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
- 28 296
佛
Malaysia
เข้าร่วมเมื่อ 23 ส.ค. 2009
Motivation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每天念108遍 ),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六字四音,#南无阿弥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圣号,难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108遍,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佛号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 四字四音,阿弥陀佛 四字五音,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大慈悲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日誦大悲咒108遍,阿弥陀佛圣号 四字四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阿弥陀仏,阿弥陀如来,南无,南无大行,阿彌陀佛,弥陀圣号,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佛聖號》,佛教歌曲100首,佛教歌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一声佛号一声心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常誦此咒 可得無限光明助延壽),佛经,菩萨,佛,诵经,法华经,普门品,南怀瑾,放生,不花钱,方法,福报,放下,心经,开松老和尚,唱诵,观世音菩萨
มุมมอง: 728
วีดีโอ
藥師佛心咒 ( 每天念324遍 ) #藥師佛心咒 #每日念誦 #療癒咒文#MedicineBuddhaMantra #DailyRecitation #HealingChant
มุมมอง 91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藥師佛心咒 ( 每天念324遍 ) #藥師佛心咒 #每日念誦 #療癒咒文#MedicineBuddhaMantra #DailyRecitation #HealingChant
Combine havester|no copyright combine havester video|mesin padi|没版权影片|早上|早晨|版权影片|稻田|稻米|稻米乡
มุมมอง 64 ปีที่แล้ว
Combine havester|no copyright combine havester video|mesin padi|没版权影片|早上|早晨|版权影片|稻田|稻米|稻米乡
Get More Views with this Stunning No Copyright Paddy Field Intro for Your Videos没版权影片|早上|稻田|稻米|稻米乡
มุมมอง 1034 ปีที่แล้ว
Get More Views with this Stunning No Copyright Paddy Field Intro for Your Videos没版权影片|早上|稻田|稻米|稻米乡
Unleash Good Fortune: Watch the Stunning, Copyright-Free FengShui Fish Video Now!
มุมมอง 115 ปีที่แล้ว
Unleash Good Fortune: Watch the Stunning, Copyright-Free FengShui Fish Video Now!
Attract Abundance: Get Daily Dose of FengShui with this Breathtaking, Copyright-Free Fish Video!
มุมมอง 575 ปีที่แล้ว
Attract Abundance: Get Daily Dose of FengShui with this Breathtaking, Copyright-Free Fish Video!
Discover the Beauty of Tanglung Trees: Watch this Stunning, Copyright-Free Video Now! #Nature
มุมมอง 165 ปีที่แล้ว
Discover the Beauty of Tanglung Trees: Watch this Stunning, Copyright-Free Video Now! #Nature
一心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
👍
顶礼阿弥陀佛🙏🙏🙏 抄录《弥陀赞》 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渡众生,极乐邦。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弥陀圣号若称扬,同愿往西方。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抄录《弥陀诰》 志心皈命礼!三界医王,四生慈父。宏宣四十八愿,解除千百亿愆。提超万类,似日丽天。拯接群生,如月映水。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西方接引导师,金色能仁阿弥陀佛! 志心皈命礼!金容满月色,化浮屠广开四十八愿渡众生。常铸金轮添寿算。若有专持名号者,定生乐国受逍遙。专持斋戒诵经文,超出轮回生极乐。我等虔诚皈命礼,消除屡劫罪根源。善因善果早圆成,不昧大圣宏誓愿。大圣大慈,本师和尚阿弥陀佛! 抄录《弥陀经》 大慈阿弥陀,大悲阿弥陀。 十方三世佛,第一阿弥陀。 佛力赛乾坤,佛光徹山河, 佛性证联邦,佛心慈娑婆。 四十零八愿,大愿亦云多。 娑婆诚心人,朝夕念弥陀。 改恶而行善,心常作佛摩。 造次必于是,颠沛不蹉跎。 操持行不变,现患即消磨。 临终来接引,渡过恒沙河。 灭除亿万劫,不赴深阎罗。 归于净土中,生于莲花窝。 不受轮回苦,永远侍弥陀。 弥陀亲誓愿,不负念弥陀。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以上经文抄自祖传经书,作者不详,读经前<只需>拜阿弥陀佛。如欢喜可下载或转发。 阿弥陀佛是木星星主,是一个帝王,为人处事与一般帝王无异。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木星,犹如娑婆世界是地球。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功德银行,如众生欢喜可把功德錢存进<西方极乐世界功德銀行>里,存得越多,果位越高。尘世間的法师和修道人都不是阿弥陀佛的儿女或徒弟,只是他的追隨者,如能<順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成为他的下属。尘世間的婴灵和未滿18岁的小孩如能<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成为阿弥陀佛的义子义女,年满18岁自动舍离此身份。 阿弥陀佛<亲自>规定: 只有<专念专修>弥陀圣号和经咒的弥陀追隨者方可<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供养弥陀和帮他歌功頌德。如想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必須功德圓滿方可,單靠念佛往生的众生只能为奴为婢,有点小功德的也只能当兵,也就是小金剛,将軍叫大金刚,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有金刚。 以上信息来自一个<自称>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木星星主,无经典可查,信不信由你们。阿弥陀佛! (书于2024事11月19日)
顶礼金轮圣王🙏🙏🙏 又打風! 十方三世一切孤魂野鬼、饿鬼、地狱鬼、婴灵、妖魔鬼怪如想皈依阿弥陀佛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立即面向<正西方>向阿弥陀佛下跪叩头求救渡,參軍做小金剛,追隨阿弥陀佛抗灾救娑婆造功德,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书于2024年11月19日)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
念啊 a, 不念e 佛弟子都会念
🙏🙏🙏
🙏🙏🙏
🙏🙏🙏
南 方 + 有 佛 阿彌陀
拜見尊貴的南無阿彌陀佛尊長晚安吉祥,晚輩敬拜禮讚!
🙏🙏🙏感恩南無阿阿彌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吃菜配藍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南無阿弥陀佛 ❤❤❤❤❤❤
普渡眾生卍南無阿彌陀佛卍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this is astonishing
❤mantra paling kuat ,utk serba guna .
念阿弥陀如来,见阿弥陀如来,乘阿弥陀如来妙愿妙法,见释迦牟尼如来。 🌷《佛说无量寿经》第42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说无量寿经》第45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菓,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花,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念佛三昧,超出上品上生。念佛法门 不需次第学,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从早念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佛,哪里会破戒?但需(读诵大乘妙法经典,例如《妙法莲华经》或《华严经》)以如来正知见为铺,念如来为主要。 根据《佛说般舟三昧经 》未必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佛说无量寿经》的第42妙愿和第45妙愿 不是必定要化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西方极乐世界妙法比较方便,所以自古还是劝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的方便是指「初地至十地」的方便。所以历代都有读《华严经》的「初地至十地」或世亲菩萨造《十地论》,方知乘阿弥陀如来48妙愿是如何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念佛时,怎样处理? 举个例子,托钵时 肯定没有念佛,不然会发生交通意外。吃饭时、上厕所时,也不念佛。 除非已经念如来、见如来,如来授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然实践念佛三昧时,除了睡觉,还有1两个小时没念佛。如果是托钵,那么托钵的来回最少又花1小时。 简单说,不会发大乘菩提心,不会大智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么没有念佛时,就是陷入色受想行识。无论是托钵、吃饭、上厕所,等等都是陷入色受想行识。 因此可以先以上品上生为基础,再实践念佛三昧。 托钵/吃饭/没念佛时,初发菩提,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又如法 不食如幻众生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念佛三昧是闭关,谢绝外缘,不同上品上生。如果是念佛三昧,根据佛经是念如来,见如来,如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samadhi。 《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若是念佛三昧,可以依《佛说般舟三昧经》,《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念佛三昧是念阿弥陀如来,见阿弥陀如来,请如来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明心、见性无殊后,又妙愿妙行,如同如来。 《佛说般舟三昧经》:「…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先业障不能问者,则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梦。' 如是谛观法性空寂,然知如来了一切法皆如幻梦,如来自性非幻非梦犹如虚空,能以智悲出现我前:'愿为我放大悲青光,灭除众苦。' 时佛即为放眉间光,名曰青焰。其光才照,诸苦销除,即坐证得法光明忍,悉能了达无量三昧。第七日夜,梦见如来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明心菩提后,又妙愿随顺阿弥陀如来第42和45妙愿,而妙行(是出到菩提)。念佛三昧,还是化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无上菩提。
根据《大乘大义章》,慧远法师(东晋334年-416年)曾读《妙法莲华经》、《般舟经》、《大智度论》,更作了《大智度论钞》。 《大乘大义章》不是佛经,不能依止,只能参考。 《大乘大义章》另名《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遠問曰。念佛三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為喻。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厓已還理了。而經說念佛三昧見佛。則問云。則答云。則決其疑網。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相之所矚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聞。於夢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來。而云何有解。解其安從乎。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為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三昧意。後何以為通。又般若經云。有三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三謂佛威神。為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成會之表。不專在內。不得令聞於夢明矣。念佛三昧法法為爾不。二三之說。竟何所從也。 什答。見佛三昧有三種。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三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三種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實不同。者得神通見十方佛。餘者最下。統名念佛三昧。復次若人常觀世間厭離相者。於眾生中。行慈為難。是以為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讚般舟三昧。而是定力。雖未離。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學般舟三昧者。離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所以者何。釋迦文佛所說眾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又諸佛身有決定相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說諸佛身皆從眾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普令眾生。各得其利。種諸善根故。如般舟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漢。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又憶想分別。亦有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灯燭日月之明。念復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眾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又一凡夫。無始以來曾見。皆應離欲得天眼天耳。還復輪轉五道。而般舟三昧。無始生死以來。二乘之人。尚不能得。況於凡夫。是故不應以此三昧所見。謂為虛妄。又諸菩薩得此三昧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三昧起。住麁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分別。了三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即時得離三界欲。深入於定。成般舟三昧。
《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如来第33妙愿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不要抗拒如来妙愿、妙法妙光,但需要发大乘菩提心。 因为欲求无上菩提心,所以就在阿弥陀如来的妙愿妙光下继续念佛,至到明心菩提。 明心菩提后又乘如来妙愿,而妙行。例如,第42妙愿,供养十方如来。是出到菩提。 所以不是害怕或抗击如来的妙愿,而是要发大乘菩提心。 八十卷的《华严经》和《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都是由唐朝三藏實叉難陀翻译。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於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詔制譯: ......彌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受諸菩薩三昧喜樂,能見菩薩神力所持、助道所流、願智所現種種上妙莊嚴宮殿;見菩薩行,聞菩薩法,知菩薩德,了如來願。」 善財白言:「唯然!聖者!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聖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 彌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善男子!此解脫門中,有不可說不可說解脫門,一生菩薩之所能得。」 善財問言:「此莊嚴事,何處去耶?」 彌勒答言:「於來處去。」 曰:「從何處來?」 曰:「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男子!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議。善男子!彼莊嚴事亦複如是,不住於內,亦不住外,而非不見;但由菩薩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見如是事。善男子! 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複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譯 「.....佛子!修智慧者,一心諦聽,今為汝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於諸眾生雖起大悲而常攝心,不染、不散。詣精舍中覩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入於三昧,在圓光中次第而坐。 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毘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閑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花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 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若於所修數數怯退,彼尚不能自得解脫,何況度脫諸苦眾生?若遇如是,疾得菩提正真之道,不能勤修,當知徒是地之重擔。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如是,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尼,是故常應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 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像耶?』若知所見是真佛者,便於佛前,兩膝著地,合掌恭敬,憶念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中一切諸佛無量威德、大慈悲故,來現我前,即應啟請:『唯願世尊為我演說如來不思議境界大三昧法。』若聞如來一切所說,應決定信,勿生疑惑,即於是處得此三昧。 若先業障不能問者,則應思惟:『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夢,如是諦觀法性空寂。然知如來了一切法,皆如幻夢,如來自性非幻、非夢,猶如虛空,能以智悲出現我前,願為我放大悲青光,滅除眾苦。』 時佛即為放眉間光,名曰青焰,其光纔照,諸苦銷除,即坐證得法光明忍,悉能了達無量三昧。第七日夜,夢見如來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知所見是形像者,應思諸佛及諸眾生皆亦如像,但隨想見,無實體性。既知如來如幻、如化、如夢、如焰,如是自然現前見佛,亦如夢中,無實可得,非生而生、非滅而滅、非去而去、非識而識、非有為而現諸行、非言說而演諸法、非我、非壽、非眾生、非養育、非趣生、非想、非作、非知、非食,非即蘊、非在蘊、而示諸蘊,乃至界處亦復如是。一切非有,亦復非無,是故諸佛及一切法,真實平等,皆同一相,如陽焰等。一切眾生諸佛及土,皆唯自心識想所現。識想為緣,所生諸色,畢竟非有。如來已離一切識想,是故不應以色像見。知所見像,隨想生故,乃至虛空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若我分別即見於佛,若離分別即無所見,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 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什么是一佛乘(Eka-yāna)? 妙法妙境直接转识成大圆镜智,极为方便。 ------------------------------------------------ 妙愿妙行,如法供养十方如来是为了回向利益十方如幻众生。 🌷《佛说无量寿经》第42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说无量寿经》第45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念阿弥陀如来,就是直接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直接乘如来妙愿,而妙行。 学如来。妙法妙境是为了方便如幻众生。妙法妙境缘起于妙愿妙行。 如来和菩萨摩诃萨的回向不同于小菩萨的回向。 由于妙愿妙行,如来和菩萨摩诃萨 曾经无数劫的六度万行、供养十方如来,妙因妙果,妙法妙境回向、方便利益十方如幻众生。 阿弥陀如来与弥勒菩萨摩诃萨 的回向是「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至成佛道」。 1)🌷《佛说无量寿经》: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 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 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闥、阿僧祇窓牖、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欄楯、阿僧祇道路,皆七寶成;阿僧祇幡、阿僧祇幢、阿僧祇蓋,周迴間列;阿僧祇眾寶瓔珞、阿僧祇真珠瓔珞、阿僧祇赤真珠瓔珞、阿僧祇師子珠瓔珞,處處垂下;阿僧祇半月、阿僧祇繒帶、阿僧祇寶網,以為嚴飾;阿僧祇寶鐸風動成音,散阿僧祇天諸雜華,懸阿僧祇天寶鬘帶,嚴阿僧祇眾寶香爐,雨阿僧祇細末金屑,懸阿僧祇寶鏡,然阿僧祇寶燈,布阿僧祇寶衣,列阿僧祇寶帳,設阿僧祇寶座,阿僧祇寶繒以敷座上;阿僧祇閻浮檀金童女像、阿僧祇雜寶諸形像、阿僧祇妙寶菩薩像,處處充遍;阿僧祇眾鳥出和雅音;阿僧祇寶優鉢羅華、阿僧祇寶波頭摩華、阿僧祇寶拘物頭華、阿僧祇寶芬陀利華,以為莊嚴;阿僧祇寶樹次第行列,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為莊嚴。 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 爾時,善財童子見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歡喜,踊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脫之門。普運其心,普見一切,普申敬禮,纔始稽首,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善財童子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身心歡喜,柔軟悅澤,即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諸禪、諸忍、諸願、諸度、諸通、諸明,及諸解脫、諸三昧門。…… ---------------------------------------- 最后在西方极乐世界授记成佛。未来佛只能由佛授记证明。根据《楞伽经》,当时的龙树菩萨也只是初地菩萨而已。 《楞伽经》卷六《偈颂品》: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 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释迦牟尼佛说是「阿弥陀佛」。 梵文的mita的意思是limited(有限)。"弥陀佛" 的意思是 "有限的佛"。 梵文Amita的意思是unlimited(无限)。ābha 是“光”的意思。Amitābha的意思是 "无量光"。Tathāgata 是"如来",Buddha是"佛"。 弥陀的意思是有限/量,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限量。称「阿弥陀」是「弥陀」,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有限寿命」、「有限光的佛」。 「弥陀」不同于「观音」的简化。「观音」并没有歪曲Avalokitasvara的意思。「弥陀」却歪曲了Amitabha的意思。 日本的念佛法门是唐朝时代传去。唐朝时代的发音是Amita 。韩国念阿弥陀如是发音,Amita。唐密,“A” 音是印契本性的方便。Om A Hung. ---------------------------------------- Google,关键词:mahayana mita dictionary Mahayana (major branch of Buddhism) Mita (मित) refers to “limited (domain)”, according to the 2nd century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pter 40. ---------------------------------------- 转载于维基百科,关键词:阿弥陀佛 在梵语中,无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与无量寿(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来自同一个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译阿弥陀)。 अमिता(Amita)来自梵语动词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欧字根 *meh₁-,意为“测量、量度、被计算”,拉丁文同源词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的过去分词形态 mita(弥陀); 否定冠词अ,a-,音译“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词a-/an-/un-/u-; a加上mita意为“无量、无法测量、无法计算”。后缀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 另一个梵文名 Amitāyus,后缀 āyus 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音译阿弥陀庾斯。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梵文的eka ratram 的意思是 一日一夜 或明相至明相。明相至明相的意思是 「日出至日出」。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专心念如来」,然后临命终时,如来令心不乱,胎生或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专心/一心不乱/系念不乱」的特征是「专心看手机,忽略其他事情」,「专心念佛,忽略其他事情」。 「一边念佛,一边做事」不是「专心/一心不乱/系念不乱」。 ----------------------------------------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百法」一词源自《百法明门论》。「法」的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识」。初发菩提心,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犹如梦幻响。发现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样就会对一切法失去兴趣。 一减, 对色受想行识的兴趣, 一增, 对妙法妙境的兴趣, 就变成 专心念如来,系念不乱。 -------------------------------- 如果不依《佛说阿弥陀经》,可以依《佛说无量寿经》。 除了依《佛说阿弥陀经》,也可以依《佛说无量寿经》的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胎生西方极乐世界 或 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发大乘菩提心,十念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没发大乘菩提心,十念胎生西方极乐世界。 ----------------------------------------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說無量壽經》的重点在于阿弥陀如来48妙愿,阿弥陀如来妙法,和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真如法体,佛性本具,随顺如来妙法妙愿。 第19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佛說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有胎生和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胎生西方极乐世界,500岁不见如来。胎生是因为不会发大乘菩提心,却陷入一切法(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不会学如来,不会发大乘菩提心,却善恶业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广说或发大乘菩提心。 龙树菩萨的《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大乘菩提心,直接就缘起性空,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绝不陷入「色受想行识」。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不再陷入「我相、人相、眾生相」。《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这些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诸法绝对是无自性,是幻人幻众,因缘假合,无常生灭。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淨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佛说般舟三昧经》: 「..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 勿受阴,勿入界。 阴如贼,四如蛇。 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 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 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 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圆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金刚经》: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愣伽经》: 「...愣伽王!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如分别色为实际,为证实智乐修行无相智慧,是故莫分别如来为智身智体,心中莫分别,意中莫取我人命等。 云何不分别?意识中取种种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别可分别。 复次,愣伽王!譬如壁上画种种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愣伽王!一切众生犹如草木无业无行。..」 《道行般若经卷第一》: 「...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诸法无行经》: 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馀地。」。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 由于是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是如法妙有。 《大般涅槃经》/《大乘涅槃经》: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 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法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没念佛时,《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犹如梦幻响」。因此上辈和中辈都是发大乘菩提心,又六度如幻。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沒有「貪嗔痴 或不貪不嗔不痴」,「感恩惭愧憎爱 或不感恩不惭愧不憎爱」。初发大乘菩提心,不会迷于/陷入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初发大乘菩提心,佛性本来就具足圆满。本性空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只是迷色受想行识而已。缘起性空者,不会善恶分别心,又变成善恶权力斗争。《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初发大乘菩提心,不是陷入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又六度如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82》: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由于Maha Paramita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般若,所以是「如法礼佛」,不是「迷法拜佛」。不是陷入(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而拜佛。 发大乘菩提心,本性空寂/真如法体又如幻、如化、如法「礼」如来。如空中做。 《悲華經》卷第九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若菩薩見第一義,得無癡精進,不著三界。若不著三界,是謂三昧無畏沙門之法,如空中動手悉無所著,又觀諸法不見相貌。大悲!是名菩薩摩訶薩以無所畏莊嚴瓔珞。善男子!云何菩薩具足於忍?如是菩薩住於法時,不見諸法如微塵相貌,逆順觀行於諸法中解無果報,於所習慈了無有我,於所習悲了無眾生,於所習喜了無有命,於所習捨了無有人。雖行布施,不見施物。雖行持戒,不見淨心。雖行忍辱,不見眾生。雖行精進,無離欲心。雖行禪定,無除惡心。雖行智慧,心無所行。雖行念處,不見思惟。雖行正勤,不見心之生滅。雖行如意足,不見無量心。雖行於信,不見無障礙心。雖行於念,不見心得自在。雖行於定,不見入定心。雖行於慧,不見慧根。雖行諸力,無所破壞。雖行諸覺,心無分別。雖行正道,不見諸法。雖行定業,不見心之寂靜。雖行慧業,不見心之所行。雖行聖諦,不見通達法相。雖修念佛,不見無量行心。雖修念法,心等法界。雖修念僧,心無所住,教化眾生心得清淨。雖持正法,於諸法界心不分別。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
读诵大乘经典,就会对妙法妙境 有兴趣。有兴趣就会专心念阿弥陀如来。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现一切法(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样就会对一切法失去兴趣。 一减, 对色受想行识的兴趣; 一增, 对妙法妙境的兴趣, 就变成 专心念如来,系念不乱。 ----------------------------------------- 🌷《佛說無量壽經》: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樹、車璩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頗梨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車璩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璩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車璩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應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璩、瑪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眾鉢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廝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殖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諍。是以壽終,福應得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遇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上,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絞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上品上生与中品上生的分别在于发大乘菩提心。中品上生,相信阿弥陀佛,勤奋念佛,持戒念佛,但没发大乘菩提心,却陷入色受想行识,不会持戒般若波罗蜜多。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可分为5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到菩提),最后如同如来(无上菩提)。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中生 只是「发心菩提」或「伏心菩提」,还未 明心菩提(明心、见性无殊),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菩提(得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记),又在西方极乐世界「出到菩提」和「无上菩提」。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中生是纯说第一义谛,又念如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纯说第一义谛。 龙树菩萨作,后秦龟兹国法师鸠摩罗什翻译,《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菩提心,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贪嗔痴 或不贪不嗔不痴」。只有真如法体/自性本具,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幻众皆有佛性,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品中生是初发大乘菩提心,真如法体/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不会善恶分别心。《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上品中生,若是纯说第一义谛,就是真如法体/本具不生不灭的自性。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上品中生,不是缘起于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如《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若是(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那么就是「不来不去」,「不往不返」,「不生不灭」却不是「往生」!是如法「化生」。 上品中生,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上品中生,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中生,没念佛名时,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皆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缘起即是虚妄。 上品中生,不但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凡夫相」,而且没有「往生」。是不生不灭的圆满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随顺如来妙愿,是如法「化生」。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因为具诸功德本(本性本来就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又随顺阿弥陀如来妙愿,所以如法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性无殊,见如来。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本性随顺如来妙法妙愿,是「如法化生」。 ---------------------------------------- 《观经四帖疏》不是佛经,不能依止,只供参考。根据善导法师的《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 是"上品凡夫"。因此还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发心菩提 或 伏心菩提。 《观经四帖疏》: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上品上生,也是发大乘菩提心,自性本具,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般若,六度如幻。无论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上生或《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和「中辈」都不是只念1句佛号而已。 上品上生是「回向发愿心」。没有发大乘菩提心,没有真如自性本具,没缘起性空,哪来的「回向发愿心」?所以上品上生绝对是先发大乘菩提心,后本性随顺如来妙愿。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化生是「发心菩提」和「伏心菩提」,还未「明心菩提」、「出到菩提」 和「无上菩提」。上品上生,不是1句佛号而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由于是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如法供养常住十方佛、如法供养常住十方法、如法供养常住十方僧。是如法妙有。 上品上生,发大乘菩提心,念如来名号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如来名号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上生,没念如来名号时,发大乘菩提心,如同《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中辈。或《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的内容。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Maha Paramita/大智般若,六度如幻。 上品上生,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伏心菩提」而已。
如果如幻居士是工作因缘,那么1天8小时工作、6小时睡觉、琐事3小时,那么1天最少17小时没念佛。 上品上生,没念佛时,就是练习大智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Maha Paramita。 上品上生(上品凡夫),没念佛时,大智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如空中做,如梦如幻如法。发菩提心,缘起性空,如法供养常住十方佛,如法供养常住法,如法供养常住僧。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觉了一切法,是时时刻刻在「色受想行识」中发现「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如幻」,但又空中如幻、如梦、如法。 另一个做法是,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因为真实观察到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如幻。诸法是空相,所以又空中做,如梦如幻,如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由于是发大乘菩提心,是缘起性空,所以是如法妙有,是如法供养常住十方佛,如法供养常住十方法,如法供养常住十方僧。
太虛法師作词,弘一律師选谱的《三宝歌》:三界火宅。 三界火宅的意思就是清楚说明,天上是死路一条。天上不但继续轮回生死,而且天上还需面对火灾、水灾、风灾。色界天(包括一部分的无色界天),必定是成住坏空。天上的大谎言者,自称创世,欺世盗名,必定面临恶业的果报。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佛告比丘:“世有三灾。云何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佛告比丘:“以此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须弥山皆悉洞燃。一时,四天王宫、忉利天宫、焰摩天宫、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宫亦皆洞燃。....” 根据大乘佛教,某些宗教的主就是魔。这些天魔绝对憎恨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教导是发无上菩提心,缘起性空,觉醒不生不灭的自性/本性空寂/真如法体(明心、见性无殊),解脱生死轮回,又妙愿妙行。自性本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圆满觉醒/觉悟)。 学习大乘佛教,就不再成为诸天魔的奴隶,这样就让有憎爱、有分别心的诸天魔失去权利,所以这些天魔绝对排斥佛教。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56:“魔名自在天主,虽以福德因缘生彼,而怀诸邪见,以欲界众生是己人民,虽复死生展转,不离我界。若复上生色、无色界,还来属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为忧。若佛及菩萨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无余涅槃,永不复还,空我境界,是故起恨仇嫉。又见欲界人,皆往趣佛,不来归己,失供养故,心生嫉妒,是以佛、菩萨为怨家。"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 根据大乘佛教,解决的方法是发菩提心: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7 冊 » No.0838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佛言:“婆罗门,汝今当知,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俱胝天魔宫殿、百俱胝魔王,一一各有百俱胝天魔眷属,常时于此最上法门,伺求其便起诸难事,不令众生书持读诵。何以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多有众生取证阿罗汉果;今得闻此大乘法门,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彼前功德称量较计,而不及此发菩提心,是故天魔伺求难事。魔为难故,多有众生以此因缘心生疑惑。婆罗门,又复此经为诸法中王,以是缘故多诸难事。.........”」 初发大乘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根据《中论》,第一义谛就是发大乘的菩提心。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T1564 中論 《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问曰:何故造此论? 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分为5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到菩提),最后如同如来(无上菩提)。 ----------------------------------- 什么是邪见? 自性本来圆满正知见, 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 还没有明心见性无殊之前, 「色受想行识」都是邪见。 明心、见性无殊之后, 色即是空性,空性是色法, 缘起即是性空,色空不二, 然后真如本性,妙愿妙行。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巴利三藏》: 色蕴,包括“色”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而其中的“色”包括两类,一类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另一类则是二十四种四大种所造色。 现代解说:色法/form/样貌/模样,包括:颜色、声音、香气、口味、触觉、所有的物品或 原子(atom) 或细胞(cell)的组合,包括了原子(atom)和细胞(cell)。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巴利三藏》: 受蕴,包括“受”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而“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此感情为对某种体验的感受,而非涉及不同心所而生的复杂感情。 现代解说:受蕴,因色法而感受。一切乐受、苦(痛)受、不苦(痛)不乐受,是名受蕴。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巴利三藏》: 想蕴,包括“想”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其中“想”分为六种: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 现代解说:想蕴,一切想法:知、不知、思惟、决定、欲、憎、愚痴、智慧、感恩、惭愧、善、恶等。是名想蕴,又名意地。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巴利三藏》: 行蕴,包括“行”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与“想”类似,依据“行”所涉及内容分为六类。论藏中,“行蕴”被进一步分为触、思、一境性等五十心所。 现代解说:行蕴,指三世流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作用、一切功能等,是名行蕴。行,令想法起作用。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巴利三藏》: 识蕴,包括“识”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与“受”类似,依据“识”所涉及内容分为六类。“识蕴”依据其生之因、与其同时生起的“受”、是否与智见或邪见相应等特点,被细分为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舍俱疑相应心等八十九心。 现代解说:识蕴,一切识别,是名识蕴。依眼根(范围),识别色尘,名眼识;依意根(范围),识别眼识,名意识。因为行而识别。 ------------------------------------ 《诸法无行经》,如经题,佛法无行。本性空寂,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真如法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妙法莲华经》,如经题,佛法妙行。本性妙用、妙愿妙行。妙因妙果,妙法。
大乘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不是祈祷not praying ,是乘佛妙愿而成如来(to be enlightened or to become Buddha by chanting Buddha name)。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善財童子白言:大聖!從何處來? 彌勒告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定、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 復次,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愍念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救護逼迫苦眾生故;從淨戒處來,隨其所樂自在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所加持故;從神通處來,於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不捨如來不動體故;從無取捨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眾生轉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 道理不是很难懂。大乘佛教的教导是全部众生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和佛一样,只是迷于色form受想行识,所以惑业苦。 🌷《华严经》:「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功德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每一众生都能够和如来一样,全部能够成为未来菩萨和如来。 🌷《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圆觉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只需找个办法,觉悟本来就圆满具足,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明心、见性无殊后,又妙愿妙行,方便其他有缘众生觉醒本性。 例如,《圆觉经》把所有觉悟本性/自性/佛性的方便分成三类:Samatha奢摩他,Samadhi三摩鉢提, Dhyana禪那。 Samatha 摩诃止观就完全不管外境,更不提什么鬼神。完全只是实验觉醒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妙愿妙行。止观没有任何的迷信,完全是客观的验证。摩诃止观不是信仰,不拜偶像。 念佛Samadhi(念佛三昧)是因为觉悟者已经觉醒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又妙愿方便有缘。 念佛是随顺如来菩萨的方便,觉醒真如法体/本性(觉悟),又妙愿妙行。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乘如来菩萨妙愿妙行,最后圆满后成就如来。如同如来。 每一尊如来为了不同的沉迷而随顺众生,所以就不同妙愿妙行。 因此念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或十方如来皆是为了是觉醒本来就具足的真如本性(佛性),又妙愿妙行,如同如来。却不是提倡和推广主仆的奴隶主义。 佛教徒是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等等为老师。佛教是唯一不拜偶像的验证或信仰。佛像是为了记念老师,是为了方便记念。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娑婆世界的下一尊未来如来是弥勒如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金刚经》: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百法」一词源自《百法明门论》。法的意思就是色form、受、想、行、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圆满正确的觉悟。 如来与菩萨 缘起性空,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no form、无受no feelings、无想 no perception、无行 no mental formations、无识 no consciousness 。 如来无慈悲无爱。慈悲和爱是受想行识。若慈悲和爱,则是《楞严经》的50阴境(10色阴、10受阴、10想阴、10行阴、10识阴),是走火入魔。 如来是大慈大慈,不是慈悲。 如来与菩萨 缘起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如本性,妙用/妙愿/妙行。 600卷的《大般若经》是次第学,所以学《金刚经》时必须读完600卷 或至少读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551》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坐师子座,有无数量百千俱胝苾刍众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周匝照曜,与无量众踊在虚空现大神通说正法要,化作化士令往他方无边佛土施作佛事,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中见火烧地狱等诸有情类,或复见烧城邑聚落,便发誓愿:『我若已受不退转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愿此大火即时顿灭变为清凉。』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即时顿灭,当知已受不退转记;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不即顿灭,当知未受不退转记。.......」 色form 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由于如来和菩萨摩诃萨 已经明心、见性无殊,所以如来 和 菩萨摩诃萨 是真如本性 妙愿/妙用/妙行。 如来不是色法,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来和菩萨摩诃萨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妙愿妙行。是如法妙有,如来妙法,如来妙色身三十二相。如经题,《妙法莲华经》。 -------------------------------------- 又,《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先说出处。 「一切唯心造」一词源自《华严经》第19卷,《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一切唯心造」一词是出自觉林菩萨。 根据《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夜摩天王(六欲天的第三层天王)请释迦牟尼如来到夜摩天去。 接着《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有无数菩萨从无数的佛净土因此聚会一处。法会,其中有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等等。 功德林菩萨先赞释迦牟尼如来,接着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然后才到覺林菩萨。 力林菩萨解释心法(八识)如幻,业力是虚妄,业是因为迷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业实不可住,不可执著,不可得。诸法空相,自性空寂,无生不灭。 行林菩萨解释迷于业则是如幻众生,通达本性则真如。业性本空寂,本性如涅槃,本性是无色受想行识,无业无报。真如本性,遍十方。 觉林菩萨解释本性为大种/原料。如画家画画,本来无一物,只是画菩提树。画家迷了就是漫画家,迷于五蕴。如来不迷,则妙行妙愿妙画,妙因妙果,妙法妙世界。 因此「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迷的时候就是识,觉悟本性的时候就是妙愿妙行。 ---------------------------------- [0101b23] 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眾生界,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悉住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亦復得有壞。 世間雖有成,世間雖有壞, 了達世間者,此二不應說。 云何為世間?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但是名差別。 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 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 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 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 能知此諸法,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常見在其前。 . [0101c16] 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十方界,一切諸地種, 自性無所有,無處不周遍。 佛身亦如是,普遍諸世界, 種種諸色相,無主無來處。 但以諸業故,說名為眾生, 亦不離眾生,而有業可得。 業性本空寂,眾生所依止, 普作眾色相,亦復無來處。 如是諸色相,業力難思議, 了達其根本,於中無所見。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議, 種種諸色相,普現十方剎。 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為身,通達一切法。 若能見佛身,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一切無疑惑。 若見一切法,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究竟無所住。 若修習正念,明了見正覺, 無相無分別,是名法王子。 . [0102a09]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般若=大智, 波罗蜜多=度彼岸。 《大智度论》是为了解释600卷的《大般若经》。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是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觉醒。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可分为5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大智度论》释无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复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广说或发大乘菩提心。 龙树菩萨的《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600卷《大般若经》是次第学,所以必须读完,或至少读到第551卷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一》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坐师子座,有无数量百千俱胝苾刍众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周匝照曜,与无量众踊在虚空现大神通说正法要,化作化士令往他方无边佛土施作佛事,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中见火烧地狱等诸有情类,或复见烧城邑聚落,便发誓愿:『我若已受不退转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愿此大火即时顿灭变为清凉。』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即时顿灭,当知已受不退转记;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不即顿灭,当知未受不退转记。.......」 第551卷 是「出到菩提」,或真如法体、妙用妙愿妙行。
怎样圆满菩提(无上菩提)? 其中一个方法是发大乘菩提心,然后念「阿弥陀如来」。 欲长菩提苗,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第一义谛,《梵网经》: (常住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法妙愿。 发菩提心,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缘起性空, 一切如幻, 迷就变识。 真如法体, 本具圆满, 如本妙用。 专心念佛, 印契自性, 转识成智。 随顺如来, 阿弥陀佛, 妙法妙光。 四十八愿, 九品皆生, 妙愿妙行。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念佛三昧samadhi。 《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Ok. 原来是排斥佛经。
🌷慧远法师和鸠摩罗什菩萨是同一时代。 慧远法师是行般舟三昧,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超出上品上生。 根据《佛说般舟三昧经 》未必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佛说无量寿经》的第42妙愿和第45妙愿 不是必定要化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西方极乐世界妙法比较方便,所以自古还是劝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的方便是指「初地至十地」的方便。所以历代都有读《华严经》的「初地至十地」或世亲菩萨造《十地论》,方知乘阿弥陀如来48妙愿是如何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如果是念佛三昧,根据佛经是念如来,见如来,如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samadhi。 《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若是念佛三昧,可以依《佛说般舟三昧经》,《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念佛三昧是念阿弥陀如来,见阿弥陀如来,请如来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明心、见性无殊后,又妙愿妙行,如同如来。 《佛说般舟三昧经》:「…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先业障不能问者,则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梦。' 如是谛观法性空寂,然知如来了一切法皆如幻梦,如来自性非幻非梦犹如虚空,能以智悲出现我前:'愿为我放大悲青光,灭除众苦。' 时佛即为放眉间光,名曰青焰。其光才照,诸苦销除,即坐证得法光明忍,悉能了达无量三昧。第七日夜,梦见如来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明心菩提后,又妙愿随顺阿弥陀如来第42和45妙愿,而妙行(是出到菩提)。念佛三昧,还是化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无上菩提。
八十卷的《华严经》和《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都是由唐朝三藏實叉難陀翻译。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於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詔制譯: ......彌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受諸菩薩三昧喜樂,能見菩薩神力所持、助道所流、願智所現種種上妙莊嚴宮殿;見菩薩行,聞菩薩法,知菩薩德,了如來願。」 善財白言:「唯然!聖者!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聖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 彌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善男子!此解脫門中,有不可說不可說解脫門,一生菩薩之所能得。」 善財問言:「此莊嚴事,何處去耶?」 彌勒答言:「於來處去。」 曰:「從何處來?」 曰:「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男子!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議。善男子!彼莊嚴事亦複如是,不住於內,亦不住外,而非不見;但由菩薩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見如是事。善男子! 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複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譯 「.....佛子!修智慧者,一心諦聽,今為汝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於諸眾生雖起大悲而常攝心,不染、不散。詣精舍中覩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入於三昧,在圓光中次第而坐。 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毘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閑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花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 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若於所修數數怯退,彼尚不能自得解脫,何況度脫諸苦眾生?若遇如是,疾得菩提正真之道,不能勤修,當知徒是地之重擔。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如是,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尼,是故常應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 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像耶?』若知所見是真佛者,便於佛前,兩膝著地,合掌恭敬,憶念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中一切諸佛無量威德、大慈悲故,來現我前,即應啟請:『唯願世尊為我演說如來不思議境界大三昧法。』若聞如來一切所說,應決定信,勿生疑惑,即於是處得此三昧。 若先業障不能問者,則應思惟:『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夢,如是諦觀法性空寂。然知如來了一切法,皆如幻夢,如來自性非幻、非夢,猶如虛空,能以智悲出現我前,願為我放大悲青光,滅除眾苦。』 時佛即為放眉間光,名曰青焰,其光纔照,諸苦銷除,即坐證得法光明忍,悉能了達無量三昧。第七日夜,夢見如來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知所見是形像者,應思諸佛及諸眾生皆亦如像,但隨想見,無實體性。既知如來如幻、如化、如夢、如焰,如是自然現前見佛,亦如夢中,無實可得,非生而生、非滅而滅、非去而去、非識而識、非有為而現諸行、非言說而演諸法、非我、非壽、非眾生、非養育、非趣生、非想、非作、非知、非食,非即蘊、非在蘊、而示諸蘊,乃至界處亦復如是。一切非有,亦復非無,是故諸佛及一切法,真實平等,皆同一相,如陽焰等。一切眾生諸佛及土,皆唯自心識想所現。識想為緣,所生諸色,畢竟非有。如來已離一切識想,是故不應以色像見。知所見像,隨想生故,乃至虛空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若我分別即見於佛,若離分別即無所見,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 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一则会被删除或遮盖? 什么是一佛乘(Eka-yāna)? 妙法妙境直接转识成大圆镜智,极为方便。 ------------------------------------------------ 妙愿妙行,如法供养十方如来是为了回向利益十方如幻众生。 🌷《佛说无量寿经》第42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说无量寿经》第45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念阿弥陀如来,就是直接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直接乘如来妙愿,而妙行。 学如来。妙法妙境是为了方便如幻众生。妙法妙境缘起于妙愿妙行。 如来和菩萨摩诃萨的回向不同于小菩萨的回向。 由于妙愿妙行,如来和菩萨摩诃萨 曾经无数劫的六度万行、供养十方如来,妙因妙果,妙法妙境回向、方便利益十方如幻众生。 阿弥陀如来与弥勒菩萨摩诃萨 的回向是「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至成佛道」。 1)🌷《佛说无量寿经》: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 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 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闥、阿僧祇窓牖、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欄楯、阿僧祇道路,皆七寶成;阿僧祇幡、阿僧祇幢、阿僧祇蓋,周迴間列;阿僧祇眾寶瓔珞、阿僧祇真珠瓔珞、阿僧祇赤真珠瓔珞、阿僧祇師子珠瓔珞,處處垂下;阿僧祇半月、阿僧祇繒帶、阿僧祇寶網,以為嚴飾;阿僧祇寶鐸風動成音,散阿僧祇天諸雜華,懸阿僧祇天寶鬘帶,嚴阿僧祇眾寶香爐,雨阿僧祇細末金屑,懸阿僧祇寶鏡,然阿僧祇寶燈,布阿僧祇寶衣,列阿僧祇寶帳,設阿僧祇寶座,阿僧祇寶繒以敷座上;阿僧祇閻浮檀金童女像、阿僧祇雜寶諸形像、阿僧祇妙寶菩薩像,處處充遍;阿僧祇眾鳥出和雅音;阿僧祇寶優鉢羅華、阿僧祇寶波頭摩華、阿僧祇寶拘物頭華、阿僧祇寶芬陀利華,以為莊嚴;阿僧祇寶樹次第行列,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為莊嚴。 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 爾時,善財童子見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歡喜,踊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脫之門。普運其心,普見一切,普申敬禮,纔始稽首,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善財童子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身心歡喜,柔軟悅澤,即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諸禪、諸忍、諸願、諸度、諸通、諸明,及諸解脫、諸三昧門。…… ---------------------------------------- 最后在西方极乐世界授记成佛。未来佛只能由佛授记证明。根据《楞伽经》,当时的龙树菩萨也只是初地菩萨而已。 《楞伽经》卷六《偈颂品》: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 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为什么会被YT自动删除? 什么是一佛乘(Eka-yāna)? 妙法妙境直接转识成大圆镜智,极为方便。 ------------------------------------------------ 妙愿妙行,如法供养十方如来是为了回向利益十方如幻众生。 🌷《佛说无量寿经》第42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说无量寿经》第45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念阿弥陀如来,就是直接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直接乘如来妙愿,而妙行。 学如来。妙法妙境是为了方便如幻众生。妙法妙境缘起于妙愿妙行。 如来和菩萨摩诃萨的回向不同于小菩萨的回向。 由于妙愿妙行,如来和菩萨摩诃萨 曾经无数劫的六度万行、供养十方如来,妙因妙果,妙法妙境回向、方便利益十方如幻众生。 阿弥陀如来与弥勒菩萨摩诃萨 的回向是「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至成佛道」。 1)🌷《佛说无量寿经》: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 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 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闥、阿僧祇窓牖、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欄楯、阿僧祇道路,皆七寶成;阿僧祇幡、阿僧祇幢、阿僧祇蓋,周迴間列;阿僧祇眾寶瓔珞、阿僧祇真珠瓔珞、阿僧祇赤真珠瓔珞、阿僧祇師子珠瓔珞,處處垂下;阿僧祇半月、阿僧祇繒帶、阿僧祇寶網,以為嚴飾;阿僧祇寶鐸風動成音,散阿僧祇天諸雜華,懸阿僧祇天寶鬘帶,嚴阿僧祇眾寶香爐,雨阿僧祇細末金屑,懸阿僧祇寶鏡,然阿僧祇寶燈,布阿僧祇寶衣,列阿僧祇寶帳,設阿僧祇寶座,阿僧祇寶繒以敷座上;阿僧祇閻浮檀金童女像、阿僧祇雜寶諸形像、阿僧祇妙寶菩薩像,處處充遍;阿僧祇眾鳥出和雅音;阿僧祇寶優鉢羅華、阿僧祇寶波頭摩華、阿僧祇寶拘物頭華、阿僧祇寶芬陀利華,以為莊嚴;阿僧祇寶樹次第行列,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為莊嚴。 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 爾時,善財童子見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歡喜,踊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脫之門。普運其心,普見一切,普申敬禮,纔始稽首,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 .....善財童子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身心歡喜,柔軟悅澤,即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諸禪、諸忍、諸願、諸度、諸通、諸明,及諸解脫、諸三昧門。…… ---------------------------------------- 最后在西方极乐世界授记成佛。未来佛只能由佛授记证明。根据《楞伽经》,当时的龙树菩萨也只是初地菩萨而已。 《楞伽经》卷六《偈颂品》: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 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释迦牟尼佛说是「阿弥陀佛」。 梵文的mita的意思是limited(有限)。"弥陀佛" 的意思是 "有限的佛"。 梵文Amita的意思是unlimited(无限)。ābha 是“光”的意思。Amitābha的意思是 "无量光"。Tathāgata 是"如来",Buddha是"佛"。 弥陀的意思是有限/量,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限量。称「阿弥陀」是「弥陀」,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有限寿命」、「有限光的佛」。 日本的念佛法门是唐朝时代传去。唐朝时代的发音是Amita 。韩国念阿弥陀如是发音,Amita。唐密,“A” 音是印契本性的方便。 ---------------------------------------- Google,关键词:mahayana mita dictionary Mahayana (major branch of Buddhism) Mita (मित) refers to “limited (domain)”, according to the 2nd century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pter 40. ---------------------------------------- 转载于维基百科,关键词:阿弥陀佛 在梵语中,无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与无量寿(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来自同一个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译阿弥陀)。 अमिता(Amita)来自梵语动词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欧字根 *meh₁-,意为“测量、量度、被计算”,拉丁文同源词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的过去分词形态 mita(弥陀); 否定冠词अ,a-,音译“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词a-/an-/un-/u-; a加上mita意为“无量、无法测量、无法计算”。后缀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 另一个梵文名 Amitāyus,后缀 āyus 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音译阿弥陀庾斯。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梵文的eka ratram 的意思是 一日一夜 或明相至明相。明相至明相的意思是 「日出至日出」。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专心念如来」,然后临命终时,如来令心不乱,胎生或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专心/一心不乱/系念不乱」的特征是「专心看手机,忽略其他事情」; 「专心念佛,忽略其他事情」。 「一边念佛,一边做事」不是「专心/一心不乱/系念不乱」。 ----------------------------------------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现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样就会对一切法失去兴趣。 一减, 对色受想行识的兴趣, 一增, 对妙法妙境的兴趣, 就变成 专心念如来,系念不乱。 -------------------------------- 如果不依《佛说阿弥陀经》,可以依《佛说无量寿经》。 除了依《佛说阿弥陀经》,也可以依《佛说无量寿经》的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胎生西方极乐世界 或 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发大乘菩提心,十念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没发大乘菩提心,十念胎生西方极乐世界。 ----------------------------------------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說無量壽經》的重点在于阿弥陀如来的48妙愿和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自性本具,随顺如来妙愿。 -------------------------------------------- 🌷《佛說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有胎生和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胎生西方极乐世界,500岁不见如来。胎生是因为不会发大乘菩提心,却陷入一切法(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不会学如来,不会发大乘菩提心,却善恶业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菩提心。 龙树菩萨的《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大乘菩提心,直接就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绝不陷入「色受想行识」。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不再陷入「我相、人相、眾生相」。《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这些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绝对是虚妄的,是幻人幻众,因缘假合,无常生灭。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淨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佛说般舟三昧经》: 「..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 勿受阴,勿入界。 阴如贼,四如蛇。 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 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 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 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圆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金刚经》: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愣伽经》: 「...愣伽王!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如分别色为实际,为证实智乐修行无相智慧,是故莫分别如来为智身智体,心中莫分别,意中莫取我人命等。 云何不分别?意识中取种种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别可分别。 复次,愣伽王!譬如壁上画种种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愣伽王!一切众生犹如草木无业无行。..」 《道行般若经卷第一》: 「...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诸法无行经》: 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馀地。」。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 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没念佛时,《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犹如梦幻响」。因此上辈和中辈都是发大乘菩提心,又六度如幻。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沒有「貪嗔痴 或不貪不嗔不痴」,「感恩惭愧憎爱 或不感恩不惭愧不憎爱」。初发大乘菩提心,不会迷于/陷入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初发大乘菩提心,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只是迷色受想行识而已。缘起性空者,不会善恶分别心,然后演变成善恶对立权力斗争。《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初发大乘菩提心,不是陷入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又六度如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82》: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由于大智般若,所以是「如法礼佛」,不是「迷法拜佛」。不是陷入(色form、受feelings、想 perception、行 mental formations、识 consciousness)而拜佛。 发大乘菩提心,本性空寂/真如法体又如幻、如化、如法「礼」如来。如空中做。
读诵大乘经典,就会对妙法妙境 有兴趣。有兴趣就会专心念阿弥陀如来。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现一切法(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样就会对一切法失去兴趣。 一减, 对色受想行识的兴趣; 一增, 对妙法妙境的兴趣, 就变成 专心念如来,系念不乱。 ----------------------------------------- 🌷《佛說無量壽經》: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樹、車璩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頗梨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車璩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璩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車璩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應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璩、瑪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眾鉢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廝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殖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諍。是以壽終,福應得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遇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上,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絞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上品上生与中品上生的分别在于发大乘菩提心。中品上生,勤奋念佛,但没发大乘菩提心,却陷入色受想行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到菩提),最后如同如来(无上菩提)。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中生 只是「发心菩提」或「伏心菩提」,还未 明心菩提(明心、见性无殊),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菩提(得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记),又在西方极乐世界「出到菩提」和「无上菩提」。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中生是纯说第一义谛,又念如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纯说第一义谛。 龙树菩萨作,后秦龟兹国法师鸠摩罗什翻译,《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菩提心,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贪嗔痴 或不贪不嗔不痴」。只有真如法体/自性本具,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幻众皆有佛性,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品中生是初发菩提心,真如法体/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不会善恶分别心。《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上品中生,若是纯说第一义谛,就是真如法体/本具不生不灭的自性。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上品中生,不是缘起于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缘起性空,如《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若是(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那么就是「不来不去」,「不往不返」,「不生不灭」却不是「往生」!是如法「化生」。 上品中生,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上品中生,念如来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中生,不但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凡夫相」,而且没有「往生」。是不生不灭的圆满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随顺如来妙愿,是如法「化生」。 上品中生,没念佛名时,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皆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发心菩提)初发大乘菩提心,缘起即是虚妄。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因为具诸功德本(本性本来就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又随顺阿弥陀如来妙愿,所以如法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性无殊,见如来。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本性随顺如来妙法妙愿,是「如法化生」。 ---------------------------------------- 《观经四帖疏》不是佛经,不能依止,只供参考。根据善导法师的《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 是"上品凡夫"。因此还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发心菩提 或 伏心菩提。 《观经四帖疏》: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上品上生,也是发大乘菩提心,自性本具,但大智般若,六度如幻。无论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上生或《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和「中辈」都不是只念1句佛号而已。 上品上生是「回向发愿心」。没有发大乘菩提心,没有真如自性本具,没缘起性空,哪来的「回向发愿心」?所以上品上生绝对是先发大乘菩提心,后本性随顺如来妙愿。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化生是「发心菩提」和「伏心菩提」,还未「明心菩提」、「出到菩提」 和「无上菩提」。上品上生,不是1句佛号而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上品上生,发大乘菩提心,念如来名号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如来名号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上生,没念如来名号时,发大乘菩提心,如同《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中辈。或《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的内容。是大智般若,六度如幻。 上品上生,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伏心菩提」而已。
念佛三昧,念即成就。念佛三昧,超出上品上生。 念佛法门 不需次第学,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从早念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佛,哪里会破戒,不需持戒。但需(读诵大乘妙法经典,例如《妙法莲华经》或《华严经》)以如来正知见为铺,念如来为主要。 ----------------------------------------- 可是没有念佛时,怎样处理? 举个例子,托钵时 肯定没有念佛,不然会发生交通意外。吃饭时、上厕所时,也不念佛。 托钵/吃饭时,没念佛。 如果托钵/吃饭/没念佛时,初发菩提,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又如法 不食如幻众生肉。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第19妙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如梦的吃饭前:供养如来,供养佛法妙法,供养如幻比丘僧,供养一切如幻众生。 伏心菩提(不是明心菩提和出到菩提)的做法简单,如空中做。是如幻如梦如法。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第19妙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如果如幻居士是工作因缘,那么1天8小时工作、最少6小时睡觉、琐事3小时,那么1天最少17小时没念佛。 上品上生的这17小时,就是练习大智般若。 除非已经念如来、见如来,如来授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然念佛三昧,除了睡觉,还有1两个小时没念佛。如果是托钵,那么托钵的来回最少又花1小时。 简单说,不会发大乘菩提心,不会大智般若,那么没有念佛时,就是陷入色受想行识。 无论是托钵、吃饭、上厕所、工作,等等都是陷入色受想行识。 上品上生(上品凡夫),没念佛时,大智般若,如空中做,如梦如幻如法。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觉了一切法,是时时刻刻在「色受想行识」中发现「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如幻」,但又空中如幻、如梦、如法。 另一个做法是,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因为真实观察到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如幻,所以就观察到诸法空相。又,空中做,如梦如幻,如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太虛法師作词,弘一律師选谱的《三宝歌》:三界火宅。 三界火宅的意思就是清楚说明,天上是死路一条。天上不但继续轮回生死,而且天上还需面对火灾、水灾、风灾。色界天(包括一部分的无色界天),必定是成住坏空。天上的大谎言者,自称创世,欺世盗名,必定面临恶业的果报。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佛告比丘:“世有三灾。云何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佛告比丘:“以此当知: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诸有为甚可厌患,当求度世解脱之道。此四天下及八万天下诸山、须弥山皆悉洞燃。一时,四天王宫、忉利天宫、焰摩天宫、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宫亦皆洞燃。....” 根据大乘佛教,某些宗教的主就是魔。这些天魔绝对憎恨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教导是发无上菩提心,缘起性空,觉醒不生不灭的自性/本性空寂(明心、见性无殊),解脱生死轮回,又妙愿妙行。自性本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圆满觉醒/觉悟)。 学习大乘佛教,就不再成为诸天魔的奴隶,这样就让有憎爱、有分别心的诸天魔失去权利,所以这些天魔绝对排斥佛教。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56:“魔名自在天主,虽以福德因缘生彼,而怀诸邪见,以欲界众生是己人民,虽复死生展转,不离我界。若复上生色、无色界,还来属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为忧。若佛及菩萨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无余涅槃,永不复还,空我境界,是故起恨仇嫉。又见欲界人,皆往趣佛,不来归己,失供养故,心生嫉妒,是以佛、菩萨为怨家。" 根据大乘佛教,解决的方法是发菩提心: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7 冊 » No.0838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佛言:“婆罗门,汝今当知,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俱胝天魔宫殿、百俱胝魔王,一一各有百俱胝天魔眷属,常时于此最上法门,伺求其便起诸难事,不令众生书持读诵。何以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多有众生取证阿罗汉果;今得闻此大乘法门,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彼前功德称量较计,而不及此发菩提心,是故天魔伺求难事。魔为难故,多有众生以此因缘心生疑惑。婆罗门,又复此经为诸法中王,以是缘故多诸难事。.........”」 根据《中论》,第一义谛就是发大乘的菩提心。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T1564 中論 《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问曰:何故造此论? 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分为5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到菩提),最后如同如来(无上菩提)。 ----------------------------------- 什么是邪见? 自性本来圆满正知见, 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 还没有明心见性无殊之前, 「色受想行识」都是邪见。 明心、见性无殊之后, 色即是空性,空性是色法, 缘起即是性空,色空不二, 然后真如本性,妙愿妙行。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巴利三藏》: 色蕴,包括“色”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而其中的“色”包括两类,一类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另一类则是二十四种四大种所造色。 现代解说:色法/form/样貌/模样,包括:颜色、声音、香气、口味、触觉、所有的物品或 原子(atom) 或细胞(cell)的组合,包括了原子(atom)和细胞(cell)。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巴利三藏》: 受蕴,包括“受”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而“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此感情为对某种体验的感受,而非涉及不同心所而生的复杂感情。 现代解说:受蕴,因色法而感受。一切乐受、苦(痛)受、不苦(痛)不乐受,是名受蕴。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巴利三藏》: 想蕴,包括“想”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其中“想”分为六种: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 现代解说:想蕴,一切想法:知、不知、思惟、决定、欲、憎、愚痴、智慧、感恩、惭愧、善、恶等。是名想蕴,又名意地。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巴利三藏》: 行蕴,包括“行”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与“想”类似,依据“行”所涉及内容分为六类。论藏中,“行蕴”被进一步分为触、思、一境性等五十心所。 现代解说:行蕴,指三世流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作用、一切功能等,是名行蕴。行,令想法起作用。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巴利三藏》: 识蕴,包括“识”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与“受”类似,依据“识”所涉及内容分为六类。“识蕴”依据其生之因、与其同时生起的“受”、是否与智见或邪见相应等特点,被细分为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舍俱疑相应心等八十九心。 现代解说:识蕴,一切识别,是名识蕴。依眼根(范围),识别色尘,名眼识;依意根(范围),识别眼识,名意识。识法,分别心。 ------------------------------------ 《诸法无行经》。如经题,真如本性,无行。本性空寂,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真如法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迷色法就有所感受,起(行)心(识),动念(想)。 起 心 动念,皆是生灭如幻。 (行) (识) (想)
大乘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不是祈祷not praying ,是乘佛妙愿而成如来(to be enlightened or to become Buddha by chanting Buddha name)。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善財童子白言:大聖!從何處來? 彌勒告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定、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 復次,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愍念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救護逼迫苦眾生故;從淨戒處來,隨其所樂自在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所加持故;從神通處來,於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不捨如來不動體故;從無取捨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眾生轉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 道理不是很难懂。大乘佛教的教导是全部众生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和佛一样,只是迷于色form受想行识,所以惑业苦。 🌷《华严经》:「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功德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每一众生都能够和如来一样,全部能够成为未来菩萨和如来。 🌷《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圆觉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只需找个办法,觉悟本来就圆满具足,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明心、见性无殊后,又妙愿妙行,方便其他有缘众生觉醒本性。 例如,《圆觉经》把所有觉悟本性/自性/佛性的方便分成三类:Samatha奢摩他,Samadhi三摩鉢提, Dhyana禪那。 Samatha 摩诃止观就完全不管外境,更不提什么鬼神。完全只是实验觉醒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妙愿妙行。止观没有任何的迷信,完全是客观的验证。摩诃止观不是信仰,不拜偶像。 念佛Samadhi(念佛三昧)是因为觉悟者已经觉醒不生不灭的本性真如,又妙愿方便有缘。 念佛是随顺如来菩萨的方便,觉醒真如本性(觉悟),又妙愿妙行。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乘如来菩萨妙愿妙行,最后圆满后成就如来。如同如来。 每一尊如来为了不同的沉迷而随顺众生,所以就不同妙愿妙行。 因此念阿弥陀如来,观世音菩萨或十方如来皆是为了是觉醒本来就具足的真如本性(佛性),又妙愿妙行,如同如来。却不是提倡和推广主仆的奴隶主义。 佛教徒是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如来,观世音菩萨,等等为老师。佛教是唯一不拜偶像的验证或信仰。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娑婆世界的下一尊未来如来是弥勒如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金刚经》: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百法」一词源自《百法明门论》。法的意思就是色form、受、想、行、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圆满正确的觉悟。 如来与菩萨 缘起性空,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no form、无受no feelings、无想 no perception、无行 no mental formations、无识 no consciousness 。 如来无慈悲无爱。慈悲和爱是受想行识。若慈悲和爱,则是《楞严经》的50阴境(10色阴、10受阴、10想阴、10行阴、10识阴),是走火入魔。 如来是大慈大慈,不是慈悲。 如来与菩萨 缘起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如本性,妙用/妙愿/妙行。 600卷的《大般若经》是次第学,所以学《金刚经》时必须读完600卷 或至少读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551》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坐师子座,有无数量百千俱胝苾刍众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周匝照曜,与无量众踊在虚空现大神通说正法要,化作化士令往他方无边佛土施作佛事,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中见火烧地狱等诸有情类,或复见烧城邑聚落,便发誓愿:『我若已受不退转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愿此大火即时顿灭变为清凉。』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即时顿灭,当知已受不退转记;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不即顿灭,当知未受不退转记。.......」 色form 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由于如来和菩萨摩诃萨 已经明心、见性无殊,所以如来 和 菩萨摩诃萨 是真如本性 妙愿/妙用/妙行。 如来不是色法,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来和菩萨摩诃萨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妙愿妙行。是如法妙有,如来妙法,如来妙色身三十二相。如经题,《妙法莲华经》。 -------------------------------------- 又,《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先说出处。 「一切唯心造」一词源自《华严经》第19卷,《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一切唯心造」一词是出自觉林菩萨。 根据《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夜摩天王(六欲天的第三层天王)请释迦牟尼如来到夜摩天去。 接着《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有无数菩萨从无数的佛净土因此聚会一处。法会,其中有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等等。 功德林菩萨先赞释迦牟尼如来,接着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然后才到覺林菩萨。 力林菩萨解释心法(八识)如幻,业力是虚妄,业是因为迷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业实不可住,不可执著,不可得。诸法空相,自性空寂,无生不灭。 行林菩萨解释迷于业则是如幻众生,通达本性则真如。业性本空寂,本性如涅槃,本性是无色受想行识,无业无报。真如本性,遍十方。 觉林菩萨解释本性为大种/原料。如画家画画,本来无一物,只是画菩提树。画家迷了就是漫画家,迷于五蕴。如来不迷,则妙行妙愿妙画,妙因妙果,妙法妙世界。 因此「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迷的时候就是识,觉悟本性的时候就是妙愿妙行。 ---------------------------------- [0101b23] 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眾生界,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悉住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亦復得有壞。 世間雖有成,世間雖有壞, 了達世間者,此二不應說。 云何為世間?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但是名差別。 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 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 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 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 能知此諸法,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常見在其前。 . [0101c16] 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十方界,一切諸地種, 自性無所有,無處不周遍。 佛身亦如是,普遍諸世界, 種種諸色相,無主無來處。 但以諸業故,說名為眾生, 亦不離眾生,而有業可得。 業性本空寂,眾生所依止, 普作眾色相,亦復無來處。 如是諸色相,業力難思議, 了達其根本,於中無所見。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議, 種種諸色相,普現十方剎。 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為身,通達一切法。 若能見佛身,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一切無疑惑。 若見一切法,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究竟無所住。 若修習正念,明了見正覺, 無相無分別,是名法王子。 . [0102a09]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般若=大智, 波罗蜜多=度彼岸. 《大智度论》是为了解释600卷的《大般若经》。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是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觉醒。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可分为5种: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大智度论》释无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复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大乘菩提心。 龙树菩萨的《中论》第01卷 破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大乘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600卷《大般若经》是次第学,所以必须读完,或至少读到第551卷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坐师子座,有无数量百千俱胝苾刍众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周匝照曜,与无量众踊在虚空现大神通说正法要,化作化士令往他方无边佛土施作佛事,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中见火烧地狱等诸有情类,或复见烧城邑聚落,便发誓愿:『我若已受不退转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愿此大火即时顿灭变为清凉。』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即时顿灭,当知已受不退转记;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不即顿灭,当知未受不退转记。.......」 第551卷 是「出到菩提」,或真如本性、妙用妙愿妙行。
怎样圆满菩提(无上菩提)? 最简单的方法是发大乘菩提心,然后念「阿弥陀如来」。 欲长菩提苗,初发大乘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如幻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百法」一词源自《百法明门论》。「法」的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识」。初发菩提心,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犹如梦幻响。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菩提心,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缘起性空, 一切如幻, 迷就变识。 真如法体, 本具圆满, 如本妙用。 专心念佛, 印契自性, 转识成智。 随顺如来, 阿弥陀佛, 妙法妙光。 四十八愿, 九品皆生, 妙愿妙行。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念佛三昧samadhi。 《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Tá repreendido Satanás no none de Jesus Only Jesus Christ is God This picture is from Satan is idolatry and do you will to hell Read bible
💘 P R O M O S M
It is something so beautiful and charming that it is easy to adore it. ❤️❤️❤️❤️
thanks,
can help me to share the video to yours friends thanks.
thanks for support.i will upload more cute small cat video.
💕♥😵😵😵😵😵♥♥♥♥💕💕💕
thanks
aww that is cute
thanks
😍😍😍😍😍😍❤️😍😍😔😍😔😍😍😍
🌸恭迎禮敬 今天农历 (十一月 十九号)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圣诞日 🍑感恩 南無東方三聖 感恩 南无东方三圣 感恩 南无东方三圣 感恩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合家团圆感恩顶礼之心🌸南无东方三圣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
🌸恭迎禮敬 今天农历 (十一月 十九号)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圣诞日 🍑感恩 南無東方三聖 感恩 南无东方三圣 感恩 南无东方三圣 感恩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日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合家团圆感恩顶礼之心🌸南无东方三圣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
Wth
thanks
I subbed Done
thanks for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