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 163 274
琥珀大神
เข้าร่วมเมื่อ 28 พ.ย. 2011
補充釋疑: 地藏經可以在家理念嗎? 可以在晚上念嗎? 大乘妙法蓮華經(五十四),序品第一,[其名曰:越三界菩薩..法華經疏論]
法華經疏論 講義 2023/07/27 施圓通 註
第五對,神通小大對
大力菩薩以及無量力菩薩,此為二神通小大對,大力菩薩具諸功德有大力量,能用大力神通警策有緣眾生,並且使眾生都能發菩提心,其神力能撼動數百千個世界。而無量力菩薩則是具大慈悲力量,其力量無法衡量,能啟用撼動無數世界的力量。
另,{法華經指掌疏 清 通理述} 說:
大力菩薩者。以度生為己任。以至果為限期。任重道遠。不退不屈。若斯人者。乃可續佛慧命。傳佛聲教。故特列其名。
無量力者。用周三際。化滿十方。方際相涉而分量莫窮。化用交絡而神力無限。此經之所以流通無盡者。端賴斯人。故列其名。以為弘經者法。
譯: 大力菩薩以救渡眾生為己任,渡到眾生修成正果為止。任重而道遠,對逆境不退卻也不屈服。此菩薩能夠延續佛的智慧,傳播佛聲於十方,故特別將其名列於此。
而無量力菩薩,用神通力於三世諸佛世界 (三際言三世也。頌疏九曰:「一前際即是過去,二後際即是未來,三中際謂現在世。」)化現無量分身,
關於無量力菩薩,{法苑珠林}有介紹如何修行,: [又無量意菩薩無量力菩薩。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臥若坐若經行。但念五取陰相。],其神通力量於空間中互相牽引干涉,分身變化數量難以測量。每個化作的分身互相交絡聯繫,其神通力大到無法量度。這本法華經能夠在宇宙中無盡的流通,主要是依靠此菩薩神通力,所以在這此列出這位菩薩的名子。
{法華經玄贊要集 唐 栖復集}
針對第五對有如此評論:
言神通小大等者。謨云。依慧起通。縱彼神力。清茲長夜。搖颺世界。振動夷夏。眾生發心。濁世高謝。
言大力等者。攝云。據理而釋。煩惱能使三界紛綸。二乘迷倒。其力最大。菩薩能摧此大惡法。故名大力。
譯: 大力菩薩能依據實相之理來釋疑煩惱,因為煩惱能夠使三界紛紛擾擾,二乘人迷惑,這種干擾力量是最大的。而大力菩薩能夠摧毀煩惱惡法,所以稱作大力
言無量力者。有云。無相之力。不以有量為力名。化度云。由作神通。驚察有緣。皆令發意。謂動地故。令眾生驚覺。知諸世界悉皆無常。何以故。世界廣大。而有動搖。況我之身。常能長久。唯疏意約事論土。初地動百佛世界。名大力。二地動千世界。三地動百千世界。四地動百億。五地動千億。六地動百千億世界。七地動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八地動百萬億大千微塵數世界。九地動。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十地菩薩一剎那中。能動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世界。名無量力。
譯: 無量力就是指無相之力,不以能夠度量的力量為其名稱。因為能使用神通讓眾生發意行菩薩道,故能使地表震動,讓眾生驚覺世間都是無常。為何能夠如此?因為讓眾生知道世界如此之大,都能被搖動,何況是自己的身體,哪能長久? 只能藉由表現三界內外果報無常以撼動之。初地的大力菩薩能夠撼動一百個佛土世界,二地能動一千個世界,三地能動一萬個世界,四地能動百億個世界,五地能動千億世界,六地能動一萬億世界,七地能動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八地能動百萬億大千微塵數世界,九地動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而十地菩薩能動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世界,此菩薩名為無量力菩薩。
大力菩薩
{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有一段這樣敘述大力菩薩:
問曰:
是菩薩大福德、智慧力,應生邊地、邪見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答曰:
菩薩有二種:一者、成就大力菩薩,二者、屬因緣新發心菩薩。大菩薩為眾生隨所應度受身,不避邊地、邪見;新發意菩薩若生是處,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終不敗壞;銅鐵則壞。邪見者,所謂無作見。雖六十二種皆是邪見,無作最重。所以者何?無作言不應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來,雖是邪見,而不遮作福德。以無作大惡,故不生。
{金剛仙論 世親菩薩造 金剛仙論師釋 元魏 菩提流支譯}
初地永不退失,故名根熟,而未得名為初地已上證無生法忍大力菩薩也。
譯: 初地菩薩是永不會退轉,所以稱做根熟,而大力菩薩是還未證得初地,但已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
第六對,離染進善對
就是指離開汙染的三界,並走向無漏的善道,越三界菩薩福德深厚有大智慧,超越三界的污染。䟦陀婆羅菩薩是賢護之意,意指能護守善法令不失,因為若聞其名是人必定得三菩提。所以這邊譬喻菩薩以智慧力令眾生脫離三界,並趨向善法修行。
言此二離染等者。此攝二人。越三界是離染。染即三界輪迴。善能離三界。䟦陀婆羅。是進善。
又{法華義疏 隋 吉藏撰}曰:
「越三界」者,慧踰生滅道跨三有也。
「跋陀婆羅」者,此云賢守,隣極亞聖曰賢,弘道能固稱守也。
譯: 此意越三界指智慧跨過了生死輪迴,滅除貪嗔癡三毒,解四聖諦而跨越了三界。跋陀婆羅在此指賢守,位階跟聖者比鄰而居所以稱為賢,致力弘揚並堅守涅槃之道稱為守也。
而{法華經玄贊要集 唐 栖復集}針對第四對有如此評論:
言越三界者。潞云。如有一人。與三種人。而為親友。一迦維越子。二大臣之子。三王之太子。同結契云。得味共均有苦代受。于時彼人囚彼因禁。迦維越子但能餉食供衣。亦無方能脫諸杻械。大臣之子能囑獄官脫其枷鑽。太子有力。推倒獄墻。令彼罪人公然得出。行施持戒修慧亦爾。三界牢獄囚禁眾生。若行施者。於三界中。衣服飲食。雖無所乏。而於眾苦。猶未能免。持戒之者。雖能免於三惡趣報。仍於三界不能出離。有修慧能斷煩惱。而於三界速能出離。如彼太子推倒獄墻。遣彼禁人自然得出。明此菩薩於施戒修而圓滿。已出三界。清昇彼岸。是故得名越三界菩薩也。
譯: 稱越三界的就如同下面的比喻,例如有個人有三個朋友,一個是有錢人,一個是大臣的小孩,一個是王太子。他們同時訂下誓言,有樂同享,有苦共當,此時這個人不小心被關到牢獄了,他那位有錢人的朋友幫忙他,讓他衣食無缺,但手腳還是被銬著,而那位大臣的朋友去幫忙他讓他枷鎖能夠打開,但不能出獄,而那位太子朋友就不一樣了,他能夠讓這獄牆倒塌,直接讓他朋友出來。我們在修行佈施,持戒和智慧也等同如此,這三界就如同牢獄一樣把我們困住,佈施雖然能讓我們富裕,衣食無缺,而守戒雖然能讓我們掙脫枷鎖,避免災難來臨,但前兩者都不能讓我們出脫三界,就如同那位有錢人和大臣朋友一樣,而真正可以使我們脫離牢獄只有修智慧才有辦法,就像那位太子推倒獄牆,讓眾生能夠出脫三界牢獄之災。而越三界菩薩已將佈施和戒律和智慧修到圓滿,於是他能夠出脫三界,到達彼岸,故稱越三界菩薩。
跋陀波羅菩薩
賢護菩薩之梵名,也稱善守,賢守菩薩。
《楞嚴經》卷五記載,「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這句話是說跋陀婆羅和其他同伴一共16人,一同站起身來,頂禮佛足後開始說: 我們這些人在威音王佛時,聽聞佛法後出家的。有一天當大家要洗澡時,我跟大家一起進入澡堂準備洗澡,在洗的時候我突然感悟到水的因緣,水不是把灰塵吞沒,也不是沖乾淨我的身體,而是隔開我和灰塵,水還是水,沒有變,就像中道一樣,處在其中心中自在,不落兩邊,不著塵緣,無所得亦無所失。由於宿昔沒有忘失,到今天跟著佛祖一起出家,參透了無學之裡,而世尊名我跋陀婆羅,具絕妙的觸塵因緣而成就,成佛弟子。世尊問我如何證得圓通,就如同我上所說,就是因為水的因緣阿。
據【大寶積經】一○九卷,「賢護長者會」記載:
在當時,賢護是王舍城一位巨富商人長者的兒子,名叫跋陀羅波梨,威力好像能震動大地,因宿世因緣,身體非常柔軟,他所受之快樂果報,連忉利天之帝釋天王都不能及,財富人間無人可比,家中常舖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家中有六萬車輦,富有裝設世不能比。
「他為甚麼有這樣的殊勝的果報?」
佛陀說:「往昔有一位如來出現在世間,叫『樂光多陀阿伽度』,賢護當時,在這位如來的身邊,是一位聲聞僧叫『法髻』。法髻持戒雖多缺失,可是善於說法,常為眾生開示法義,音聲清晰明朗,聞法者人人心生歡喜,個個不墮惡道,他以法施因緣,九十一劫生為天人,得端正富貴之報。」
佛陀再說:「賢護為甚麼有六萬殊勝妙車? 就是在樂光佛時代,做大法師的當時,常常把他的所有都布施給其他乏力的持戒僧,又為他們造鞋、靴履等等,以此功德感妙車如意果報。」
佛陀又說:「過去有佛,叫『迦葉多陀阿伽度』,曾經對賢護說:未來世有佛,名『釋迦牟尼』,祂會為汝授記。」
為甚麼稱為賢護? 因這位菩薩俱足大賢德行,能保護自己純正的思想行為,又常護念眾生,樂於護持他人,以佛法引導眾生入聖賢位,所以尊稱為賢護。另外,賢護菩薩做東道主,其實東道主不只賢護一個人,娑婆世界菩薩也很多,為什麼用他?用他這個名號來表法。在家,第一個使命是護法;出家菩薩,第一個使命是弘法。弘法當然也要護法,弘、護這兩種任務,出家是以弘法為主,護法為輔助;在家菩薩是以護法為主,弘法為輔助,弘、護都要兼顧。兼顧裡面有賓、主之分,四眾同修要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要四眾密切合作,不能分家。
顯教之經論,處處列舉"賢護等十六菩薩",而且在【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與【無量壽經】中記載之聽法信眾中,皆置賢護菩薩於首位。
-【無量壽經】曰:「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正士之「正」表正知正見,「士」表知識分子。知見與佛相同的知識分子稱為正士,亦稱大士,是菩薩的別號。
-【大寶積經】卷百十一曰:「復有十六大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曰:「及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跋陀婆羅」譯作賢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云: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
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
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
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
因為上。」
-【般舟三昧經】是支婁迦讖於于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譯出,全經三
卷,共分十六品,內容是記載佛陀應賢護菩薩之請而為說法。此經是現存
大乘經典中最早的經典,也是淨土經典的先驅,甚至古德認為此經是【佛
說阿彌陀經】的最早文獻。
在這裏,我們引述淨空法師所說:賢」是講德,有智慧、有德能;「護」是護法,護持正法。護法的功德跟弘法是同等的,或者我們可以說,護法的工作超過弘法,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你就了解。弘法的人才不是沒有,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要想發心弘揚佛法都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有沒有一個得力的護法。有一個,就能做出一番事業,如果有很多護法,那你的弘法事業,絕不在諸佛,這些大菩薩示現,那個所作所為,不在他之下。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第五對,神通小大對
大力菩薩以及無量力菩薩,此為二神通小大對,大力菩薩具諸功德有大力量,能用大力神通警策有緣眾生,並且使眾生都能發菩提心,其神力能撼動數百千個世界。而無量力菩薩則是具大慈悲力量,其力量無法衡量,能啟用撼動無數世界的力量。
另,{法華經指掌疏 清 通理述} 說:
大力菩薩者。以度生為己任。以至果為限期。任重道遠。不退不屈。若斯人者。乃可續佛慧命。傳佛聲教。故特列其名。
無量力者。用周三際。化滿十方。方際相涉而分量莫窮。化用交絡而神力無限。此經之所以流通無盡者。端賴斯人。故列其名。以為弘經者法。
譯: 大力菩薩以救渡眾生為己任,渡到眾生修成正果為止。任重而道遠,對逆境不退卻也不屈服。此菩薩能夠延續佛的智慧,傳播佛聲於十方,故特別將其名列於此。
而無量力菩薩,用神通力於三世諸佛世界 (三際言三世也。頌疏九曰:「一前際即是過去,二後際即是未來,三中際謂現在世。」)化現無量分身,
關於無量力菩薩,{法苑珠林}有介紹如何修行,: [又無量意菩薩無量力菩薩。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臥若坐若經行。但念五取陰相。],其神通力量於空間中互相牽引干涉,分身變化數量難以測量。每個化作的分身互相交絡聯繫,其神通力大到無法量度。這本法華經能夠在宇宙中無盡的流通,主要是依靠此菩薩神通力,所以在這此列出這位菩薩的名子。
{法華經玄贊要集 唐 栖復集}
針對第五對有如此評論:
言神通小大等者。謨云。依慧起通。縱彼神力。清茲長夜。搖颺世界。振動夷夏。眾生發心。濁世高謝。
言大力等者。攝云。據理而釋。煩惱能使三界紛綸。二乘迷倒。其力最大。菩薩能摧此大惡法。故名大力。
譯: 大力菩薩能依據實相之理來釋疑煩惱,因為煩惱能夠使三界紛紛擾擾,二乘人迷惑,這種干擾力量是最大的。而大力菩薩能夠摧毀煩惱惡法,所以稱作大力
言無量力者。有云。無相之力。不以有量為力名。化度云。由作神通。驚察有緣。皆令發意。謂動地故。令眾生驚覺。知諸世界悉皆無常。何以故。世界廣大。而有動搖。況我之身。常能長久。唯疏意約事論土。初地動百佛世界。名大力。二地動千世界。三地動百千世界。四地動百億。五地動千億。六地動百千億世界。七地動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八地動百萬億大千微塵數世界。九地動。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十地菩薩一剎那中。能動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世界。名無量力。
譯: 無量力就是指無相之力,不以能夠度量的力量為其名稱。因為能使用神通讓眾生發意行菩薩道,故能使地表震動,讓眾生驚覺世間都是無常。為何能夠如此?因為讓眾生知道世界如此之大,都能被搖動,何況是自己的身體,哪能長久? 只能藉由表現三界內外果報無常以撼動之。初地的大力菩薩能夠撼動一百個佛土世界,二地能動一千個世界,三地能動一萬個世界,四地能動百億個世界,五地能動千億世界,六地能動一萬億世界,七地能動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八地能動百萬億大千微塵數世界,九地動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而十地菩薩能動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世界,此菩薩名為無量力菩薩。
大力菩薩
{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有一段這樣敘述大力菩薩:
問曰:
是菩薩大福德、智慧力,應生邊地、邪見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答曰:
菩薩有二種:一者、成就大力菩薩,二者、屬因緣新發心菩薩。大菩薩為眾生隨所應度受身,不避邊地、邪見;新發意菩薩若生是處,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終不敗壞;銅鐵則壞。邪見者,所謂無作見。雖六十二種皆是邪見,無作最重。所以者何?無作言不應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來,雖是邪見,而不遮作福德。以無作大惡,故不生。
{金剛仙論 世親菩薩造 金剛仙論師釋 元魏 菩提流支譯}
初地永不退失,故名根熟,而未得名為初地已上證無生法忍大力菩薩也。
譯: 初地菩薩是永不會退轉,所以稱做根熟,而大力菩薩是還未證得初地,但已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
第六對,離染進善對
就是指離開汙染的三界,並走向無漏的善道,越三界菩薩福德深厚有大智慧,超越三界的污染。䟦陀婆羅菩薩是賢護之意,意指能護守善法令不失,因為若聞其名是人必定得三菩提。所以這邊譬喻菩薩以智慧力令眾生脫離三界,並趨向善法修行。
言此二離染等者。此攝二人。越三界是離染。染即三界輪迴。善能離三界。䟦陀婆羅。是進善。
又{法華義疏 隋 吉藏撰}曰:
「越三界」者,慧踰生滅道跨三有也。
「跋陀婆羅」者,此云賢守,隣極亞聖曰賢,弘道能固稱守也。
譯: 此意越三界指智慧跨過了生死輪迴,滅除貪嗔癡三毒,解四聖諦而跨越了三界。跋陀婆羅在此指賢守,位階跟聖者比鄰而居所以稱為賢,致力弘揚並堅守涅槃之道稱為守也。
而{法華經玄贊要集 唐 栖復集}針對第四對有如此評論:
言越三界者。潞云。如有一人。與三種人。而為親友。一迦維越子。二大臣之子。三王之太子。同結契云。得味共均有苦代受。于時彼人囚彼因禁。迦維越子但能餉食供衣。亦無方能脫諸杻械。大臣之子能囑獄官脫其枷鑽。太子有力。推倒獄墻。令彼罪人公然得出。行施持戒修慧亦爾。三界牢獄囚禁眾生。若行施者。於三界中。衣服飲食。雖無所乏。而於眾苦。猶未能免。持戒之者。雖能免於三惡趣報。仍於三界不能出離。有修慧能斷煩惱。而於三界速能出離。如彼太子推倒獄墻。遣彼禁人自然得出。明此菩薩於施戒修而圓滿。已出三界。清昇彼岸。是故得名越三界菩薩也。
譯: 稱越三界的就如同下面的比喻,例如有個人有三個朋友,一個是有錢人,一個是大臣的小孩,一個是王太子。他們同時訂下誓言,有樂同享,有苦共當,此時這個人不小心被關到牢獄了,他那位有錢人的朋友幫忙他,讓他衣食無缺,但手腳還是被銬著,而那位大臣的朋友去幫忙他讓他枷鎖能夠打開,但不能出獄,而那位太子朋友就不一樣了,他能夠讓這獄牆倒塌,直接讓他朋友出來。我們在修行佈施,持戒和智慧也等同如此,這三界就如同牢獄一樣把我們困住,佈施雖然能讓我們富裕,衣食無缺,而守戒雖然能讓我們掙脫枷鎖,避免災難來臨,但前兩者都不能讓我們出脫三界,就如同那位有錢人和大臣朋友一樣,而真正可以使我們脫離牢獄只有修智慧才有辦法,就像那位太子推倒獄牆,讓眾生能夠出脫三界牢獄之災。而越三界菩薩已將佈施和戒律和智慧修到圓滿,於是他能夠出脫三界,到達彼岸,故稱越三界菩薩。
跋陀波羅菩薩
賢護菩薩之梵名,也稱善守,賢守菩薩。
《楞嚴經》卷五記載,「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這句話是說跋陀婆羅和其他同伴一共16人,一同站起身來,頂禮佛足後開始說: 我們這些人在威音王佛時,聽聞佛法後出家的。有一天當大家要洗澡時,我跟大家一起進入澡堂準備洗澡,在洗的時候我突然感悟到水的因緣,水不是把灰塵吞沒,也不是沖乾淨我的身體,而是隔開我和灰塵,水還是水,沒有變,就像中道一樣,處在其中心中自在,不落兩邊,不著塵緣,無所得亦無所失。由於宿昔沒有忘失,到今天跟著佛祖一起出家,參透了無學之裡,而世尊名我跋陀婆羅,具絕妙的觸塵因緣而成就,成佛弟子。世尊問我如何證得圓通,就如同我上所說,就是因為水的因緣阿。
據【大寶積經】一○九卷,「賢護長者會」記載:
在當時,賢護是王舍城一位巨富商人長者的兒子,名叫跋陀羅波梨,威力好像能震動大地,因宿世因緣,身體非常柔軟,他所受之快樂果報,連忉利天之帝釋天王都不能及,財富人間無人可比,家中常舖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家中有六萬車輦,富有裝設世不能比。
「他為甚麼有這樣的殊勝的果報?」
佛陀說:「往昔有一位如來出現在世間,叫『樂光多陀阿伽度』,賢護當時,在這位如來的身邊,是一位聲聞僧叫『法髻』。法髻持戒雖多缺失,可是善於說法,常為眾生開示法義,音聲清晰明朗,聞法者人人心生歡喜,個個不墮惡道,他以法施因緣,九十一劫生為天人,得端正富貴之報。」
佛陀再說:「賢護為甚麼有六萬殊勝妙車? 就是在樂光佛時代,做大法師的當時,常常把他的所有都布施給其他乏力的持戒僧,又為他們造鞋、靴履等等,以此功德感妙車如意果報。」
佛陀又說:「過去有佛,叫『迦葉多陀阿伽度』,曾經對賢護說:未來世有佛,名『釋迦牟尼』,祂會為汝授記。」
為甚麼稱為賢護? 因這位菩薩俱足大賢德行,能保護自己純正的思想行為,又常護念眾生,樂於護持他人,以佛法引導眾生入聖賢位,所以尊稱為賢護。另外,賢護菩薩做東道主,其實東道主不只賢護一個人,娑婆世界菩薩也很多,為什麼用他?用他這個名號來表法。在家,第一個使命是護法;出家菩薩,第一個使命是弘法。弘法當然也要護法,弘、護這兩種任務,出家是以弘法為主,護法為輔助;在家菩薩是以護法為主,弘法為輔助,弘、護都要兼顧。兼顧裡面有賓、主之分,四眾同修要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要四眾密切合作,不能分家。
顯教之經論,處處列舉"賢護等十六菩薩",而且在【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與【無量壽經】中記載之聽法信眾中,皆置賢護菩薩於首位。
-【無量壽經】曰:「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正士之「正」表正知正見,「士」表知識分子。知見與佛相同的知識分子稱為正士,亦稱大士,是菩薩的別號。
-【大寶積經】卷百十一曰:「復有十六大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曰:「及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跋陀婆羅」譯作賢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云: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
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
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
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
因為上。」
-【般舟三昧經】是支婁迦讖於于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譯出,全經三
卷,共分十六品,內容是記載佛陀應賢護菩薩之請而為說法。此經是現存
大乘經典中最早的經典,也是淨土經典的先驅,甚至古德認為此經是【佛
說阿彌陀經】的最早文獻。
在這裏,我們引述淨空法師所說:賢」是講德,有智慧、有德能;「護」是護法,護持正法。護法的功德跟弘法是同等的,或者我們可以說,護法的工作超過弘法,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你就了解。弘法的人才不是沒有,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要想發心弘揚佛法都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有沒有一個得力的護法。有一個,就能做出一番事業,如果有很多護法,那你的弘法事業,絕不在諸佛,這些大菩薩示現,那個所作所為,不在他之下。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มุมมอง: 50
วีดีโอ
大乘妙法蓮華經(五十三),序品第一,[其名曰: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法華經疏論]
มุมมอง 27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講義 法華經疏 講義 2023/07/27 施圓通 註 第五對,神通小大對 大力菩薩以及無量力菩薩,此為二神通小大對,大力菩薩具諸功德有大力量,能用大力神通警策有緣眾生,並且使眾生都能發菩提心,其神力能撼動數百千個世界。而無量力菩薩則是具大慈悲力量,其力量無法衡量,能啟用撼動無數世界的力量。 另,{法華經指掌疏 清 通理述} 說: 大力菩薩者。以度生為己 。以至果為限期。 重道遠。不退不屈。若斯人者。乃可續佛慧命。傳佛聲教。故特列其名。 無量力者。用周三際。化滿十方。方際相涉而分量莫窮。化用交絡而神力無限。此經之所以流通無盡者。端賴斯人。故列其名。以為弘經者法。 譯: 大力菩薩以救渡眾生為己 ,渡到眾生修成正果為止。 重而道遠,對逆境不退卻也不屈服。此菩薩能夠延續佛的智慧,傳播佛聲於十方,故特別將其名列於此。 而無量力菩薩,用神通力於三世諸佛世界 (三際言三世也。頌疏九曰:「...
大乘妙法蓮華經(五十二),序品第一,[其名曰: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法華經疏論] 大神說故事,第52集
มุมมอง 84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講義 法華經疏 講義 2023/0720 施圓通 註 第三對,濟貧救苦對 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等三位菩薩,都是代表貢獻寶物和藥物來救濟受病苦,窮苦眾生,寶掌菩薩能手中變出財寶,濟貧苦眾生。藥王菩薩將自身化為大藥樹,來醫治日藏比丘等。而勇施菩薩則是兩者都能兼顧,同時能將財寶和醫藥都施與貧苦眾生 而{法華經玄贊要集 唐 栖復集}針對第三對有如此評論: 大藥樹等者。悲華經云。藥王菩薩起種種願。願於賢劫千佛。初成佛時。我皆供養。佛入涅槃。我皆起塔。劫盡苦惱眾生。我皆救護。於刀兵疫病劫中。作大醫王。菩薩大悲於疫病劫中。為藥樹王。根莖枝葉。食者病差。見色聞聲。𭊴香甞味覺觸。皆得病差也。然後作佛。即樓至如來是也。智論云。有一樹王。名殃伽陀。有一毒蛇。趂一蝦蟇。蝦蟇奔於藥樹。心意安樂。毒蛇去樹七步。得於藥氣在地。宛轉悶絕而死。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藥樹喻菩薩。蝦蟇喻眾生。毒蛇喻天魔波旬。 藥...
大乘妙法蓮華經(五十一),序品第一,[其名曰: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法華經疏論] 大神說故事,第51集
มุมมอง 135ปีที่แล้ว
講義內容: (歡迎轉載 無版權) 法華經疏 講義 2023/07/13 施圓通 編 第二對,自利利他對,常精進菩薩和不休息菩薩代表就是自己勤學不倦,且不忘失幫助他人的代表。常精進菩薩是精進波羅蜜的典範,根據《涅槃》云:如是時中 修布施,乃至 修智慧,隨時不懈名常精進。大寶積經: 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或不受化,而此菩薩亦無一念棄捨之心名常精進。所以不休息菩薩代表隨時能修智慧和佈施,對於不受化眾生永遠不存捨棄之心,永不退轉。 不休息菩薩,思益經說: 恒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年,經無量劫值無數佛修諸梵行,然後受記名不休息。 以上菩薩看起來意義相似,但各有其含義,常精進者為眾生,所以不論眾生若親若疎,始終不棄捨。不休息者則是因梵行久習善因,心不廢弛。 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菩薩常時利益一切難度能度之眾生。雖然能於短時間內利益眾多易度化的眾生,已是殊勝善行,猶未足為難...
大乘妙法蓮華經(五十),序品第一,[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法華經疏論] 大神說故事,第46集
มุมมอง 100ปีที่แล้ว
本次上課,開宗明義將以{法華經玄贊要集 唐 栖復集}以及法華經精解評林 明 焦竑纂)來解釋,阿彌陀佛
大乘妙法蓮華經(四十九),序品第一,[觀世音菩薩、...]
มุมมอง 121ปีที่แล้ว
透過《法華經精解評林》、《法華經玄贊要集》、《法華經大窾》和《法華經句解》的註解來闡釋觀世音菩薩在此段含意
大乘妙法蓮華經(四十七),序品第一,[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大神說故事,第96集
มุมมอง 82ปีที่แล้ว
為什麼法華經上列出這18位大菩薩名子? 有什麼特別含意嗎? 來看智者大師怎麼下註解
大乘妙法蓮華經(三十四),序品第一,[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菩薩位階] 大神說故事,第80集
มุมมอง 105ปีที่แล้ว
大乘妙法蓮華經(三十四),序品第一,[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菩薩位階] 大神說故事,第80集
大乘妙法蓮華經(三十二),序品第一,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大神說故事,第77集
มุมมอง 136ปีที่แล้ว
大乘妙法蓮華經(三十二),序品第一,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大神說故事,第77集
大乘妙法蓮華經(三十一),序品第一,無學最後部,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大神說故事,第76集
มุมมอง 77ปีที่แล้ว
大乘妙法蓮華經(三十一),序品第一,無學最後部,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大神說故事,第76集
第74集大乘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序品第一,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退法與不退法阿羅漢之爭論)
มุมมอง 99ปีที่แล้ว
第74集大乘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序品第一,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退法與不退法阿羅漢之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