、智慧,全都多管齊下去付出,發現到的就是當地的人,大家都很純、很真,心無欲念、無貪無欲、單純,堪得我們去用心,去幫助他們。但是,這麼大、這麼廣,要如何呢?菩薩道場就在人人的心,要如何再回歸道場,大家來思考方法。
    而這些人要思考的方法,要志同道合,而這些條件,就是在「知人間疾苦多」。人間真的苦偏多,若能夠知道,「方得增長悲智」。我們知道人間的苦,大家共同發心,發心才能夠增長我們的慈悲,增長我們的智慧,為了這些事情我們要用心。
    而要用心是為了人間疾苦多,所以我們要開始培養自己的智,悲智,我們的悲心智慧,自己要培養出來。所以要發菩薩心,「菩薩運慈用慧」,我們要增長悲智,菩薩,我們要開始運轉這個慈;慈就是和平,你與我,你的心是這樣,我的心是這樣,大家和氣,共同一個目標,我們要互相互愛、共同協力,為天下苦難人。
    這種要「運慈」,共同都要人人好,這叫做運慈。「用慧」,除了人人好,不是當爛好人,是要去做一個有智慧的人。這種慈悲不是隨便慈悲的,慈悲,我們就是如何造福,分清楚;如何用智慧,我們自己來讓人人提升和氣,大家共同的心志,來為那些苦難人,除滅他們的苦。這就需要菩薩內在心靈的道場,必定要「淨行堅持理念」。
    淨行就是去除煩惱,人我是非不要去聽,聽聽一些雜音,我們不要讓人影響了,不要有煩惱。度化眾生,去轉變苦難為安定人間,這就要靠我們增長智慧;要增長悲智,要運慈用慧。我們一定要先清淨那些雜染,內心清淨,又自己要堅持這個理念。這就是菩薩不能缺少的毅力,一定要有這樣,為我們的道場,滋養我們的慧命,發揮我們為人群付出的力量。
    所以救生命,一定要先將自己的慧命救起來,要救自己的慧命,就要知道前面這些事情,「知人間疾苦,方得增長悲智,菩薩運慈用慧,淨行堅持」,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救眾生。芸芸眾生的生命在等待我們去救他們,但是我們必定要將我們的慧命增長起來,從他們的苦難生命中,再增加他們的智慧。
    所以智慧彼此要互動起來,若這樣才能夠「造福慧,入人群」,這就是菩薩最需要。看到非洲的菩薩是這樣在用心,專程回來。讓我們感動的是菩薩願意付出,不怕辛苦,翻山越嶺,來回上萬公里,常常來來回回,一個國家越過一個國家。在非洲的國家就是這樣,為了救拔眾生苦,不怕自己的辛苦,這樣,很感動。
    再者,在敘述,所接觸到那些非洲的人,是那麼地單純,不知道什麼叫做佛法,但是,這群人來了,所說的道理是這麼好,「我們願意接受。這是誰說的?我願意接受,我願意這樣做,我願意去幫助別人。」這很單純,句句的話都聽進去,身體力行。真的是與師父,法緣結很深的弟子在那裡,在非洲。希望他們也能夠一一轉苦,能夠得法,法喜的快樂,轉變他們的人生,能夠製造轉一個來生的因緣。
    佛陀要為眾生轉苦為樂、轉貧為富,他也是同樣。貧婆,連一個貧婆他都沒有放棄。這個貧婆來向佛陀說:「我窮,我貧困,我很想要供養,但是我沒有福,一無所有。」佛陀就說:「你有福,你可以供養。」「從哪裡有福來呢?」「在你的衣服下擺那塊布將要掉了,那塊就能夠來供養。」佛陀連貧婆衣服下擺一角,他都要跟她化緣過來,讓她有因緣也能夠造福、供養。
    這時候我們也是同樣這樣,去輔導他們,「竹筒歲月」的精神重新說起。他們銅板一分、一角,他們覺得有意義、做得到,呼籲大家這樣做,這是他們也要造福,才不會生生世世再那麼貧困,過去生沒有造福,今生遇到了,有人來教他們,知道了,去告訴人家:「一點滴能夠匯集來幫助人。」道理知道了,願意付出,願意去宣導、去集合。
    再者,哪裡有病人,雖然與我不認識,我要去幫助他。不論是照顧病痛,或者是幫助,貧得比自己更貧的人,他們願意去付出。很多很多故事,聽了很感動。所以我們有辦法,不要認為:貧困的人那麼多,苦難人那麼多,哪有辦法?一定要很明確、有信心,告訴大家:「有辦法!」
    只要點滴加入進來,多一點、多一滴,不會影響到你的任何生活,點點滴滴匯加起來,就能夠去幫助、去造福人間。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從小而大。就如將要入經文之前,向大家說的話。
    23:45 ⊙是三乘人,為離煩惱以無染著之清淨智,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度諸眾生,入佛無漏智。
    「是三乘人,為離煩惱,以無染著之清淨智」。這難道不是在解說剛才說的話,人間有這些非洲的菩薩,從臺灣的因緣這樣,為何會跑去非洲呢?既到非洲了,安住在那個地方。就像修行人,三乘人──緣覺、聲聞、菩薩,這三乘人,大、中、小乘的人。大乘的人,做一個,「來來來,大家來集合。告訴你們,我們大家能夠來將這些事情,要多了解。人間無常啊!用心,如何好好把握人生、機會。」
    又與聲聞,「來,你們有聽到嗎?這就是法。人生很苦難,你受很多的苦,這些苦就是這樣、這樣累積的。了解這個人間,就是這樣的因緣,現在有人願意在這個地方,要帶我們,我們就要這樣跟。」那就是聲聞、緣覺,跟著菩薩如何來行、來修。
    那個地方,我也是將他們當成三乘人,這些菩薩去到那個地方,跟他們說一下就很投機,他們就能開始帶我們這些菩薩,進去與那些群眾多了解,多讓他們知道方法。這就是讓他們知道,要如何脫離煩惱?用無染著的心。「我不是僅僅顧自己,我現在知道了,有菩薩來告訴我,我應該要去幫助人;幫助人,我們不能只顧自己。」
    就像在東非,我們在馬普托那個地方,有二、三千位當地志工的種子。現在貝拉港,這個地方是受災的地方,兩個地方是差一千多公里。受災的地方,我們都不認識他們,有災難,我們去救濟他們,有好幾個國家來到貝拉港。當然,馬普托這個地方的種子志工,也將他們帶來了。
    帶來了就開始,「看到這些人的苦,受災難比我們在安定地方的苦,苦多了,我願意發心來這個地方,與他們長久住在這裡,我來培養他們要如何走入慈濟,用慈濟的方法。不是只顧自己,還要顧大家,要如何讓大家心能快樂起來。」這就是因緣,南非有南非起頭的因緣,莫三比克有莫三比克起頭的因緣。這兩邊都有起頭的因緣,匯集來到現在所需要的地方。
    我們帶動,「已度」、「當度」的菩薩,來到這個地方,要來度「未度」的人,這就是佛法要在人間。所以要在人間,一定從小、中而大,這全都是在心理。先打開煩惱,離開煩惱,要先內心要有清理;將煩惱無明都破除了,要顧好心那念的清淨。就是法入心了,了解,沒有受其他的煩惱再影響到,這樣清淨的智慧,一步一步讓他清楚明瞭。
    所以,「斷惑證理」。不要再煩惱了,不要再受這些雜音來困擾了。「即此智之用」。這就是我們要用,我們要先知道,知道之後,我們才能夠用方法過去。菩薩一定要「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這個智,智慧的用途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這些道理清楚了,煩惱無明將它斷掉,才有辦法安心來了解道理。這就是智慧之用,他懂得分別;智叫做「分別智」。能夠有這個分別智,我們知道一個人生命,能夠影響很多人的價值,這就是智。
    「度諸眾生,入佛無漏智」。我們要一直在人群中、在眾生中不斷引度,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接近佛陀無漏的智慧。所以常識不是知道就好了,常識是你要去體悟,你要去身體力行,你要真的去做,做到你身心皆歡喜、得自在,這樣就是真正斷惑證理。
    你還要很甘願,很歡喜去做,不怕眾生的困難,不怕眾生的無明,不怕……,總是真正能夠圓滿,法喜充滿。要有這樣斷惑證理,就是這個智,這個智就是要去度眾生;要度眾生,救度眾生才能夠入佛的智慧。雖然說來反反覆覆,但是就是不能離開這些道理,路就是這樣走。所以能夠了解這些理念,我們就能夠接受佛陀經典,所以經文來看,我們就能夠很了解。所以前面的經文,經典的文就是這樣說:「諸所說法隨其義趣。」
    34:07 ⊙「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所說的法就是隨眾生所需要。那個道理,我們聽到這樣的道理:眾生是「苦」,是「集」來的。我們在這個道理上,我們就要投入去付出,這才是真正會合道理。所以「隨其義趣」,道理的趣向就是眾生的疾苦,菩薩就要行入這道理去,去拔除眾生苦。
    所以,「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與真理,不是僅僅聽啊、聽啊,說啊、說啊,傳啊、傳啊,只是這樣,無法去改變人生的疾苦。真的就是要去,「趣」就是去,回歸回來就是這樣,去付出,回來就是原來的道理,所以無相違背,這就是「實」,這叫做「與實相不相違背」。我們去、回來,站在這個原點,回來也是在這個原點。
    所以「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我們人生再怎麼說,好事就是要做,以前的人說的:「你要做好事,才會得好報。」古時候的人也這樣說,佛更清楚為我們解釋,所以「皆順正法」。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
    37:00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六趣,包含六趣的眾生。
    39:14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六道眾生,心念一動,身所行動。若善若惡,旋轉施為層疊,心念所行處,無不皆是虛妄,戲論諸法。
    42:34 ⊙皆悉知之:能誠心受持經菩薩,持法格力如儀典範;悉知其心之所運用。
    46:00 ⊙三千世界六道眾生,得因緣獲受機教,精進不懈,於是意淨故,言說皆合佛說。
    49:39 ⊙「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51:52 ⊙是持經人心有所思惟,精心籌量解說,無不皆是真實法,由心正故,思忖言談句句合法,無不真實。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6月7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www.daai.tv/master/wisdom-at-...
  • บันเทิง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9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法師
    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 @user-qp6sk2wv9l
    @user-qp6sk2wv9l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3

    🙏🙏🙏🙏💖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感恩上人開示,平安吉祥

  • @mayyeung4041
    @mayyeung4041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感恩上人開示,南無阿彌陀佛❤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感恩上人,午安吉祥

  • @user-fq3rp1tm5f
    @user-fq3rp1tm5f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感恩 上人開示無量心法!
    弟子 感恩合十

  • @user-fl6gz3qb9f
    @user-fl6gz3qb9f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

  • @kolinwon4671
    @kolinwon4671 20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感恩上人開示,弟子雙手合十🙏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113.7.10 第1716集
    〔舉口成病 〕〔不見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