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
  • 376
  • 16 950
老子《道德经》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老子告诉我们这智慧,就是说你别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看问题会出现很多偏差,生活这种智慧随处可见。从惯性思维看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你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它有它的作用,所以这是一种智慧。
มุมมอง: 7

วีดีโอ

老子《道德经》心躁动就容易看到浮光掠影
มุมมอง 224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心躁动就容易看到浮光掠影。 在生活中、工作中随处去应用,如果您能掌握这里面微妙的变化,你会发现原则果然是如此。我们静了以后,把欲望去掉以后,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您做事就会做得更好。可是躁了以后,就容易看到的是浮光掠影,这时候容易抓不住重点。所以,“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本质上是一回事,我们只有看到了根本,才能静下来。我们如果看到浮光掠影,我们就会躁起来。所以,看清根本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智慧,这是老子在这章里面不断提醒给我们。
老子《道德经》不要离开自己的基础追求浮光掠影的表象
มุมมอง 607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不要离开自己的基础追求浮光掠影的表象。 我们很多企业家就是在自己做大、做好以后,因为自己的平台高了,所以不断滋生欲望,这时候容易忘记自己的根本。我们好多企业家本来实业做的很好,后来一看金融赚钱,房地产赚钱。先做房地产,后做金融。金融开始经济下行,自己一塌糊涂,原来的基础也没有了。还有的本来做的很好,大家说互联网是大趋势,好转型,放弃实业,然后全部转型互联网,投了很多钱进去,结果失败了。
老子《道德经》生活中有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轻易放弃它
มุมมอง 34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官,燕处则超若”生活中有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轻易放弃它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基础,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离开这种基础,去追求那些浮光掠影。比如职场跳槽,一定要谨慎,切忌不断地来回换,不断离开自己的辎重。去寻找那些浮光掠影,结果会发现,你虽然觉得当时稍微跑的快点,但是很快劣势就会出来,因为你的基础不在这,离开自己的基础,跳到一个不合适的地方去,失败的风险就很大。
老子《道德经》做事分清轻重以静制动
มุมมอง 7212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做事分清轻重以静制动 生活中很多时候学会静的这种智慧是非常关键的,人因为欲望很多,容易躁,什么事就急,就想赶快做。其实可以多等一下,多观察一下,多想一想,往往会结果更好。
老子《道德经》人生格局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มุมมอง 521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格局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我们人取法天地,最后取法道,最后到底学到什么呢?我们尽量去为利益众生去做事,尽量为大家做事,滋养众生的同时,把自己位置放得低,这就是您向天、地、道所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并不是随遇而安,老子讲的道的原则就是滋养众生,但是放低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就能够符合天、地、道这样的品德,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老子《道德经》领导者是不可或缺的
มุมมอง 161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领导者是不可或缺的 领导者平庸,心偏,贪,狂,会导致社会混乱,团队覆灭,组织崩溃,带来更大的灾难。领导者出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出问题,老百姓、员工的幸福都会被破坏。反过来,如果一个领导者特别杰出、出色,会让整个系统得到一个提升。
老子《道德经》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
มุมมอง 5421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曰源,源曰远,远曰反”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 由于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引起很多疾病,我们正确对待生命轨迹,别太在意。如果能够放轻松一些,反而你能过的更好。因为尊重道的法则,尊重自然规律。我们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如此,有的时候甚至要静观其变,看它怎么变化,知道它还会返回来。静观其变往往会更好,而一些刻意的促成和推动,反而效果不好。
老子《道德经》我们需要敬畏的力量
มุมมอง 70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我们需要敬畏的力量。 老子告诉你有这个力量,老子说我勉强,因为以我们的智慧,以老子这样智慧都不能完全揣摩它,因为这个力量特别神秘。我们勉强地管它叫道,这个道特别大,我们保持尊敬。尽量了解它的运行模式,然后我们去按照它的模式做事。什么模式?向善、利他。你利他的同时,世界回馈给你,你就更幸福了。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你
มุมมอง 50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你 年龄大了以后,您就会相信这些话是真实的,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每一本书前面都要写“敬天爱人”,他把“敬天”排在前面,“敬天”之后按照天之道的法则去爱人,“敬天爱人”是稻盛和夫每一本书一开始一定要讲的内容。
老子《道德经》任何激烈狂热的事物都难以持久
มุมมอง 173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何激烈狂热的事物都难以持久 如果领导者为自己的虚幻的名誉、地位等等去追求这个,那么你本来的事就做不好了。所以老子告诉大家要像“天之道”一样去“希言”,尽量不要去刻意争取,刻意去作为,说我怎么样,不要抬高它,你自然而然会进入好的领导者的状态,这是老子这几句话给我们留下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古人说委屈可以保全怎么会是空话呢?
มุมมอง 50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古人说委屈可以保全怎么会是空话呢? 曲就是委屈,你只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功。这么讲也没什么大问题,但老子有更深的意思,你所曲的全都是虚幻的“名相”,比如说声誉、地位,这东西您说它有它也有,您说它没有一转身就没了。老子所谓的委屈,是对这些东西的,好多人不理解这个道理。
老子《道德经》领导者不争到底是跟谁不争?
มุมมอง 95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领导者不争到底是跟谁不争? 老子告诉大家的是用一个出世的方法做入世的事,如何能够减轻负担,轻装前进的把事情做好这么一个思路,并没教大家消极避世。
老子《道德经》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得迷惑
มุมมอง 36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得迷惑 我们的企业家一旦在一个行业做好了,于是开始欲望多了,欲望多以后开始什么行业都要涉足,手机我也要做,电冰箱我要做,洗衣机我做,彩电我做,电脑我做,本来有可能把主业做成精品做到极致的,结果力量分散,反而都没做好,这样的企业往往就困惑多多。
老子《道德经》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结果
มุมมอง 85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洼则盈,敝则新”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结果。 老子是借这些东西来打比方,老子讲的是领导者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老子认为你只有放弃了这些名誉、地位,让自己的名誉、地位、收益等等变得“曲、枉、洼、敝”,你的事业、你的公司、你的员工才能“全、正、盈、新”,这是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老子《道德经》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委屈自己
มุมมอง 931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委屈自己
老子《道德经》怎么做才能成就自己
มุมมอง 31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怎么做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道德经》越是抬高吹嘘自己的人越无法成功
มุมมอง 104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越是抬高吹嘘自己的人越无法成功
老子《道德经》我们不应该彰显自己的优点争取机会吗?
มุมมอง 28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我们不应该彰显自己的优点争取机会吗?
老子《道德经》我们有点企图心难道不好吗?
มุมมอง 44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我们有点企图心难道不好吗?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说圣人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มุมมอง 52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说圣人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老子《道德经》老子的世界观是什么?
มุมมอง 90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老子的世界观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如果不讲道就去学德大家就会质疑德?
มุมมอง 53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如果不讲道就去学德大家就会质疑德?
老子《道德经》说在道的层面去做事,我该如何做?
มุมมอง 61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说在道的层面去做事,我该如何做?
老子《道德经》别什么事都有原因有目的的去做?
มุมมอง 60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子《道德经》别什么事都有原因有目的的去做?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有的人专挑别人毛病?
มุมมอง 31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有的人专挑别人毛病?
老子《道德经》不断地赋予给予大家会很开心?
มุมมอง 53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子《道德经》不断地赋予给予大家会很开心?
老子《道德经》淡泊名利别想太多轻装前行为什么?
มุมมอง 164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子《道德经》淡泊名利别想太多轻装前行为什么?
老子《道德经》悟道的领导者状态是什么样的
มุมมอง 78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子《道德经》悟道的领导者状态是什么样的
老子《道德经》不可以靠高压和威严去进行管理
มุมมอง 261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子《道德经》不可以靠高压和威严去进行管理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bakemono-
    @bakemono- 6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如果我能從這些明白什麼的話,那麼世間事就是努力為之,而知。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走的哪条路

    • @bakemono-
      @bakemono-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CherishAiri 路是人走的,您呢?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bakemono- 路是人走出来的

  • @user-jv8zk8kf2g
    @user-jv8zk8kf2g 1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在害怕什么?压制的力量有多大反弹力就有多强!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10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感谢分享

  • @Zhu-yi
    @Zhu-yi 1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公然提倡虚伪,缺德经。

  • @Zhu-yi
    @Zhu-yi 1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提倡虚伪,缺德经。

  • @zhangyanchun9525
    @zhangyanchun9525 2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2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感谢支持

  • @zi-ronghuang4214
    @zi-ronghuang421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這是書本內容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五十五章

  • @Zhu-yi
    @Zhu-yi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名副其实的缺德经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没人要求你看

    • @Zhu-yi
      @Zhu-y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CherishAiri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世界是丛林世界。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Zhu-yi 坚持你的想法走下去,就有答案

    • @Zhu-yi
      @Zhu-y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CherishAiri 坚持缺德经走下去就可以实现天猿合一了。

  • @aldilnosukomee9581
    @aldilnosukomee9581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锁字困义,你这是在贬智损道。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有不同解法,讲出来一起进步。

    • @aldilnosukomee9581
      @aldilnosukomee9581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CherishAiri 百千亿兆事,物,象,皆在道中,谓之‘广义’,所以道德经怎解都通,就是不能够死捉着一字半义就唠叨成整本几万字的浑书。因为大道至简,说得越多越乱,离道越远。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你犯上了锁字困义这恶习是因为迷上了帛书老子,那只是当时那个作者的个人圈画本, 所以宁入坟而不公于世。难道那个年代的人还不知道那一个是正本? '道'是文明之基,国与社稷天助之治,所以历代统治者多昏庸的都不可能私吞天书。现今一众妄徒捧着帛书老子把‘道’越描越狭义,不知自己其实已在乱道,此乃文明入末之凶象,悲哉!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aldilnosukomee9581 因为大道至简,说得越多越乱,离道越远。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按你这么说道德经怎么解?就解‘道可道,非常道’。让大家也来学习学习。

    • @aldilnosukomee9581
      @aldilnosukomee9581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CherishAiri 之前不就解了吗? 道“可道”,非’常道‘。也通。 ’道’‘可道,非常‘道’也有人能之,老子不就能把’道‘都道全了吗? 圣人无私无我无争,所以五千字能道尽万书。俗人逞我优,纵写万书,有为我私,不如无道。 子见华文之博,何须仿西成惯,拙习成俗,智窍成塞?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aldilnosukomee9581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投資悟道有知有行
    @投資悟道有知有行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monicasong5052
    @monicasong5052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很喜欢这段话,如果先生能慢慢叙述而不是如此熟练地急速地读出来会亲切一些

  • @jameswu5380
    @jameswu5380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民貴,君輕」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為人民服務。」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谢支持,期待可以了解您更多的想法

    • @jameswu5380
      @jameswu5380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老子>>一書已從考據中證實為戰國後期掛名的產物,並非出自春秋時的「柱下史聃」。 其中已汲取大量儒家教義,而從不同角度來詮釋。

    • @CherishAiri
      @CherishAiri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jameswu5380 为什么这么多人置疑孔子、儒家?是因为没有人讲“道”,大家不讲“道”的原则,当讲“德”的时候,孝顺,人要关爱、忠诚,讲这么品德的时候,人们一致耻笑,这不是傻吗?挣到钱才是第一的,别管别人,把钱捞到手,那是你有本事。人们就陷于这个状态,一讲“德”,大家就嘲笑,什么儒家?培养奴性啊!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因为太少的人去讲“道”,大家不怎么讲“道”,人们不懂“道”就会置疑“德”,如果“道”、“德”都没有,光靠一个绩效考核运行,光靠一个“法”运行,就会产生很多怨恨,因为没有“道”和“德”的滋养,所有的张力全会落到“法”上边,在运行“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怨恨,你罚他,他就不开心,他不懂“道”的原则,我们公司是个整体,就知道你罚我钱了,你等着,我给你搞破坏,因为你罚我了,这时候就有怨气、有张力。所以,老子上来就讲“和大怨,必有余怨”,也就是说,“怨”字在一个组织里边是特别坏的一个东西,有怨在,组织就没有精神共同体,没有凝聚力。怎么会产生这么多怨?没有“道”、“德”滋养,单靠一个“法”运行,就会导致出现这种后果。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 文意: 我說的話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做到; 可是世界上就是沒人聽得懂,也沒人做得到! 任何文字都有基本的定義,一切理論也有根本的宗旨。 任何行動必然有核心計畫,計畫事項都有主事者推動。 但因為不能把握住我說的定義,所以說沒人了解我啊! 能了解我的人是很少的,而願意遵照我說的更稀有了! 所以,孤獨、寂寞的聖人,看著就像衣著簡單的一般人,其實內藏如同寶石般的「偉大智慧」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文意: 學習專業知識、技能,要「日知其所無」,因此知識天天在「增加」。 修學大道的法則、原理,要「日損其所欲」,於是慾望時時在「減少」。 (豬羊變色日,即是成道時!) 先從理解「欲求有害」的基礎認識,然後「少欲知足」、「斷欲」到「無欲」的徹底完成。 「無欲而為」是心無所求地去作為,就是以不求報答(收穫)之心而無所不為。 雖然取得天下了,卻不會管東管西,設禁限制,只是任其自然發展。 如果到處設限,禁制人民,製造恐懼,那是沒資格保有天下的。 ◎ 義解: 「為學日益」,那不就像「賺錢愈多愈好」的生意人嗎? 「為道日損」,那不正像「進入戒毒療程」的吸毒者嗎? 「損之又損」,那不是開始顯現「解毒效果」的信心嗎? 「以至於無為」,這是「毒癮全消恢復健康」的奇蹟啊! 有欲故有為,有為即有事。壞事不如好,好事不如無事。 (平安第一福,無事第一樂。)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 文意: 即使不出門,也不見任何人,卻能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行為; 雖然不開窗,也不抬頭仰望,卻能明白天地間的運作、發展。 出於好奇心,到處去找答案,結果都是局部而不完整的答案。 所以,通達法則的聖人,不必出門探詢答案,卻能無所不知; 既不在現場,也沒有親眼看到,卻能如數家珍地形容、介紹; 既沒有參與,也沒有親自去做,卻能如臂使指般進行、完成。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文意: 當國家治理有道,天下太平的時候,到處都是牽著馬到田裏「下糞」,為田土施肥的奇景; 當國家治理昏亂,天下大亂的時候,多數的戰馬都是在荒郊野外「分娩」、出生的。 造成自己最大的「災禍」,沒有比「貪心不足」更可怕的了! 造成自己最大的「罪過」,沒有比「廣求欲得」更嚴重的了! 由此得知,若能把「滿足」的標準降低,適可而止、淺嚐即止,這就是「知足」的人; 而「知足」,那不幾乎等於就是「不欠不缺」的人嘛!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靜勝躁, 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 文意: 最完美的工程、事業,都是始終在進行與更新,好像永遠也做不完!因為這樣的持續不斷,所以也就沒有折舊、損壞的一天。 最廣大的圓滿、充盈,不是固定的一灘死水,而是像泉水一般的上湧;因為源源不絕地湧出,所以永遠也用不完或有耗盡的一天。 因此啊!人也應該這樣效法: 真正的正直不屈,不是伸張,而是懂得甘受辱屈! 真正的多才多藝,不是顯能,而是懂得祕藏如拙! 真正的辯才無礙,不在勝負,而是懂得如愚若訥! 穩重的言行,當然勝過慌亂與急躁。 清涼的心境,當然好過憂煩與熱惱。 所以,結論就是: 無欲則清,無為則靜;無欲無為,至上真理!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文意: 名譽與生命相較之下,應選擇哪一個呢? 生命和珍寶相較之下,該重視哪一個呢? 得到和失去相較之下,要害怕哪一個呢? 所以,喜愛過分了,恐怕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躉藏太多了,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容易滿足、不貪求,那才不會引來羞辱;適可而止、不過分,那才不會遭致危險;既不貪求、也不過分,當然可以維持的長久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一章: ★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文意: 「常道」是「不可說」、「絕言絕慮」的,而且也不在現有的知識或經驗值內!如果可以清楚的說明,甚至當面就能指的出來,那就不是「永恆不滅」的「道」了! 世間萬物都有代表的名字,而這個「常道」卻沒有可以代表的名字,因為所有的名字都會變動更改、消滅不見,所以沒有任何「名字」可以代表「道」! 這個「不可說」又「沒有名字」的「常道」,正是宇宙天地的創始者; 「常道」就像母親,一切「有名字」的萬物,都是由祂創生的。 所以!保持在「無知、無覺、無思、無慮」的狀態,就能體會「妙不可言」的道;持續著「蒐集、分析、歸納、統計」的觀察,就不難明白道的「變化作用」。 體性不可見的「無」與現象作用可見的「有」,這二部分都是從「道」的變化作用所產生,只是使用的形容詞不同罷了! 雖然二者彼此似乎不同,但是說到奇妙之處,都是一樣的不可思議。 這種「超越想像」的「不可思議」,卻也是認識這「道」的「唯一入門之路」哩!(「不可思議」一詞是用來停止想像、禁絕思議,而非讚嘆之意,請別恣意曲解,否則誤會就大了!) ◎ 義解: 所謂的『道』,就是指能創造出「現象變化萬千,作用生滅不停」的【體性】,其本身就是「無形無相,不移不動,永恆不滅」,因此才配稱之為「常」。 老子說的「道」,也並不難理解,那就是:『常道不可道,可道非常道;常名不可名,可名非常名。』就這樣,老子把不簡單的「道」,做了最簡單的介紹。 道的「體不可見」、「性若虛無」,以及「現象可見」、「作用明顯」,這是老子先從正面去表述了創生萬物的「道」;另外卻又說,一旦你用心思、常識、……去揣摩、推理,努力的去想像「道是……」,最終只會造成扭曲、誤解的結果(動念即乖,一想就錯)。 這是慈悲的老子擔心我們習慣性地「矯枉過正」,只好不厭其煩地又用反向的說明方式,強調「道」不屬於感官知覺所能認識,而且更不在一般人的經驗、概念的範圍裏! 那麼該如何認識「道」呢?答案就在老子說的「妙」字上!甚麼是「妙」?簡單地說,就是「奇蹟」、「不可思議」、「超越想像」,就是「妙」、「玄妙」、「妙中妙」! 只因凡是可以看見、可以聽聞的現象與作用,都在「感官知覺」的範圍裏,但是不可見、非可聞的「原理」、「法則」,卻不在「感官知覺」的能力範圍內。 如果想用「局部不全、功能有限」的五感(官)工具進行探索「全體的真相、完整的全貌」,那就不得不陷入「夏蟲語冰」、「盲人摸象」的困境而始終不自知、不自覺哪! 老子告訴有心於此的學者們,首先要棄絕一切往外追求的計畫、行動,接著放慢、乃至徹底(暫止非永止)停下所有的「感官作用(所知)」,然後更進一步停下你的「注意力、想像力(能知)」,捨掉那些有生以來種種幾如本能的「揣摩(猜想)」與不自覺廣受汙染的「思議(推理)」吧! 只要你有能力、有本事,知道如何將「思議(能知)」、「揣摩(所知)」·····等等的心理作用都停歇下來,暫退出來(如同登出網路世界);就在你「逆向返源」之後,反而能體會「道」的體性與作用,直讓人發出「原來如此」之驚嘆,打從心裏讚美「道」的偉大與玄妙,從來都不曾離開過自己!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章 ★ 原文: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文意: 學習分為「在學」和「不學」,只要完成學習就是超越學習。如果達到永遠不必再學的程度,稱為「絕學」或「無學」。只有「絕學者」是真正事理通達無礙、毫無疑惑的人,也就是「沒有煩惱憂愁」的人!而不曾學習的人,雖然也有「看似無憂」的過程階段,但是經不起不斷的誘惑和考驗,撐不了多久的,遲早會沉淪、墮落的! 禮貌地回答「有甚麼事嗎?」和粗魯的回答「要幹嘛!」對於聖人來說,這有差嗎?不敢傷害人的善人和傷害他人的惡人,從欲求的角度、前提來看,又有何不同呢? 雖然能有這般見地,不同於俗,但是也不敢「目中無人」而引來攻擊、遭致非議。所以,凡是大家害怕的,我也跟著害怕;大家喜歡的,我也說喜歡。 像我這般地放曠自由、無所拘束,也只是開始而已啊! 看著他們來來去去,好像忙著參加「祭祀天地」般的頭等大事;又像是在春季裏,吆喝著,一起登臨高處,盡攬明媚的風光,好不愜意! 唯獨我「漂泊無依」,還沒有準備要作些甚麼哪!或者我就像那連玩樂都還不懂的嬰兒吧! 就這樣懶懶散散、漫無目的地走著。大家都得到豐厚的供給,一切所需毫無欠缺;而我似乎是「沒要甚麼,也不做甚麼」那樣,被大家給忽略、遺忘了! 但我也不會去計較、吵鬧,惹人注意一下,看起來我就是十足的笨蛋啊!憨憨的、傻傻的,呆呆的甚麼都不懂似的! 慾望無窮的人們,裝扮的光鮮亮麗,招搖過市,引人側目;而我就像個路人甲一般,幾乎沒人會看上一眼的! 追求慾望的人們,個個都是精明幹練,好像正準備要上台表演;而我正好相反,看上去就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 心靈恬淡寧靜,就像看不到邊的大海,思緒飛揚起伏,宛如急速不停的氣流。 眾人都有優秀的表現,而我則像是默默無聞、不值一顧的鄉巴佬!其實,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餓了就吃、睏了就睡、無欲無求、簡單至極)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文意: 通達(洞察)了萬象法則的人,在一切的表現上,就是完全地「遵道而行」罷了。 如果一定要把「道」比擬成具體的物品來認識,那麼就說「道」是「朦朦朧朧的一團光」吧! 「朦朦朧朧」啊!那一片光中,好似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像」。 「模模糊糊」啊!那一片光中,好似藏著什麼東西;是那樣的深遠而難見啊! 在那裏面的「東西」,精純而無雜染; 這個精純無瑕的「東西」真實不假,據此所起的作用,確實可靠不變! 由古至今,「道」的稱呼,從來都不曾消逝過,而且旁觀著一切萬物的運作。 為什麼我能夠解說這一切萬物運作的現象呢?就是透過上述的內容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文意: 不需多言啊!多言無益的;配合自然吧!自然有益啊! 須知,暴風的天氣,吹不了一天的!大雨的日子,撐不了整天的!為甚麼會如此呢?因為「氣候」是根據大自然中主、客觀條件所造成的! 由天地間各種條件的配合造成的氣候,尚且不能決定風雨的大小、時間的長短,何況是身在其中的人類呢?(放棄往外作主的想法,配合既有的條件,才是智者所為。) 所以,專職於「修道」的人,最後就會同化於「大道」;專職於「自律品德」,「濟眾施恩」的人,最後就會同化於「道德」;專職於「計算利害」、「比較得失」的人,最後就會同化於「得失」。 與「大道」同在的人,「大道」也樂得歡迎他;與「道德」同在的人,「道德」也樂得歡迎他;與「得失」同在的人,「得失」也樂得歡迎他! 當瞭解不夠的時候,「信心」就會不夠;而「信心」不夠的時候,「懷疑、不信」的念頭,自然就會升起,這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 義解: 對人的了解不夠,就不敢聘請、任用;對事的了解不夠,就不敢批評、參與;對物的了解不夠,就不敢購買、使用。 充分的完整了解之後,自然就會產生「信」、「信心」、「信任」,當然也包括了「不信」!而不瞭解內情的人,不管是相信、不相信,都是屬於「迷信」、「迷迷糊糊的信」!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文意: 踮著腳尖,就不能穩穩的站立;步伐跨大,就不能穩穩地行走。 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局部所知),卻不肯發問和請教他人,這樣就會造成見識不明、孤陋寡聞!(博學多聞有知識的人,都是立定終身學習,虛心請教、不恥下問的!) 愈堅持自己是對的(想像推理所知),不容他人的質疑和挑戰,更是證明自己心虛、沒信心哪!(越有學問越謙虛,當然可以容許質疑,也接受任何挑戰,更加證明自己有著絕對的信心。) 時時強調自己的付出,傻傻地把自己的貢獻都說完了,還剩下甚麼可以讓別人認同的呢? 不可一世的人,其實已經斷絕了再昇華、再進步的機會也不知! 這些「似是而非」的行為,從「道」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吃飽太閒」、「多此一舉」啊! 有靈性的生命都還知道厭惡、閃避,何況是「得道」的聖人,怎麼肯投靠過去與其同在呢?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 文意: 委屈自己一些兒,反而換得了其他部分的「保全」; 暫時無償的付出,最後反而會得到公平的「伸張」; 平地上出現了凹陷的小水坑,每當下雨之時,反而它是最先被填滿的; 已經破舊的器具,反而會先送去修理,恢復煥然一新的結果; 擁有不多的、欠缺的,反而常常有「得到」的滿足; 甚麼都有、都不缺,反而會有「接下來呢?」「然後呢?」這類的迷惑! 所以啊!通達法則的聖人,抱定永久不變的原則,以作為天下人遵循的模範。 不執著、不肯定在自己所知所見的框框裏,這樣的人,反而能清楚的見識到完整的事實真相。 不堅持、不設限在自己所預定的範圍內,這樣的人,反而凸顯出「謙虛」的表徵(愈學愈謙虛,知道越多越謙虛)。 不自誇,也不到處宣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這樣無求的高尚品德,反而會得到人人認同自己的貢獻。 不驕傲,也不會自命不凡的瞧不起人,反而讓人肯定是真正的「長進(提升)」! 因為再也不爭了,也就沒有人能與我敵對而爭,這就是「天下無敵」的真理所在。 因此說來,古時候流傳至今,所謂的:「委屈自己一些兒,反而換得了其他部分的『保全』……」等等的言論,哪裏是「隨便說說」而已啊! 這些道理實在應該全心全意地遵循不違,奉行不輟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文意: 有個混然天成的「物」,並非製造而有,早於天地、宇宙之前就存在了! 安安靜靜的聽不到聲音,空空蕩蕩的看不見蹤影,始終獨自存在,也不曾有過任何改變; 雖然反覆的不斷運作,卻不會發生故障,或是產生危險,因此有資格被稱為「萬物之母」! 我不知道「萬物之母」是叫甚麼名字?我為「祂」取了一個名字:就叫做「道」吧! 另外,再勉強的用一個「大」字來形容,因為「祂」大到連時間也括在內了; 而時間又綿長到「想不起」來是何時開始的? 現在,我剛剛發現了,「祂」似乎又要展開下一次的奇妙運行了! 須知,「道」是無窮的大,「天」是無限的大,「地」是無邊的大,「人」也是一樣的大。 偉大啊!在這無盡的時空中,一共有「四」個大,而「人」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這「四大」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從先後秩序來說,那就是: 「先由人開始,學習並效法『大地無私』的供給、施恩而不求回報; 而『大地無私』,是從『上天無心』的延伸而來; 至於『上天無心』,那正是大道的『法則原理』呢! 為甚麼『法則原理』竟是如此呢?因為『大道』本來就是如此啊!(法爾如是)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 文意: 輕浮是從穩重而來的,因為喪失了穩重,就會顯出輕浮。 急躁是從平靜開始的,因為破壞了平靜,就會出現急躁。 聖人清楚這個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忘記保持穩重的行為,以及一貫平靜的心情。 即使得到「備極尊榮」的接待禮遇、「極盡奢華」的服侍款待,心中始終平靜不動,好像都與自己無關,超然擺脫了這眼前的一切! 一般人尚且知道「舉止穩重不輕浮、內心平靜不急躁」的重要性,怎麼一國之君(領導人)反而做出「舉止輕浮不穩重、心情急躁不耐煩」的錯誤示範呢? 別懷疑啊!舉止輕浮不穩重,就是喪失了莊重威儀;內心急躁不耐煩,就是行為失控的開始! ◎ 義解: 穩重的行為態度,稱為「威儀」; 平靜的心理狀態,稱為「安定」。 威儀是由外而學的,並不是天生自然; 安定是自內本有的,但會受情緒破壞。 所以,「威儀」(不放肆)是不學就不會,所以即使只是模仿式的學習,也勝過未學的人多多啊! 不學威儀,就是輕浮毛躁的本能動物; 學會威儀,就顯露穩重可靠的大人相。 同理,「安定」(不憂懼)是不懂就不會,即使只是表面的、粗淺的認識明白,也強過不懂的人太多了! 不學安定,必然胡思亂想的失控而墮; 學會安定,就回歸平靜不動的大道中。 見過輕浮、毛躁的行為,也看到穩重、大方的表現,對比之下,自然就會明白為何要學習威儀的原因了! 體驗急躁、不安的心情,也經歷平靜、安詳的心情,比較之後,當然就會羨慕,願意保有安定的心境啊! 跟從有威儀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亦步亦趨地模仿,三年五載之後,必有成績,就像俗話說的:「像不像,三分樣!」 心一動則不平靜,只要去除了心動的原因,立刻就能回復平靜了。 由「不明白」而導致心動,所以只要「明白」就能心不動。明白甚麼呢?明白:「先確定『榮辱苦樂』都是該我得,都是我的;既然是我的,歸我所有,我有所有權,也有使用權,那又何需緊張、壓力大呢?譬如,使用自宅中的一切,難道會緊張、害怕嗎? 反之,經過再三地確定之後,『榮辱苦樂』都不是我的,非我所有;既然不是我的,不歸我有,我無所有權,也無使用權,那關我甚麼事呢?既知如此,那麼雖然蒞臨盛會,參與其事,也只是配合著幫忙演戲,下台之後各回本位,豈有壓力、緊張的道理呢? 這樣來看,確定「天命、榮辱」的歸屬(名分的遊戲規則),才是首要的大事啊!否則,心中難免會升起『這是我的嗎?』『我可以要嗎?』『可以再多一些嗎?』『全部都要可以嗎?』……等等的疑問與貪求,如此一來,想維持心不動,談何容易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文意: 默默施恩的「善行」,不會留下姓名或隻字片語,試圖索求報答的! 安定人心的「善言」,沒有任何瑕疵或缺失遺憾,以致遭受批評的! 長於心中「計算」者,是用不著那些輔助的工具; 善於設計「門鎖」者,讓人找不到關楗木來開啟; 善於穿打「繩結」者,讓人看不到繩結頭來解結。 須知,聖人常找機會幫助人,所以不會有被遺棄的有緣人;聖人也善於挽救毀壞的器物,所以不會有被棄置的堪用品。這就叫做:「與智慧同化(在)」。 要知道啊! 善人是惡人的模範,效法的對象; 惡人是善人的考驗,進步的養分。 如果不懂得珍惜向善人學習的機會,或者不肯接受從惡人而來的考驗,就算自以為聰明無比,其實是「迷」得很深哪!這個道理,實在是進步與否的關鍵點,而且是關鍵中的關鍵喔!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 文意: 如果了解了雄性強壯、剛烈的凶暴易折,則寧可選擇雌性卑下的、柔弱的安排配合,這樣就符合:「柔軟無骨的溪水冲刷出高山縱谷」的自然法則。 持續遵循這個法則,就不會背離可靠的「常道」,而且必將回到像嬰兒般的「天真」、「無染」。 如果了解了清白無暇的曲高和寡,就會選擇委屈、將就的平平凡凡,這樣才符合:「深廣的山谷容納著溪澗流水」的自然法則。堅定遵循這個法則,就是保持在穩定的「常道」,最後必然恢復當初原始的「樣貌」、「狀態」。 初始的「道」,那是黏糊一團、渾沌未分的;自從爆裂碎散開來之後,就成了眼前所見的天地萬物。了解這個詳情的聖人,知道該如何配合和運用,於是成為萬物的主人! 所以,天地最好的狀態,就是配合自然,任其發展,不要加諸「人(有)為造作」與「多此一舉」的破壞!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文意: 起心動念想要逐鹿天下,而且也付諸行動,我知道他根本就做不到的! 天下就像是由神明鑄造的一方「大鼎」,哪裏是想扛就能扛得起的呢?(這得要有天命的!) 凡是逆天違命的人,只有失敗一途;凡是執意強求的人,最後還是得不到! 所以,聖人心無所求而為,當然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聖人也不會固執地非要得到不可,當然就沒有失去的憂煩與痛苦。 因此,何不接受萬物的運行而往、相隨而去,或如氣流,或如颳風,或強而大,或弱而小,或安而存,或毀而滅! 所以,聖人會擺脫、過濾、刪除掉「過分的」、「多餘的」、「無效的」想法和行為!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用師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 文意: 配合「法則」來輔佐領導人的人,不會用軍事武力去壓迫天下各國的。如果有人敢作這種事,不必很久,就會引來報復和攻擊的。 征戰部隊所到之處,都是一片斷壁、殘垣、廢墟……,亂草雜生。戰爭過後,一定是連年的飢荒、餓莩、生物滅絕……,甚至人吃人的殘忍景象。理智的軍事領袖,心中清楚軍事行動的終極目的,那就是「完成任務」!所以,不會、也不敢以此證明自己有多偉大! 只是想著「完成任務」,不敢、也不會自負、不可一世! 只是想著「完成任務」,不敢、也不會炫耀、自誇功績! 只是想著「完成任務」,不敢、也不會驕傲、目中無人! 只是想著「完成任務」,他深知戰爭是不得已的手段啊! 只是想著「完成任務」,不敢也不會去欺負、羞辱敵人! 法則的運作,原理的規則,說明一切萬物都是「盛極必衰」、「由壯而老」,沒有例外!所以,不要耀武揚威,不可自稱第一,那是違背法則的行為,很快就會遭致同性質的回報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 文意: 說到武器啊!那是殺害生命的工具,因此,武器絕對不是「好東西」! 君子絕對不拿武器當作工具,除非是不得已(用武器來自我防衛,或者解救生命)! 須知!平平淡淡,不啟戰爭,避免戰事,這才是最好的啊! 一旦發生戰爭,即使戰勝了,也不是甚麼值得高興的喜事。現在,有人把戰勝視為值得高興的事,那不就等於認同「殺人」是一件值得高興、慶賀的大事了嗎? 喜歡戰爭的輸贏、勝負,就等於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絕對不可能得到天下民心的!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文意: 「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本質極微,非眼可見,如此小至不可見,但是全天下卻沒有任何人能夠讓「祂」臣服、聽命的!如果最高的領導人,願意遵循「祂」的規則去運作,那麼一切萬物都將自動歸順而來。 天地間的氣候是依據法則在運作的。譬如,降雨是天地間冷、熱氣流交會、融合之後,應機而下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雨量,這並不是有誰在做主、決定,或下令、指揮的啊! 任何事物,剛開始在創造的時候,都會賦予意義相符的「名字」;雖然已經有了名字,但是「天」見得多了,早就知道「名字」的有效期間,遲早也會結束、消失的。 人們也應該像「天」一樣地明白「凡是有起點的名字(名譽),不管能歷經、傳頌多久,總有一天都會結束的」;如天一般,深達此理,那不就平安無事了嗎? 很難懂嗎?讓我來舉個例子吧!「道」的法則運作流通於天下,密織如網而又無所不納,如同遍布山川谷地的山澗、溪水,都要匯流到江河中,最後回歸大海裏,沒有例外的! ◎ 義解: 相信「法則」、依靠「法則」吧!按照「法則」的運作,就是最好的安排啊!信任「法則」的安排,還有甚麼需要多想或擔心的呢! 「法則」推動了天地、宇宙的運行,維持所有機制的正常不亂,即使偶有看似「意外」、「偶發」的情形、狀況出現,其實也都在法則的變化、機轉範圍內,絕無例外! 歐美文化中,對於這「不可思議」、「超出想像」、「非人能為」的偉大「法則」,硬是要套上「上帝」全能的形象,才肯相信、才能接受、才敢依靠!因為無形無相的「道」,簡直是「莫名其妙」!遑論還有信、不信、靠、不靠的問題嗎?所以古人說:「難,其事甚難!」說的好哪!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 文意: 了解對方的程度、所學與所知,能與不能,這可以稱為「智」(善於觀察他人)。 了解自身的優缺點、智與不智,能與不能,這可以稱為「明」(善於自我觀察)。 體能、耐久度、行動力勝過一般人,可以稱為「有力」。 立定目標不改變,堅持信念不懷疑,稱之為「強行者」。 「節制欲望、適可而止」,才是「心靈富有」的主宰者! 「不斷鞭策、自我鼓勵」,才配稱「有志氣」的聰明人! 能與大道同在,這是真正的長久; 不隨身死而死,才是真正的長壽! ◎ 義解: 收入大於支出,累積財富資產,這稱為「身富」。(有餘) 支出大於收入,生活所需不足,這稱為「身貧」。(不足) 少欲少求,稱為「知足」; 多欲多求,即「不知足」! 知足者「富」,就是「心靈富有」的人。 不知足者「貧」,是「心靈貧窮」的人。 凡是具備感官能力的人,都可以透過感官功能的注意、搜尋,順利取得各種資料、資訊;但是因為各人的理解能力、背景不同,所以解讀資料之後,形成完全不同、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感受! 因此,凡是能完整觀察、正確解讀人事物的內涵、意義、重點……的人,被稱為「智者」!深而論之,「智者」的根本,就在於「明」、「自知之明」!這都是從「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能近取譬」的觀察過程,用心體會人事物,反覆推敲,直至明白,確信不疑! 須知,一切奧妙都在自己身上、心中,無須外覓、求問他人,譬如「自他換」的道理與運用。如果沒有自我觀察的「明瞭」做基礎,那麼「知人」就會淪為自以為是的「我感覺」、「我猜」、「我測度」,毫無正確可言! 唯有先通過「自身觀察」之後產生的「明」,才能再進一步深入「認識自我」的「覺悟智慧」。甚麼是「認識自我」呢?那就是「身、心、世界」的所有秘密!這是一門專之又專、深之又深的偉大學問,孔夫子這樣形容過:「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也是志氣不凡者的必然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路! 「自身」是指思想、言行作為之後的影響、結果; 而面對結果,接受並承擔,就是「自知」的表現。 「自知」也代表已經進入「規則」的世界,配合「規則」的運作。「自我」是指感官、知覺、見解、思想、言行的開始、起源之處;修正見解,調整思想,宰制感官,控制情緒,這就是「覺悟」的證明!「覺悟」了,就懂得運用「法則」,展開自我修正、調整,漸漸地進入「出神入化」、「與道同在」,自知「死而不亡」的超凡境界! ☆結論: 1.學成自知之明,必得他心之智。 2.有力勝過他人,不如自勝真強。 3.知足者心富,無欲者無求人苦。 4.訂出目標,懦弱也會變成強者。 5.定位角色職分,一切順利無礙。 6.此身暫居而用,主人不隨身死。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文意: 氾流不止的「道」,影響、左右著天地間的一切萬物。 雖然萬物倚靠著「祂」,完成了成長、變化與發展,但「祂」並沒有因此停止運作或暫時休息!雖然成就了自然界最偉大的工程,卻沒有「索討」或「占有」的打算! 滿足了所有生命的需要,卻不是「祂」作的主、下的令。微妙啊!「祂」是似有若無!所以,「祂」的名字可以稱為「小」,形容諦當! 萬物都跟隨法則的運作,而「祂」不曾下過令、作過主。偉大啊!「祂」的無心而為!所以,「祂」的名字可以稱為「大」,當之無愧! 正因為「祂」始終不自認為大,因此而成就了無法相比、絕對的「偉大」!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文意: 領導人以「法則」治理國家、人民,那麼天下人心都將歸順而來。 來到之後,平安無事的生活與順利發展的工作,這就是太平時代。 動人的音樂,誘人的美食,能夠吸引著經過的人們,但也只是一時、有限的滿足而已啊! 從「道」輸出的法則,平淡無味,可是卻讓人看也看不完、聽也聽不盡,而且永遠也用之不罄!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文意: 想要讓他「吐出空氣」,那就先要讓他「擴胸吸氣」。 想要造成「虛弱無力」,那就先要讓他「超過極限」。 想要達成「罷黜廢棄」,那就要先讓他「推舉得位」。 想要完成「奪取不留」,那就要先讓他「得到保有」。 (先有…,才有…。不先吸氣,如何吐氣?不先得到,如何失去?) 這是簡單又明顯的基本原理法則! 保持著柔弱與卑下,才能長久;剛強若至極端,必然斷裂崩潰!因此,我得到了「柔弱」勝過「剛強」這樣的結論! 魚類的安全處所,就是可以躲藏的深淵洞穴;離開了安全之處,之後就只能任人擺布宰割! 所以,國家的「治權」,就是領導人的重要工具,這個工具不可以出借,更不能與人分而共享!(出借之後,就拿不回來了;開始分享,就你爭我奪了!因為都是凡夫俗子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 文意: 「道」一直都是「無心之為」,而且是「無所不為(能)」(沒有做不到的)。 領導人如果能遵照不違背,那麼天地萬物都會自動歸順、聽令服從的。 對於歸順的萬物,如果出現不配合(法則)的情況時,我將會用那不可見的「法則原理」的運作力量來糾正、制止,平服那些不正常的各種現象、狀況。 而我即使這樣的運作,仍舊是「無心之為」的! 因為「無心之為」,所以終將底定,歸於平靜,於是天地萬物又自動回到各自發展的穩定狀態。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文意: 最完美的「恩德」,因為與大道同化為一體了,所以超越了、也不存在「施恩」的概念,這稱之為「有德」。 等而下之的「恩德」,雖然不敢忘記了「施恩」,但是因為無法與道德融為一體(還存有索求、希望回報之心),所以不能稱為「有德」。 最完美的「恩德」總是無聲無息的運作,也就是沒有任何情緒的「無心而為」,所以不認為自己做了甚麼不得了的事! 等而下之的「恩德」,總想要大肆宣揚,唯恐他人不知,完全是夾雜情緒的「有(求)心而為」,所以會顯露出傲慢的樣子! 最完美的「仁德」,也是無聲無息的運行,完全沒有夾雜任何情緒的「無心而為」,從不認為自己有多麼的了不起! 標榜「奉獻」的義行,如果夾雜了計較、得失心,那就是存有情緒的「有心而為」,一定會露出自認了不起的態度! 號稱「規矩」的禮儀,大多只在乎言行上的規範,裝模作樣的「有心而為」,這怎能感動人?何況要人心服口服呢? 像這些夾雜情緒的「有心而為」,還不如早早用力地甩掉,省得自甘墮落、自食苦果啊!所以結論就是: 通常是遠離了、忘失了大道之後,才開始在乎「施恩」的重要;如果連施恩都忘記了,這時才會想到要補強一下「自律的品德」;倘若從來沒聽過、也沒學過「自律的品德」,那就只剩下「奉獻自我(志工、義工)」的行為價值了!如果衡量之後發現,「奉獻自我」也做不到,或者也沒人覺得自己的奉獻有多重要,那就只好規規矩矩地學禮、知禮,遵守角色、本分的工作與生活吧! 乾脆直接這麼說吧!準備要推行「禮」了麼?那就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忠誠」與「信任」已經薄弱不足了!而且也是「人心混亂、莫衷一是」的開始啊!(法者,國家制定的刑法,性質是強制性的懲罰,屬於他管、他律。禮是民法,非強制性,屬於自管、自律。譬如買賣契約中之甲乙雙方,各自遵循權利與責任的遊戲規則。有禮乃是人道文民昌盛,國家太平;無理則是霸凌互害、弱肉強食。) 了解了前述「失道而德、失德而仁、失仁而義、失義而禮」這四種漸次墮落的現象,不正像是從「道」的大樹根,滋養、供給而形成「枝葉花果」嗎?而那也正是「愚昧顛倒」的開始了! 因此,通達此理之後的有志之士,寧可選擇「一言九鼎」的忠厚之道,也不肯置身於誠信不足的爾虞我詐裏。寧願選擇「真實可信」的根本大道,也不願意一刻迷失在「枝葉花果」的階段上啊!所以,應該要捨棄速起速滅、難以依靠的「枝葉花果」,而選擇可長可久的「法則大道」! ◎ 義解: 道如大地, 德如樹根,仁若樹幹,義即枝葉,禮是花果。 花果雖好,不久灰滅,美景難續,令人唏噓! 大道施恩,長養萬物;無心無求,無憂無患。 品德良善,自律恕他;仁慈柔軟,如沐春風。 直心行義,勇往直前;無畏無懼,不屈不撓。 人道在禮,正名守分;不欺暗室,無愧於人。 無道者痴,無德者下,無仁者害,無義者私, 無禮者亂,無智者愚,無恥者惡,無用者廢。 ☆結論: 可嘆啊! 不知者苦,不學者危! 不升者墮,不進者退! 有力者能,有志者成!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歟? 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文意: 在以前,配合「大道」的情形是: 在「天」來說,依循著「法則」的天候,四季分明,風調雨順。 在「地」來說,依循著「法則」的震動,釋放能量,平衡壓力。 在「神」來說,依循著「法則」的修煉,變化靈通,所作無礙。 在「谷」來說,依循著「法則」的形塑,形成空處,隨後盈滿。 在「物」來說,依循著「法則」的運作,生物繁衍,欣欣向榮。 在「王」來說,依循著「法則」的模式,施恩無求,天下太平。 若無「法則」可依循,則是呈現: 從「天」來說,恐怕會四季消失,出現超級風暴,大氣層破裂。 從「地」來說,恐怕會能量驟釋,地層擠壓錯位,大海嘯狂掃。 從「神」來說,恐怕會變化不成,不能鞏固作為,甚至於退墮。 從「谷」來說,恐怕會山崩位移、土石流填塞山谷,水無可藏。 從「物」來說,恐怕會生態破壞,生命機能終止而成一片死寂。 從「王」來說,恐怕會頓失高尚與尊貴,以致於地位一落千丈。 須知! 高尚與尊貴是來自底層卑微的群眾擁護、拱抬所成,如果離開群眾的擁護,何來高貴可言?尊榮的地位是從基層職務的刻苦實習、磨練而成,如果拒絕基礎的磨練,怎麼能依序地登上尊位? 因此,領導國家的人,都是以「孤(無可依靠)」、「寡(無助弱者)」、「不穀(未能至善)」來自稱,隨時提醒自己保持「卑下」、不忘「地位」來自「支持」,而「支持」來自「基層」的事實,以及個人表現「未能盡善」的教訓、警誡!這不就是說明了「尊貴必以卑賤為基礎」的道理啊!不是嗎? 所以,最完美的「名聲」、「信譽」,就是沒有「名聲」、「信譽」!因為一旦被標記之後,那就難免要受到「牽連式」的無妄之災了!由此,我決定既不追求「珍敬可貴」如玉石的美名,也不必承受「庸庸碌碌」如土石的汙名。 ☉ 義解: 有「道」之用,一切皆定、能定、得定; 無「道」之事,萬物皆滅、歸滅、必滅。 順其「道」,則無所不成;逆於「道」,則灰飛煙滅。 悟其「道」,則無所不知;昧其「道」,則痛苦煩惱。 「道」是法則,是規律,是秩序。天地萬物,依序運行;世界萬象,有序不亂! 「人」是感官,是本能,是動物。感官硬體,法則軟體;不斷更新,運作順利! ☆結論: 法則如軟體,感官如硬體; 人身是硬體,最需要軟體。 純靠感官者,本能如動物; 惹事又生非,自害兼害人。 輸入程式後,軟體是指揮; 感官依軟體,自利也利人。 硬體如馬車,軟體是駕者; 駕駛就定位,自保又護他。 不知學法則,如盲人駕車; 軟體不更新,遲早要當機!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德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 文意: 聰明的人體會到「法則」的準確性、必然性,立刻就努力學習,深信不疑,不敢忘記,從此依循法則而行,絕不敢再相信感官所知! 一般人多少都知道「規則」有規律性、強制性,所以會勉強自己配合「規則」,但是沒有牢記不忘,因此會時而想起法則,又時而純任感官。 愚蠢的人根本不明白有「規則」這回事兒,他們會嘲笑、瞧不起「法則」,視「規則」如無物。不過,正由他們的輕視之下,更能凸顯「規則」的重要與可貴! 所以,有〈格言〉這樣說: 通達「大道法則」的人,看起來好像傻傻的,完全沒有正常人應該有的情緒或反應。 依循大道法則的人,看上去似乎怪怪的,既不參加各種競爭,也不追求目標或理想。 平穩可靠的「法則大道」,看過去卻像是「崎嶇不平、險阻重重」般,似乎難以到達! 最完美的「道德」修養,應該就要像山谷一樣,可以接納一切而不拒絕,也不否定! 最完美的「品德」表現,看起來像是被刻意扭曲、栽贓、抹黑了,卻完全不想解釋。 與「道德」同化為一體,看上去好像知道的不多也不足,時常處於還在準備的樣子。 「道德」已經建立完成,看上去卻好像是被洗劫一空,空空蕩蕩的,完全不留一物。 與「大道」同樣的清淨,但表面並不是那麼明淨,反而像是受到了染污後的晦黯。 廣大的空間,是找不到四個角落或者邊緣的。 大型的器物,需要時間塑造,無法隨造隨成。 宏廣的聲音,無法用耳聽到,也感覺不到的。 廣闊的景象,無法用眼看見,也看不出形狀。 隱而不現的道,雖然真實存在,卻無名無字。 我說這「道」啊!只有「祂」能無心的施恩萬物,成就一切萬物!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章 ★ 原文: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 文意: 一切的發展、演變,都必重返、回歸於「本位、原來」,因為這就是「道」的運行規律。 萬物發生的開始,先以「弱、小、柔、軟」的形式出現,而這正凸顯「道」的奇妙運作。 天下萬物、生命,不論是可見、不可見,或是可知、不可知,都是從「萬有」的基礎上開始發展。 而「萬有」的出現與存在狀態,卻是從「無」、「非萬有」、「不是萬有」處,逐步演變所創造出來的! ◎ 義解: 1.「反」就是「返」、回去、回到原來的意思。「原來」就是「(絕對)無」、「無心無物」、「無所有物(物質)」、「無知無覺(精神)」。 2.由「絕對無」創生「萬有(精神與物質)」,所以「絕對無」才是真正的「原來」。接著再從「萬有」繁衍、變化出「萬物(種類)」,所以「萬有」只能算是「萬物」的原來,但不是真正的「原來」。 3.無中生(萬)有之後,其「萬有」的循環是:成立、存在、毀壞、消滅。萬有消滅時,其「反」就是回到「無」、「原來」。(「萬有」相當於「世界」、「宇宙」)。 4.在「萬有」之後的「萬物(生命種類)」循環是:出現(弱)、長大(強)、老化(變),死亡(滅)。而死亡(滅)就是回到「萬有」,所以「萬有」就是「萬物」的「無」、「原來」。 5.「無」是能生、能創生;「萬有」則是「無」的「所生」。 6.「萬有」包括二大類,一是「心」,即「知覺」;二是「物」,即「物質」(五行、電子、星辰)。這兩類原是一體不分、心物一如的。 7. 「萬有」繼續發展,則生成「萬物」。「萬物」包括二類: 一是「靈」,由知覺而來。「萬有」的「知覺」如明鏡,不移不動;而「靈」則如遊魂般地自由來去,雖不可見卻有「能知」的作用。二是「身」,是由「極微之物(原子電子)」的變化,凝聚、分裂、重組、再製、突變(種)……,而演化成各形、各類的「身體」。 8.「身」又分二類,無機物與有機物。無機物就是礦物,如三態金屬、岩石、粉塵……等。有機物就是植物、動物與微生物,合稱「生(命之)物」。 9.植物如喬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植物。另外還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動物依〈類〉而分,略有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等動物。 10.由於科技的進步,已經能觀察到個體微小(直徑小於0.1毫米),種類繁多(99%都是未知品種,且不斷增加),對於全體生態卻非常重要(能量來源與物質循環利用),都是屬於生命形式,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藻類等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也包括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無完整細胞結構的微生物。 ☆結論: 1.有「道」可依,無事不成;無「道」可循,一事不成。 2.遵循「法則」,可長可久;悖逆「法則」,存之不久。 3.至譽無名,至道無極;扶危濟難,王者之德。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文意: 無形無象的「大道」創生了「萬有」,這「萬有」是「完整一體」、「本無分割」的狀態,所以「萬有」就是第一階段運作的結果。 接著,第二階段的運作是由「一體的、不分的」狀態,於一瞬間發展出自由、閃現的「幻影」、瞬移、能知的「心靈」,來相對於所接觸的「萬有(境)」,這樣就完成了「境我二分」後的敵對狀態。 然後進入第三階段,再由閃現、瞬移、能知的「心靈」抓取「物質」,開始製造、形塑「身體」,甚至依附、寄住於「所造」的有機物中,從此便有各種的「生物」、「生命」之名,也有了「身體」之實。 從「萬有」的現前,這是「道生一」。自由、閃現的「幻影」、瞬移、能知的「心靈」在剎那間出現,這是「一生二」。能知的「心靈」塑物為身,依身而住,完成蠕動的生命,成長為一種生物,這就是「二生三」了。 根據法則的運作,各類生命會交配、繁衍、複製,加上「萬有」的有機物質環境,這就是「三生萬物」,也就是發展完成的狀態。 所有的生命,都會自動遠離「陰寒」的惡劣環境,移往「溫暖」之處,建立舒適的環境;這是基於本能、不學而能的趨暖避寒,用來調和自己的生存環境,解除危險與不安適。 眾人都討厭的就是「孤(單)」、「寡(無靠)」、「不榖(不善)」的情況,而最高位領導人,卻把這樣的「名字」拿來自稱,若不是真正謙虛、自知不足的領導人,決不會這樣子自稱的。 由此看來,有時候萬物的表面,好像受到損害,事實上卻是得到利益、幫助;而有的時候,好像是得到了幫助、實質的好處,但是不用多久卻成了受害的肇因(懷璧其罪),奇妙著哪! 銘刻在「金人」的文字,寫著:「強盜土匪,因為他們的惡行罪業,絕對不會有好下場的!」古人(金文)都有這樣的認知、共識,彼此也都這樣子規勸、勉勵;我也不能例外,一樣要拿這個道理,勸教兒女、親族和鄰里的人。我還準備把這個道理,當作人生第一重要的基本原則。 ☆ 結論: 老子用數幾個字,就把天地、宇宙的創生過程交代完了!至於有沒有人能「下學上達」、「盡得真傳」,似乎不在他的關心範圍。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文意: 世界上最柔軟的莫過於「水」了,即使天底下最堅硬的山脈、大地,也無法抵擋住他的衝擊、切割。 似無而有的「法則」,才能穿透毫無間隙的物體,無所障礙;我因此明白了「無心而為」的巨大利益! 不靠說話而靠親身示範,才是最完美的領導;無心而為的治理,才有最巨大的利益。可惜!偏偏就是沒有人做得到!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文意: 世界上最柔軟的莫過於「水」了,即使天底下最堅硬的山脈、大地,也無法抵擋住他的衝擊、切割。 似無而有的「法則」,才能穿透毫無間隙的物體,無所障礙;我因此明白了「無心而為」的巨大利益! 不靠說話而靠親身示範,才是最完美的領導;無心而為的治理,才有最巨大的利益。可惜!偏偏就是沒有人做得到!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文意: 名譽與生命相較之下,應選擇哪一個呢? 生命和珍寶相較之下,該重視哪一個呢? 得到和失去相較之下,要害怕哪一個呢? 所以,喜愛過分了,恐怕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躉藏太多了,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容易滿足、不貪求,那才不會引來羞辱;適可而止、不過分,那才不會遭致危險;既不貪求、也不過分,當然可以維持的長久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靜勝躁, 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 文意: 最完美的工程、事業,都是始終在進行與更新,好像永遠也做不完!因為這樣的持續不斷,所以也就沒有折舊、損壞的一天。 最廣大的圓滿、充盈,不是固定的一灘死水,而是像泉水一般的上湧;因為源源不絕地湧出,所以永遠也用不完或有耗盡的一天。 因此啊!人也應該這樣效法: 真正的正直不屈,不是伸張,而是懂得甘受辱屈! 真正的多才多藝,不是顯能,而是懂得祕藏如拙! 真正的辯才無礙,不在勝負,而是懂得如愚若訥! 穩重的言行,當然勝過慌亂與急躁。 清涼的心境,當然好過憂煩與熱惱。 所以,結論就是: 無欲則清,無為則靜;無欲無為,至上真理!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文意: 當國家治理有道,天下太平的時候,到處都是牽著馬到田裏「下糞」,為田土施肥的奇景; 當國家治理昏亂,天下大亂的時候,多數的戰馬都是在荒郊野外「分娩」、出生的。 造成自己最大的「災禍」,沒有比「貪心不足」更可怕的了! 造成自己最大的「罪過」,沒有比「廣求欲得」更嚴重的了! 由此得知,若能把「滿足」的標準降低,適可而止、淺嚐即止,這就是「知足」的人; 而「知足」,那不幾乎等於就是「不欠不缺」的人嘛!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 文意: 即使不出門,也不見任何人,卻能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行為; 雖然不開窗,也不抬頭仰望,卻能明白天地間的運作、發展。 出於好奇心,到處去找答案,結果都是局部而不完整的答案。 所以,通達法則的聖人,不必出門探詢答案,卻能無所不知; 既不在現場,也沒有親眼看到,卻能如數家珍地形容、介紹; 既沒有參與,也沒有親自去做,卻能如臂使指般進行、完成。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文意: 學習專業知識、技能,要「日知其所無」,因此知識天天在「增加」。 修學大道的法則、原理,要「日損其所欲」,於是慾望時時在「減少」。 (豬羊變色日,即是成道時!) 先從理解「欲求有害」的基礎認識,然後「少欲知足」、「斷欲」到「無欲」的徹底完成。 「無欲而為」是心無所求地去作為,就是以不求報答(收穫)之心而無所不為。 雖然取得天下了,卻不會管東管西,設禁限制,只是任其自然發展。 如果到處設限,禁制人民,製造恐懼,那是沒資格保有天下的。 ◎ 義解: 「為學日益」,那不就像「賺錢愈多愈好」的生意人嗎? 「為道日損」,那不正像「進入戒毒療程」的吸毒者嗎? 「損之又損」,那不是開始顯現「解毒效果」的信心嗎? 「以至於無為」,這是「毒癮全消恢復健康」的奇蹟啊! 有欲故有為,有為即有事。壞事不如好,好事不如無事。 (平安第一福,無事第一樂。)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十九章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 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 文意: 通達法則的聖人,已經沒有自己個人的欲求或理想,而是承擔起眾人共同所願的偉大任務。 對於善良的人民,我以善良回報於他們; 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以不嫌惡來對待他; 這是由「堅持善良」所產生的「品德」! 對於堅持信用的人,我是以十足的信心來往來回報; 對於喪失信用的人,我也不會因為成見而將信將疑; 這是由「堅持信任」所產生的「品德」! 當天下有聖人的時候,是非善惡有標準,所以人人都自知收斂,不敢放肆。 聖人領導天下,不會高高在上,他能知民所苦,與民同樂,始終與百姓們在一起。 百姓圍繞在他身邊,專心地聽他說明,仔細的看他所作所為,歡喜並擁護; 而聖人對待百姓,就像是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毫無私心地付出,分享、奉獻、犧牲,施恩而無所求!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文意: 出現於世,稱為「生(命)」;離開人世,稱為「死(去)」。 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因為沒有意外事故而能順利地活著。 人群中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會因為各種意外事故而死去。 已經正常生活的人,卻因意外變動而致死,約有十分之三。 這是甚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過分地照顧、享樂,反而致死!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擅長於養生的人: 在陸地上,他會事先避開危險的地方,不讓自己和犀牛虎豹相遇的機會,以至於成了獵物。 在戰爭時,他不肯披上護甲,手持兵刃而成為殺人的武器,當然也就不是敵人殺害的目標。 犀牛沒有機會用牠的「尖角」來衝撞我; 虎豹沒機會露出牠的「利爪」來傷害我; 兵器沒地方施展它的「銳利」來殺害我; 為甚麼會這樣呢?因為那些造成死亡的原因,都在事前避開了啊! ◎ 義解: 真正的超前布署,預滅了將來的危險!