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7
- 90 046
chun12378
เข้าร่วมเมื่อ 19 มี.ค. 2009
佛遺教經 01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有字幕)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㝹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㝹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มุมมอง: 12
วีดีโอ
四十二章經 30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192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9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344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8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237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7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32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6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3812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5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1914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4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2616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3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141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2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2121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1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34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20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29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19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35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18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34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四十二章經 17 會性法師華語主講
มุมมอง 43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四十二章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正宗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
本集續講如何「修忍度」 00:35 「一切善惡皆因我身」。 1:35🔺 「生忍因緣有五事」。要升起忍辱之心,要有下面五種因緣。 一、惡來不報 二、觀無常想 三、修於慈悲 四、心不放逸 五、斷除瞋恚 8:35 「輭言」:說話柔軟。「先意問訊」:看到人就先打招呼。 12:09 現代人打招呼和互相的稱謂,都不講究了。社會亂源的開端。 14:23🔺 「修空三昧」。好好觀察苦樂的因緣從何而來。🔺 「能觀罵者如狂如癡、稚小無智,當知是人能修忍辱」。 20:38🔺(自己註解:遇到霸凌)遇到 「智人當觀:勝我者罵,我不應瞋。」 25:00 生瞋恨心有如自己拿毒藥自己吃。 28:49修忍,是成佛之因。「忍辱,即是菩提正因」。 30:11🔺「好、樂、怡、戲」。 32:24 戲:1學習菩薩的遊戲三昧。2這個世界就是個大戲台。每天早上醒來對自己說,我今天要把這齣戲演好。演什麼要像什麼。 36:17 🔺「智人見怨以惡來加⋯⋯」。 37:18 瞋恚的果報:諸根不具、貧窮等等。 40:29 「常樂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 41:16 「若他有事,樂為管理」:幫忙別人。 43:01 「前後默然」:不說別人的短處。
30:38 善惡業報因果問題很微細。所以世間常見的情況,有的人學佛受戒後,變得越來越不好。那是因為正好惡業時間到了,你正好要受報。末法時代這種情況更多(自己備註:眾生福德不足)。 33:38 外道度人權巧方便。佛教徒發願度人勸人的要學習。😊有時候不要直接用善惡因果角度跟人解釋。 37:37 🔺意:指第六意識。模:模型,這裡指「引業」。 八 識規矩頌:「引滿能造業力牽。」
4:25 佈施用心不同,福德不同。 13:28 🔺三世業報:現報、生報(下一世)、後報(第三生、第四生、甚至更久以後)、無報。 15:54 🔺四種果報的受報時間、定與不定。 29:30 命運操之在己。眾生的業力隨時都在發生變化⋯⋯!不是世間一般講的宿命論。 30:54 修心(指修定),如念佛、打坐。阿含經常講修心就是修定。 33:33 後世重罪,現世輕受的例子。 鼓勵佛弟子要努力修行,一切業都可以轉。🙏 41:50 阿伽陀(字意:普去,一切都能除去) 44:07 🔺結論。 不可以一遍修善法,一邊在造業。
00:03 犯「偷盜戒」的三個階段。根本、方便、成已。 8:25 邪婬罪業,若犯「邪婬戒」的三個階段。(自己註解:現代人外遇很多,要注意這段內容) 30:26 惡口的餘報。無緣無故遭人毀謗,最好不要辯。何以息謗,無辯。😅 32:00 弘一大師的比喻。 34:00 地水火風四大衰微,容易遭到風不調雨不順,都是眾生遭到十惡業的餘報所致。 勤修十善法,就可以去除上面種種狀況。 40:14 [很容易犯,要注意]:🔺如果你心中打算供養出家人,但是又移轉給別人/別的高僧大德,你已經動了念,移轉自己的心意,就犯了「偷盜」的等流罪。😮
受益無窮
12:39 「業品第二十四」(節錄版本只有2300多字,原文有7100多字)🙏 開始講「十善業道」
1:30 看到破戒的惡人,勸了不聽,只能憐憫隨他去。阿含經提到,「彼之有業,各自受之。」自己造業自己受。只能生慈悲心、憐憫心。🙏
16:20 第一種:人間-人道眾生也有聖人示現,我在造惡的時候,聖人就會知道我在造業。 18:54 第二種:諸天三界28天,人間講悄悄話,天人聽到如打雷,對人間一舉一動看得非常清楚。天人雖然靠近人的身邊,但是凡夫的眼睛看不到。要是天人明明白白看到我在造惡業,我還敢造惡業嗎?在世間法上也是不可以造惡業的。 21:38 第三種:為了佛法也不可以造惡業的。
25:04 民國三十八年後 會公親近 慈航老法師的故事,在桃園中壢圓光寺。
12:15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32:55 依報無常的例子。 會公講述自身經驗,當年苗栗獅山、花蓮、台灣北部大型地動(震)的例子。 35:50 依報危脆,要想到身體「正報」也是危脆。
2:45 藏經有「佛說五大施經」。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7:10 能持五戒就是修行,比財布施容易多了。持五戒就是布施。持五戒,隨時隨地能夠修行。離開五戒,初果以上的聖人都不能得到,一直到究竟成佛的無上菩提。 10:15 持五戒的功德,持戒的好處。天上的天人和護法善神都恭敬守護他,大家都尊敬他。縱然遇到逆境,有護法神,也能夠安心受報,心無恐懼,知道因緣果報。 12:51 「弘一大師永懷錄」。日本到廈門轟炸,李方圓居士陪弘一法師在廈門的路上走。 16:45 阿那邠ㄅㄧㄣˉ坻ㄉㄧˋ(給孤獨長者) 44:58 酒戒在菩薩戒,酒戒在五戒。都不能耽樂。 性重,遮重,下集144講解。
深深感恩
敬祝法喜充滿
各位大德同修菩薩: 八戒齋品 在第130-149集。🙏 五戒品 在第140集開始。🙏 阿彌陀佛。
經文置誤,敬請見諒。
復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若受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願,是名汙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汙戒。若畏貧窮,若為恐怖,若為失財,若畏作役,若為身命,若為利養,若為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汙戒。 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眾生,具足正念,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具無上菩提道故,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繫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蹔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不樂之,至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慎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
00:32 🔺此段說明一般人拜外道諸神,會不會失掉三歸呢?如果只求保佑平安,不會失三歸。 但是如果把神明當作能當作脫離三界離苦,就失了三歸。不要把神當做皈依之處就好。 12:33 台灣光復之初,佛教還不普及。社會一般是神佛不分,都只是拿香拜拜,燒香燒紙。 17:25 見宋朝「龍舒淨土文」。宋代王龍舒,字日休。 20:20 給孤獨長者=阿那邠坻=名:須達多=善施長者。小孩未出世在母胎中,或是剛出世就受皈依,不能得到三皈依的。需要「心念口言」,才能受皈依。最低限度,要念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雖不成就,亦能護之。🙏 26:21 台灣早年都是日政時代留下來附佛外道,龍華教、先天教、經幢??傳下來的寫疏文的儀式,如獅頭山善道堂、獅巖洞,都是龍華教,後來才改成圓光寺,創辦人是龍華教的邱太空。早年正規的佛教很少。 39:30 🙏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勸人受三歸依,目的是勸人要學佛,入佛門,做三寶(佛法僧)弟子。不是求福報。(例子:目犍連尊者勸弟弟學佛布施求福報的故事。)
17:29 此段說明,如何供養三寶「佛、法、僧」。🙏 19:43 法供養:如說修行供養。 供養,不一定要用金銀、香、花、燈、塗、果。還有法供養。🙏 28:00 此段說明八關齋戒,如果因緣不許可,無法持過午不食,不能受齋,還是有戒善的功德。🙏 34:37 說明怎樣的情況下,會失掉三皈(歸)。😮 「自在天語」,是印度的大自在天,像是拜城隍爺、媽祖、關帝君之類外道。(台灣通常都是神佛不分,真正受三歸的佛弟子很少) 43:05 「做種種雜業、如市易法」。
35:57 在家菩薩如果沒有錢布施,可以修醫方明。
羼ㄔㄢˇ提(字意:忍辱)、檀(字意:佈施)、尸羅(字意:持戒)。 2:09 修集(修學、聚集)或是修習之意。集,古文多用集,和習同音。 3:09 忍辱:有兩種。世間法上的忍(有情、無情)、出世間法上的忍。太虛大師說,物質方面是世忍,精神方便是出世忍。 30:45 🔴重點「忍辱度」:如何修別人,如果遇到有人罵你(言語霸凌你),要如何修忍辱度!會公說:「這是很好對治瞋恨心的方法,要學起來。」😊
很好,很用心聽,受用無窮。祝法喜充滿 身心安康
@@chun12378那是因為 會公講的話,我才聽得進去啊。🙏😊祝諸位福慧圓滿!
@ 每人像您怎麼用心,真是西方有份。
感恩您,法寶收到了!❤
感謝您辛苦的整理好讓我們得以享受法潤,想要隨喜功德,要如何贊助?
謝謝您,身為 會公弟子能使佛法流傳世,是應為之。感謝您想要隨喜及贊助,末學只是分享 會公演講佛法的可貴。謝謝您贊助就免了 ,總之就是感謝您。 敬祝法喜充滿 身心安康
若大德有想要 會公華語演講全集晶片,末學可以與您結緣。
@@chun12378 如可,麻煩惠賜至桃園市中壢區義民路47號永平寺
@@chin1464 有客語全集是否要呢?
@chun12378 要喔!感恩!阿彌陀佛。
5:15 為過世的父母,做子女的做善法修福回向,父母可以得七分之一。地藏經有云,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墮落到地獄道、和餓鬼道不同。在餓鬼道,比較容易得到功德回向超度。 13:45 [重要‼️]殺生祭祀,是無法得到福報。
18:30 沒有貪心的人,當下就是布施。民國37年 會公親近 慈航法師的故事。🙏
24:06 布施時隨分隨力,不要勉強。只要至誠恭敬心。
19:00 受在家菩薩戒的佛子,應當如何供養三寶。 27:45梵語: 「和尚」、「和上」,原意:親教師、師父。在中文語意轉變後,在叢林用語,指方丈和尚,與梵語原意相差甚遠。
13:18 要聲位菩薩才能做到。要發心,但是目前初學凡夫菩薩做不到。凡夫位菩薩,自己的生活還是要照顧到,隨分隨力。😊 23:54 「見惡眾生心生憐憫,不責其過。」責備不是辦法! 26:06「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三者、至心諮受善知識教。」🙏 28:22 會公早年親近 斌宗法師當侍者的經歷。
感謝上傳,是否都可以加上字幕,方便家裡老人家攝受,🙏
您好,上傳字幕,因多少會有錯字,校正會花多時,此優婆塞戒經節本文字之多,校對之下不易,敬請諒解,祝法喜充滿,身心安康。
您好,在受戒品第十四 65集之後有圖片文字補助。阿彌陀佛~~~~~~~~~~~~~~
7:50 「三者、解心。」要了解佛法,不要淪為迷信,拿香跟拜而已。
30:41 近代中國佛教的亂象,在家居士講經說法的現象, 會公詳細說明末法時代白衣說法的現象。佛子應該知道出家人的本分事,在家人的本分事,各自是什麼。在家人至少要受過菩薩戒,並且經過僧團住持同意。 45:45 慈航法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弘法與護法的關係」(出家人與在家人的個別責任,應該要如何合作)。
33:00 「若埋藏舉」。例如現代人,做生意 會計替人做假帳,內帳、外帳,查稅查不到,非法逃漏稅。 38:53 在家菩薩戒,優婆塞戒經,不食眾生肉的戒律問題。
2:53 弘一法師住晚晴山房的故事 42:00 「不蓄三衣鉢杖戒第十七」:現代應當要如何持這條戒,若有傳戒戒會道場要向你募捐要做三衣、鉢、杖,持菩薩戒的行者,就隨分隨力供養戒會。
0:28 「不持六齋戒第七」(包含1持八關齋戒;2供養三寶) 15:40 佛為何要規定弟子持六齋日,因為隨順當年世間印度外道的修行人都有六齋日的修行日。 17:09 會公講解現代人可以如何持六齋日,隨分隨力,隨家庭,隨環境。可以隨著現代的假日,星期六日持六齋日。🙏 20:25 會公對於現在有大規模傳授「八關齋戒」的意見。 27:30 持八關齋戒這一天,還要供養三寶。🙏 31:02 🔻🔻🔻每天最少要有一個時間拜佛。拜三拜的意義是什麼?第一拜,拜佛寶;第二拜,拜法寶;第三拜,拜僧寶。🙏🙏🙏
法喜充滿
@@chun12378感恩菩薩上傳,讓末學可以跟 會公學習戒律。🙏🙏🙏雖然戒律很難持好,慢慢學習。師父有講到偷香,末學開始改掉壞習慣。😂
@@賽德克·巴萊 人,生來就是不斷學習,不是完美,所以來人間走一遭。能改則善也。
「地持菩薩戒」分兩部分:有人來1求法、2求財物。優婆塞戒經這裡沒有特別說明,就包含兩種。不能讓人空手而回,但是菩薩自己要「隨分隨力」。 開戒:但是如果自己沒有這樣東西,不違犯。 8:00 「隨宜」:所乞求的對他來說沒有利益,與眾生有害的東西,不能不能布施。 9:10「瑜珈師地論」裡面「四波羅密品」有詳細分別說明三十幾種東西,不能布施。 11:59 [嚴重問題]末法時代,尤其現代布施很難做,希望對方得到受用。 會公舉例1在路邊一些身障人士乞討的例子⋯⋯,被不法份子(把子-頭頭)把持。2社會上假的比丘、假比丘尼穿上袈裟、紅祖衣,出去化緣。 17:00 布施給假出家人,不但沒有功德,反而讓人造罪業。 19:24 可以「問令師尊上下」。 31:47 印經書的困難 看到別人犯戒,不要升起驕慢心。
努力精進受用無窮
29:14 參考【地持菩薩戒】開緣。如果有下列情形不去看病,不會違反。🙏 33:21「若病數數發。」如瘧疾,在日據時期的常見傳染病。只有奎寧能治。 會公年輕時期曾經得過,會發冷。
23:00 每天功課做完後,替自己的多生累世 生身父母、六親眷屬 他們拜佛,功德迴向給他們。🙏 27:25師長的定義和範圍 45:14 道宣律師講受戒時應該如何觀想的次序。
28:00 謗三寶戒的例子。佛子誡之。🙏 39:38 「生善法地」:戒,是一切善法的微妙寶藏所在。 40:52 「大寂靜處」:持戒清淨就能究竟涅槃。 41:30 「生善法地」:一切善法都是從戒生。 42:16 蕅益大師的箋要註解。
32:12 言辭,包括文字。實例說明。
大妄語戒🙏 17:55 🔻會公告誡佛子學佛不要追求神通。有時候反而會造大業。遇到自稱有神通的人(例如盧O彥),知道前世今生,或佛菩薩化身的,也許是鬼道附身的。都不要相信。 20:09 要讀「楞嚴經」裡面的「清淨明誨章」,四種清淨明誨。好好分辨。 23:27 邪婬戒 42:50 ㄧ、「約所說境」。(一)見地上菩薩為物逆行⋯⋯。 宋朝道濟和尚的故事。🙏
(二)「與取是盜」。別人同意給你了,還算犯盜。例如,買東西找錢,明知道對方多找錢💰給你,你還收下。不知道不犯。
本集 會公講解「不殺生戒」的持戒果報。犯戒果報前面已經講過。 20:15釋迦佛的應身佛,在人間福報本來有一百歲,眾生福報不夠,釋迦佛留二十年福報給後世的佛子用。所以只活了八十歲。 25:20 第二條重戒。「盜戒第二」。~
14:00 要懂教理才能修觀。打坐還是要鍛鍊。 22:10不懂教理永遠都是一年級 25:18 (三)境界逼迫障 41:41 占察善惡業報經🙏
1:06 唐朝賢首國師法藏大師解釋梵網經戒相 25:33 持不殺生戒,布施眾生無怖畏
23:50 要修四念處,戒才能持的清淨。🙏 🔻(見中忍減緣減行表) 29:05 修(四)煖位、(五)頂位,需要觀欲界四諦、修十六行。
無作戒體由來,用心作觀,受皈依、五戒、菩薩戒時,跪在戒師三寶面前,戒師三番白羯磨文時,戒師第一番修觀心裏好好作觀,至誠懇切發心受戒,心裡用心作觀,要觀法觀想十方世界所有的無作無量無邊善法功德同時都震動。戒師第二番白羯磨文時,觀想十方世界所有無作無量無邊善法像雲一樣,好像十方世界七彩祥雲灌進頭頂上來,戒師第三番白羯磨文觀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善法好像甘露水一樣通通從我頭頂灌進去我身體去,身體黑色的惡業由甘露水灌入,祥雲灌進來身體猶如琉璃清淨。 簡單說第一番觀想十方世界所有的無作無量無邊善法功德 第二番觀想十方世界所有的無量無邊善法像十方世界七彩祥雲灌進頭頂上來 第三番觀想十方世界所有的七彩祥雲灌進頭頂上來,身體的惡業因甘露水灌頂,使身身體猶如琉璃清淨
19:43 會性法師解說佛子受戒時應該要如何「觀想受戒」🙏
略說無作戒體來:受三皈、受五戒、受菩薩戒,用心作觀至誠懇初。戒師三次白磨文時自身要作觀。 戒師第一番白羯文觀想時十方世界所有無作無量無邊善法功德,十方善法同時震動。 戒師第二番白羯文觀想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善法好像祥雲聚集一樣,十方世界七彩祥雲一樣到頭頂上來,灌進頭頂。 戒師第三番白羯文觀想時十方世界無作無量無邊善法好像甘露水一樣,通通從我的頭頂灌進身體,我身體黑色的惡業,由甘露水灌入身,使黑業從腳底流出,身心猶如琉璃清淨。
本集 會公解釋「不殺生戒」,包括自殺:以惡心自殺己身、以善心厭身自殺。
36:20 律儀戒、 道共戒(無漏戒)、 定共戒(打坐入定)。 「初果耕地🐛蟲離四寸」: 初果聖人因為「道共戒定」的力量,犁田時蟲蟻會自動會離開四寸,不會殺生。🙏 39:23 末法時代,有教無行。 40:17 受三歸依法。得菩薩戒,就在此時受三歸依時。
菩薩戒,重發心。 5:58 十七、「正白羯磨」。 古代比丘出家人之間互稱,叫「大德」。 登壇受戒,佛制最多三人。 21:22 太虛大師白話文解釋何謂「羯磨」。 羯磨:在會議要做的事情。 白羯磨:會議的提案報告。 31:32 諦聽,認真注意聽👂。 33:00 一切善法從「戒地」生!🙏
33:00 傳授「在家菩薩戒」的儀軌,應該採用哪一戒本,才能如法得戒?(續聽第九十集開頭)🙏 39:22 蕅益大師說可以依照「梵網經」、「地持菩薩戒本」的方法受戒。 40:17 民國43年 會性法師,在台灣苗栗獅頭山傳菩薩戒的例子。 42:42 民國59、60年佛光山第一次傳授在家菩薩戒 43:44 寶華山見月律師「傳戒正範」
能持優婆塞戒經是最好的,但依末學聽起來好像比較不容易得戒,不如依照蕅益大師說:「梵網經」、「地持菩薩戒本」的方法受戒。
請看講表第十章的問答。
就是目前戒壇用的那一本。
00:10十三、 「問能世事」(世間事) 佛子如何理財,如法求財(非十六惡律儀中的事業),原則上收入分做四分:1/4 維持生計,供養父母、自身、妻子、眷屬;2/4如法販轉;1/4存下來備緊急使用。 11:24十四、 「問離四寄」 財物不應該寄放在四種人事物:老人(增添心煩)、遠處、惡人(泛指一切不認識、生疏、很少來往的人)、有勢力的人。❌ 17:30 十五、「問離四惡」(四種接近惡法的人) 剛學菩薩道的人(至少十年到二十年),要遠離四種惡友! 一、喜歡批評人家愛說人家過錯的人。 二、喜歡講邪見的人。沒有正知正見的人,讚嘆外道的人。 三、口軟心惡。口是心非,內心想的都是壞事。 四、少作多說。說大話,實際上都做不到的人。 27:44 🔴蕅益大師提的問題:遠離四惡,要如何修習菩薩道呢? 初發心菩薩,基礎沒打好,定力不夠,應當遠離惡友。自利為先,日後功夫夠了,有定有慧,才有能力再利他(惡人)度人。 36:12 初修佛法要有二十年的功夫,有解有行,才能去度化惡人。 36:59 佛子被一貫道度走的例子。 38:55有的外道有邪術/蠱術??,被外道所迷。 41:49 重點:正法難遇。🙏🙏🙏
⚠️注意容易懈怠放逸、失去正念的各種情況,共十四種。受菩薩戒的人要警惕。 13:32 民國三十七年 慈航法師的故事。 27:50 穀貴時。(饑荒的時候) 29:34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政時期,米🌾是配給制。配給的米都吃不飽。配給分「重勞、輕勞」。 輕勞的人,一天只有兩盒米,份量是一升米的五分之一。 32:58 法師的俗家祖母故事。 34:00 病苦。用功修行,要趁身體健康的時候。病、和無常(死)連在一起。
重勞輕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