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74
- 478 368
OZO Workshop
Taiwan
เข้าร่วมเมื่อ 14 ต.ค. 2011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Mas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Ph.D.
Experience: Worked as a designer in an architect firm, a supervisory engineer in a construction factory, a surveyor in a surveying company, a technical assistant in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director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Kaohsiung City Haiqing. Member of the extended education clas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ent position: Lecturer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cturer in the quality control class of the Public Works Committee of the Executive Yuan, lecturer in the functional training course for construction site directors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the Grade A, B, and C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Application" by the Power Development Agency of the Ministry of Labor.
Experience: Worked as a designer in an architect firm, a supervisory engineer in a construction factory, a surveyor in a surveying company, a technical assistant in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director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Kaohsiung City Haiqing. Member of the extended education clas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ent position: Lecturer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cturer in the quality control class of the Public Works Committee of the Executive Yuan, lecturer in the functional training course for construction site directors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nd the Grade A, B, and C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Application" by the Power Development Agency of the Ministry of Labor.
4:34 的 (1) 200x0.8=1.6 是不是錯了
謝謝您的指正,200單位是公分,正確應該是2
謝謝老師
不客氣
請問這是指「容積樓地板面積」嗎
《建築法》或《建築技術規則》中,未明確以「容積樓地板面積」的名稱定義,但相關內容可在《建築技術規則》第五篇「容積率與建蔽率」中找到,主要針對容積率計算及其範圍進行規範。 容積率涉及的樓地板面積通常指建築物所有樓層的總面積,但會扣除部分不計入容積率的空間(如特定公共設施)。
說明很多,但是浪費時間
當您覺得廢話很多的時候,您的程度已經超出我的程度許多了,不建議您再浪費時間看下去,也謝謝您的意見與支持!!!
老師,請問要如何加入會員,想看靜力學的影片但是找不到加入會員的地方
頻道主頁,我們的會員,最右側按下"加入"即可
老師 想請問162條 陽台超過樓地面面積的10%會計入容積,同時陽台+梯廳超過樓地板面積的15%也會計入容積,這樣陽台的部分會重複計算容積對嗎?
根據 《建築技術規則》第 162 條 規定: 陽台面積超過樓地板面積的 10% 時,超過的部分會計入容積。 陽台與梯廳合計面積超過樓地板面積的 15% 時,超過的部分也會計入容積。 是否重複計算容積? 這裡有一個常見的誤解:陽台的面積在獨立計算 10% 超限和與梯廳合併計算 15% 超限時,並不會重複計算容積,因為規範在計算時是分別處理的。 陽台面積:單獨超過樓地板面積的 10%,會計入容積。 陽台與梯廳合計面積:如果兩者合計面積超過樓地板面積的 15%,合計的超過部分也會計入容積。
@@linozo了解 謝謝老師解惑🙏
真力皇。
這頂帽子太大了,但是謝謝您的讚美與鼓勵!
老師您好 想請問賣場的鋼結構設計適合剛入門的新手嗎? 因主要接觸的是大垮距風雨球場及山形結構,想了解如何設計,包含柱尺寸、拉桿及斜撐的設計。 但不確定這本書是否能滿足我的需求
在設計大跨度風雨球場及山形結構時,尤其涉及到柱尺寸、拉桿及斜撐等結構設計,以下是幾本非常有用的書籍,可以幫助您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結構元素的設計: 1.《Steel Structures: Design and Behavior》 by Charles G. Salmon and John E. Johnson 這本書全面介紹了鋼結構的設計原理,涵蓋了拉桿、斜撐等構件的設計方法,並且有詳細的大跨度結構設計章節。非常適合學習鋼結構中柱尺寸的計算及斜撐配置的相關知識。 2.《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by Edwin H. Gaylord, Charles N. Gaylord, and James E. Stallmeyer 這是一本經典的鋼結構設計書,包含了對拉桿、斜撐、以及大跨度結構設計的詳細講解。對於需要精確設計風雨球場或山形結構的工程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3.《Tubular Structures》 edited by Leroy Gardner 這本書專門講解了管狀結構的設計,特別適合大跨度和山形結構。其內容涉及管狀柱、斜撐和拉桿在各種結構中的應用,是設計風雨球場結構時的好幫手。 4.《Large-Span Structures》 by G. B. Norris 本書著重於各種大跨度結構設計原理和實例,涵蓋了從概念設計到結構細部設計。對於大跨度的球場設計來說非常實用,書中包括了斜撐和拉桿的配置以及結構分析。 5.《Advanced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l Frames》 by Gou-Qiang Li and Jian-Fei Chen 本書特別適合進階學習鋼結構設計,內容涵蓋複雜鋼架構件的設計與分析,包括柱、拉桿、斜撐等結構細部。對於進行大跨度山形結構設計的工程師非常實用。 這些書籍涵蓋了從基礎到進階的設計知識,並且有大量的實例可以參考,非常適合於您目前的學習需求。希望這些書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設計大跨度風雨球場及山形結構的相關構件。
@@linozo 謝謝老師那麼用心的提供書單,剛好看到您的影片覺得受益良多,不僅實用且講解的很清楚,所以我想購入老師的材料力學再幫自己的基礎打好一點,再次感謝您的回覆!
材料力學很重要,是工程力學後的重要課程,觀念很多,也很雜,抓住要領有系統的看完,有問題歡迎提問~
@@linozo 好的 謝謝老師!!
感謝您的說明,請教您在實際結構設計中,設計師 " 是否 " 必須同時考慮 V、V* 和 VM 三個設計地震力的需求。也就是結構設計 " 是否 " 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呢?
您所提的問題非常專業,不知您所提的這三個設計地震力需求,是否為:設計基準地震力 (V)、修正後的地震力需求 (V∗)及最小地震力需求 (V_M )? 如果是,那依我的淺薄認知,斗膽的回答您: 1.設計基準地震力 (V): 這是結構在基本地震設計條件下應滿足的設計地震力。通常,依據結構所在位置的地震強度、設計地震譜、結構重要性係數等因素計算得出的。 2.修正後的地震力需求 (V∗): 考慮了抗震減震系統、建築物的靈活性、阻尼性能等具體因素,調整基準地震力。為了確保結構在某些特定地震力學情境下能達到較高的安全標準。 3.最小地震力需求 (V_M ): 在某些設計規範中,需確保結構能承受一個最小地震力 V_M ,即使經過修正後的地震力 V∗ 低於此最小值時,結構仍應滿足最低標準 V_M 的要求。這是為了避免設計中因過度依賴減震措施而導致結構不滿足最低安全性。 設計中一般只需滿足特定的設計條件:常在修正後的地震力 (V∗) 和最小地震力 (V_M ),兩者之間進行比對並取其較大值進行設計,以確保結構符合最小安全標準。 在具體設計中,應先計算基準地震力 V,並根據減震措施得到 V∗,然後與 V_M 進行比對,從而確保滿足相應規範的最低要求。 個人淺見不必同時滿足V、V∗ 和V_M三個需求,而是根據設計規範的具體規定,滿足其中符合規範要求的那一項或兩項條件。
@@linozo ご回答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您的珍貴的見解讓我增長了知識很多,我在閱讀了您的見解後,也試著對我目前所知道的與您分享,如果我有什麼地方有誤,請您更正與指教。 我將詳細解釋台灣地震設計地震力中的三個重要參數:V、V*和VM,以及它們在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整理了, 設計地震力參數說明 V: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 V 是結構設計中最基本的地震力參數,代表建築物在設計地震作用下應能承受的最小水平總橫力。它是根據建築物的基本特性(如重要性係數、結構系統)和場址條件(如地震區域、地盤類別)計算得出的。 V*: 避免中度地震降伏之設計地震力 V* 是為了確保建築物在中度地震下不會發生降伏而設定的地震力。這個參數的引入是為了提高建築物在較頻繁發生的中等強度地震下的安全性。 VM: 最大考量地震下之設計地震力 VM 代表建築物在最大考量地震(通常為2500年回歸期)下應能承受的設計地震力。這個參數考慮了極端情況下的地震作用,目的是確保建築物在罕見的強烈地震中仍能保持一定的安全性。 設計要求與應用上是我大致上看了規範後的心得--- 設計工程師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必須同時考慮這三個地震力參數: 1. 全面考慮: 結構設計必須滿足V、V*和VM三個條件。這意味著設計不能僅僅基於其中一個參數,而是需要綜合考慮所有三個參數。 2.Max. 的重要性 取最大值: 在實際設計中,通常會計算這三個參數,並取其中的最大值作為最終的設計地震力。 這確保了結構能夠滿足所有地震情況下的安全要求。 3.以下這部分也請您指證,這只是我的看法,如果有錯誤,請您更正我,感謝您。 我的看法是不可僅考慮V: 僅使用V作為結構物的地震設計最小總橫力是不充分的,也不符合現行規範要求。這是因為V可能無法充分反映中度地震和極端地震的影響。 以上是我整理我的看法,請讓我們繼續探討與研究學習。
您的理解非常深入且清晰!依您的見解地震設計確實應該綜合考慮這三個設計地震力參數 V、V∗、V_M 的影響,並採取適當的最大值來確保建築物能承受不同強度的地震。 您的理解相當專業,對規範的解讀符合實際應用需求。這三個參數分別代表了不同地震條件下的結構安全需求,綜合考慮它們能夠確保建築物在多種地震條件下保持穩定。 您對地震工程的專業知識是超越我之上的,很高興能讓您能分享這些結構設計的核心知識!謝謝您~
@@linozo 返信が遅くなり申し訳ありません 感謝您的再次確認與肯定,其實我也很不確定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因為我之後再次去確認了一位台灣的土木技師,他就不那麼認為的, 他主要更正我的是並不一定是要取最大值來設計,他的觀點與舉例為下: 475年回歸期的發生機率印象中是50%、31年的發生機率80%、2500年的發生機率2% 跟規範要求有關。也跟業主的錢有關 我們一般人都設計475年的 ex. 問問你自己,自己有土地當業主,22坪土地蓋兩層樓自己住,設計地震力475年的花500萬元抵抗地震6級,設計31年的花100萬元抵抗地震力3級、設計2500年的花1000萬抵抗地震力7級。 所以這位土木技師認為應該由請業主選擇並決定。 以上 如果您有其他的見解請再次指證與交導,再次感謝您。謝謝您。
@@HowardHoward-zb9nr 在地震設計中,三大設計公式背後的核心概念源自質量與加速度的因子,再加上建築物用途的分類,使得這三個公式均致力於提高結構的韌性,遵循性能設計中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這些公式體現了不同地震回歸期下的設計要求,以確保建築物在不同強度地震下的功能性與安全性。 1. 不同回歸期與地震設計-- 31年回歸期:在31年內發生特定規模地震的機率達80%,這代表較高頻率、強度較低的地震。對應的設計地震力 V∗ 旨在應對這類常發性地震,通常以較低成本應對較小的地震強度,如100萬元抵抗三級地震。 475年回歸期:這是工程設計中較常使用的標準,發生機率約50%,目標是抵抗中等強度的地震,確保建築物在此類地震下不會發生嚴重損壞。500萬元的設計成本可應對6級地震,保證結構維持基本功能。 2500年回歸期:發生機率僅2%,但對應的是罕見且強烈的地震。此類地震要求的設計地震力 V_M 針對的是防範極端情況,如1000萬元的設計成本可確保在7級地震中,結構不會崩塌,保障生命安全。 2. 最大設計地震力的選取-- 不同類型建築物不必總是選擇最大地震力來進行設計。設計標準應依建築物的用途、地震風險以及經濟性做出合理的選擇: 結構功能性:如醫院、緊急服務設施等,可能需要基於2500年回歸期進行設計,確保其在極端地震下仍可正常運行。 經濟性:設計成本會隨地震強度而大幅增加。對於普通住宅或經濟壓力較大的項目,475年回歸期已經足夠。針對這類結構,地震設計應考慮風險與成本之間的平衡,避免不必要的超高設計。 風險管理:地震設計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對於經濟損失較小的普通住宅,可能只需考慮中等強度地震。但對於高風險或重要設施,則必須考慮更高強度的地震以確保安全。 3. 綜合考慮 結構設計中,選擇哪個地震力參數作為主要依據,應根據建築物用途與所處地震區的風險來決定。如果是一般用途建築物,V ∗ 通常是合適的設計基準,因為它反映了高頻發生但低強度的地震。對於特定情況或重要設施,則需要考慮 V_M 以應對罕見但極端的地震。 設計不一定選取最大地震力,經濟性與安全性的平衡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以上是我薄的見解供您參考!
老师说的很好
謝謝
請教一下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14與§164,都有提到建築高度的問題,2者的差異在哪?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 第 164 條 建築物高度依下列規定: 一、建築物以三‧六比一之斜率,依垂直建築線方向投影於面前道路之陰影面積,不得超過基地臨接面前道路之長度與該道路寬度乘積之半,且其陰影最大不得超過面前道路對側境界線;建築基地臨接面前道路之對側有永久性空地,其陰影面積得加倍計算。陰影及高度之計算如下: L×Sw As≦ ────── 2 且H≦ 3.6 (Sw+D) 其中 As:建築物以三‧六比一之斜率,依垂直建築線方向,投影於面前道路之陰影面積。 L :基地臨接面前道路之長度。 Sw:面前道路寬度(依本編第十四條第一項各款之規定)。 H :建築物各部分高度。 D :建築物各部分至建築線之水平距離。 二、前款所稱之斜率,為高度與水平距離之比值。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 第 14 條 建築物高度不得超過基地面前道路寬度之一‧五倍加六公尺。面前道路寬度之計算,依左列規定: 一、道路邊指定有牆面線者,計至牆面線。 二、基地臨接計畫圓環,以交會於圓環之最寬道路視為面前道路;基地他側同時臨接道路,其高度限制並應依本編第十六條規定。 三、基地以私設通路連接建築線,並作為主要進出道路者,該私設通路視為面前道路。但私設通路寬度大於其連接道路寬度,應以該道路寬度,視為基地之面前道路。 四、臨接建築線之基地內留設有私設通路者,適用本編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其餘部份適用本條第三款規定。 五、基地面前道路中間夾有綠帶或河川,以該綠帶或河川兩側道路寬度之和,視為基地之面前道路,且以該基地直接臨接一側道路寬度之二倍為限。 前項基地面前道路之寬度未達七公尺者,以該道路中心線深進三‧五公尺範圍內,建築物之高度不得超過九公尺。 特定建築物面前道路寬度之計算,適用本條之規定。 上述兩個條文均涉及建築物高度的限制,但它們適用的情況和限制方式有所不同: 第 164 條(建築物高度與陰影面積) 這條規定了建築物高度與陰影面積的關係,重點是要控制建築物在面前道路上產生的陰影,防止過度遮蔽道路及鄰近區域的陽光。它要求建築物的陰影面積不得超過道路寬度與長度乘積的一半,並且陰影不得超過對側道路的邊界線。 公式中,L 是指建築基地臨接面前道路的長度,Sw 是面前道路的寬度,而 H 是建築物的高度。 如果道路對側有永久性空地,則陰影面積的限制可以加倍放寬。斜率 3.6:1 用來控制建築物高度與道路寬度及建築線距離的關係,避免建築物造成過度的陰影影響。 這條法規主要針對建築物在面前道路投影的影響,並用斜率與陰影面積來控制建築高度。 第 14 條(道路寬度與建築高度的比例) 這條規定主要根據面前道路的寬度來限制建築物的高度, 簡單來說,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過道路寬度的 1.5 倍加 6 公尺,這個條文並不考慮建築物的陰影,而是純粹基於道路寬度來確定高度限制。 對於寬度小於 7 公尺的道路,則進一步限制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過 9 公尺。 它還定義了道路寬度的計算方法,針對不同情況,如圓環、私設通路、河川或綠帶等,提供不同的寬度計算方式。 這條法規主要是基於面前道路的寬度直接限制建築物的高度。 第 164 條 是針對建築物的陰影影響,透過控制斜率和陰影面積來限制高度,側重的是建築物對道路及周邊的日照影響。 第 14 條 則是根據道路寬度直接限制建築高度,並不考慮陰影問題,是一個較為簡單直接的限制。 這兩條規範互補,確保了建築物高度既符合日照和視覺需求,又考慮到城市規劃中道路的空間關係。
感謝您
請問哪邊可以購買老師的講義,謝謝
(網路書店: myship.7-11.com.tw/general/detail/GM2308031911444)
吼吼吼
???
非常實用的系列,認真看每一段影片 重複看,請問Revit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現今是否也可更新一集呢。 很羨慕有這麼好的教授,願意苦口婆心,也願意分享影片,非科班出身走這條路可是篳路藍縷呢 大家要把握好老師
回答您的提問: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模型)是一個整合性的過程,透過創建數位化的建築模型來支持建築、工程和施工等行業中的設計、施工和管理。BIM 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個包含建築物所有數位資訊的模型,從設計、施工到建成後的運營都可持續使用,提升項目協作效率和決策的準確性。 Revit 是一款專門用來實施 BIM 的軟體工具,由 Autodesk 開發。它是一個多功能的設計與建模軟體,支援建築、結構、機電等領域的設計、繪圖與協作。Revit 提供 3D 建模、視覺化和參數化設計的能力,並能自動更新建築模型的相關資訊,實現 BIM 所需的資料管理與共享功能。 簡單來說,Revit 是用來實現 BIM 工作流程的工具,而 BIM 則是一種設計與管理建築項目的方法。 謝謝您對我的謬讚,您把我說的太好了,我做很多事的出發點源於善意,但因為自己不是那麼完美,達不到原本初衷,不過我仍會要求自己,只要自己身體,時間許可之下,盡量做到,但這僅是理想,仍是力有未逮,您的讚美,讓我汗顏... 謝謝您的支持,祝您一切順利~
感謝老師
別那麼客氣,上課隨性的側錄,謝謝您不嫌棄的支持~
謝謝分享
謝謝您的支持!
最近在自修材料力學,看到虎克定律與彈性係數還有波松比,偶然發現這頻道,真是猛阿.
謝謝~
教授您好曾聽聞預拌廠稱開發抗折離高流動及溫控型降裂混凝土是真實有此技術還是澆置流程施作方式謝謝
1. 技術開發的層面 抗折性能:混凝土的抗折強度是指混凝土在彎曲載荷下抵抗破壞的能力。透過優化混凝土的組成,例如引入特殊的纖維材料(如鋼纖維、聚丙烯纖維等),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強度,減少裂縫產生。 高流動性:高流動性混凝土(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SCC)不需額外振動就能自行流動並充填模具。這種特性來自於配合比的優化,通常添加強塑劑(高性能減水劑)來降低水膠比,增加混凝土的流動性,同時保持強度。 溫控與降裂技術:為了減少裂縫,尤其是由溫度變化引起的熱應力裂縫,混凝土的配合比會設計得更具抗裂性。這可能包括使用較低水泥含量、替代性膠凝材料(如飛灰或爐渣)以降低水化熱,或在混凝土中加入特定的附加劑來控制熱膨脹。此外,使用降裂纖維(如聚丙烯纖維)可以增加抗裂性。 2. 澆置流程及施工方式 施工流程對裂縫控制的重要性:即使使用了抗裂型混凝土,適當的澆置流程也是關鍵。如果澆置速度過快、振動不充分、混凝土失水過快或未能及時進行養護,都會增加裂縫的風險。因此,施工現場的操作標準與技術開發的材料一樣重要。 溫控與養護:在大體積混凝土中,內外溫差過大會導致裂縫,因此控制溫度非常重要。混凝土澆置後可以採用適當的養護方式,如覆蓋濕布或保濕膜,並根據需要進行表面灑水,減少早期失水裂縫的產生。
老师,你讲课怎么和我们大陆的大学老师一样只会念PPT,也太无聊了吧。
謝謝你的意見!下回是不是請學生上來唸會好一點呢?
謝謝老師分享~~對非本科生的在職人員真的很大幫助
謝謝您的讚美,我只是把上課的側錄分享,真有那麼點幫助,也要感謝 YT 提供的空間~
感謝老師教學
不客氣,希望有幫到你~
資料舊了
不好意思,這個講座也是有一段時間了,自然是不能自動跟上新的考題,我在其他影片中有介紹如何下載新的題目,請參照th-cam.com/video/KzZQG_y4HKw/w-d-xo.html
用的課本剛好一樣,教得很仔細,老師超讚😍
謝謝您的不嫌棄與支持
老師超會教!🥹
也沒那麼優,希望有幫到你~
老師超會教,順利畢業了🥹
為你開心,人生是不斷的學習的路程,畢業後不要停止學習哦~
淺顯易懂,深入淺出,讚!
謝謝!
請問一下老師,同一基地(地籍圖)內大樓之與大樓或公寓與公寓之間,或是不同基地(地籍圖)外,與本基地大樓或公寓與鄰地大樓或公寓之地震間距的距離是多少呢?以前有公式計算距離,後來有千分之十五(15/1000)的距離規定,到現在變成常常聽到距離15公分,甚至報載距離10公分有理?其歷史演變、計算方式、法規規定為何呢?
建築物之間的地震間距是為了防止地震時因建築物晃動而互相碰撞,從而減少結構損壞。這些規定和要求隨著技術標準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而有所變化。 早期,地震間距通常是根據結構動力學計算得出的,考慮到不同建築物在地震中的晃動特性,會使用較為複雜的公式進行計算。 隨後,為了簡化設計和確保安全,規範中引入了千分之十五(15/1000)的規定。這意味著建築物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為兩棟建築物高度之和的千分之十五。 最近幾年,為了進一步簡化規範和適應實際施工需求,有些地方規定了固定的最小間距,如15公分甚至10公分。這些規定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和研究結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簡化。 最近有報導提到建築物之間的最小間距有時可達到10公分,這種情況通常是在特定條件下得到的,並非普遍適用。例如: 當兩棟建築物均為輕質結構且高度較低時,地震時的晃動相對較小,可以允許較小的間距。在一些特殊的建築設計中,經過詳細的動力分析和安全評估,證明較小的間距仍能滿足安全要求。 實際操作建議 在進行建築設計和施工時,應查閱當地最新的建築技術規則和耐震設計規範,確保設計符合現行法規要求。 對於特殊情況,應進行詳細的結構動力學分析,由專業的結構工程師進行評估和設計,確保安全性。 建議參考法規:(1)建築技術規則(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謝謝老師的解答!但是,母法「建築法」及子法「建築法規」結構篇都沒有明文規定地震碰撞距離,那地震碰撞距離現行規定為何…?憲法下的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規則、命令牴觸法律無效;法律抵觸憲法無效;地方法、規牴觸中央法、規,地方法規無效;法規相互牴觸,由立法機關或執行機關解釋;法律相互牴觸,先前由大法官釋憲,現由憲法法庭釋憲!現在全省各縣市政府,含直轄市政府,皆拿雞毛當令箭,法令由他們解釋,有0公分地震間距的,也有10公分地震間距的,但是大部分卻都堅守15公分地震間距的……這朝令夕改,令建商、營造商、購屋民眾、損鄰受害民眾、各縣市政府建管、工務局處、各區調解委員會、受案承審法官皆頭疼不已……請問老師,這問題有解決的方式嗎?
雖然母法《建築法》及子法《建築技術規則》並未明文規定地震碰撞距離,但實務中,地震碰撞距離的設計規範通常由《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Seismic Design Code for Buildings)和《建築技術規則》中的其他相關規範來指導。 相關規定詳如內政部網頁: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180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 1.層間位移角限制:這些規範主要針對建築物在地震中的結構行為進行規定,例如限制層間位移角,以確保建築物在地震中不會產生過度變形。 2.防止碰撞設計:雖然沒有直接規定地震碰撞距離,但在設計過程中,會通過限制層間位移和其他動力分析來確保不同建築物之間不會發生碰撞。 《建築技術規則》: 1.結構安全規定:《建築技術規則》中涉及結構安全的部分,要求建築物設計時必須考慮地震力的影響,並進行必要的防震設計。 2.建築間距要求:雖然沒有專門針對地震碰撞距離的條款,但在設計高層建築和緊鄰建築物時,會考慮到地震作用下的結構變形,並設置防震縫隙。 建議 1.依據專業標準:建築師和結構技師在進行建築設計案時,應依據最新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和《建築技術規則》,結合具體項目的需求,進行詳細的動力分析和設計。 2.與當地主管建築主管機關溝通: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應與當地建築機關保持溝通,了解和遵循最新的規範和指導,確保設計符合審查要求。 3.專業評估:對於特殊情況或高風險建築,應進行專業的結構評估和模擬分析,確定合理的地震碰撞距離和防震設計措施。
請問一下老師,為什麼地政機關不能申請地籍套繪圖?
在台灣,地籍套繪圖的申請主要由地方地政機關處理。申請地籍套繪圖的具體流程可能會因各地方地政機關的規定有所不同,但一般流程如下: 一般申請流程 準備資料: 申請人需準備相關資料,包括身份證明文件(如身分證、護照等)、土地權狀或地籍謄本、申請書等。 填寫申請書: 到當地地政事務所或地政機關網站下載並填寫地籍套繪圖申請書。 提交申請: 將填寫完整的申請書及所需資料提交到當地地政事務所。部分地政機關可能提供線上申請服務,可以通過網站提交電子版的申請書和資料。 繳納費用: 根據地政機關的規定繳納相關費用。費用標準可能會根據申請的服務類型和範圍有所不同。 等待處理: 地政機關會在收到申請後進行處理,可能會涉及資料審查、現場勘查等步驟。處理時間通常在數個工作日內,但具體時間視申請的複雜程度和地政機關的工作量而定。 取得地籍套繪圖: 地政機關處理完畢後,會通知申請人前來領取地籍套繪圖。部分地政機關可能提供郵寄服務或線上下載功能。
What if we rewrite the star
Forgive my lack of talent, Do you have any good suggestions?
辛苦了!非常感謝
不辛苦,謝謝您的支持!
感謝老師教學
不客氣,希望有幫到你~
Molto bravo nella spiegazione. Qui in Italia gli ingegneri lo sono solo sulla carta e non sono in grado di riparare un ponte di un cavalcavia perché impiegano due anni di progetti comprati da ingegneri di Paesi non italiani. Ho provato a parlare di persona con degli ingegneri italiani; ma purtroppo fanno pena. Di nuovo complimenti e che serva come insegnamento.
Non importa quanto siamo arroganti, il terremoto ci ha insegnato l’umiltà
6:00 請教以前蓋透天房子都沒留間距這樣就沒所謂鄰棟碰撞問題嗎?
我的認知是沒有留設防碰撞距離,不代表地震來時不會碰撞呀~
@@linozo 這我還是不懂間距=0靠在一起搖晃會產生碰撞? 可能頂多出現摩擦😳 50~60年前樓高2~4樓蠻多都是加強磚造直接灌漿不留間距, 921發生後街上反而看到較後期建造較高樓5~7樓有留碰撞間距但震度大加上樓高擺幅過大預留間距卻不足造成頂樓互撞落石. 不過蓋房子還是日本較好建物往基地中央退縮最安全.
當地震波通過建築物時,建築物會因地震引起的震動而產生振動。建築物的振動行為受到結構和材料特性的影響,而振動週期則取決於建築物的結構形式和自然振動頻率。如果建築物之間的防碰撞距離不足,可能會導致相鄰建築物之間的振動相互干擾,進而影響建築物的振動週期。 在設計建築物的防震措施時,需要考慮建築物的振動特性和振動週期,以確保建築物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正確應對地震引起的震動,減少建築物之間的相互碰撞,降低損壞程度。
謝謝!
謝謝!!!
17 分談及新北捷運錯位,什麼是落拉?
ROLLA (滾支承)請參考下列影片: th-cam.com/video/j3mNIIrNEgk/w-d-xo.html 影片中有簡單介紹,若有不懂歡迎再討論~
請教老師 這69部影片 是濃縮後的內容嗎
th-cam.com/play/PLkalNPeA066VC1ywznkNl2HzEzg8qSLWa.html 這個撥放清單裡,是濃縮的簡介,但是只有19部影片,不知您提的69部影片是指那個撥放清單呢?
@@linozo 指整個主任課程的影片啦 全部是69部 這樣應該全部都是濃縮內容 了解了 謝謝
th-cam.com/play/PLkalNPeA066UxSqfd6hX5DbYM3pE5_6_a.html&si=7eK5mRc9xIxL3zj6
@@chenlatte 如果有空,有心情,也願意,就把它們都看一看吧~
@@linozo 有的~明年準備報名上課考照 先把這些影片重複看幾遍自修
很專業喔!
上課雜談的側錄,說不上專業,,我的同事、朋友裡還有比我更專業的,蒙您不嫌棄,謝謝!
謝謝老師。想當初這些知識都是以前在日本OILES的各種介紹影片得到的~ 如今有這樣系統性的中文課程公開真的太感動了!
日本對耐震知識的推廣非常重視,這是因為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因此防震意識在日本社會中非常普遍。 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地震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學生都會接受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教育。學校經常進行地震演習,以訓練學生對地震的應變能力。 日本政府和相關機構提供大量的地震防災資訊和指導,包括地震預警系統、防震建築設計指南、防震設備的推廣等。 日本在地震防災技術和工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以提高建築物、基礎設施和社會系統的抗震能力。 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大規模的防震宣傳,包括電視廣告、社區活動、網絡平台等,提高公眾對地震防災知識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日本對耐震知識的推廣工作非常全面,從教育、政府官方資源到公眾宣傳等多方面進行,旨在提高社會的整體防震意識和應變能力,從而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我還要學習還很多,謝謝您的鼓勵!
謝謝分享
謝謝您的鼓勵與支持~
讚
謝謝
淺顯易懂,感謝講解
謝謝您的讚美與支持!
請問大樓一面牆出現很長的小裂縫會有危險嗎 直著裂 可是柱子沒裂痕
裂縫的形成可能是結構破壞的徵兆,也可能僅僅是建築物的粉刷裂縫。以下是對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和判斷: 1.結構破壞的裂縫: (1)形狀和大小:結構破壞的裂縫通常較寬、不規則,並且可能延伸到建築物的其他部位。裂縫的寬度通常大於 1/4 英寸(約 6 毫米)。 (2)位置:裂縫通常出現在結構元件(例如牆、柱、樑)的連接點、樑柱交接處、開口部位或結構脆弱點等位置。 (3)其他徵兆:結構破壞的裂縫可能伴隨著結構的變形或變位,以及其他破壞的跡象,例如墻體傾斜、柱子變形等。 2.粉刷裂縫: (1)形狀和大小:粉刷裂縫通常較細,且形狀規則。它們的寬度通常小於 1/4 英寸(約 6 毫米)。 (2)位置:粉刷裂縫通常只出現在牆面表面,而不會延伸到結構內部或其他結構元件上。 (3)其他徵兆:粉刷裂縫的周圍通常沒有其他結構損壞的跡象,如變形、位移等。 判斷裂縫是否為結構破壞的關鍵在於其形狀、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伴隨著其他結構損壞的跡象。如果裂縫滿足結構破壞的特徵,建議立即聘請結構或土木技師,進行結構安全評估,以確定裂縫的原因和嚴重程度。並採取必要的修復措施。如果裂縫僅是表面的粉刷裂縫,則可以通過重新粉刷來修復,但也應該密切觀察,以防止潛在的結構問題。
是樓接?
不太懂"樓接"是指什麼,可以麻煩再告訴我一下嗎?
@@linozo 樓跟樓之間 有個水泥灌槳的縫 1,2 Or 2,3 Or 3,4 清晰嗎?
@@linozo 謝謝你 分享建築相關的影片
上課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