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杨说文博
北大老杨说文博
  • 116
  • 38 252
既然飞天这么帅,为什么南方不流行?#中国文化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มุมมอง: 20

วีดีโอ

蛇为什么从图腾变成了妖精? 蛇对于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蛇年【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151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为什么敦煌莫高窟要限制参观?你是否见过敦煌壁画最初的样子?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29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乐山大佛是哪位? 这尊大佛为什么坐在这里?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27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如何区分中国的妖、魔、鬼、怪、神、仙、精、灵?#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37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佛经里的这些字,到底该怎么发音?(下)#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20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在藏区所处可见的白塔究竟有何寓意?#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23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观音菩萨是如何“变成”女性的? 原本ta是一名“勇猛丈夫”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44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为什么炳灵寺石窟才是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47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国清寺:不收门票、餐费2块,被严重低估的宝藏寺庙#历史#传统文化【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87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一文读懂佛像(2小时合集版)#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164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33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什么是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46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佛菩萨像都很美,这是为什么?#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40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是如何形成的?#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26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这里是“北大老杨说文博”TH-cam唯一【官方频道】 本人杨学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网易公司高管,离职后合伙创立两家公司。 本频道内容为科普文博知识,包括纹样、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器、古建筑、服饰等;通过通俗的、生活化的、有趣的方式,梳理清楚中华文明、文化的DNA!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喜欢请订阅我的频道:bit.ly/PKU-Yang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人文历史 #文博科普
佛经里的这些字,到底该怎么发音?#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65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佛经里的这些字,到底该怎么发音?#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如何形成的?#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54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如何形成的?#山西 #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佛像的衣服有什么讲究吗?#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71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佛像的衣服有什么讲究吗?#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佛陀头顶的肉髻是什么?#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110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佛陀头顶的肉髻是什么?#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佛像手里为什么拿着这些东西?#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52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佛像手里为什么拿着这些东西?#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四大菩萨”为什么选了它们当坐骑?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63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四大菩萨”为什么选了它们当坐骑?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八个故事,看懂“中国龙”8000年发展史!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51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八个故事,看懂“中国龙”8000年发展史!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五方佛的坐骑为什么是它们几位?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44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五方佛的坐骑为什么是它们几位?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如何高效地逛一座博物馆?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34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如何高效地逛一座博物馆?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阿弥陀佛的手势是什么意思?#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82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阿弥陀佛的手势是什么意思?#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佛像最主要的手势是哪五种?是啥意思?#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112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佛像最主要的手势是哪五种?是啥意思?#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三世佛”和“三身佛”分别象征什么?#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202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三世佛”和“三身佛”分别象征什么?#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中国佛像为什么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佛教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79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中国佛像为什么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佛教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不是说“不着相”吗,佛教为什么还要造像?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69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不是说“不着相”吗,佛教为什么还要造像?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你知道吗,中国古代艺术品,一半和佛教相关!#敦煌 #历史 #传统文化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มุมมอง 66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你知道吗,中国古代艺术品,一半和佛教相关!#敦煌 #历史 #传统文 【北大老杨说文博】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xianwang5183
    @xianwang518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安徽人前来学习受教了

  • @0629hyc
    @0629hyc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謝書法大師講解, 最近剛好在練習章草

  • @杨杨林-v8s
    @杨杨林-v8s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周鳳鳥是大家信仰的神物,地位非常高

  • @shawnw7263
    @shawnw7263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看向对面,左方为上。看向文稿,左方是先写的,为上。不少讲究哦

  • @mewebweb
    @mewebweb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三只兔子在一个荷花里面,三角形组成一个核心,三角形才能形成一个空间,才能有产生动力运行起来,一个兔子家庭是由一公兔两个母兔组成的,

  • @jinanwei1102
    @jinanwei1102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謝謝老師講解

  • @行为不端-h6q
    @行为不端-h6q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专业

  • @9niwoume563
    @9niwoume563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谢谢

  • @common2929
    @common2929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跟沒講差不多

    • @chansayee8199
      @chansayee8199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一聽.就知主播不懂玩古玉.乱吹!😅😂🤭

  • @liuziyou2727
    @liuziyou2727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傻帽 讲的啥啊 还北大。。。

  • @jacksevensea4770
    @jacksevensea4770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得教了。所以会草书却不先习楷篆隶,大约就是瞎搞了。

  • @巫菊花張
    @巫菊花張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加油

  • @Ggdhvwsdc
    @Ggdhvwsdc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中共对全民的监控不断升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估计,截至2022年,中国视频监控摄像头部署量将达到 27.6 亿台。按照上述预测计算,近14亿中国人,平均每一个人将“拥有”两台受监控探头。 据广东一位基督徒陈女士告诉自由亚洲,当地到处是监控摄像头:“现在都是这样,遍地都是监控。只是对有影响的人,他们(警察)才去处理。对于一般的骗子,居民受骗,他们都不管的。对百姓来说这是一种监控,肯定不是保护,保护的是他们政权。” 山东龙口维权人士姜国臣在接受自由亚洲采访时表示:“中共耗费巨资用于监控,网络监管,究竟是为了民众利益,还是为了维护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我本人有亲身经历,我于2017年进京上访,被当地接访人员将我们两人打伤,其中一人被打至两处骨折,我们多次报警,却无人受理。警察告诉我们‘监控视频坏了’,中国如此法治让百姓难以相信。” 中共对全民的监控不断升级,从大学教室到天安门广场再到新疆,监控摄像头遍布东西南北,从传统的人力部署快速升级为数字技术监控。包括大数据、云技术、人脸识别、行为识别等AI技术、5G网络等来控制社会,控制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德国《南德意志报》记者马凯(Kai Strittmatter)日前在美国智库哈德森研究院研讨会上表示:“中共的数位集权比过去的恐怖极权更可怕,它是把自我审查的意识植入人的脑中。是让民众自我审查、互相批斗,而且是透过高科技、新技术,来提升自我审查的意识,人民只要相信监控无所不在,就会无时无刻的进行自我审查。” 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立群在接受新唐人采访时说:“数字集权,它比文革就更加进一步了,它会把你个人的所有的信息全部都集中在一起,你的所有生活起居它全部都了解,你根本就是在这个数字极权之下,你逃无可逃。” 陈立群表示:“他掌握你的一切的行踪,所以不让你出门,你就是出不了门,他要给你黄码就黄码,他要给你红码就红码,他要给你绿码就是绿码,所以你在这种极权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监狱。”

  • @王華妹
    @王華妹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加油老陽,我喜歡听我國古人生活!

  • @zhanhaijun2373
    @zhanhaijun2373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杨说文博怎么帐号变了吗?关注人个位数了

  • @arthuryu7141
    @arthuryu7141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有幸去年12月去应县一访木塔!

  • @arthuryu7141
    @arthuryu7141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上次杨老师讲过藻井,解州关帝庙春秋楼上的藻井非常特别,值得一看!

  • @arthuryu7141
    @arthuryu7141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去年12月去了解州和常平,下周去洛阳关林。杨老师的这节课来得真是及时!😁👍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关于中国的历法,有老历、新历、皇历、公历、西历、夏历、农历、阴历、阳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等等多种说法,那么,究竟我们今天在使用的历是什么历呢?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 “日历”的“历”和“历史”的“历”在今天是同一个字,但在古文里面,它们是部首不同的两个字,具体来讲,“历史”的“歷”,在甲骨文里的形符是两个“禾”字加在一起的“秝”(lì)字,意思是禾苗稀疏合宜,一个一个很清晰的样子,到了金文,变成了以“厤”(lì)为声符,“止”就是脚,“厤”和“止”合起来,表示经历、经过。 而“日历”的“曆”,是以“日”为形符,以“厤”为声符,说的就是以日为单位,记录我们农耕社会的历史。 另外,“日”还代表了天,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吉凶祸福,兆于其中,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也取决于它,比如传说中传国玉玺上的篆刻的“受命于天”;而“禾”代表的农作物,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这个天上的“日”和地下的“禾”组成的“历”,堪称天地间最重要的东西,生存于天地间的“人”自然对它高度重视。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问题,什么是“阴历”? 所谓“阴历”,就是以月亮为观测对象的历法。 大多数的文明古国,最初使用的都是阴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太阳又刺眼,又单调,想要抬着头观测太阳然后得出个什么结论,很不容易;而月亮完全不同,一会儿大如圆盘,一会儿细如柳眉,一会儿明亮照人,一会儿晦暗阴沉,一个月之内,感觉每天都在变化,那自然而然,大家对月亮运行规律的认知就会比较快,面积最小的一天到面积最大的一天,中间经过的日子就是一个月。 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所谓的一个月,就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初一的时候,月亏,叫做朔日。什么叫“朔”呢?我们看这个“朔”,从“叛逆”的“逆”省掉走之底,从月,“逆”的意思是“走向新来者”,所以,“逆”加上“月”,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迎接新月”; 相应的,十五的时候,月满,叫做望日,所谓“望”,意思就是地球居中,太阳和月亮遥遥相望。初一的“朔”和十五的“望”,这个“亏”和“望”循环一次的时间就是一个“朔望月”。 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平均是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就是354.36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没办法让老百姓去算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于是,为了便于大家的使用,人们就把“月”简单粗暴地分为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以,阴历里不存在31天的说法,千万不要搞错了。 那什么又是阳历呢? “阳历”的“阳”,指的是太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整年,也叫作一个“回归年”,时间是多长呢?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 同样,大家在使用阳历的时候也是取整数365天,这样,每年就会实际多出近6个小时,4年是不是就多出了近24小时,也就是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在2月里加一天,这一年就是所谓的闰年。啥叫“闰”呢?“闰”就是“偏”、“副”的意思,相对于“正”来说,就是指加出来的日子。 说到这里大家发现问题了,按照阴历,每年是354.36天,按照阳历,每年是365.2422天,这一年就差了10.8822天?接近11天,怎么办?这就来到第四个问题:阴历和阳历如何合并使用呢? 方法是“置闰”,也就是阴历主动向阳历靠拢,古人用的是19年闰7的方法,也就是在19年里增加7个闰月,具体是怎么算出来的?相应所有人都比我这个中文系的人要强,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欢迎大神们在评论区写出你的答案。总之,每隔19年补7个闰月,然后,阴历年和阳历年的天数就重叠了。 我们的第五个问题来了,如果阴历不向阳历靠拢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问题很大。刚才我们说了,阳历说的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它体现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所以,著名的中国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标标准准的阳历,是古代的天气预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置闰,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你日历上的秋天,可能已经是实际上的冬天了。 总结一下,阳历可以准确反映四季变化,但月份和月相的盈亏对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15号也未必是满月,这对于有潮汐观测有需求的人来说,只用阳历会是一场噩梦。而单纯用阴历,根本无法通过节气的变化来指导农业生产。 所以,为了能更好的运用历法,于是就有了第三种历法:阴阳合历。中国的农历,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历。简单说,就是月份跟着阴历走,用闰月的方法,让每年的总天数和阳历相等,而年份则跟着阳历走。 至于今天国际通行的公历,也就是格里历,是在儒略历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制定并颁行。中国开始使用格里历的时间是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使用公历作为历法,使用公元作为纪年,并且沿用至今。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古人的帽子究竟有多重要?为什么齐桓公这么一个比肩周天子的国君会因为丢了“冠”而痛苦不已?我们经常看到的冠、弁(biàn)、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冕旒又是什么? 一、帽子其实是起源于“臭美” (一)“冠”字是什么意思? 小篆的“冠”是会意字。由冃(mào,古同“帽”)、人、手三部分组成,意思是一手持帽戴人头上。由于帽子位居头顶之上,于是就有了“冠军”“……之冠”的说法,表示居于首位、领先的意思。后来,就把形状像冠、位于头顶的东西称之为冠,比如“鸡冠”“树冠”“桂冠”等等。 (二)“冠”的起源 这“冠”在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呢?至少已有5000年。《后汉书·舆服志》上曾有记载,说原始社会时,人们发现一个“规律”,大凡长得很漂亮的珍禽,一般都长着帽子形状的毛角和胡须,于是,人们就按照鸟头的样子,仿制成装有流苏的礼帽,戴在头上作为装饰品。(“上古之人居而野处……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ruí),以为首饰”) 按照这个说法,戴冠最初的目的不是保暖,也不是为了显示身份差异,而是在于装饰,让人显得气宇轩昂。 (三)“冠”的种类 帽子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冠、冕、弁、帻、幞(fú)、巾、乌纱等,仅仅“冠”的种类,《后汉书·舆服志》里就记载了十六种,包括了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云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成为区别官吏职务和等级的标志。 再后来,大家也习惯性地把各种头上的“帽子”都广义地统称为“冠”。接下来,我们就主要讲一讲最重要的帽子,也就是冠和冕。 二、冠:竟然比人命还重要 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对头发的保护可不是小事儿,而冠的作用,就是加在头顶发髻上,以便束发和包发。 (一)不是人人都有“冠礼” 说到冠就不得不提到“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年礼。在古代,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比如周代,只有贵族公卿士大夫家的男子才可以行冠礼,一是说明他二十岁了、成年了,二是表示这个年轻贵族从此有了管理的特权、服兵役的权利以及参与祭祀的权利。 行过冠礼之后,所有人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要是正式场合都得把冠戴上,以表庄重。除了非正式场合,只有辞官、请罪的时候才能有“免冠”这个动作,所以你看齐桓公丢了自己的冠,知道是极不得体的事情,愁的都不敢上朝了。 和“冠”相关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冠盖相望”,指的是一路上官员们络绎不绝,“弹冠”指的是准备上任为官,“挂冠”,说的是辞官不干了。 那平头老百姓成年了怎么办呢?对不起,回家扯块布包起来就好了。 (二)君子死、冠不免 以创业初期的刘备为例,当他还只是个“织席贩履”之辈的时候,就只是用头巾包裹一下,而当上县尉之后,立刻头上就带了冠。那因为没拿到好处而难为刘县尉的胖督邮头上戴的是什么呢?“獬豸(xiè zhì)冠”,獬豸是一种可以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发现奸邪之人就用角把他顶倒,然后吃掉,所以,獬豸冠就是给督邮这种执法官专门带的头冠。 关于“冠”的重要性,《左传纪事本末》还记载了一件事,说的是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孔子的学生子路冲进宫中,和发动政变的人格斗,不幸,子路被对手用戈击中,冠缨也被砍断。令人吃惊的是,子路居然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他放下武器来结扎冠缨,然后,就被敌手砍成了肉酱。 “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类似的段子应该只能出现在周星驰的搞笑片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子路这个书呆子简直是迂腐到了作死的程度,不过,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到古人对戴冠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三、冕:古代服饰中最尊贵的礼冠 (一)冕:帽子上又加了一顶帽子 先看字形。“冕”的初文为“免”,甲骨文的“免”是会意字,像是人头上戴帽子的样子,后来,“免”字被借为“避免”的“免”,于是就用形声的方法造出了“冕”字,以“冃”字为形符,以“免”为声符。 不过,“免”本身已经是帽子,加个“冃”字变成“冕”,相当于在帽子上面又加了一顶帽子,也难怪在所有帽子里数它最为“高贵”。 (二)冕的三个核心要件 《说文解字》里说“冕,大夫以上冠也”,意思是只有地位在士大夫以上的人才有权戴“冕”。还是以《历代帝王图》为例,在这幅画里,一共绘有十三位帝王,其中七位头上戴的都是“冕”。 我们用已经出土的实物来举例子,目前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当属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九旒冕。这件九旒冕1971年在山东省邹城市明代鲁荒王墓出土,是唯一可见的明初冕的实物,弥足珍贵。 我们把“冕”分解来看,其最主要的部件有三处:“武”、“綖”(yán)、“旒”。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其实,这是我要向大家公布的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公司,也就是文赋智库(上海拓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台北故宫的IP授权方刚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可以在除台湾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进行IP的开发。那我们具体的权利和要做的事情是哪些呢? 第一,我们成立了“台北故宫文化交流中心(华东)”,以后,我们会以这个机构为主体对外展开工作; 第二,我们获得了故宫三希堂、故宫精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等三个商标的使用权; 第三,我们拿到了台北故宫内近70万件藏品的IP开发及运营权,可以用来开发实物产品、研发主题展览等等; 第四,我们可以开展互联网推广和运营; 第五,我们可以搭建电商平台并进行运营; 第六,我们可以进行数字产品的制作与发行等工作; 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诚挚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私信了解详细信息,期待和诸位共襄盛举。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本期视频探讨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传统色”?它跟“现代色”有什么区别?第二,传统色和传统文化的关联是什么?第三,皇家阶层、文人阶层、平民阶层和宗教阶层,不同的人群对颜色的理解和运用有什么不同?第四个大问题说说故宫,故宫建筑的颜色有什么讲究?故宫服饰的颜色又有什么门道? 第一个大问题,为啥色彩会有“传统色”的说法?这个传统色和“现代色”有啥区别?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本颜色的分类不同。古代中国的基本颜色分类相对简单,它主要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包括青、赤、黄、白、黑,这些颜色,跟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当代色彩学,基于的是光的三原色理论,也就是红、绿、蓝,这是一种基于物理光谱的颜色理论,跟古代的五行理论天壤之别。 第二个区别,是颜色的象征意义不同。 比如,在以前,红色通常跟火相关,表示热情、繁荣;黄色跟土相关,代表稳重、中庸。而当代的色彩学,更注重的是颜色的心理学和文化差异。 第三个区别,是色彩的搭配跟运用的不同。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装饰品,通常会遵循传统的色彩搭配规则,受政治、宗教、哲学因素的影响很大。当代的色彩学,更注重个性化和创新,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运用颜色,创造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同时,现代科技也提供了更多色彩表现的可能性,比如RGB色彩模式。 第四,是色彩的认知研究不同。当代的色彩学,基于对光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对色彩的认知机制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而古代的色彩理论,更多地基于哲学、宗教等等方面,对于色彩认知的科学研究相对较为有限。 最后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染色技法的不同。根据中国目前存世的纺织品纤维切面分析数据统计,90%以上的传统纺织用的都是植物染色,也就是通过物理压榨或者是加温蒸煮的方式,从植物的根、茎、花、叶里面提取色素,然后对织物进行染色,跟现当代的化学染色织物相比,植物染出的色彩更加地自然润泽、雅致清幽。 第二个问题,传统色和传统文化的关联是什么?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宋炀在《术以证道:植物染色术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影响》里把颜色观念的发展大体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浑然一色。说的是天地万物浑然一色的混沌色彩观; 第二阶段,二色初分,也就是阴阳、黑白和纯杂。宋炀认为,自从有了阴阳观念,中国先民就开始以泥土为染料,把原本白色的织物染成黑色; 第三阶段,三色观,也就是黑、白、赤的三色分明。赤色,对于原始人类来说等于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代表“天”的黑和代表“地”的白,这两种颜色和赤色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的哲思关系; 第四阶段,五色观。哪五色呢?孔颖达说:“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在《释名》里表达了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第五个阶段,多色彩。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纺织品的颜色也不断地丰富,在东汉的《说文解字》里,一共记载了39种色彩的名称,明代的《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里,色彩名称有57种,而到了清代的《雪宧(yí)绣谱》,已经出现了各类的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第三个大问题:皇家阶层、文人阶层、平民阶层和宗教阶层,不同的人群对颜色的理解和运用有什么不同? 儒家的色彩观,出发点是对“礼”的规范,最终目的是实现“仁”,所以,儒家极力维护色彩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且,把颜色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让人恪守本分。《后汉书·舆服志》里就说:“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礼记》里也说:“衣正色,裳间色。” 再说说道家。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玄就是黑,是幽冥(míng)之色,也就是天的颜色。我们知道,“天”在道家思想里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所以,天的“玄”(黑)就有了派生一切色彩的功能,也就有了高于一切色彩的地位。 因此,道家把黑色列为了众色之首,并选为道家的象征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色也多为黑色。 第三,咱们说说文人的色彩观。北京服装学院宋炀认为,文人服饰的色彩观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道家对色彩的社会功能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给社会带来灾难。但是,老庄在否定颜色社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颜色的自然美,认为“无色而五色成焉”,以“五色”为最美,也就是平淡素净之美。因此,文人服饰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几点:崇尚灰白,亲近自然,类虚空,间虚实,最终呈现的颜色,就是清灰淡白。 最后说一说民间,一般来讲,老百姓对正色的运用轻易不敢懵越,所以发挥空间往往在于间色上,另外,间色对染材和染技的要求也不严格,染源又很广泛,因此,间色成为历代民间的流行色。

  • @arthuryu7141
    @arthuryu7141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杨老师啊,一直看你的视频……怎么前段都没啦?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您好,感谢您的支持!这是我在TH-cam开设的频道,之前发布的视频会陆续补发过来,感谢您的关注!!!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什么是“纨绔子弟”?“纨绔”和裤子有什么关联?据说古人都不穿裤子?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纨绔”? 咱们现在的裤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裤腰、裤裆和裤腿,而早期的裤子(也就是“绔”)只有两个裤管,没有裤腰也没有裤裆,穿着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套在小腿的部分,这也就是古代的“胫衣”。许慎《说文解字》说:“绔,胫衣也。” 这种服装的作用其实是保护小腿,膝盖往上就啥都没有了,更像是我们现在说的高筒袜。 由于早期的“绔”是穿在里面,外面有裳遮挡,所以材质上不太讲究,往往用低档面料制作。后来,在汉朝文景之治和丝绸之路畅通的环境下,富人消费丝绸不再是大问题,所以逐渐演变为了 “纨绔”,说的是用料的讲究。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说从“开裆裤”到“合裆裤”的演进 “绔”虽然材质奢华,但从形制上来说,属于咱们现在说的“开裆裤”,为什么要“开裆”呢?因为舒服、通畅,尤其在劳作的时候。 在《格致镜原》里还有一句话,叫做“禹作袴。”之前我们说过,“纨绔”的“绔”也写作“袴”,这个“袴”和现代的“裤”字读音相同,《释名》里说:“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可见,这个字的来源与穿着姿态--“跨”--有一定的关系,强调的是两腿分穿的“跨”的感觉。 第一个阶段:合裆裤的起源 2014年5月,中德两国考古专家对新疆洋海古墓出土的相关服饰进行研究时,两条来自洋海古墓干尸上的有裆裤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借助碳年代测定法,专家认定裤子的年代为距今3300年,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有裆裤。这次发现也支持了另外一个观点:裤子是游牧民族专为骑马而发明的,原因是长袍等衣服不适合骑马。 (二)第二个阶段:中原地区裤子的起源 传统认为,一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中原地区才出现了合裆裤或者叫满裆裤,但是,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了时代最早的麻织品成衣--合裆裤,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裤子是由胡服骑射改装而来的结论,并把裤子的诞生时间直接往前推了450~500年,为研究西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第三个阶段,我们讲讲犊鼻裈的传说 汉代的时候有了裤裆缝合的短裤,叫做“犊鼻裈”(kūn),虽然非常短,有点儿像今天的三角裤,但重点是,它已经有裆了。 关于“犊鼻裈”的起源来有个故事,说西汉的司马相如和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私奔,为了生计,两人开起了酒馆。卓文君在前台接待客人,就是所谓的“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则穿起“犊鼻裈”,和雇工们一起洗涤酒具。为什么叫“犊鼻裈”呢?那是因为裤子的长度恰好达到膝上的犊鼻穴。 第四个阶段:大口裤的流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流较多,中原地区平民大多认为穿裤子是个时尚的事儿,所以,裤子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形制上,当时的裤子裤管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原因是中原气温较高,此外,中原汉人本来就喜欢穿宽松的衣服,所以这“大口裤”也算是对传统穿着习惯的一种承袭。 和“大口裤”相配的,是比较紧身的上衣,称作“褶(zhě)”。“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合称“袴(裤)褶服”,非常方便骑乘,所以多用来做军服。 后来,由于裤管过于肥大松散,不便于行事,人们就用丝带将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缚,这种缚带的裤子,被称作“缚绔”。 第五个阶段:膝裤 而再往后的朝代里,大家对裤子就习以为常了,比如唐代仍然在袍子内穿裤子,但已经开始往贴身方向发展,裤管收紧,裤脚也收了。到了宋代,开始流行一种“膝裤”,通常是套在本来的长裤外面,上到膝盖,下到脚踝,有点儿类似今天的护膝。这套“膝裤”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而且男女都穿。 清代则是把“膝裤”叫成套裤,它的长度已经不只是到膝盖,也有能盖住大腿的。 三、讲完内裤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史,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大问题:和裤子环环相扣的礼仪 中原华夏民族的穿着习惯是“上衣下裳”,就因为这个原因,总有人认为古代人不穿裤子,而且,裤子还被当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亵衣”,即便已经是合裆裤,依旧要用裳来盖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衣服裤子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件服装,而是集政治意义、伦理道德于一身,亵衣被轻视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裤子早期在中原并不流行,形制也就不完善。直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才放下了裤子外穿的偏见,终于全国人民都以穿裤子为时尚了,裤子,这时候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现,以前随随便便用麻布做的裤子也开始使用上了绫罗绸缎。 不过,能用得起绫罗绸缎的还是上层社会,毕竟当时的等级差距不只是地位差距,更是财富差距,而那些放弃了“衣不帛襦袴”的贵族,就被称为了“纨绔子弟”。所以,穷人还是用麻,富人仍旧绫罗绸缎,变的是裤子这件服装的进步,不变的是古代社会烙印般的等级概念。

  • @PKU-Yang
    @PKU-Yang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内衣是如何起源的?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样式以及文化影响如何? 第一个问题,中国内衣的起源--蔽膝。 古代的先民敬畏自然、敬畏生殖,有着强烈的生殖崇拜精神,因此,对生殖器官的保护成为应有之义;此外,随着智慧的提升和道德观念的产生,人们渐渐有了羞耻感,开始需要一样物品来遮蔽自己的敏感部位。于是,在这两点原因的加持下,被认为是中国内衣发端、内衣最早的形制--“蔽膝”出现了。 “蔽膝”其实就是“遮羞布”,这块布“蔽”的不只是“膝”,而且还盖到了两条大腿之上。 早期的“蔽膝”基本是兽皮制作,后续人们又开始制作遮住后面的“蔽膝”,也就进而发展成了“裳”,下身都穿好了,就开始穿上身,就成了“衣”,这也就是“上衣下裳”,古代先民们的第一份套装。 后来,蔽膝材质也发生了变化,皮革与织物兼而有之。此后,蔽膝保护身体、避寒保暖的功能逐渐弱化,而是作为美化服饰的装饰品被围系在腰间,同时又作为尊卑等级的显性标志之一。 第二个问题:不同的朝代,女性的内衣都有什么不同? 先讲汉代的露背装:“抱腹” 汉代的内衣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如果只是在腹部位置上横着裹上一块布,那这块布就叫做“帕腹”;如果在这个“帕腹”的四角加上带子,那就是“抱腹”,意思是带子系紧之后,“紧抱其腹”;如果在“抱腹”上再加上“钩肩”以及“裆”,就成了“心衣”。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内衣并没有男女的界限,大家穿的都差不多。 虽然这时候的内衣有这三种分别,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只有前面没有后面,清一色露背装。那汉代有不是露背装的内衣吗?有,不过真正的兴起要到魏晋时期。 接下来是魏晋的裲裆,这和后来的马甲息息相关。 “裲裆”也称“两裆”,身前、身后各有一片布帛挡住前胸、后背,故称“裲裆”。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至北朝时,裲裆盛行,诗文中频繁提及作内衣用的裲裆。更有意思的是,“裲裆”还可以按季节分成春夏版和秋冬版,秋冬版的“裲裆”可以在内衬里面加上棉花用于保暖。从形制上看,“裲裆”和后世的马甲、背心、坎肩等息息相关。 接下来是隋唐的袔子。 袔子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杨贵妃为了遮住胸部的伤痕而发明的这种内衣。大家都知道,唐代女性以丰满为美,穿“裲裆”估计有点太勒了,于是就拿掉了肩带,发明出无肩带以及从侧面开合的内衣形式,称为“袔子”。 两宋叫“抹胸”。 宋代,程朱理学发展壮大,对女子的贞洁要求更高了,以前袒胸露乳的“袔子”肯定是不能再用,所以女子有了束胸的习惯。宋代的“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所以又称为“抹肚”。 这种内衣在考古发现中有实物,比如福建博物馆考古队在福州浮仓山就出土过宋代赵氏宗族的贵妇黄昇的衣物,其中的抹胸, 素绢材质,共两层,内衬少量丝棉,长55厘米,宽40厘米,上端及腰间各缀绢带两条。 明代的“主腰”。 简单来说,主腰就是一种紧身内衣,外形和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把所有襟带系紧后,会形成明显的收腰。 但从“主腰”的样式上来看,基本就是抹胸的另一个版本。此外,明代最常见的一种主腰,是将绫、罗、纱等制成和胸围相等、长至腰腹的横幅围在胸部,开口可以在前襟,也可以在后襟,开口处有一排钮扣或者系带,用来固定收紧。 在出土实物中,我们能看到山东泰州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工部右侍郎徐蕃夫妇墓出土的主腰,由素绸制成,圆领、对襟、无袖、有后背,像是现代的背心,不过肩带和前面不是连在一起,两肩和两腰处有长条形裆,裆上有带,两襟各有三条带。很明显,这些带系紧后,就会达到收腰的目的,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显身材之道了。 清代的“肚兜” 大名鼎鼎的“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端部分裁为平形,形成五角,上面两角及左右两角缀上带子,使用的时候上面两带系在颈部,左右两带系结在背部,最下面的一角不用带子,正好遮挡住肚脐小腹。材质以棉和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还会用金链,中等之家则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另外,兜肚到了清朝,作用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作用。 其实,肚兜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是人们必备的内衣了,不单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每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比如在《武林外传》这部剧里,里面的大嘴和小六就有穿肚兜的场景,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人们的内衣服饰习惯。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内衣主要的功能是保护肚子,如今,这个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男性内衣主要是保暖,而女性内衣则更多是保护胸部和塑形,因此,男性人群可以选择背心作为内搭,而女性则是使用文胸。不过,中国内衣的演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堪称各个年代文化风韵和社会潮流的生动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